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的城市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南平市,位于我国福建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农业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研究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南平市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等。
其次,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此外,南平市还注重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三、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通过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二是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部分农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其次,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此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五、优化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针对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度;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六、结论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60个循环经济案例以下是60个循环经济案例:1. 可回收物品回收:通过收集和回收可回收物品,如纸张、塑料和金属,减少资源浪费。
2. 厨余垃圾堆肥: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
3. 农业废弃物利用: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和动物粪便转化为能源或肥料。
4. 水循环利用:通过水循环利用系统,将废水处理为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5. 雨水收集: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和其他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6. 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7. 风能发电:利用风能发电,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8. 生物质能源:利用植物和动物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生物柴油和生物气体。
9. 建筑材料回收:将废弃的建筑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
10. 电子垃圾回收:回收和再利用电子设备和零件,减少对有限资源的需求。
11. 汽车回收:回收和再利用废弃汽车和汽车零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12. 循环纺织品:回收废弃纺织品,将其转化为新的纺织品或其他产品。
13. 化学品回收:回收废弃化学品和药品,减少对新化学品的需求。
14. 矿产资源回收: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矿产资源,减少对新资源的需求。
15. 城市矿产采集:从城市废物中提取有价值的金属和其他矿产资源。
16. 城市农业:在城市中种植蔬菜和水果,减少食物运输和浪费。
17. 粮食捐赠:将过剩的粮食捐赠给需要的人,减少粮食浪费。
18. 粮食储存:将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19. 城市公园种植果树:在城市公园和绿地中种植果树,提供食物和美化环境。
20. 餐馆食物捐赠:将剩余的食物捐赠给慈善机构,减少食物浪费。
21. 餐厅厨余垃圾堆肥:将餐厅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
22. 城市循环水系统:将城市废水处理为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23. 环保建材:使用环保建材,如可再生材料和低碳混凝土。
24. 无垃圾生活:减少废物产生,通过回收、再利用和购买可持续产品。
25. 公共交通: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个人汽车使用。
生态经济学的循环经济案例生态经济学的循环经济案例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本文将以中国某企业为例,探讨生态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企业概况该企业是一家以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主要从事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废弃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拥有员工50余人。
公司位于中国南方某城市,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
二、循环经济模式1. 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该企业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回收体系,通过与各个城市垃圾处理站合作,在城市内设置了多个回收点,并配备了专业设备和工具。
此外,公司还与多家大型工厂合作,在其生产过程中回收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等物品。
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实现了对于废弃物品的全面回收,为后续的再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2. 实现资源再利用该企业通过对回收来的废弃物品进行分类、加工和处理,实现了资源再利用。
例如,公司将回收来的废旧金属进行分拣和加工后,生产出各种规格和型号的钢材、铝材等产品;将回收来的废纸进行压缩和粉碎后,生产出各种规格和型号的纸张;将回收来的塑料进行破碎和加工后,生产出各种规格和型号的塑料制品。
通过这样一系列处理过程,企业实现了对于资源的高效再利用,并且减少了对于新资源的需求。
3. 建立绿色供应链该企业在与客户合作时,注重建立绿色供应链。
例如,在与一家大型电子厂合作时,该企业提出了回收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电子产品,并将其重新加工成为可再利用的电子零部件。
通过这样一系列处理过程,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还减少了对于新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环保、可持续的产品。
三、效果分析1. 经济效益通过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和实现资源再利用,该企业实现了废弃物品的高效利用,并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60个循环经济案例一、引言随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循环经济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废物产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等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精选了60个循环经济案例,旨在总结经验、推广成功模式,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二、循环经济案例分类本文所选案例涵盖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具体如下:1.工业领域(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2)产品生命周期延长:通过设计、生产、回收等环节,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废弃物产生。
