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篇: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

出利己的举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我们已经够讲道德了,却也避免不了一时的过失。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人的范畴。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类是高级动物,大脑的潜力、思维的深邃不可预料。长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难事,而要学会做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极其难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认为和尚或隐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视为“空”,他还是不能把饭看“空”,把衣看“空”,还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范围。

做神只是个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意语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境界”比喻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第三境界”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三段名言分别引自宋词大家晏殊、柳永和辛弃疾之名篇,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众生,此生成大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自己早已愈不惑之年。然则病后再读此文,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03年首次收到病危通知的时候,病房正位于医院8楼,彼时心内百感交集,望着从医院回家的路,似乎有着咫尺天涯的预感。一切来的太突然,昨夜西风凋碧树,那是自己才35岁啊,西风何以如此薄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冷静下来,才知道一切唯有直面,为了家人为了时年8岁的儿子,不去想最终的结果,起码需要自己有一份坚韧和执着。?(几天前,我市又有一个重病患者跳-楼了) 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真是所有人梦想的最高境界,恋爱中的人自是喜不自禁,目标即将实现的人更加踌躇满志。对于生病的人,倘能完全摆脱病体,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下----真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数日前,当我们所处的这个中部省会城市和其他两个城市莫名其妙的成为国内“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后,面对电视里侃侃而谈的市长,又一次“被幸福”的市民们为究竟什么是“最幸福”斗起了嘴。

或许,每个人心内的目标都会有所不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妻子“五子登科”,人所处境遇,或许决定了那一时的追求---生病以前,我自己敢说不追求这些吗?

岁月,改变了自己的认知---身体是1,其它的都是0;

没有了1,再多的0,又有神马意义?

或许,这才是我用生命感悟到的第三重境界。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第2篇: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最近我无意之间注意到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任何书都无法引起我的关注,唯独这本《人生的境界》深深的把我的心给死死的勾住了。

这本书的封面极其简朴,而我就喜欢这种简单、朴素、有特点的书。

翻开第一页季老的简介出现在我眼前,其实我对任何作者的简介都不太爱仔细读,但是季老是我最尊重的大作家之一,不看岂不是不想了解我最尊重的大作家基础资料吗?我连基础资料都不看的话,那季老的文章我再怎么深入进去呢?季老是山东聊城临清人,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著名代表作品有《牛棚杂忆》、《天竺心影》、《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等。

翻开第二页,也就是季老的文章,第一辑是《人生随想》。而第一篇则是《人生》,我的亲戚、同学,都说我才五年级就看这么深奥的书,我并不那么觉得,我觉得虽然我有些地方不懂,内容不太适合我,但这是我爱看的书、愿意去思考内容意思的书。第一篇《人生》中,季老说:“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谓予不信,请尝试之。”我每天都在试,效果的确如季老所言: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第二篇《再谈人生》我看完后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第三篇《三论人生》季老批评了曹操那样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并且季老还言道: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季老又说:“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什么能为国捐躯?为什么能为了

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能有。”我的个人观点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也是只这样的人能有。

后面的41篇,季老更是费劲心思写了出来,加上这几篇,季老写了44篇,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人生随想》共十七篇。第二个部分:《九十述怀》共十。第三个部分:《死的浮想》共十七篇。不要嫌多,你一点点的细细钻研,会给你人生的道路上再添上一盏指明灯。

这本书的最后,季老说道:“人世多悲欢,珍重生命的人,会寻求一种较合理的人生态度,我所欣赏的人生态度,是道家的一种境界。正如陶渊明诗中所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纵然身处大风大浪中,也不欢喜也不伤悲,凡是尽力而为,无需多过纠结思虑。

(Subject:《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不喜勿喷Might not be appropriate in some places, please advice

第3篇: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

1 / 2

__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篇: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

2023年人生的境界读后感(通用3篇)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通用3篇)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境界读后感(通用3篇),供大家借鉴与收藏。 第一篇: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它的精要之处就是作者所提的人生的四大境界,初读此文也会不禁沉思自己属于哪一境界,又为何只能停留至此?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此这篇哲学论文已以达到任务了。 可最让我吸引的,并不历来被人歌之颂之的四大境界,而是他道出了中国圣人即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因忧忧民,所以选择入世;因官场黑暗,世间污浊,所以无奈的出世。我虽没有古时李白、陶渊明那些圣人般有才有德,也并没有存活在那时的乱世,古我也是有即入世而又出世的影子的。 其实生活,当班干亦是进官场,隐于教室的一角亦是古人的隐居之行。实因不满官僚的无能,不忍目睹平民的无奈,更是气愤于一群无耻之徒搅乱人间,所以我怀着满腔热血,抱着远大志向,跨进了官场,选择了入世。

