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1比2015年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继续大幅下降,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28%。
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
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纸利用量约5490万吨;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替代62%品位铁精矿约4.1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 1.主要资源产出率(元/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不变价)÷主要资源实物消费量(亿吨)。
主要资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钢铁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铜、铝、铅、锌、镍)、非金属资源(石灰石、磷、硫)、生物质资源(木材、谷物)。
—1—万吨、240万吨。
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系统部署新一轮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布局,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新挑战。
另一方面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国际资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对我国资源安全造成重大挑战。
科技信息2008年第24期SCIENCE&TECHNO LO GY INFORMATION邹城是一个新兴能源城市,也是一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
工业经济的飞速膨胀,创造了丰裕的社会财富,也给我市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作为省政府确定的生态省建设示范市(区),要完成《邹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在循环经济中求发展的理念,推动新型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发展。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新型循环工业发展要适应生态市建设要求,必须从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三个方面入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新型循环工业发展。
一是实施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市政府不断完善配套管网建设,先后对46处城区地下管道节点进行改造,城区污水主干和支管总长度达143800多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日处理污水6万多吨。
为实现废水综合利用,投资5848万元建设了中水回用工程,处理后的中水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邹县电厂用于电厂四期工程冷却用水,相当于建造了一座能够满足30万人生活用水的中型水库,现每天向邹县电厂输送中水4万多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
兖矿集团鲍店煤矿、华聚能源等10余家煤电企业通过废水深度治理已全部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仅此节约资源费1000万元以上。
二是拉长工业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循环利用率。
培植壮大煤化工循环产业链,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兖矿集团联合投资22亿元,开工建设了50万吨甲醇项目,每年可消耗高硫煤72万吨。
培植壮大煤电铝产业链,实现资源的跨产业循环利用。
与兖矿集团、澳大利亚龙澳公司合资,投资35.84亿元建设了煤电铝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科澳铝业有限公司。
同时,该公司将与多家公司合资开发铝铸件、汽车配件等下游产品,不断增强煤电铝产业链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
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及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特别是当前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解决大量的废弃物回收问题方面为环保事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一、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的意义1.降低资源消耗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是一种“取、用、丢弃”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大量消耗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循环经济正是從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的实施不仅都市建设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满足工业设计和建筑方案的要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传统的经济模式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例如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这些物质会对空气、水、土地及人类等多个方面造成极大的危害。
而循环经济采用再生资源替代原材料,推广低碳技术,降低物质能耗,减少辐射能耗,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和危害程度,保护人们的健康。
3.节约初步处理成本废弃物在循环经济模式中可以通过处理、再利用、回收等方式来重新获得价值,从而减轻了初步处理成本。
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有助于节约初步处理的资金投入,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力。
4.创造就业机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创造就业机会。
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措施1.加强政策引领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政策引领是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提出一系列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和投资成本,激发更多企业、行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技术研发和推广是循环经济的关键。
在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环境保护和低碳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加强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循环经济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提高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
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
小循环——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中循环——在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大循环——在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
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于我国资源消耗大、需求大的现状尤其具有迫切意义。
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而言的,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追求环境和人文发展的必然。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基本特征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操作性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各国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循环经济成为了各国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的重要方式。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自然也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
一、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中国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领域作出了积极努力,并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来支持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002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规定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基本原则和相关主体的职责等内容。
此后,政府还发布了《节约能源法》、《资源综合利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首要前提。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在废弃物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如电池回收及维修系统、废旧金属回收体系、纸张回收处理体系等。
3.循环经济产业不断壮大循环经济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些企业不断规模壮大、质量提升、品种增多,全国已有广泛的覆盖各类废弃物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的环球嘉业、华丰集团、微纳环保等上市企业。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1.政策衔接不够紧密我国当前循环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存在一些问题。
政策间缺乏衔接,新政策落地难度大,容易造成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完善的政策跨部门协调机制,是支持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2.技术创新不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
我国虽然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部分企业仍然依赖传统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和专利技术的积累,制约了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攀枝花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攀枝花是四川省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攀枝花一直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攀枝花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有利条件、存在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分析攀枝花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