2.农业领域(1)农业废弃物处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服务业领域(1)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融入绿色理念,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低碳旅游: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三、成功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分别来自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领域,具体如下:1.工业领域典型案例(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某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转化为新型材料,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2)产品生命周期延长:某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设计理念,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降低废弃物产生。
2.农业领域典型案例(1)农业废弃物处理:某农业企业采用生物降解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资源利用率。
(2)低碳农业技术:某农业合作社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低碳农业生产。
3.服务业领域典型案例(1)绿色建筑:某城市综合体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实现了节能、减排、舒适等多重目标。
(2)低碳旅游:某景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循环经济在我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60个循环经济案例1. 食物废料转化为肥料的循环经济案例:将食物废料收集并通过堆肥或厌氧消化等方法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2. 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案例:回收废弃电子产品中的有用材料,如金属、塑料等,进行再利用或回收。
3. 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案例:通过水再生处理技术将废水处理成可再利用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
4. 纺织品回收再制造的循环经济案例:回收废弃纺织品,进行再加工、再制造,生产新的纺织品或纤维制品。
5. 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案例:将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处理,部分可再利用的材料如砖、混凝土等用于新建筑工程。
6.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循环经济案例: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7. 农业有机肥料利用的循环经济案例:将农作物残渣、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
8. 城市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循环经济案例:通过垃圾分类与回收系统,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进行再利用或处理,减少垃圾的填埋量。
9. 汽车废旧零件回收再制造的循环经济案例:回收汽车废旧零件,进行再制造,生产新的汽车零部件。
10.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循环经济案例: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产生热能用于发电,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11. 水泥生产废石膏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案例:将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石膏进行再利用,用于制造石膏板、石膏制品等。
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的循环经济案例:利用污水处理技术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可再利用的水资源,用于灌溉、农田养殖等。
13. 木材废弃物利用的循环经济案例:将木材废弃物进行再加工,生产木质颗粒、纤维板等木制品。
14. 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案例:回收废旧电池,进行再利用或回收,如铅酸电池进行铅回收。
15. 水果和蔬菜残渣转化为饲料的循环经济案例:将水果和蔬菜残渣进行处理,生产饲料用于畜禽养殖。
16. 纸张回收再生产的循环经济案例:回收纸张废料,进行再生产,生产新的纸制品。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城市典型案例提到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定义和意义。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简称循环利用,是指对废旧物资进行收集、分类、处理和再利用的过程,以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循环利用的意义在于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环保举措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针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城市典型案例,我们可以以我国的上海市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上海市作为我国的大都市之一,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和成就。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探讨上海市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方面的典型案例。
1. 政府政策和法规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方面,政府的政策和法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发展。
上海市推出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条例,规定了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
上海市还建立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资金投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 社会参与和意识培养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而上海市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上海市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废旧物资回收意识和参与度。
上海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回收站点和网点,方便居民投放废旧物资,并获得相应的回收报酬。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促进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发展。
3. 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上海市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上海市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废旧物资再利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上海市还建立了相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室,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113循环经济建设模式探讨———以鹤壁为例陈琨作者简介:陈琨(1995.06-),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鹤壁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名单。