为何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为何陶渊明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为他累了,面对天下污浊,他这位清洁工也愈感无力,一个坚强的侠客,终究也是会摊软在战场上的,不是身体损伤,而是心死了。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究,他开始如屈原般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很是无奈。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孤立无援的处境,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微薄之力动不了冰山一角。且那又是何等寂寞呢! 心,终是累了。 他终究如同李白登高望四海,看清了荣华东流去,万物皆波澜,人间是是非非何尝有平静之时。 李白纵情适性,写下且乐生前一杯洒,何须身后千载名。他亦有他的淡泊、平和和从容。哎!都是看透了人间世事,都焉然选择了出世。 同是天崖沦落人,我又怎么会没有同等感受呢。可我终究是不同于他们的世代的人,可我终究不甘埋没,终想一展才学,一显其能,可我终是虚荣之人,爱上了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和优越感。我也自认为人应经历过入世的磨炼,才会有更好的提升。 人生立志高远,何畏阻碍重重?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5篇)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5篇)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篇1 如今我们所处的竞争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年月,等待别人的关心或者是祈求神灵的赏赐明显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知难而进,勇于第一个吃“螃蟹”,才有机会抓住属于自己的待遇。 每个人都是渴望胜利,胜利意味着许多美妙的事物;胜利意味着人生的欣欣向荣;胜利意味着更好地享受生活;意味着获得赞美、赢得敬重;胜利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苦恼、恐惊、挫折、与失意的压迫;胜利意味着追求生命中更多的欢乐与满意;意味着成功,意味着最大的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盼望自己是个胜利者,没有人喜爱终日唯唯诺诺,看人脸色;没有人喜爱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二流角色,平平凡庸度过一生。可以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为了获得胜利,就是为了获得不断的成长,不断向高处前进。 人生布满了挑战和机遇,进与退、损与益、智与愚、荣与辱、福与祸、强与弱、刚与柔、难与易、有与无、生与死、胜与败…….种种的冲突冲突交汇,改变,伴随着人的生命过程,这些冲突即是人生的挑战,也是人生的机遇。 假如直面人生的挑战?是沿着别人铺成的路走下去?还是自己奋斗来查找新的出路? 直面人生是每一个渴望胜利的人必需接受的挑战,也是抓住机遇的首要前提。没有前提胜利的路就没有基矗。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种辩证的思维,至今对我们依旧启迪着。他告知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微小处萌芽,都是从头开头的,只有知难而进,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获得胜利。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篇2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低(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确定的。这种提法应当说具有肯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确实,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宝的多少,官位的凹凸,人的差异表达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异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 导语:《人生的三路向》讲的是"老固然很痛苦的,病固然很痛苦的,死固然很痛苦的,然他所痛苦的是重在别离了少壮的老,别离了盛好的病,别离了生活的死。所痛在别离即无常也。"下面为您推荐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 人们在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遇到如果你是忧虑的,如果你是困惑的,如果你是迷茫的,如果你是恐惧的,《人生的三路向》能够帮助你和你的心灵强大起来。这本是就是人生的导向书籍。“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这三个不同的路向,非常重要,所有我们观察文化的说法都以此为根据。”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根据作者的自身的经历来阐述的,他对人们的路向归纳,比较完全,可以看出他的丰富的人生经验。“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毕生追寻人生的真味。他对人性生动立体的剖析和对人生全面透彻的解读,无不体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卓绝智慧;他自由无束缚的思想和开豁通达的人生观,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给今天的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中国儒家们一般都喜欢对人们的大众思想进行归纳,然后进行研究,并且对我们在迷途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其实对宗教的崇拜,能过约束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他们尊崇儒家思想,就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我于1920年冬放弃出家之念,于1921年冬末结婚,所以第

