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67.03 KB
- 文档页数:4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细胞自噬是一种在细胞内进行垃圾清理和重新利用的基本生物学过程。
它通过溶酶体依赖性的降解机制将细胞内的有害或无用的蛋白质、质膜和细胞器等降解成小分子,然后再利用这些小分子来维持细胞的生理活性和能量供应。
细胞自噬在维持细胞稳态、解毒、维持能量代谢平衡、抗衰老和抵抗疾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自噬起始。
细胞自噬的起始信号是ATG1/ULK复合物的激活,该复合物由ULK1、ATG13、FIP200和ATG101等蛋白组成。
自噬起始信号激活后,ULK1磷酸化ATG13和FIP200,促进ULK1的激活和自噬起始。
接下来是自噬包裹体形成。
自噬包裹体是自噬的核心结构,它起到将待降解的细胞成分包裹起来的作用。
自噬包裹体的形成需要两个重要的复合物,分别是Beclin-1复合物和Atg12-Atg5-Atg16复合物。
Beclin-1复合物是最早发现的参与自噬的复合物,它由Beclin-1、VPS34和VPS15等蛋白组成。
Beclin-1复合物在自噬的早期阶段促进自噬膜的起始生成。
Atg12-Atg5-Atg16复合物在自噬的中期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它参与了自噬包裹体的形成和扩张。
然后是自噬体融合。
自噬体是由自噬包裹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的,使被包裹的细胞成分能够进入到溶酶体内进行降解。
自噬体融合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蛋白质的参与。
其中,Rab7、LC3和LAMP等蛋白是自噬体融合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
最后是自噬体的降解。
自噬体进入溶酶体后,其内部的成分通过溶酶体内膜的酸性环境和内膜上存在的水解酶进行降解。
溶酶体内细胞酸性环境主要是由V-ATP酶和ClC-7通道调节的。
细胞自噬在多种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胞自噬与肿瘤相关性颇高。
自噬在肿瘤抑制和肿瘤发展过程中起到双重作用。
一方面,自噬能够协助维持细胞稳态,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另一方面,自噬也可能通过提供养分和能量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
自噬途径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调控引言:自噬是一种细胞代谢途径,它通过分解和回收细胞内的有害或老化的成分,对细胞进行清理和再利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噬不仅在正常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多种疾病治疗中也具有潜在的价值。
本文将介绍自噬途径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其调控机制。
一、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与调控1. 自噬对抗肿瘤生长自噬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当细胞处于应激状态时,在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自噬被激活以提供额外能量支持肿瘤抑制效应。
2. 自噬调节药物对肿瘤治疗的影响一些化学药物和光敏剂被证明能够通过影响自噬通路来治愈肿瘤。
例如,通过激活自噬,药物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二、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调控1. 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自噬具有清除错误折叠蛋白和降解受损细胞器的功能,这对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非常重要。
2. 自噬调控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调控自噬过程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许多抑制或激活自噬通路的药物已被开发,并且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潜力。
三、自噬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调控1. 自噬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清除死亡或受损的心肌细胞,促进修复。
2. 自噬调控血管疾病的发展自噬通过降解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异常脂质沉积物,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因此,自噬被认为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潜在靶点。
四、自噬在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调控1. 自噬参与脂代谢和葡萄糖代谢自噬可以调节脂质代谢并维持机体能量平衡。
通过激活自噬途径来改善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2. 自噬与肝脏代谢相关性自噬不仅参与了肝脏中脂质合成和转运等过程,也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肝纤维化等疾病密切相关,调控自噬过程对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潜在价值。
细胞自噬与疾病的关系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保护性机制,可以将老化、损伤或不需要的蛋白质分解并再利用。
同时,细胞自噬还可以帮助清除细胞内的细菌和病毒,从而维护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和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 细胞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于神经元死亡和/或功能损伤导致的脑部功能障碍。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于神经元本身具有高度代谢活性,因此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很高。
而细胞自噬可以通过分解老化和损伤的蛋白质,为神经元提供能量和物质支持。
同时,细胞自噬还可以清除神经元内部的不必要物质,防止其在细胞内积聚成为伴随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沉积物。
因此,细胞自噬在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细胞自噬与肿瘤细胞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肿瘤细胞本身的代谢活性较高,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支持。
而细胞自噬可以通过分解老化的蛋白质和细胞器,为肿瘤细胞提供额外的能量和物质。
在某些情况下,细胞自噬还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和增殖。
另一方面,细胞自噬也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因此,通过控制细胞自噬水平,可以实现对肿瘤治疗的有效干预。
3. 细胞自噬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在内的多种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胞自噬可以通过分解代谢产物,清除心血管系统中的有害物质。
其次,细胞自噬可以帮助细胞清除老化和损伤的蛋白质,减轻心肌细胞负担。
最后,细胞自噬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细胞自噬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细胞自噬与免疫系统细胞自噬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细胞自噬可以帮助清除细胞内的病原体,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另一方面,细胞自噬还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力。
细胞自噬与疾病的关系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的重要生理过程,它通过将细胞内的有害或老化的组分进行降解和回收,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然而,当细胞自噬功能出现异常或受到干扰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细胞自噬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疾病治疗的潜在影响。
细胞自噬在维持细胞内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清除细胞内的垃圾和异常蛋白质,维持细胞内的代谢平衡。
然而,当细胞自噬功能受损时,这些垃圾和异常蛋白质就会在细胞内积累,导致细胞功能异常,甚至引发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自噬可以清除细胞内的有害物质,阻止细胞发生癌变。
然而,当细胞自噬功能受损时,这些有害物质就会在细胞内积累,增加了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
因此,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功能,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类型的肿瘤。
除了肿瘤外,细胞自噬功能异常还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细胞自噬功能异常有关。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细胞自噬功能受损,导致异常蛋白质在细胞内积累,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最终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和认知功能的损害。
因此,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功能,有望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此外,细胞自噬功能异常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细胞自噬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受损心肌细胞会通过细胞自噬来清除受损的细胞组分,促进心肌修复。
然而,当细胞自噬功能受损时,心肌细胞无法有效清除受损组分,导致心肌修复受阻,最终导致心肌功能的损害。
因此,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功能,有望提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细胞自噬与疾病的关系不仅仅限于上述几种疾病,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都与细胞自噬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细胞自噬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自噬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垃圾清除和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机制。
它通过将细胞内的有害蛋白质、细胞器等物质包裹成囊泡,然后将其降解并回收利用。
近年来,对细胞自噬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自噬的启动主要由ATG(自噬相关基因)家族蛋白质调控。
ATG蛋白质包括ATG1、ATG5、ATG7等,它们在自噬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ATG1蛋白质可以激活自噬起始复合物,从而促进自噬囊泡的形成。
ATG5和ATG7蛋白质则参与自噬囊泡的扩张和成熟。