经过近些年来,鹤壁市在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已经在循环型工业模式鹤循环型农业模式上取得显著成效。
大大提升了经济层次和经济质量,正向着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努力,为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本文通过对鹤壁市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理念和范例,深入探讨鹤壁市循环经济建设模式,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对策,以期为鹤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鹤壁模式一、引言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在经济增长的背后,环境、能源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雾霾,能源安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河南省鹤壁市,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通过对产业结构的改革和对节能减排企业的扶持,经济发展理念的积极转变,循环经济发展有效路径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正走在循环经济建设道路的前列,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鹤壁模式”。
为对“鹤壁模式”进行准确定位,具体分析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以鹤壁市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二、循环经济的鹤壁模式概况鹤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由来已久,在2010年鹤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已经等到了河南省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报表扬,并作为循环经济模范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13年更是作为入选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名单。
鉴于近些年鹤壁市在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成就,国家发改委决定将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并称之为“鹤壁模式”。
鹤壁循环经济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通过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打造新型现代化的循环经济体系,从工业、农业两个方面着手,建立新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循环经济发展的城市案例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目前,国内各省、区、市及一些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现选取一些特例,介绍给广大读者:案例1:上海: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上海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700万的特大城市,人多地少、自身没有能源,属水质型缺水城市,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尽管上海资源节约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
比如,2003年上海每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为1.07吨标煤,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这一能耗水平却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6倍。
再如,上海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由2000年的238立方米下降到2002年的184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但仍是日本的8.2倍、美国的2.2倍、德国的7.2倍、韩国的2.3倍。
目前,上海和全国一样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还很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和资源利用的节约意识,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工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协调平衡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等五大要素,努力走出一条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案例2:重庆:斥资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重庆是全国陆地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城市,每年消费天然气28亿立方米左右,但是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占64%左右。
重庆煤炭的含硫量比较高,灰份比较重。
而且工业燃煤锅炉普遍存在环境污染严重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为此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实施洁净煤工程方案》。
《方案》报经市政府市长常务会议审议同意,企业自筹5000万元,市财政拿出1100万元资金支持26台锅炉的改造。
市节能技术中心承担了洁净煤工程的具体实施任务,对锅炉本体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进行改造,燃煤在炉内实现固硫,对锅炉尾部烟气进行静电除尘。
26台锅炉实施改造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通过了市环保部门的验收。
通过实施洁净煤工程取得三个方面的效益。
首先是环保效益,每年减排二氧化硫2万吨,减排粉尘0.8万吨。
二是企业每年节约煤炭10万吨,节约燃料费用2000万元。
三是锅炉出力普遍提高,杜绝了锅炉跑、冒、滴、漏现象,锅炉运行状况大为改善,方便了锅炉的运行管理。
案例3:湖北: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实践湖北省在加强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中积极探索和实践。
武汉晨鸣汉阳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造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制定完善了一整套用水管理制度和措施,实现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6.4%,吨纸耗水量小于110立方米,达到国内同行领先水平。
安琪股份有限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专业化酵母公司,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开发了发酵分离过程中排放的高浓度废水治理技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设备,实现废水浓淡分开治理:高浓度废水进行蒸发浓缩后干燥成优质有机肥,低浓度废水采用先进生化、物化技术处理,可以确保酵母废水达标排放,达到节水、减污、增加效益目标。
目前,该公司正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发挥作用。
案例4:深圳:变废为宝发展可再生能源深圳是全国最早应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城市之一,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质、垃圾发电方面,深圳市10多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