一、有利条件1.产业基础雄厚攀枝花是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具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
尤其是在煤炭、化工、电力等行业方面,攀枝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地理位置优越攀枝花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依托川南丘陵和盆地,地处国家西部重要的能源、古义、铁路、公路大通道上,地理位置优越。
这为攀枝花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巨大的交通和物流便利。
3.产业结构较早转型攀枝花在产业结构的转型上较其他地区较早,已经在化工等高污染产业上进行了调整,这为推动循环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4.政府支持力度大攀枝花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支持循环经济企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等,这为推动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存在问题1.循环经济意识不足攀枝花部分企业和居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低,导致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不足。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攀枝花一些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缺乏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撑,无法开展循环经济的相关项目。
3.生产方式落后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实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目标。
4.循环经济体系不够健全攀枝花循环经济体系中缺乏配套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5.废弃资源处理不当攀枝花存在大量废弃资源,如煤炭矸石、化工固废等,处理不当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三、对策1.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加大对企业和居民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循环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资源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城市
【摘要】人类在21世纪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历史的其他任何时期,但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也是最为严重的。
工业生产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但是它给人类带来财富和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
人类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增长,也尝到物耗大、浪费大、污染大的恶果。
【关键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循环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是前所未有的,21世纪的主要危机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并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今社会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循环经济”也应运而生。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
传统经济形式下的环境污染和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已严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存量也随之减少。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仍采取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来推动工业化,运用末端治理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会由于资源枯竭导致我国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二、现实的困窘
1、世界资源走向枯竭
人类利用的各种元素几乎遍布整个元素周期表,矿物能源和非矿物能源开采、利用量很大,且其开采利用的数量仍在快速增长。
若各国仍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继续消耗资源,预计地球主要自然资源将在2075年全部耗尽。
此外,人口膨胀、粮食不足以及“大城市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会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席卷全球
在全球范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则以每年0.4%的速度增长,导致“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硫每年约有1.5亿吨排入大气,致使全球频繁出现酸雨;飘尘正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臭氧层变薄,出现空洞现象,降低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农药、石油和重金属的排放或泄漏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平衡;噪声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公害。
3、生态失衡日趋严重
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平衡。
由于滥砍滥伐,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每年递减2000万公顷,全世界森林面积已从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20世纪末的18亿公顷。
全球每年有600
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有2100万公顷土地慢慢沙漠化,每年有500万公顷土地被工业、交通及其它建设占用。
生态环境日趋失衡,导致众多物种濒临灭绝,珍稀动物日渐稀少,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4、固体废弃物增长迅速
工业化后期,以发达国家为首的一些国家由于长期积累,出现大量废旧物质,如废钢铁、老旧汽车、废家电、废纸张等,有些甚至“堆积成山”。
实际上,上述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也正是由于这些废弃物,才使回收利用有存在意义。
在大量废旧物资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再利用,再投入少量的矿产资源可以生产出新的产品,这样能够实现产品报废和更新的动态平衡。
三、循环城市建设
城市作为资源吸纳与排放的集聚地,构建循环型城市必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合理使用城市土地资源构建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优美的生态景观,用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水平和城市功能,构建“资源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城市。
从生态角度看,垃圾是污染源,但从资源角度看,垃圾却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建立循环型城市过程中,应有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进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目前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主要包括焚烧发电、填埋、堆肥三种方式。
焚烧发电是垃圾先经过预热、干燥、粉碎三道工序,然后进行高温焚烧,利用其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
并且可以大幅度减小垃圾体积,但焚烧温度较低时,会产生严重污染大气的二恶英。
填埋虽然成本最低,但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占用过的土地无法二次利用。
堆肥主要是利用微
生物使垃圾加速分解,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则是很好的燃料,但垃圾种类受限制,且处理速度慢、容积大。
综上所述,这三种处理方式或是浪费了土地资源,或是污染了大气污染,都造成了环境的二次破坏。
希望相关政府能建立起完善的机制,进行有效规划,长期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多方位利用产业化,彻底解决垃圾问题。
循环经济试验区可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首先,通过宣传手段提高市民对垃圾类别的理解,认识到垃圾分类投放的重要性,使居民能自觉将生活垃圾做到分袋、按类投放;其次,健全城市垃圾回收设施,以颜色为区别形式,在城市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电池设专用回收箱专门回收。
最后,将有回收价值的资源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实现循环再利用,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也可以实现单独处置。
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应从源头控制垃圾产生,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消费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节约资源并实现循环利用,避免垃圾产生,促使城市生活垃圾达到减量化,努力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多方共赢的新型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手段.冯会会,苗红,薛冰,耿涌,张伟伟.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11).
[2]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的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评价.穆瑞欣,陈晓红,游达明.系统工程,2010(01).
[3]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践——以鄂尔多斯市为例.白亚楠,刘伟.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4]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郝利花,谢合明,黄敏,卢明湘,姚世斌.改革与战略,2009(09).
项目基金:
本文受到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1cjl037)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