这些发现揭示了细胞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胞自噬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细胞自噬的调控与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细胞自噬可以通过降解细胞内的有害蛋白质和细胞器,从而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而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细胞自噬可以被激活,以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
研究人员发现,AMPK(5'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和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等信号通路在细胞自噬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AMPK可以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激活细胞自噬。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细胞自噬与细胞能量代谢之间的密切联系,还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胞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细胞自噬的调控还与细胞生命周期和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自噬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调控模式。
例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自噬被抑制,以确保细胞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完成分裂。
而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自噬被激活,以促进有害蛋白质的降解,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此外,细胞自噬的异常调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细胞自噬的功能缺陷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因此,深入研究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对于解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体内自噬功能的分子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细胞自噬这一重要的细胞生命过程越来越关注。
自噬是一种细胞消化系统,可以通过自身分解和降解细胞内的功能多余或受损的成分,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自噬的功能已经被证明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调节细胞死亡、代谢和免疫反应等。
本文将围绕自噬的分子机制和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 分子机制自噬是通过一系列分子机制来实现的。
在启动自噬时,一个叫做原始酸性质体(UVRAG) 的蛋白会与锡克样受体激酶 1 (ULK1) 形成复合体。
从而开始对环状类蛋白做出反应,形成黏附在单膜中的小囊泡,里面充满了细胞内容物。
接下来,这些囊泡(也叫做自噬体)会与溶酶体融合,产生包含降解酶的液泡。
自噬前期阶段是由类蛋白体蛋白5 (ATG5) 和ATG7 家族蛋白进行推动的。
此外,还有一个叫做微管相关蛋白 1A/1B(LC3)的蛋白也参与了自噬过程。
LC3存在于细胞内各种位置,在已被唤醒进入自噬过程时,LC3会被修饰并转换成 LC3-II 等状态。
LC3-II 是调节原子膜周围基膜形成的蛋白,必备于自噬体的形成,它可以追踪自噬体的形成进程,也是自噬的标志蛋白。
自噬在细胞内部环境恶劣时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尤其在缺氧情况下,启动自噬可以消除细胞内的面部堆积,从而维持细胞生长和代谢的稳定性。
2. 在疾病中的作用自噬在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疾病都与自噬的紊乱相关,例如:神经变性和癌症等。
2.1 神经变性疾病自噬在神经变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元内大量蛋白质的累积和异常的折叠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是维持蛋白质清除和细胞生存需要的过程。
而当自噬通路被损坏时,则会导致异常蛋白的聚集,从而加速细胞衰竭和死亡。
例如,有研究发现,阿兹海默症的患者大脑内存在过多的蛋白质聚集,这是自噬机制紊乱所致。
细胞自噬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细胞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过程,通过降解细胞内的老化或异常蛋白质和损坏的细胞器以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细胞自噬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对于揭示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发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较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细胞内蛋白质聚集和细胞器损伤有关。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激活细胞自噬途径可以降解这些异常蛋白质和损伤的细胞器,从而减轻疾病的发展。例如,通过模拟细胞自噬过程中的关键基因Atg7,可以促进异常蛋白质的降解和细胞器的修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其次,细胞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细胞自噬可以作为一种细胞死亡的机制来清除异常的细胞,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研究发现,在一些情况下,激活细胞自噬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例如,通过激活Atg5和Beclin-1等关键基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此外,细胞自噬还可以参与肿瘤的耐药机制,通过抑制细胞自噬可以提高药物对肿瘤的敏感性。因此,细胞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此外,细胞自噬还与炎症和代谢性疾病有关。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和细胞自噬的紊乱与炎症性肠病、肺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炎症相关疾病密切相关。细胞自噬与炎症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机制。此外,研究还发现细胞自噬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激活细胞自噬可以降低脂肪的积累和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轻肥胖和糖尿病的症状。
综上所述,细胞自噬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炎症和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揭示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开发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为了更好地应用细胞自噬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细胞自噬的调控网络,并开发出针对细胞自噬的新型药物治疗策略。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细胞自噬机制在生物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细胞自噬是一种与细胞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自我调节过程,通过吞噬并降解细胞内的废弃物、受损蛋白质和细胞器,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细胞自噬对于细胞存活与死亡、器官发育与组织修复等过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探讨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的基本过程可分为诱导、吞噬、运输及降解四个步骤。
诱导是指细胞应激或缺乏营养等刺激下,启动自噬相关途径的过程。
吞噬是指通过膜袋形成将细胞内废弃物包裹并封入液泡中的过程。
运输是指被封入液泡内的废弃物通过运输蛋白向溶酶体运送的过程。
降解是指废弃物在溶酶体内被水解酶降解为营养物质和其他有用物质的过程。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细胞自噬相关基因的敲除和过表达等方法,揭示了细胞自噬调控过程中的关键分子。
其中,原始自噬蛋白1(ATG1)和自噬蛋白12(ATG12)是自噬相关途径中最早被鉴定出的关键分子。
ATG1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自噬相关磷酸化激酶,ATG12与ATG5形成共价连接,参与丝裂原细胞器聚集和液泡形成过程。
此外,细胞自噬还需要通过ATG9介导的运输途径来调控。
ATG9是唯一已知参与自噬运输的跨膜蛋白,它通过囊泡-囊泡融合和内吞作为动态的驱动力。
ATG9的敲除研究表明,它在维持正常细胞自噬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与多个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AMP激活的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AMPK)和线粒体信号通路与细胞自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AMPK通过抑制mTORC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的活化,从而促进细胞自噬的启动。
此外,线粒体信号通路也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燃烧和ROS产生来参与细胞自噬的调节。
近年来,细胞自噬的研究不仅限于单个细胞,还扩展到组织和器官水平。
研究人员发现,在肿瘤发展和糖尿病等疾病进程中,细胞自噬的异常调控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肿瘤细胞通过抑制细胞自噬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检测和降解,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和意义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代谢过程,它指的是细胞通过自身内在的酶体系统将细胞内废旧蛋白质、细胞器和其他有害分子分解和消化的过程。
这种自我消除的方式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噬作为人体维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机制,科学家们在近些年来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一、细胞自噬的基本过程在细胞内,蛋白质通过蛋白酶或酪氨酸酶的降解过程,最终分解成氨基酸。
而氨基酸是细胞需要的材料之一,可以用于细胞新陈代谢,包括合成新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以及能量代谢需要的酶等。
然而,这并不是所有废弃物质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被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细胞通过自噬过程将废旧物质包裹在液泡内,并释放到细胞质中进行降解和再利用。