目前拥有4座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2.8万千瓦,日处理垃圾2050吨。
在建垃圾发电厂2座,装机容量4.8万千瓦,日处理垃圾1800吨。
届时,深圳每日产生的垃圾将有2/3作为低热值能源转换成电力。
另外,还有100千瓦生物质发电和1500千瓦的沼气发电站。
深圳的日照时间较长,并有较长的海岸线,发展太阳能的热利用和海洋能、风能发电颇具潜力。
2001年深圳的太阳能集热面积已达4.3万平方米,近两年每年新增1万多平方米,预计未来2~5年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速度会加快,年增长速度可能达到30%~50%。
深圳具备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优势,发展光伏电池、光伏发电等都具有广阔前景。
案例5:苏州:构建生态循环链发展循环经济苏州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生态工业的循环链。
通过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变,整合、提升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着力构建工业生态循环链,在各个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圈。
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过去凡是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以上的清洁项目都可以顺利进区“报户口”。
而如今,这个工业园在选择项目上,遵照循环经济的尺度来“挑挑拣拣”,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进区。
2003年3月,总投资150亿元的苏州精细化工公司在扬子江化工园破土动工,与之相配套的企业纷纷在这个“龙头”企业周围安营扎寨。
仅氯气项目一项,至少有6个“下游”企业接踵而至,准备利用该公司产生的氯气等废弃物来生产新产品。
案例6抚顺: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经济发展抚顺矿业集团面对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以“一矿四厂一气”做为循环经济的主导架构,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以东露天矿油母页岩开采为龙头,兴建了9万吨生产能力的页岩炼油厂;扩建页岩废渣水泥厂,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加到37万吨;建设以煤矸石、绿页岩和页岩废渣为原料的煤矸石烧结砖厂,一期工程达到年产6000万块标准砖的生产能力。
目前,东露天矿恢复开采前期工程已基本完成。
页岩废渣水泥厂扩建工程已于2003年底试生产。
页岩烧结砖厂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正式投产,年利用废渣11.2万吨。
抚矿运输部利用粉煤灰生产空心砌块生产线也已投产。
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年产煤层气0.5亿立方米,并于2001年正式供气。
矿区复垦工程2003年完成了通水、通电、修路等基本工程,绿化2450亩。
采煤水综合利用工程、老虎台矿煤泥深加工工程,2003年10月投入使用,实现洗煤废水零排放。
西露天矿选煤厂循环水系统改造工程也已完成。
案例7盘锦: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2003年盘锦市180万亩农田中有100万亩实施了生态经济模式,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19万亩,有机猪论证6760头。
带动了有机食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有机肥生产,实施了稻糠灭草技术、农秆气化技术和农村新能源利用技术,使农业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通过项目建设,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93亿元,新增利润27亿元。
已实现全市工业节水5000万吨,节电3亿度,节约天然气4021万立方米,农业减施化肥1.28万吨,减施农药75吨,工业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8.5%、17%、2.57%,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案例8: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转变观念节能增效几年来,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坚持“源头消减,过程控制,综合利用”的清洁生产方针,立足现有基础,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走内涵挖潜、节能发展型的路子,树立“污染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的观念,实施低成本战略,加大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投入,促进各项能耗指标全面下降。
通过钢渣尘泥、煤气、工业用水、余热蒸汽的“四闭路循环”,基本实现了废物资源化、锅炉无煤化、加热炉无油化、采暖余热化的“四化”目标,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有机统一。
使“九五”期间累计节约标准煤386万吨,增加效益19亿元,使全公司39个二级单位全部建成清洁工厂。
总公司被评为“全国先进绿化400佳”、“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奖”,并获山东省“蓝天工程大环境绿化先进单位”和“济南市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2年底总公司通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质量三个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成为上市公司。
案例9: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废物再利用创造经济效益甘肃省金昌市地处西北,水资源严重短缺。
作为国内镍钴行业的龙头企业,金川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工业水的重复和循环使用,提倡清污分流、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稳定在64%以上,待国债项目节约用水综合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金川公司废水将达到“零”排放目标。
在采用了富氧熔炼技术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将制氧过程中副产品的氮气用于公司内部仪表用风、阳极炉耐火材料保护,并分离出氩气等副产品直接销售。
在所有冶金炉后均配套余热锅炉系统充分回收利用余热资源生产蒸汽,用于全厂生产、生活供热,每年仅余热饱和蒸汽量可达40多万吨,年创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
经过多年研究,成功地研发了矿山井下膏体充填技术,成功地将尾矿、水淬渣、粉煤灰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用于生产,每年消耗废弃物近30万吨,节约了大量的水泥、细砂等材料,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案例10 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科技之路推动循环经济在制糖工业中,制糖滤泥是一大污染源。
尽管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干排,滤泥堆放3~5年用于烧制水泥,但堆放要占用土地且时间较长。
所以,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制糖清洁工艺上做了探索性试验。
他们在改造制糖澄清过程中,减少滤泥的产生量并直接利用需要新的清洁工艺。
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汁经采用磷浮预处理新工艺后,不但可以去除大量的非糖分,而且减少44%的滤泥产生量。
由于大量的非糖分在磷浮过程中被去除,滤泥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可以直接作为水泥的原料,不需要堆放处理,从而为滤泥直接烧制水泥创造条件。
目前,制糖混合汁低温磷浮技术已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来解决碳酸法制糖滤泥资源化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