三期思想应从1920年算起。在思想上如何起变化的呢?略说如次——”这就是作者能够放弃出家的念头,思想改变的自述。 作者能够将西方主义,儒家思想,佛教参悟,能够得出三种境界,三种人生。书的部分主要写的作者从世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确意义,写出人生三导向,不仅使自己内心强大。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 钱穆先生指出人生必然有个方向,并指出几种,本人思考后如下: 1、向外追求 人生的支撑点在生命之外,向外攫取各种资源,给自己带来优 越感,从而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但是向外追求获得的某种满足,并不能使追求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 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代表:近代西方人生。 2、向内寻求 人生的支撑点在内,不断地内视自身,不断地修炼,给自己带 来洒脱宁静,从而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但是不能有七情六欲(对外 寻求意义),否则得不到,就会感到生命之苦。于是只能继续向内探寻,无限向内。代表:佛教。

2023年《人生》读后感10篇

2023年《人生》读后感10篇 《人生》读后感1 《理想点亮人生》一书读后使我对理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理想是什么?理想是火,能够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能够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能够引你走向黎明。是理想,召唤着你,让你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前进;是理想,指引着你,让你获取成功。有了理想,你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你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立志要为国效力,后来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名句,并将之作为自己一生的伟大抱负。邓亚萍“小个子追求大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人民不再挨饿”,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树立了理想,你就已经迈进了成功的第一步。 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他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杨利伟叔叔从小就有着像海鸥一样、向着蓝天飞去,当一名飞行员的梦想。但在8岁时杨利伟叔叔遇到了困难——他很恐高,为了帮助杨利伟叔叔克服这个缺点,他父亲经常带他去爬山,登高望远。通过杨利伟叔叔的不懈努力他成为了第一批航天员并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叔叔在太空遨游了21个小时。杨利伟叔叔是国家的英雄,他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不怕任何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圆满了自己的飞天梦想。我也要向杨利伟叔叔学习,面对困难不退缩,做一个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 《人生》读后感2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儒商望族。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39岁出家,63岁往生。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叔同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在佛24年,悉心研究佛经,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因而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一个真正活出了自我的人,一个做事干净彻底的人,一个为了自己的信仰可对一切不管不顾的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个地球上千万年来走过了多少蝇营狗苟的可怜众生,他们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也不愿想自己要到哪儿去,只是如蚂蚁、飞蛾般掠过人世,最终归于虚无。这样的人生说不上什么意义。李叔同的人生绝不是这样的,他参透了人生中的许多顶极,如音乐、诗词、金石、绘画等等,可谓是学一样专一样,精一样。于是他进入了人生的自由境界——了悟了世间的道,并为追求自己心中的道而执着着,勤勉着,坚忍着…… 这样的人生因焕发着智慧的光芒而熠熠生辉;因挥洒着信仰的能量而充满勃勃生机;因充盈着执着的力量而所向披靡。 弥留之际,李叔同奋笔疾书:“悲欣交集”。 或许,他因众生未脱离茫茫苦海而悲悯;又或许,他为众生有了佛陀的护卫而心生欣喜? 李叔同离开了这个娑婆世界,去往了他心中向往己久的西方极乐世界,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将与人类同在。 《人生》读后感3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一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 境界。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那 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 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方案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慢慢产生了。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 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 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 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 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 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 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比照,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 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到达的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 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 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 出利己的举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 一种真实的表达。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 所淘汰。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 人的范畴。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

饶贵民人生三论读后感

饶贵民人生三论读后感 摘要: 1.引言:介绍《饶贵民人生三论》及其作者饶贵民 2.主体:分析书中的三个主题: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 3.结论:总结读后感,并提出对现代人的启示 正文: 《饶贵民人生三论》是饶贵民先生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人生思考为基础,为我们阐述了关于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饶贵民先生在书中阐述的人生价值,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我们应当追求知识,努力工作,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以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他人,实现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只有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生活。 其次,饶贵民先生在书中谈到的人生态度,让我明白了人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磨砺。我们应当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困难,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当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理解他人的困难,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人生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生活,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