细胞自噬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自噬体的形成:通过泡状物质产生多层次的包裹,使废旧物质包裹到足够大小的自噬体内,然后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2)自噬体的降解:自噬体内的酸性酶体消化废旧物质,产生氨基酸和小分子化合物,并释放到细胞质中;(3)自噬体内蛋白产物的运输:这些产物可以被运输到各种不同的位置。
例如,产物可以被直接用作合成新的蛋白质和能量代谢所需酶的材料或被运输到其他细胞内或细胞外位置。
二、细胞自噬的生理功能细胞自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排除废弃物质提供能量和氨基酸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此外,自噬还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1.维护细胞稳态:一方面,自噬能够清除细胞内过度的异常细胞,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帮助细胞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以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代谢水平和其他关键生理过程的稳定。
2.维护细胞分化和发育:细胞自噬不仅参与细胞体内分子生物学过程的维持,还可以在细胞分化和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3.抗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代谢速度和功能下降,导致自身修复能力丧失。
自噬具有抗衰老的能力,通过清除细胞内有害物质,减少细胞自身积累的有害物质对生命的毒害。
4.免疫调节:细胞自噬也可以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
细胞自噬研究中的进展近年来,细胞自噬这一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已经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细胞自噬中,细胞通过吞噬某些细胞成分并将其分解成基本有机物质,然后再利用这些有机物质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自噬作为一种细胞代谢途径,在正常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参与了许多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
在对自噬的研究中,许多新的成果与发现已经出现,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细胞自噬的认识,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氨基酸的利用与自噬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在细胞自噬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分解时,其产生的氨基酸会参与到新蛋白质的合成中,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
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饥饿状态下,人体会分解储存的蛋白质以获取能量,该过程称作蛋白质分解代谢。
当蛋白质分解代谢发生时,氨基酸会被释放出来,并进入人体内进行再生产或者参与到其他细胞代谢途径中。
最近有研究表明,自噬在氨基酸来源消耗极度有限的条件下能够起到维持细胞代谢活动的作用。
例如,当人体在饥饿状态下持续进行有氧运动,会导致血浆氨基酸水平迅速降低,从而影响肌纤维的合成和能量供应。
而自噬作为一种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吞噬和分解损耗的蛋白质来维持肌纤维的正常合成和能量供应,从而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二、自噬在防治肿瘤中的应用肿瘤是当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不同的肿瘤发生部位和类型导致其治疗方法和效果都存在很大差异。
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将细胞自噬这一途径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来探索。
在肿瘤治疗中,目前大部分的手段都是通过化疗或者放疗来消灭癌细胞,但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的特殊性质,该方法常常会导致癌细胞的死亡能力下降,从而诱导出相应的耐药性。
据研究人员统计,自噬作用在肿瘤细胞中可以通过若干途径协同发挥作用。
首先,通过吞噬膜受体,自噬系统可以针对性地吞噬某些靶向物质,从而有效地消灭肿瘤细胞。
其次,自噬作用在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和细胞周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而阻止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㊀㊀ʌ摘㊀要ɔ㊀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㊁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活性丧失㊁脂质过氧化物沉积为特点的细胞死亡方式ꎮ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㊁用于降解和回收利用生物大分子或受损细胞器的过程ꎮ当自噬过度激活时ꎬ也会引起细胞的自噬性死亡ꎮ文章就铁死亡与自噬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㊁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ꎬ以期加深对铁死亡及自噬关系的认识ꎮʌ关键词ɔ㊀铁死亡ꎻ自噬ꎻ相互关系ꎻ铁离子ʌDOIɔ㊀10.3969/j.issn.1671 ̄6450.2019.12.023Researchprogressofirondeathandautophagyindiseases㊀PENGXiaꎬFANGCongcongꎬXUYuming.DepartmentofPediatricsꎬRenminHospitalofWuhanUniversityꎬHubeiProvinceꎬWuhan43006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YAOBaozhenꎬE ̄mail:professoryao@aliyun.com㊀㊀ʌAbstractɔ㊀Irondeathisaniron ̄dependentcelldeathmodecharacterizedbylossofglutathioneperoxidase4activityandlipidperoxidedeposition.Autophagyisahighlyconservativeprocessusedtodegradeandrecyclebiologicalmacromole ̄culesordamagedorganelles.Whenautophagyisoveractivatedꎬautophagicdeathofcellsisalsocaused.Thisarticlereviewstherelationshipbetweenirondeathandautophagyanditsresearchprogressinnervoussystemdiseasesꎬcirculatorysystemdis ̄easesandtumorsinordertodeepentheunderstandingoftherelationshipbetweenirondeathandautophagy.㊀㊀ʌKeywordsɔ㊀FerroptosisꎻAutophagyꎻCorrelationꎻIronion㊀㊀早在铁死亡被命名之前ꎬ研究者们就已经发现了erastin㊁RSL3可以诱导细胞以一种不同于凋亡的方式死亡ꎬ且这种细胞死亡方式可以被铁螯合剂及抗氧化剂抑制ꎬ从而明确了这种细胞死亡方式与细胞内铁和活性氧(ROS)有关ꎮ2012年ꎬDixon等[1]发现这种细胞死亡方式在形态学㊁生化和遗传学上均与凋亡㊁坏死及自噬不同ꎮ由于这种细胞死亡方式特异地依赖于细胞内铁ꎬ故将其命名为铁死亡ꎮ铁死亡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ꎬ研究发现铁死亡存在复杂的细胞内调控机制ꎬ铁代谢㊁氨基酸代谢及脂质代谢都参与其中ꎮ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ꎬ是依赖于细胞内溶酶体分解衰老或损伤的大分子或细胞器的过程ꎬ从而维持细胞内稳态[2]ꎮ然而ꎬ当细胞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刺激时ꎬ自噬会过度激活ꎮ过度激活的自噬可以导致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3]ꎮ铁死亡和自噬作为2种不同的生物过程ꎬ在细胞内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ꎮ在铁死亡发现之初ꎬ研究者们认为这是一种与自噬截然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ꎮ近年来ꎬ虽然仍然存在很多争议ꎬ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在逐渐揭示铁死亡与自噬的关系ꎬ并在不同的疾病中证实ꎮ1㊀铁死亡的发生机制1.1㊀细胞内铁与铁死亡㊀铁作为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ꎬ主要以二价和三价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机体内ꎮ正常情况下ꎬ小肠吸收或红细胞降解释放出的亚铁离子(Fe2+)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Fe3+)ꎬFe3+经膜上转铁蛋白(transferrinꎬTF)㊁膜蛋白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receptorprotein1ꎬTFR1)的作用后内吞入胞体ꎮ内吞入细胞内的Fe3+被还原成亚铁离子Fe2+ꎬ然后由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ivalentmetaltrans ̄porter1ꎬDMT1)或锌铁调控蛋白家族8/14(ZRT/IRT ̄likeproteins8/14ꎬZIP8/14)介导Fe2+储存到细胞内不稳定的铁池(labileironpoolꎬLIP)中和铁蛋白轻链多肽(ferritinlightchainꎬFTL)与铁蛋白重链多肽1(ferritinheavychain1ꎬFTH1)组成的铁储存蛋白复合物中ꎮ剩余部分亚铁离子将被氧化成Fe3+出胞ꎬ参与体内铁再循环ꎬ严格把控细胞内铁稳态ꎮ㊀㊀铁参与了生物体很多重要的功能ꎬ包括新陈代谢㊁氧转运㊁抗氧化反应及DNA合成等一系列生物过程ꎮFe ̄S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氧化还原酶类的重要辅助因子ꎬ如NADH㊁辅酶Q等ꎮ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ꎬROS)的产生与铁稳态的扰动密切相关ꎬ而铁硫团簇(iron ̄sulfurclusterꎬISC)机械系统功能障碍明显加剧了ROS的产生[4]ꎮ然而ꎬ细胞内过多的铁通过芬顿反应产生羟自由基ꎬ从而促进不饱和脂肪酸(PU ̄FAs)的羟化ꎬ由此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和氢过氧化物严重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5]ꎬ这个过程就是铁死亡ꎮ铁死亡过程可以被铁螯合剂阻断ꎬ说明细胞内铁与铁死亡密切相关[6]ꎮ而这些有毒的脂质过氧化物ꎬ在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作用下才可以转变为为无毒的醇类物质ꎬ从而避免其对细胞的杀伤作用[7]ꎮ㊀㊀虽然细胞内铁与铁死亡密切相关ꎬ但是细胞内铁在铁死亡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明确ꎮDixon等[8]认为铁螯合剂抑制铁死亡最有可能的解释是阻止了铁向氧化物传递电子ꎬ从而抑制活性氧的生成ꎮ也有报道提出ꎬ铁螯合剂能够直接作用于含铁离子的酶ꎬ其中以脂氧合酶的可能性最大[9]ꎮ1.2㊀XC ̄系统与铁死亡㊀胱氨酸 谷氨酸反向转运系统(XC ̄系统)是一个广泛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氨基酸逆向转运体ꎬ由轻链xCT(SLC7A11)和重链4F2(SLC3A2)组成[10]ꎮ通过XC ̄系统ꎬ胱氨酸与谷氨酸(GLu)以1ʒ1的比例在细胞内外进行交换ꎮ在细胞内ꎬ胱氨酸被谷胱甘肽(GSH)或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还原为半胱氨酸ꎬ在γ ̄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和谷胱甘肽合成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合成GSH[11]ꎮ细胞摄取半胱氨酸是谷胱甘肽合成的关键步骤ꎬGSH的产生和维持对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反应所造成的损伤至关重要ꎬ而半胱氨酸的含量需要转硫途径的调节[12 ̄13]ꎮKang等[14]发现高浓度Glu孵育神经细胞可以抑制XC ̄系统ꎬ从而抑制胱氨酸的摄入ꎬ引起细胞内谷胱甘肽减少和ROS的聚集ꎬ而抑制铁死亡可以抑制Glu引起的神经元死亡ꎮ这些研究都表明XC ̄系统参与了铁死亡过程ꎮ当XC ̄系统被抑制时ꎬ胱氨酸不能转入细胞内ꎬ谷胱甘肽合成减少ꎬ不能将有毒的脂质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醇类物质ꎬ进而诱导了铁死亡的发生ꎮ1.3㊀GPX4与铁死亡㊀抑制XC ̄系统导致GSH减少和活性氧的聚集ꎮ当XC ̄系统功能正常且GSH正常合成时ꎬGSH也必须在GPX4的作用下将有毒的脂质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醇类物质ꎮGPX4是铁死亡关键的调节因子ꎬ在预防脂质过氧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5]ꎮ研究发现ꎬGPX4是唯一一种能够降低生物膜内脂质过氧化氢的酶ꎬ所以当GPX4功能受限时ꎬGSH并未耗竭ꎬ但脂质ROS明显升高ꎻ其次ꎬGSH是GPX4活性的一个必要的辅助因子[16]ꎮGPX4被抑制时将导致脂质ROS的形成及脂质过氧化ꎬ最后诱导铁死亡的发生[17]ꎮ1.4㊀脂质过氧化物与铁死亡㊀不饱和脂肪酸在氧存在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脂质过氧化ꎬ这种过氧化反应在铁的存在下会加剧[18]ꎬ其中与铁死亡密切相关的不饱和脂肪酸包括花生四烯酸和肾上腺酸ꎮ酯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synthetaselong ̄chainfamilymember4ꎬACSL4)和脂质重塑相关的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3(lysophosphatidyl ̄cholineacyl ̄transferase3ꎬLPCAT3)是参与脂质过氧化物形成的2种关键酶ꎬ在它们的作用下ꎬ不饱和脂肪酸转化成脂质过氧化物[19 ̄20]ꎮ脂质过氧化的积累会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很大的损伤ꎮ丙二醛(MDA)是活性氧作用于生物膜不饱和脂肪酸而产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ꎮ其积累可引起蛋白质与核酸的交联聚合ꎬ导致膜结构的不可逆破坏ꎬ最终导致细胞死亡[21]ꎮ2㊀自噬的过程㊀㊀相较于铁死亡ꎬ自噬的研究则更深入ꎮ目前研究认为ꎬ自噬主要有3种形式:(1)巨自噬ꎬ细胞内损坏的蛋白质㊁细胞器及胞内病原体等被细胞质产生的膜结构包裹ꎬ形成自噬体ꎬ最终与溶酶体融合后被降解ꎻ(2)微自噬ꎬ被降解物直接被溶酶体通过变形运动进行内吞ꎬ使其降解ꎬ这个过程不形成自噬体ꎻ(3)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ꎬ待降解物需要与分子伴侣结合ꎬ然后被溶酶体上的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ysosomalassociatedmembraneproteinꎬLAMPs)识别ꎬ并最终被溶酶体降解[22]ꎮ目前研究较多的自噬类型为巨自噬(以下简称为 自噬 )ꎮ自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ꎬ具体包括4个步骤:自噬的诱发ꎻ隔膜的延伸㊁闭合ꎬ形成自噬体ꎻ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ꎬ形成自噬溶酶体ꎻ自噬体和内部物质的降解[23]ꎮ㊀㊀随着对自噬研究的深入ꎬ人们发现自噬也是有选择性的ꎮ细胞内存在这一些特殊的自噬ꎬ它们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对某种大分子或者细胞器进行特定的降解[24]ꎬ如线粒体自噬㊁内质网自噬㊁过氧化物酶体自噬㊁核糖体自噬和脂类自噬ꎮ3㊀铁死亡与自噬的关系㊀㊀铁死亡在发现之初ꎬ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在生化㊁形态及基因水平与凋亡㊁坏死及自噬不同的细胞死亡途径[25]ꎬ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ꎬ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铁死亡的发生需要自噬机制的参与[26]ꎮHou等[27]通过在永生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㊁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和PANC2.03)和人纤维肉瘤细胞系HT ̄1080中敲低ATG5和ATG7抑制自噬后发现细胞内游离铁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如MDA)水平均显著下降ꎬ而细胞内稳定铁蛋白标志物FTH1的表达显著上升ꎬ该研究首次从基因层面揭示了自噬和铁死亡关系ꎮZhou等[28]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关系ꎬ发现这种特殊的自噬过程是以铁蛋白为底物的ꎮ之后ꎬ许多研究证实与铁死亡密切相关的大分子物质参与自噬的发生过程中ꎮGSH㊁GPX4及脂质过氧化物都是铁死亡过程中关键的大分子物质ꎬ研究表明在饥饿和氧化应激等条件下ꎬ自噬发生时伴随着GSH的下降[29]ꎻ而GPX4过表达可抑制ROS介导的自噬的发生ꎬ脂质过氧化物可以促进自噬体的形成[30 ̄31]ꎮ核受体辅激活因子4(NCOA4)是铁自噬过程中的选择性受体[32]ꎬ而下调NCOA4可以抑制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ꎮ脂质自噬介导的脂滴降解可以促进铁死亡的发生[33]ꎮ其他如SLC7A11㊁NRF2㊁p53㊁HSPB1和ACSL4等铁死亡调控因子已经被证实是自噬的潜在调控因子ꎮ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过度的自噬可以促进铁死亡ꎮ然而ꎬ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实验证实ꎬ铁死亡的发生可独立于自噬ꎮ4㊀铁死亡与自噬在疾病中的研究4.1㊀铁死亡与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ꎬSAH)是神经系统疾病中重要的一种ꎮ梁译丹等[33]研究证实ꎬ在SAH的大鼠模型中ꎬ通过侧脑室注射慢病毒沉默ATG5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自噬ꎮ与单纯SAH组相比ꎬ慢病毒干预组PCR显示ATG5mRNA显著降低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TG5和LC3Ⅱ/Ⅰ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ꎬ表明自噬被成功抑制ꎮ与此同时ꎬ与SAH组相比ꎬ慢病毒干预组的铁死亡标志物FTH1和GPX4表达升高(P<0.05)ꎬGSH含量提高ꎬ细胞内铁沉积减少ꎬ铁含量㊁MDA减少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自噬通过降解铁蛋白ꎬ促进铁死亡ꎮ该研究认为铁死亡的发生依赖于自噬的介导ꎬ在这之中铁蛋白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ꎮ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28 ̄29]ꎬ即自噬通过降解铁蛋白ꎬ增加细胞内游离铁离子的浓度ꎬ从而促进铁死亡ꎮ这项研究为铁死亡和自噬的相关性提供了实验依据ꎮ4.2㊀铁死亡与自噬在循环系统疾病中的研究㊀Chen等[34]研究证实ꎬ在心力衰竭模型中ꎬ自噬铁死亡是同时发生的ꎮ激活的自噬与铁死亡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ꎮ而Baba等[35]在心肌梗死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ꎬ认为雷帕霉素机制靶点(mTOR)可以抑制心脏细胞中铁死亡的发生ꎬ从而发挥保护性作用ꎮ与此同时ꎬmTOR介导的对铁死亡的抑制过程中并没有伴随着自噬标志物的改变ꎬ这提示铁死亡可独立于自噬发生ꎮ4.3㊀铁死亡与自噬在肿瘤中的研究㊀香蒲新苷(typhaneoside)是一种可显著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ꎬAML)细胞活力的药物ꎮ研究表明ꎬ香蒲新苷可通过作用于AMP活化蛋白激酶(AMP ̄activatedproteinkinaseꎬAMPK)信号通路激活自噬ꎬ从而进一步激活自噬依赖的铁蛋白的降解ꎬ最终诱导铁死亡的发生ꎬ而抑制自噬后则可以抑制这种细胞死亡方式[36]ꎮ这充分说明在香蒲新苷促进AML细胞发生铁死亡的过程是依赖于自噬的激活的ꎮ该研究再次为铁死亡和自噬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充分的实验依据ꎮ而铁死亡与自噬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ꎮ联合使用西拉米辛和拉帕替尼可以显著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铁死亡ꎬ也可诱导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ꎮ但是Ma等[37]通过实验证实这种联合用药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在时间上是落后于铁死亡的ꎮ这表明在西拉米辛和拉帕替尼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ꎬ铁死亡与自噬是独立发生的ꎮ铁死亡的发生并不总是依赖于自噬ꎬ铁死亡与自噬的关系仍未明确ꎬ其内在联系更为复杂ꎬ需要学者们更多的研究与探索ꎮ5㊀小㊀结㊀㊀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ꎬ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ꎮ自噬作为一种保守的大分子或细胞器的降解过程ꎬ在病理情况下也会导致细胞的死亡ꎮ关于铁死亡与自噬的关系ꎬ目前尚无统一结论ꎮ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铁死亡的发生伴随着自噬的激活ꎬ但是也有不少的研究表明铁死亡可独立于自噬的激活而存在ꎮ铁死亡与自噬的关系目前仍有许多未知的问题ꎬ且它们在疾病中的关系也处在研究的初级阶段ꎬ未来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深入揭示两者间的联系ꎮ参考文献[1]㊀DixonSꎬLembergKꎬLamprechtMꎬetal.Ferroptosis:AnIron ̄De ̄pendentFormofNonapoptoticCellDeath[J].Cellꎬ2012ꎬ149(5):1060 ̄1072.DO:10.1016/j.cell.2012.03.042.[2]㊀TurcoEꎬFracchiollaDꎬMartensS.RecruitmentandActivationoftheULK1/Atg1KinaseComplexinSelectiveAutophagy[J].JMolBi ̄olꎬ2019ꎬPii:S0022 ̄2836(19)30471 ̄1.DOI:10.1016/j.jmb.2019.07.027.[3]㊀HouJꎬRaoMꎬZhengWꎬetal.AdvancesonCellAutophagyandItsPotentialRegulatoryFactorsinRenalIschemia ̄ReperfusionInjury[J].DNACellBiolꎬ2019ꎬ38(9):895 ̄904.DOI:10.1089/dna.2019.4767.[4]㊀YangLꎬMihNꎬAnandAꎬetal.Cellularresponsestoreactiveoxygenspeciesarepredictedfrommolecularmechanisms[J].ProcNatlAcadSciUSAꎬ2019ꎬ116(28):14368 ̄14373.DO:10.1073/pnas.1905039116.[5]㊀ZhuTꎬShiLꎬYuCꎬetal.FerroptosisPromotesPhotodynamicThera ̄py:SupramolecularPhotosensitizer ̄InducerNanodrugforEnhancedCancerTreatment[J].Theranosticsꎬ2019ꎬ9(11):3293 ̄3307.DOI:10.7150/thno.32867.[6]㊀YuHꎬGuoPꎬXieXꎬetal.Ferroptosisꎬanewformofcelldeathꎬanditsrelationshipswithtumourousdiseases[J].JournalofCellularandMolecularMedicineꎬ2016.21(4):648 ̄657.DOI:10.1111/jcmm.13008.[7]㊀GongYꎬWangNꎬLiuNꎬetal.LipidPeroxidationandGPX4Inhibi ̄tionAreCommonCausesforMyofibroblastDifferentiationandFer ̄roptosis[J].DNACellBiolꎬ2019ꎬ38(7):725 ̄733.DOI:10.1089/dna.2018.4541.[8]㊀DixonSJꎬStockwellBR.Theroleofironandreactiveoxygenspeciesincelldeath[J].NatureChemicalBiologyꎬ2013ꎬ10(1):9 ̄17.DOI:10.1038/nchembio.1416.[9]㊀WangHꎬLiJꎬFollettPLꎬetal.12 ̄Lipoxygenaseplaysakeyroleincelldeathcausedbyglutathionedepletionandarachidonicacidinratoligodendrocytes[J].EuropeanJournalofNeuroscienceꎬ2004ꎬ20(8):2049 ̄2058.DOI:10.1111/j.1460 ̄9568.2004.03650.x. [10]㊀PitmanKEꎬAlluriSRꎬKristianAꎬetal.Influxrateof18F ̄fluoroamin ̄osubericacidreflectscystine/glutamateantiporterexpressionintumourxenografts[J].EurJNuclMedMolImagingꎬ2019ꎬ40(10):2190 ̄2198.DOI:10.1007/s00259 ̄019 ̄04375 ̄8.[11]㊀BridgesRJꎬNataleNRꎬPatelSA.Systemxc( ̄)cystine/glutamateantiporter:anupdateonmolecularpharmacologyandroleswithintheCNS[J].BrJPharmacolꎬ2012ꎬ165(1):20 ̄34.DOI:10.1111/j.1476 ̄5381.2011.01480.x.[12]㊀WangLꎬLiuYꎬDuTꎬetal.ATF3promoteserastin ̄inducedferropto ̄sisbysuppressingsystemXc[J].CellDeathDifferꎬ2019.DOI:10.1038/s41418 ̄019 ̄0380 ̄z.[13]㊀YuHꎬGuoPꎬXieXꎬetal.Ferroptosisꎬanewformofcelldeathꎬanditsrelationshipswithtumourousdiseases[J].JournalofCellularandMolecularMedicineꎬ2016ꎬ21(4):648 ̄657.DOI:10.1111/jcmm.13008.[14]㊀KangYꎬTizianiSꎬParkGꎬetal.CellularprotectionusingFlt3andPI3Kαinhibitorsdemonstratesmultiplemechanismsofoxidativeglu ̄tamatetoxicity[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4ꎬ5:3672.DOI:10.1038/ncomms4672.[15]㊀ForcinaGCꎬDixonSJ.GPX4attheCrossroadsofLipidHomeostasisandFerroptosis[J].Proteomicsꎬ2019ꎬ19(18):e1800311.DOI:10.1002/pmic.201800311.[16]㊀Brigelius ̄FloheRꎬMaiorinoM.Glutathioneperoxidases[J].BiochimBiophysActaꎬ2013ꎬ1830(5):3289 ̄3303.DOI:10.1016/j.bba ̄gen.2012.11.020.[17]㊀ForcinaGCꎬDixonSJ.GPX4attheCrossroadsofLipidHomeostasisandFerroptosis[J].Proteomicsꎬ2019ꎬ19(18):e1800311.DOI:10.1002/pmic.201800311.[18]㊀PrattDAꎬTallmanKA.Freeradicaloxidationofpolyunsaturatedlip ̄ids:Newmechanisticinsightsandthedevelopmentofperoxylradicalclocks[J].AccChemResꎬ2011ꎬ44(6):458 ̄467.DOI:10.1021/ar200024c.[19]㊀DixonSJꎬWinterGEꎬMusaviLSꎬetal.HumanHaploidCellGeneticsRevealsRolesforLipidMetabolismGenesinNonapoptoticCellDeath[J].ACSChemicalBiologyꎬ2015ꎬ10(7):1604 ̄1609.DOI:10.1021/acschembio.5b00245.[20]㊀CongcongFꎬLijuanGꎬDanielSꎬetal.TheInterrelationbetweenRe ̄activeOxygenSpeciesandAutophagyinNeurologicalDisorders[J].OxidativeMedicineandCellularLongevityꎬ2017ꎬ2017:8495160.DOI:10.1155/2017/8495160.[21]㊀QomaladewiNPꎬKimMYꎬChoJY.Autophagyanditsregulationbyginsengcomponents[J].JGinsengResꎬ2019ꎬ43(3):349 ̄353.DO:10.1016/j.jgr.2018.12.011.[22]㊀杨静亚ꎬ高俊玲.自噬及其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9ꎬ19(52):29 ̄30ꎬ34.DOI:10.19613/j.cnki.1671 ̄3141.2019.52.016.[23]㊀JohansenTꎬLamarkT.SelectiveAutophagy:ATG8FamilyProteinsꎬLIRMotifsandCargoReceptors[J].JMolBiolꎬ2019ꎬpiiꎬS0022 ̄2836(19):30445.DOI:10.1016/j.jmb.2019.07.016.[24]㊀YuHꎬGuoPꎬXieXꎬetal.Ferroptosisꎬanewformofcelldeathꎬanditsrelationshipswithtumourousdiseases[J].JournalofCellularandMolecularMedicineꎬ2016ꎬ21(4):648 ̄657.DOI:10.1111/jcmm.13008.[25]㊀KangRꎬTangD.AutophagyandFerroptosis ̄What'stheConnection[J].CurrentPathobiologyReportsꎬ2017ꎬ5(2):153 ̄159.DOI:10.1007/s40139 ̄017 ̄0139 ̄5.[26]㊀GaoMꎬMonianPꎬPanQꎬetal.Ferroptosisisanautophagiccelldeathprocess[J].Cellresearchꎬ2016ꎬ26(9):1021 ̄1032.DOI:10.1038/cr.2016.95.[27]㊀HouWꎬXieYꎬSongXꎬetal.Autophagypromotesferroptosisbydeg ̄radationofferritin[J].Autophagyꎬ2016ꎬ12(8):1425 ̄1428.DOI:10.1080/15548627.2016.1187366[28]㊀ZhouQꎬFuXꎬWangXꎬetal.AutophagyplaysaprotectiveroleinMn ̄inducedtoxicityinPC12cells[J].Toxicologyꎬ2017ꎬ394:45 ̄53.DOI:10.1016/j.tox.2017.12.001.[29]㊀GargADꎬDudekAMꎬFerreiraGBꎬetal.ROS ̄inducedautophagyincancercellsassistsinevasionfromdeterminantsofimmunogeniccelldeath[J].Autophagyꎬ2013ꎬ9(9):1292 ̄307.DOI:10.4161/auto.25399.[30]㊀HillBGꎬHaberzettlPꎬAhmedYꎬetal.Unsaturatedlipidperoxida ̄tion ̄derivedaldehydesactivateautophagyinvascularsmooth ̄musclecells[J].BiochemicalJournalꎬ2008ꎬ410(3):525 ̄534.DOI:10.1042/BJ20071063.[31]㊀QuilesDelReyMꎬManciasJD.NCOA4 ̄MediatedFerritinophagy:APotentialLinktoNeurodegeneration[J].FrontNeurosciꎬ2019ꎬ13:238.DOI:10.3389/fnins.2019.00238.[32]㊀MouYꎬWangJꎬWuJꎬetal.Ferroptosisꎬanewformofcelldeath:op ̄portunitiesandchallengesincancer[J].JournalofHematology&Oncologyꎬ2019ꎬ12(1):34.DOI:10.1186/s13045 ̄019 ̄0720 ̄y.(下转1292页)10.011.[12]㊀BrazNFTꎬRochaNPꎬVieiraELMꎬetal.Musclestrengthandpsychi ̄atricsymptomsinfluencehealth ̄relatedqualityoflifeinpatientswithmyastheniagravis[J].JClinNeurosciꎬ2018ꎬ50:41 ̄44.DOI:10.1016/j.jocn.2018.01.011.[13]㊀GuptillJTꎬSoniMꎬMeriggioliMN.CurrentTreatmentꎬEmergingTranslationalTherapiesꎬandNewTherapeuticTargetsforAutoim ̄muneMyastheniaGravis[J].Neurotherapeuticsꎬ2016ꎬ13(1):118 ̄131.DOI:10.1007/s13311 ̄015 ̄0398 ̄y.[14]㊀DhawanPSꎬGoodmanBPꎬHarperCMꎬetal.IVIGVersusPLEXintheTreatmentofWorseningMyastheniaGravis:WhatistheEvi ̄dence[J].ACriticallyAppraisedTopicNeurologistꎬ2015ꎬ19(5):145 ̄148.DOI:10.1097/NRL.0000000000000026.[15]㊀刘敏ꎬ邢昂ꎬ丛志强.血浆交换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疗效的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ꎬ2005ꎬ10(38):658 ̄659.DOI:10.3760/j.issn:1006 ̄7876.2005.10.016.[16]㊀GamezJꎬSalvadoMꎬCasellasMꎬetal.Intravenousimmunoglobu ̄linasmonotherapyformyastheniagravisduringpregnancy[J].Jour ̄naloftheNeurologicalSciencesꎬ2017ꎬ383:118 ̄122.DOI:10.1016/j.jns.2017.10.037.[17]㊀BharathVꎬEckertKꎬKangMꎬetal.Incidenceandnaturalhistoryof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 ̄inducedasepticmeningitis:aretrospec ̄tivereviewatasingletertiarycarecent[J].Transfusionꎬ2015ꎬ55(11):2597 ̄2605.DOI:10.1111/trf.13200.[18]㊀StetefeldHRꎬSchroeterM.MyastheneCrisis[J].FortchrNeurolPsychiatrꎬ2018ꎬ86(5):301 ̄307.DOI:10.1055/a ̄0599 ̄0811. [19]㊀黄玲ꎬ王磊ꎬ尹东涛ꎬ等.环磷酰胺序贯治疗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50例临床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ꎬ2018ꎬ18(8):583 ̄586.DOI:10.3969/j.issn.1009 ̄6574.2018.08.012.[20]㊀QiGꎬLiuPꎬDongHꎬetal.MetastaticThymoma ̄AssociatedMyas ̄theniaGravis:FavorableResponsetoSteroidPulseTherapyPlusIm ̄munosuppressiveAgent[J].MedicalScienceMonitorꎬ2017ꎬ23ꎬ1217 ̄1223.DOI:10.12659/MSM.902442.[21]㊀冯慧宇ꎬ刘卫彬ꎬ邱力ꎬ等.中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ꎬ2012ꎬ92(35):2473 ̄2476.DOI:10.3760/cma.j.issn.0376 ̄2491.2012.35.007.[22]㊀RodaRHꎬDohertyLꎬCorseAM.stoppingoralsteroidsparingagentatinitiationofrituximabinmyastheniagravis[J].NeuromusculDis ̄ordꎬ2019ꎬ29(7):554 ̄561.DOI:10.1016/j.nmd.2019.06.002. [23]㊀IorioRꎬDamatoVꎬAlboiniPEꎬetal.Efficacyandsafetyofritux ̄imabformyastheniagravi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JNeurolꎬ2015ꎬ262(5):1115 ̄1119.DOI:10.1007/s00415 ̄014 ̄7532 ̄3.