最后,饶贵民先生在书中阐述的人生境界,让我明白了人应当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真善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总的来说,《饶贵民人生三论》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让我明白了如何去生活。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作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作文1 人生“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转眼即逝,其间的一切仿佛镜中花,水中月,黄梁一梦,勘得其中道理,方能平心静气,知足长乐,悟得人生境界,便可善始善终。 坎坷人生路,孤独常伴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独”,仅仅一个字,将这中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就这一个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漫漫人生道路上,荆棘坎坷不必说,肯定到处皆是,这些并不会让人感到痛苦。惟有离别之情,让无数英雄肝肠寸断。所以,欲成就大事者,必要忍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孤独与寂寞。孤单前行中,他们也会慢慢适应这种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和那属于自己的一分快乐!这样,他们就会在孤单中奋勇前进,取得成就。 忍耐是成功道路上你我的伴侣。“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依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即便人生道路上遭受千百次磨难,也不会有所动摇,依旧会斩荆前行,为梦想奋斗。所谓“坎坷世道,耐而撑持。”,只有经得起痛苦煎熬,才能成就伟业。越王勾践当年被吴王打败,若不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怎么会有以后的复国兴邦?“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_,一个要成大事的人,要耐得住困苦,克服险阻,方能立足于社会。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活阑珊处。”,孤独困苦后,便是功成名就之时,此第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作文2 人生,开始时孤独寂寞,创业奋斗时的艰难困苦,成功时的欣喜。的确,人生就是这样! (一)未来――整个早上不知道在干什么,看着阳光从蓝色的玻璃瓶中像流水一样倾泻出来身体被风抽离出了灵魂,如一架摇摇欲坠的风车。瞳孔里的世界在轻轻的晃动,是“死神”要降临了?我想有火的话,也许这片最后的净地也会消失无疑,因为人始终不会和敌人成为朋友――这就是生存!河与海在不停地轮回着,就像古车轮不停地跟着方向转动。原始的七彩已经幻化为一种邪恶而有“圣洁”的光――颓废的黑!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无穷无尽的欺骗与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通用5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不期待我们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干国祥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理想课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它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干老师他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 怎样构建我们的理想课堂?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只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而不只是教师呼风唤雨的场地;理想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线路;理想课堂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总而言之,理想课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对学生而言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和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与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无关系。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应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课本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要求,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的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成为过程的体验者、问题的解决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充满灵性的感悟、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创造,显现学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 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

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读后感

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读后感 《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其中提到的读 书三境界,深刻地提醒读者要培养一种全面的阅读习惯。三境界的首 要任务,是要求读者从书中学习一门课,从而培养“见多识广”的能力;其次,要求读者把自己融入书中,以培养“超越自我”的能力; 最后,要求读者多思考,以期让自己受益匪浅。作为一个读书人,我 醉心于“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三个阶段,并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提 升自己,从而实现自身理想。读书让我体会到有效阅读的乐趣,让我 收获到丰富的精神财富,也让我懂得怎样看待世界,品味生活的精彩。书中提出的三境界理论,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也让我更加明白,只 有在不断学习、思考和尝试中,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人生的乐趣,感 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不仅让我有所收获,更是让我完成了一次人生交流。在此,我要对这本书表示衷心的 感谢,谢谢它让我从千读万读中觉醒过来,看清自己的人生舞台,并 让持续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收获。作为一名读书人,我认为自己能够乐 于学习书中提及的三境界原理,不仅仅是自己对知识的贪玩,更是为 了在未来能够拥有一份更完善的社会知识,与各界专家进行有效交流,从而发现更多未知的可能,从而实现更多期望。只有不断地思考,推 动自我超越,在不断尝试、理解中,才能给自己活出真实、完整的人生,收获无穷的乐趣。《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让我体会到了读书 的乐趣,滋养了我的灵魂,把我从千读万读中拉了回来,让我更加清 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使命和目的,让我知道如何去实现梦想,给 我更多的勇气追求自己的理想。看完《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我 感到无比兴奋,并发誓按照三境界理论的要求,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 态去读书,与周围的朋友共同交流,以期获得更多的收获。