[24]㊀KoulRꎬFutaisiAꎬAbdwaniR.Rituximabinsevereseronegativeju ̄venilemyastheniagravis:reviewoftheliterature[J].PediatriNeu ̄rolꎬ2012ꎬ47(3):209 ̄212.DOI:10.1016/j.pediatrneurol.2012.05.017.[25]㊀JingSꎬSongYꎬSongJꎬetal.Responsivenesstolowdoserituximabinrefractorygeneralizedmyastheniagravis[J].JNeuroimrnunolꎬ2017ꎬ311:14 ̄21.DOI:10.1016/j.jneuroim.2017.05.021. [26]㊀TopakianRꎬZimprichFꎬIglsederSꎬetalꎬHighefficacyofrituximabformyastheniagravis:acomprehensivenationwidestudyinAustria[J].JNeurolꎬ2019ꎬ266(3):699 ̄706.DOI:10.1007/s00415 ̄019 ̄09191 ̄6.[27]㊀OnukiTꎬUedaSꎬOtsuSꎬetal.ThymectomyduringMyasthenicCrisisunderArtificialRespiration[J].AnnThoracCardiovascSurgꎬ2019ꎬ25(4):215 ̄218.DOI:10.5761/atcs.cr.17 ̄00176.[28]㊀薛银萍ꎬ乞国艳ꎬ董会民ꎬ等.参芪扶正注射液在重症肌无力激素冲击治疗过程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ꎬ2016ꎬ37(24):3764 ̄3756.DOI:10.3969/j.issn.1001 ̄9448.2016.24.035.[29]㊀徐鹏ꎬ吕志国ꎬ王健ꎬ等.重症肌无力中医循证性临床诊疗指南修订实践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ꎬ2018ꎬ33(5):1979 ̄1983.DOI:CNKI:SUN:BXYY.0.2018 ̄05 ̄066.[30]㊀吴周烨ꎬ吴颢昕ꎬ何骁隽ꎬ等.益气升提法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免疫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ꎬ2017ꎬ32(6):2746 ̄2749.DOI:CNKI:SUN:BXYY.0.2017 ̄06 ̄112. [31]㊀方学君ꎬ梁艺ꎬ刘晓曼ꎬ等.强肌健力方对重症肌无力大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9ꎬ36(2):240 ̄245.DOI:10.13359/j.cnki.gzxbtcm.2019.02.019.[32]㊀王艳君ꎬ孟庆芳ꎬ王思青ꎬ等.蒿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R97 ̄116抗体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ꎬ2016ꎬ23(3):167 ̄170.DOI:10.3969/J.issn.1006 ̄2963.2016.03.002.(收稿日期:2019-06-14)(上接1287页)[33]㊀梁译丹ꎬ覃王ꎬ黄豪ꎬ等.自噬通过降解铁蛋白促进神经元铁死亡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19ꎬ41(15):1407 ̄1414.DOI:10.16016/j.1000 ̄5404.201902124.[34]㊀ChenXꎬXuSꎬZhaoCꎬetal.RoleofTLR4/NADPHoxidase4path ̄wayinpromotingcelldeaththroughautophagyandferroptosisduringheartfailure[J].BiochemBiophysResCommunꎬ2019ꎬ516(1):37 ̄43.DOI:10.1016/j.bbrc.2019.06.015.[35]㊀BabaYꎬHigaJKꎬShimadaBKꎬetal.ProtectiveEffectsoftheMecha ̄nisticTargetofRapamycinagainstExcessIronandFerroptosisinCardiomyocytes[J].AJPHeartandCirculatoryPhysiologyꎬ2017ꎬ314(3):H659 ̄H668.DOI:10.1152/ajpheart.00452.2017. [36]㊀ZhuHYꎬHuangZXꎬChenGQꎬetal.Typhaneosidepreventsacutemyeloidleukemia(AML)throughsuppressingproliferationandin ̄ducingferroptosisassociatedwithautophagy[J].BiochemBiophysResCommunꎬ2019ꎬ516(4):1265 ̄1271.DOI:10.1016/j.bbrc.2019.06.070.[37]㊀MaSꎬDielschneiderRFꎬHensonESꎬetal.Ferroptosisandautophagyinducedcelldeathoccurindependentlyaftersiramesineandlapatinibtreatmentinbreastcancercells[J].PLoSOneꎬ2017ꎬ12(8):e0182921.DOI:10.1371/journal.pone.0182921.(收稿日期:2019-05-27)。
-238-!"#$$报(医学版)J Southeast Univ(Med Sci Edi)2021,Apm40(2):238-242•综述・PINK1/Parkin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在敌草快中毒神经元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吴瑾1,陆元兰1,张炉英1,胡杰2,岑祥莹1,喻安永1,谢智慧3(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急诊科,2.重症医学科,3.高压氧科,贵州遵义563003)&摘要'随着敌草快!DQ)的应用增多,临床上的中毒病例也逐渐增多,但对于DQ神经损伤的机制仍不明确,且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其神经损伤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占、(机体发生急性DQ中毒时产生的氧化应激作用使体内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破坏后产生过多有害活性氧,诱导线粒体损伤,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神经保护蛋白PTEN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及Parkin组成自噬通路,介导受损线粒体的自噬清除以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
作者就PINK1/ParkE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与DQ中毒神经元损伤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进一步阐述DQ中毒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展望DQ中毒神经元损伤治疗新方向。
&关键词]PINK1/ParkE;线粒体自噬;敌草快;神经元损伤;综述&中图分类号]R595.4;R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64(2021)02-0238-05doi:10.3969/j.issn.1671-6264.2021.02-018敌草快(Diquat,DQ)作为一种速效的非选择性双毗j类除草剂,其结构与百草枯(Paraquat,PQ)相似。
随着国内PQ水剂停产,DQ作为农业或家庭除草剂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剧增,同时关于DQ中毒的病例报道也越来越多[1]。
据研究,DQ的潜在毒性主要与它可以通过氧化还原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yen species, ROS)和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导致氧化应激致细胞死亡有关。
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生命的深入探索,细胞自噬机制作为一个生命现象备受关注。
细胞自噬指的是一种细胞内自我降解的过程,它可以清除一些有害因子并回收内部储备物质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和能量需求。
细胞自噬对于生命体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能够控制细胞凋亡、细胞增殖以及对新陈代谢的调节。
本文将综述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一、细胞自噬调控网络的主要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蛋白质的互作。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调控自噬的基因和通路,其中最著名的是TOR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
TOR信号通路是一个负反馈的调控网络,它可以抑制细胞自噬的启动并促进细胞增殖。
AMPK信号通路则是一个正反馈的调控网络,它可以促进细胞自噬的启动并抑制细胞增殖。
除此之外,细胞自噬的启动还涉及其他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如Beclin-1-PIC3KC3复合物、LC3蛋白等等。
二、细胞自噬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部代谢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细胞自噬过程中,一些有害因子和内部分解物会被分解为营养物质,以维持细胞内能量的平衡。
同时,细胞自噬还可以清除细胞内一些老化的细胞器,保持细胞的活力和健康。
近年来,细胞自噬还被发现参与了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癌症等。
三、细胞自噬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细胞自噬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
研究显示,细胞自噬的异常调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神经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会导致细胞自噬的异常,而癌症和代谢性疾病则会导致细胞自噬的持续激活。
因此,对细胞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治疗这些疾病。
四、细胞自噬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在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细胞自噬的过程复杂而多样,无法通过单一的实验方法来描述和分析。
其次,细胞自噬和其他细胞的生命现象(如细胞增殖和凋亡)有着紧密的联系,难以确定具体的调控机理。
线粒体自噬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目的:了解线粒体自噬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包括活性部位/成分)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促进中药药效物质挖掘、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以及创新中药研发等提供参考。
方法:以“线粒体自噬”“机制”“疾病”“中药”“部位”“成分”“Mitophagy”“Mechanism”“Diseas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rbal medicines”“Site”“Compone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5月,就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包括活性部位/成分)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与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2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主要由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Nix/BNIP3、Mieap、FUN14结构域包含蛋白1(FUNDC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UNC-51样激酶1(ULK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蛋白介导,其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肿瘤、心脏疾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肝损伤等)、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尼曼匹克氏病等)的发生。