臧风宇人生三篇读后感

臧风宇人生三篇读后感 《臧风宇人生三篇》是一部长篇散文,从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写成,后被大陆诗坛收录到散文集《风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卷《我的童年》、第二卷《我与祖国的关系》和第三卷:《人间之大爱——为母亲而活》。臧风宇(1915-197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力。诗写得情真意切、慷慨激越而又充满激情,但又不失深沉,如他的那首《我为祖国歌唱》所唱“祖国啊!我亲爱的中国……”在我耳边回响,回荡着那首诗中最深情的旋律:“中国……”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国,多么美丽动听动人心魄,多么可爱可敬可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自己。只有这样把爱表现出来,才会使自己受到快乐和幸福。今天读了《臧风宇人生三篇》,从中我感受到了诗人那不屈不挠、敢于拼搏、充满理想与追求、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品质。今天我来谈谈臧风宇人生经历给我留下了什么呢? 从这篇散文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坚强与博大,让我不禁肃然起敬。文章开头写道:“我”从小生活在被抛弃和蹂躏的家庭里,是如何地渴望爱呀!看完这篇文章才知道什么是爱妈妈。我认为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庭,热爱我们祖国和人民,才能写出最好的诗歌。第一卷中还有一篇散文《人间之大爱——为母亲而活》:“如果不是为母亲而活……我是一个怎样死的呢?”臧风宇用深情地写出了那一首首壮丽伟大而又充满悲壮、让人心碎的歌词:“祖国啊,你是一条大河啊!是东方神箭……”这首歌唱出

了千千万万中国儿女心中对祖国母亲无限真情和无限爱恋。同时也使我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灿烂多姿。祖国啊,亲爱的母亲是您呀!——永远活在心中!”他用真诚地抒发了对祖国和母亲无私伟大的感情。读后使我感受到:这首诗歌描写了我们所处时代爱国精神以及诗人不屈不挠、勇敢拼搏、充满激情与向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及追求真理等高尚革命品质;它给了我们力量、给我们信心和勇气——不管任何困难也要坚强地活下去!让我们一起唱响《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为之歌唱吧!把爱表现出来,吧!因为有你,才使这美丽中华更加美丽动人。”通过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回报祖国和人民。”今天我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勤劳勇敢来报答国家和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在这篇散文中,臧风宇通过对自己的母亲的怀念,对母亲和自己的情感及在生命中遭遇到的一切矛盾,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其中既有自然万物的抗争精神,也有个人的情怀。他把自己最爱、最真挚地告诉每一个人——“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母爱,也表达了对伟大母亲无限敬爱与忠诚!我明白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多为祖国做贡献。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会更幸福地生活着!作为当代中国人来说是多么欣慰啊!我终于明白了我之所以要为母亲而活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们有责任来实现属于自己所理想,而不是在实现自己梦想后让父母为自己而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5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5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1 古往今来,多少人渴望成功,却终究一事无成;多少人接近成功,却终究没有 成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之成大事者必达到三重境界——理想、奋斗、成功。 ——题记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立下豪云壮志,才有成功的希望。青莲居士曾赋诗“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等豪情,何以比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这份理想,这份壮志,李白才登上诗仙的宝座。昔日魏武帝东征袁绍,凯旋之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雄心,正因为这份雄心,他才能,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剿灭袁绍一统中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门应从小树立理想,不管它是暗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古往今来,多少人原本可以成功,却失败一生;多少人已经接近成功,却失之交臂。人生应是拿起奋 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日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用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用心达到人生之第二境界。 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功。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成功的季节。这一篇金黄色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记得老师说过初第三是炼狱,经过了锤炼,你们就可以轻松了。还记得老师说过,没有上过高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因此,好多人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着,想起课堂上老师卖力讲课的时候,想起堆满课桌的课本,想起我们用“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决战中考。现在,我们终于到了拮取成功果实 的时候了,且不论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努力实现自身的理想,守护属于自身的金色麦田,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三境界。 成功是房子,理想便是砖瓦,奋斗便是沙石;成功是大海,理想便是汇聚小溪,奋斗便是滴滴雨水;成功是乐章,理想便是音符,奋斗便是曲谱。我的理想不是供 赏玩的清泉,不是随季节变幻的轻风,更不是任由东西的白云。我的奋斗是水流击石的声响,是守候黎明的星辰,是在严冬里展示傲骨的松柏。人生虽不似李白“人

人生三境界(话题作文)

人生三境界(话题作文) 王国维曾精辟地概述了人生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难免有挫折,此刻的我们努力摆脱失落,树立目标。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指的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幸达到的人将会顿悟人生的三境界并且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有了充分的认识,看破自己的一生。没有经过第一、二境界锤练的人是无法达到第二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为什么人们必须经过第一、二境界才能到达第三境界呢?首先,第一、二境界的经历使达到第三境界的人充分认识自己的理想。第一境界树立理想,使人对理想有了最初步的认识。第二境界对理想卢的执着追求使人认识到实现理想的困难之处并加深自己对于理想的认识。正如巴金的一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文革”结束后,巴金树立了使人们从“文革”中吸取教训并反省自我的理想,随后他拿起笔杆,为实现理想日夜沉思、奋笔疾书。终于,他的著作和思想使很多人认真地自我反省,他也获得了人们的认可。晚年的他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一定有了全新的认识,才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次,第一、二境界的挫折磨炼了人的心智,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身患重疾并且成为了一个盲人。他曾为此苦恼、失落,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终依靠坚强的意志成为了一名作家。 正是由于保尔·柯察金经历挫折中迷茫、颓废后,内凡坚强的意志逐渐形成,他最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也成为了意志坚强的榜样人物。 但是并不是所有经历过第一、二境界都能跃升至第三境界,这需要个人的修养和品修。但现古今之成大事者,未尝不经历第一、二境界而直接到第三境界的人。 既然有些事我们不得不经历,只有勇恨地面对它。所以,此刻的我们应认真地度过人生的一、二境界,提升自我内涵为顿悟一切的人生最高境界打下基础,成就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之路没有捷径人的一生是一个追逐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人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生命的境界有精避的论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通用8篇)

《人生哲思录》〔通用8篇〕 《人生哲思录》1 不是我们不考虑人生,而是人生没有给我们选择的时机。哲人都说,要为正义而活,要为自己的良心而活。可是可以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显得格外晦涩。周国平说,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义,成功根本上属于稀缺物种。一个人显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简单,但要真正出于公平和正义,那就不简单了。人人都想活出个样来,周国平却认为人应该活出个味来。古人也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味都有,是否是清静之味,欢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内心情感,敬畏规那么,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沦落为原始状态。自然之美,美在自然。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于天地间存在。 佛说,人生的三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可见,见自己是最为困难。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看见真正的自己。既然无法看见真实的自己,不如像李诞一样,做一个浅

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能专注于自我,专注于灵魂,对于他们来说,乏味是人生最大的败笔。每个人都热爱生命,但怎样才算珍惜生命?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还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意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我们的心,心往哪儿走,便决定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哲思录》2 自从看了这本《人生哲思录》之后,我感觉到了周国平老先生对人生的感悟还是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在学业上有点困难,我经常性的打退堂鼓,尤其是逃避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我可是经常性选择逃避啊! 但是,自从在上海书城里看到了这本《人生哲思录》,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学习人生哲学了。 因为我迷茫了,我不知道为何要学习,为何要成绩好?教师经常性的说:学习好,就容易被教师表扬,学习成绩不好,就容易被教师骂,我搞不清楚为何? 像我是个成绩中流状态的人而言,经常性会被教师忽略,之所以会被忽略到底,原因也是很简单的,成绩不是最好,却也不是最坏的,所以,教师一般都不找这类学生费事,只有一旦成绩变差了,教师才会发怒。

人生三论读后感800字五篇范文

人生三论读后感800字五篇范文人生三论读后感800字五篇范文的详细读后感参考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同的,而在书海之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个个精彩且充满惊喜的人生。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人生三论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三论读后感800字范文1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干起了卖蒸馍,出山劳动,挑粪的工作。但当叔叔高玉智转业回到家乡当了县劳动局局长时,加林的机会又来了,副局长为讨好他,为他安排到县委做通讯干事,使他重新回到了城市。可是没过多久,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再次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这段大起大落的人生。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两段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正当加林第一次回到农村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让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而随着加林重新回到城市,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黃亚萍提出带他去更大的城市(南京)发展时,加林进入了一种艰难

的选择之中。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无情的抛弃了巧珍,最后无奈的巧珍下嫁后川马店村一队的生产队长马拴,可心里依然记挂着加林。可当加林再次回到农村亚萍还是和他分手了。 看完这本小说给我的初步感想就是: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都会影响一生。主人公高加林经过反复折腾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如果当初他选择了巧珍而非亚萍,那么亚萍就不会和克南分手,也就不会有后来克南母亲举报加林走后门,说不定加林就不用回到农村继续在县委工作;但他如果选择了亚萍而非巧珍那他就可能去更大的城市一展自己的才华,这正体现了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这真是个两难的抉择,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教书时讲的课文《未选择的路》。也正如作家柳青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回过头来细细的品味这本小说的最后一章——第二十三章,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做为副标题。这章主要讲了高加林从县委回到农村路上回忆起和巧珍以前在农村的点点滴滴后悔不已,和遇到老光棍德顺老汉,德顺开解加林,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我认为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告诉我们加林的人生路远非这本小说里写的已经到了尽头,他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更丰富的经历在等着他,也告诉加林和广大读者只要生命没走到尽头就永远在不断的探寻人生这个主题,何况他还年轻,德