部分中药活性部位/成分(三七总皂苷、槲皮素、白藜芦醇、姜黄素、褐藻素等)可通过激活AMPK、抑制Pink1/Parkin途径、增强Beclin1的表达等方式来调节线粒体自噬。
深入研究中药对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为揭示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本质、提高新药研发与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粒体自噬;自噬机制;疾病;中药;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调节作用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指细胞通过自噬的机制选择性地清除受损或功能不完整的线粒体的过程。
细胞自噬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吞噬和降解细胞内的蛋白质、有机物和细胞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一个复杂的细胞机制来实现,其中包括了靶标膜的选择、吞噬囊泡的形成和递送到溶酶体的过程。
自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和细胞内物质代谢的平衡至关重要。
它对于保护细胞免受外部损伤、清除代谢蛋白和DNA碎片,以及应对环境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现在知道的还有一些疾病和自噬的关联。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一. 肝硬化肝是我们身体内的过滤器之一,负责过滤大量的毒素和废物。
但是在肝硬化的情况下,肝脏会受到重大损害,导致它无法正常工作。
这种情况可以导致肝内细胞自噬的紊乱,这可能会让细胞无法正确清除代谢产物。
二. 癌症许多研究表明,自噬可能对于细胞的癌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自噬可以帮助细胞摆脱癌变的过程。
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自噬可能会导致细胞的癌变过程。
因此,对于抑制自噬的研究可能在治疗某些癌症方面发展出新的疗法。
三. 神经系统疾病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与自噬的异常有关。
在这些疾病中,细胞降解机制发生故障,导致细胞无法有效清除有害的代谢产物。
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并在疾病进展期间加重症状。
四. 心脏病自噬可能在心脏病的发生和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心脏病的情况下,心脏肌细胞会遭受损伤,这可能导致心脏无法有效的收缩和放松。
这种损伤可能会导致自噬机制紊乱,进一步加重疾病进展的程度。
总之,自噬与促进核酸结构的合成和代谢、细胞周期调控、疾病的发生进程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探索自噬的机制,我们可以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命科学揭示细胞自噬与疾病的关系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部的重要代谢途径,通过分解和降解自身的组织成分来维持细胞的稳态和生物学功能。
这一细胞过程在显微镜下表现为细胞质内形成包囊结构,促进细胞内部不需要的或损伤的成分的降解。
最近的研究显示,细胞自噬与多种疾病的发展和进展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细胞自噬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
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乙肝病毒感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噬能够降解感染细胞中的乙肝病毒颗粒,从而减少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然而,乙肝病毒也能够利用细胞自噬来提高其自身的复制能力。
因此,调节细胞自噬过程可能是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新策略。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最近的研究发现,细胞自噬在帕金森病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帕金森病的患者往往有细胞自噬功能的缺陷,导致细胞内垃圾的积累。
通过调节细胞自噬过程来清除这些垃圾物质,可能有助于减轻帕金森病的症状和进展。
除了乙肝病毒感染和帕金森病,细胞自噬还与其他许多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与细胞自噬的异常调节有关。
通过深入研究细胞自噬与这些疾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要了解细胞自噬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疑问需要进一步解答。
例如,细胞自噬如何被异常激活以促进疾病的发展?细胞自噬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结果?调节细胞自噬过程是否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新策略?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答,以更好地理解细胞自噬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结起来,生命科学研究揭示了细胞自噬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细胞自噬在乙肝病毒感染、帕金森病等疾病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答更多的问题,以促进我们对细胞自噬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细胞自噬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细胞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营养平衡调节机制,通过降解细胞内有害或不需要的组分来维持细胞生存和功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三个方面探讨细胞自噬在这些常见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细胞自噬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1. 促进肿瘤抑制基因活化肿瘤抑制基因如p53对于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具有重要作用。
而蛋白质p62与p53相互作用,通过选择性诱导它们降解从而调节抑制癌细胞生长。
实验证明利用自噬通路可以提高肿瘤抑制基因功能,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2.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是癌症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噬在调控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噬通过降解VEGF和相关受体,抑制肿瘤细胞对血液供应的依赖,从而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
3. 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许多载体介导的化疗药物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杀死癌细胞,其中自噬被认为是一种细胞逃逸机制。
然而,通过抑制自噬可以提高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增强治疗效果。
因此,联合使用自噬抑制剂与化疗药物成为一种值得尝试的癌症治疗策略。
二、细胞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1. 清除异常蛋白质聚集体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等与异常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有关。
细胞自噬通过将这些异常蛋白质聚集体进行降解,减少其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害。
2. 维持神经元代谢稳态细胞自噬参与调节神经元的代谢稳态,在能量不足时通过降解细胞内存储物质如线粒体、脂类等获取能量。
这种代谢适应性使得神经元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从而延缓疾病进程。
3. 促进神经再生在神经损伤后,自噬被激活以清除坏死和受损组织,在此基础上促进新生组织的生成和修复。
因此,通过调节自噬可以提高神经再生速度和效果,并有望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细胞自噬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1. 抑制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特征,而自噬在心肌纤维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80132)。收稿日期:2009-09-10;修回日期:2009-11-09作者简介:潘婕(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通讯作者:罗本燕(1962-),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变性疾病、神经心理学、脑血管病的研究。
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潘婕,汪敬业 综述 罗本燕 审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03
摘 要:自噬是细胞内降解/再循环系统,被称为I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广泛参与神经系统发育以
及脑缺血、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在自噬对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自噬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从而有助于今后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并开辟神经系统疾病新的治疗方向。关键词:自噬;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死亡