人生哲理读后感(共6篇)

人生哲理读后感(共6篇) 第1篇:人生哲理读后感 人生哲理读后感 人生哲理读后感(一) “好书、好书;;”我一边看手里捧着的那本书,一边不住地赞叹着。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人生哲理全知道》。它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很好地培养读者的情商(EQ),相信如果有一个人把这本书看完并记住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情商高的人。 这本书不但让我对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我从小立志,打造强者心态;教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教我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还告诉了我许多道理,比如:“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幸福不在于拥有得多,而在于计较得少”、“会说话,得天下”…… 我认为最有道理的是“幸福不在于拥有得多,而在于计较得少”。是啊,我平时也总是抱怨各种各样的事,像零花钱少阿像父母管得太严啊等等。但如果不去计较这些,反过来想:零花钱少一点,可以让我懂得节约;爸爸妈妈管得严可以让我高标准要求自己,就会更幸福。 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说过:“人生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取得成功,()尽量避免失败。然而,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犯许多小错误,或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停止成长的脚步。俗话说得好:“世 1 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我们就能“打败”它们! 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它,是一本经典好书。人生哲理读后感(二)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书,能够字样无数的心灵,这本书让我知道做人做的的真知,明白人生的种种道理,使我懂得了走向成功的智慧。 本书所辑文字明了简介,情节简单,可读性强,通俗易懂。每个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涉及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之后的智慧小语也极富灵气,犹如一股股清泉掺入读者心田,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心智敞亮。 就拿其中的一篇来说吧:苏珊是个可爱的女孩子,他得病了,原先一头美丽

2023年《人生》读后感(15篇)

2023年《人生》读后感(15篇) 《人生》读后感1 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后,我对书中提到的“要理想,不要空想”这个观点深有感触。理想是一种对未来和美好前景的向往与憧憬,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人生的精彩全靠理想点缀,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理想的历程。但是,理想不是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空想。 理想,是一种有计划性行动的一种思想观念。空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缺乏客观依据的,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主观臆想。有的人小时候就有远大的“抱负”,但他们仅仅把这些想法放在心里,存在头脑中,却不去努力实现这种“抱负”,那么,原初的理想就会变成空想。半途而废的人,即使有理想,但理想不固定,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不只是想想,而是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的人突发奇想地产生了一个美妙的想法,却能不断地为之努力,甚至永不放弃,那么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最需要理想的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感到幸福,在非洲,还有多少难民忍受着饥饿,在中东,还有多少人在饱受战火的煎熬。 努力吧,我的伙伴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吧! 《人生》读后感2 刚刚看了《美丽人生》,我感触很深,影片中的男主角——基度,我到现在都不能忘怀。他是一个多么乐观的人啊!俗话说,一本好的电影能改变人的一生,

基度就是一个能改变我的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是父爱。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是乐观。 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担心害怕,就巧妙地编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故事,他的故事,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他的故事,使得所有人都会心一笑,让所有人那绷的紧紧的神经都突然间放松了下来,我也觉得开心了许多。其实从一开始基度就是一个非常搞笑的人,比如他和他的朋友开的汽车突然刹车不灵了,他们就从山上径直开到了山下,还被一群人误认为是他们所要欢迎的人,嘻嘻,真好笑;还有他去应征时靠在窗户上,不小心把花盆给推下去了,那盆花刚好砸到了一个人的头,虽然他还跑到楼下去给那个人道歉,可到了后来,他们还是仇人,其实还是情敌;还有就是他听到自己喜欢的人黛丽要和别人结婚了,就心不在焉的,好几次摔倒,还打翻了盘子。不过最后黛丽还是和他在一起了,他们还有了一个孩子。但好景不长,后来他们一家三口都到了纳粹集中营,天天干活,但基度一直在骗他儿子说是个游戏,又因为他的那份勇敢聪明,使他儿子躲过了好多劫。他用广播对妻子说话,他用喇叭放音乐给妻子听,但最后,他却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妻子和儿子的自由和幸福。 基度是一个乐观,勇敢又聪明的人,他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他,他改变了我的思想,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人生》读后感3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