自噬是40多年前学者在电镜下观察到的一种细胞结构,然而,直到最近几年科学家才逐渐认识到自噬的重要功能,尤其是2005年5Science6杂志将细胞自噬评为该年度六大科技热点研究之首,自噬相关研究得以迅速进展。自噬通过降解细胞内小分子物质、细胞器或细胞膜,一方面帮助细胞清除受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器、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内异物;另一方面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即细胞结构的再循环;同时在应激或饥饿时尚能为细胞提供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以帮助细胞度过难关。自噬的过度发生也可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被称为I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1]。近年来自噬在神经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使我们对其在某些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自噬在神经细胞死亡上是起保护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图全面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加深入探索自噬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提供参考。1 自噬概况真核生物中自噬根据待降解物被转运到溶酶体内的途径不同分为大自噬(macroautophagy)、小自噬(microautophagy)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2mediatedautophagy,CMA)3种,通常所说的自噬即大自噬。自噬发生需要众多分子的参与,如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2relatedgene,Atg)、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2associatedproteinlightchain3,LC3)等。2 自噬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异常蛋白的聚集密切相关,而自噬参与细胞内大分子和细胞器的降解从而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在对Atg5[2]以及Atg7[3]基因敲除的研究中均发现脑内
大量神经元出现退变而死亡,并产生行为学损害。从而提出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可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蛋白异常聚集的具体机制也得以逐渐阐明。2.1 帕金森病A2突触核蛋白(A2synuclein)是帕金森病(Par2kinson.sdisease,PD)的重要致病蛋白。研究发现,a2synuclein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ysosome2associ2atedmembraneprotein22,LAMP22)有高度的亲合性,但a2synuclein并不能通过CMA途径转运至溶酶体内降解,这种高亲合性反而促进了a2synuclein以及其它蛋白的聚集[4]。除此之外,a2synuclein修饰改变也与PD发生相关。Martinez2Vicente等[5]研究发现修饰抑制了a2synuclein通过CMA途径降解,但并不抑制其他蛋白的降解,而经多巴胺处理后的a2synuclein在抑制自身降解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蛋白的异常聚集,这提示多巴胺抑制自噬可能造成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而产生PD。肌细胞增强因子2D(MEF2D)通过与Hsc70结合发挥正常功能是维持神经元存活的关键,Yang等[6]研究发现A2sy2nuclein转基因小鼠以及PD患者神经元内MEF2D
#538#
JournalofInternationalNeurologyandNeurosurgery 2009,36(6) 水平升高,野生型以及突变型的A2synuclein均可以通过阻断MEF2D与Hsc70结合而干扰MEF2D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而抑制CMA后细胞内失活的MEF2D出现异常聚集,从而揭示CMA可通过调节MEF2D功能参与PD发生。除A2synuclein之外,细胞外信号激酶[7]等也通过自噬影响PD发展过程。以上研究结果说明CMA、大自噬均参与PD的发病过程且相互联系。2.2 亨廷顿舞蹈病CAG扩增性疾病是由于CAG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异常蛋白聚集而引起,如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2ton.sdisease,HD)、I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其中HD是由于IT15基因CAG片段异常扩增并产生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Htt)所致,自噬在HD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HD中可发现自噬分隔膜中Htt大量聚集,在动物模型中通过乳胞素或敲除Beclin1基因阻断自噬,可增加Htt的聚集[8]。相反,通过雷帕霉素加强自噬作用,可减少Htt的聚集、增加果蝇HD模型中的小眼中感杆小体的数量,减少神经系统缺陷[9]。Jeong等[10]通过对Htt中赖氨酸残基444的乙酰化作用,增加Htt向自噬泡的转运,显著增加自噬对Htt的清除,这为HD的靶蛋白治疗提供了可能性。2.3 阿尔茨海默病包括路易体痴呆、额颞痴呆等在内的许多痴呆性疾病发生都与自噬相关,而其中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mier.sdisease,AD)研究最为深入。AD病理改变的核心由类淀粉前体蛋白断裂后形成B2淀粉样肽组成。目前认为,在AD早期自噬被激活,大量自噬泡形成,但这些自噬泡没有完全酸化或者伴有组织蛋白酶D高表达,与溶酶体结合过程受损,聚集的自噬泡最终转化为B2淀粉样肽的内源性来源,从而导致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在AD早期病变部位自噬基因Beclin1表达水平降低70%,敲除Beclin1基因,可以减少神经元自噬,造成溶酶体分裂,促进胞内外B2淀粉样肽聚积,最终导致退行性疾病的发生[11]。但Yang等[12]研究后认为,凋亡是AD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自噬通过与凋亡的交叉作用,影响神经细胞死亡。以上研究表明,AD造成自噬系统的紊乱,可表现为自噬的激活、抑制或功能障碍,而这些改变都与AD病理改变相关,但其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 自噬与急性神经细胞死亡3.1 脑缺血缺氧性疾病早在1995年Nitatori等[13]首次观察到细胞死亡前有大量自噬泡样结构形成,然而直到2005年才首次提出自噬参与脑缺血后细胞死亡。Zhu等[14]在小鼠缺血缺氧(hypoxia2ischemia,HI)损伤模型上研究发现缺血后8h即可检测到自噬泡大量形成以及LC32II的表达增加,24~72h尤为明显。大量研究表明缺血后神经元死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的成熟度,胚胎期或新生动物中凋亡的激活显著高于成年动物[14,15]。Koike等[15]
通过敲除caspase3基因研究发现HI诱导的新生小鼠海马神经元死亡仅35%得以挽救,说明即使新生小鼠也仅35%神经元死亡依赖于caspase,而caspase3敲除对成年小鼠无任何保护作用。该研究者进一步通过选择性敲除Atg7基因后发现新生小鼠中caspase依赖以及非caspase依赖的海马神经元死亡均能被阻断,且接近100%神经元死亡被挽救,说明自噬可能位于众多死亡机制的上游。由于Atg7敲除后海马区域神经元慢性丢失,故Atg7敲除在成年小鼠中的作用未能验证[15]。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中研究发现缺血半暗带区域自噬明显激活,且用自噬阻断剂32MA或bafliomycinA1(BFA)阻断自噬后梗死体积减小,脑水肿以及大鼠行为损害均得到显著改善[16,17]。以上结果说明,尤其在成年动物中,自噬发生可能促进了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且自噬性细胞死亡较凋亡作用可能更大,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Carloni等[18]在HI诱导新生小鼠损伤模型中研究发现缺血后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元中Beclin1表达增高,并在24h达高峰,同样缺氧预处理后Bec2lin1表达也明显增高;然而缺血前20min侧脑室注入自噬抑制剂)))32MA和渥曼青霉素(wortman2nin)后Beclin1表达减少,但海马以及皮质神经元死亡明显增加;相反侧脑室注入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后Beclin1表达增加,但海马以及皮质神经元死亡明显减少。Chen等[19]在离体培养神经元的氧糖剥夺模型(OGD)中研究发现OGD损伤后30min自噬即被明显激活,1h后达到高峰;用32MA抑制自噬后OGD损伤进一步加剧。以上可见,自噬在脑缺血缺氧损害中的确切作用尚存有争议,自噬是加重还是减轻缺血后神经元损害尚需在不同模型、不同成熟阶段的动物中进一步加以研究。#539#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9年 第36卷 第6期 3.2 癫痫癫痫、痫性发作可以导致ATP耗竭,谷氨酸兴奋性中毒,并涉及氧化应激,而这些都是自噬的重要激活因素。Cao等[20]发现,在癫痫持续状态后2、8、16、24、72h,受损神经细胞中LC3II、LCI以及beclin1都显著增加,并在24h达高峰,而预先使用维生素E,可通过减少LC3II的形成部分抑制自噬过程。4 自噬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在1978年,Smith等就在巨细胞病毒的研究中发现自噬体。直到1998年,在对Sindbis病毒性脑炎的研究中,才有了自噬参与机体抗病毒的直接证据。目前认为,在神经系统中,自噬可以将胞内以及胞外的抗原提呈给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的MHCII分子;同时在周围树状突细胞中自噬影响病毒核酸的复制,增加IFN的生成,从而激活机体免疫反应。4.1 病毒性脑炎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miplexvirus1,HSV21)是双链DNA的A疱疹病毒,编码ICP34.5基因片段的HSV21可抑制自噬,而研究发现,ICP34.5基因敲除后,HSV21病毒感染的细胞自噬泡形成大量增加[21]。在对柯萨奇B4病毒的研究中发现,病毒感染后,神经元细胞自噬泡形成大量增加,而通过32甲基腺嘌呤抑制钙蛋白酶活性,可减少自噬泡的形成[22]。以上研究均证实,自噬参与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4.2 脊髓灰质炎研究发现,在无包膜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晚期时,胞浆中会出现大量包含病毒颗粒的双层膜结构自噬泡,病毒RNA在双层膜结构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自噬泡与细胞膜的融合释放到胞外。用32甲基腺嘌呤或者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自噬途径中必需的蛋白来抑制自噬,病毒数量减少[23]。从而表明,在脊髓灰质炎中自噬有利于胞内病原体的生存,抑制自噬就抑制了病原体的存活。5 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大量研究证明,许多神经肌肉疾病都与自噬相关[24],在空泡性肌病中,自噬泡的高度积聚是该病的重要诊断依据。除此之外,自噬与神经系统遗传性疾性以及朊蛋白病[25]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6 总结与展望自噬作为细胞内降解/再循环系统,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发育及生理病理全过程,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与自噬的关系得到明确地证实。但目前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¹自噬降解的特异性:自噬要实现其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必须通过特异性降解某些异常的细胞器或细胞内分子,因此细胞如何达到其特异性降解的目的尚需大量研究。º自噬起保护还是损伤作用: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慢性疾病中,自噬更多地表现为功能缺陷,而脑缺血缺氧等急性疾病中,自噬更多地表现为功能亢进,但在绝大部分疾病中,自噬的作用性质尚不明了。»自噬与细胞死亡:适度的凋亡有助于机体的稳定,而凋亡过度或缺乏都将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作为I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自噬可能同样需要保持适度的水平,研究发现凋亡和自噬尚存在某些共同的调节分子,因此自噬与凋亡以及细胞死亡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¼自噬的启动与关闭:自噬通过何种机制启动其清除作用而必要时又通过何种机制关闭以防止自噬过度,自噬适时地启动与关闭将使其维持适度的水平,也决定着其发挥保护抑或损伤作用,因此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将能为今后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干预靶点。相信随着上述问题的阐明也将有助于解释目前研究结果间差异的原因,从而最终实现通过调控自噬而达到治疗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