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传播的文化基因及其对民族心理的潜导(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90 KB
- 文档页数:2
理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带给人们审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传达民族文化的精髓。
通过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
一、语言表达与民族文化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使用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
例如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古代典籍中的成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同时,不同地区的语言和方言特色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出来,比如四川方言在川剧中的运用,既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也展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因此,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需要对其中所使用的语言进行解读和探究。
二、传统价值观与民族文化文学作品中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它们反映了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
通过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传统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融入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家庭伦理、孝道尊亲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各个作品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类似地,希腊古典文学中的英雄主义也是希腊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因此,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价值观,对于把握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文学作品往往紧密地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种历史背景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的变迁。
例如俄国文学中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对拿破仑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勇敢,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个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俄罗斯文化中的军事荣誉和家国情怀。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播与影响力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美的表达,更是一种传达文化的方式。
文学作品在通过语言、情节和形象塑造的故事中,传递着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播与影响力,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首先,文学作品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思想观念呈现给读者。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红楼梦》将清代宫廷文化以及家族生活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同样,西方文学中的《傲慢与偏见》则通过人物角色的交互和对话,展示了英国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爱情观念,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社会的文化特点。
这些作品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呈现给读者,帮助人们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其次,文学作品通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描写,传递着文化的情感和共鸣。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引起了许多读者对家乡和故土的思考和怀念。
同样,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对人性和美国梦的探索,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文化情感和共鸣,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映,更有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此外,文学作品还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影响着读者的思考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常常以故事情节为载体,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描写,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对现代社会矛盾和人性扭曲的揭示,引起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同样,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对权力和控制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权威和个人自由的思索。
中文文学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文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既要传承经典,又要创新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中文文学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传承经典文化,继承民族精神中文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和智慧。
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唐诗宋词到现代小说,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观和思维方式。
传承经典文化是中文文学与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它不仅可以保留传统价值观,还可以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文学创新,塑造当代艺术形态中文文学的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文学也需要与时俱进。
许多当代作家开始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主题,以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文学创新不仅丰富了中文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还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三、文学与社会发展的互为影响中文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文学的主题、风格和创作方式都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
同时,文学也对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引导人们的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例如,鲁迅的作品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弊病,激发了人们的社会意识,促进了社会改革。
因此,文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中文文学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动力。
四、个人意识形态的塑造与中文文学中文文学对个人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思想观点等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感同身受,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通过读一些优秀的中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积累人生的智慧和阅历。
综上所述,中文文学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通过传承经典文化,我们可以继承民族精神和智慧;通过文学创新,我们可以塑造当代艺术形态;文学与社会发展的互为影响推动了中文文学的发展;个人意识形态则受到中文文学的塑造。
传统之源——经典文化的意义经典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的源泉,是历史的见证和经验的积累。
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典文化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力的珍贵产物。
经典作品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留存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文学、艺术、哲学作品,它们经得起岁月和时代的考验,展现了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蕴含着普世的价值观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因此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人类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经历怎样的变迁,都能够从经典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引自己的前进方向。
其次,经典文化是民族传统的源头,是维系国家整体性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国族认同的核心,也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经典文化通过代代相传,使人们对于自己的根源和身份有更深入的认识,强化了人们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同时,经典文化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助力国家走向世界舞台。
此外,经典文化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成才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典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人生智慧,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我完善和塑造优秀品质的准则和标杆。
从经典文化中汲取智慧,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卓越的个人品质。
同时,经典文化也是人们情感世界的重要支撑,能够滋养人的心灵,给予人们力量和安慰,提供情感共鸣和心灵寄托。
最后,经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和精神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经典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展现了人类的伟大和智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它们通过艺术形式和文学符号,传达了人们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样。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经典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艺术美感和思考人生意义的空间,让人们在浮躁和功利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播与现代与化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播与现代转化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传承和表达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之所以被称作经典,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中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经典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转化也变得尤为重要。
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播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在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一般由优秀的作家创作,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及人性的独到见解和思考,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们也能够透过语言和形式的变化,通过时间、地域的跨越,达到跨越文化差异、传达价值观的目的。
在历史上,经典文学作品曾经多次得以广泛传播扩散,尤以文化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为甚。
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影响了整整千年的文学创作。
莎士比亚的诗剧作品,更是成为了英语文学史上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当代戏剧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中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大师所作的诗歌,也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与代表,由唐朝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例如通过互联网和图书出版等媒介,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更广泛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传达其包罗万象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在相关领域内会举办讲座、研究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精细打造各种传播的场景,使得经典文学作品得以更深入地传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转化在现代社会,经典文学作品的传统观念与当代文化需求之间出现了一些碰撞和冲突。
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让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是一个为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传统文学作品需要进行一定的现代转化。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对小学教育的文化认知引导——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认同感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小学教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认同感。
在小学阶段,教育者可以借助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知和自我认同,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首先,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古人的哲学思想、人生观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文化背景,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娱乐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和向往。
其次,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经典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文学魅力。
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语言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经典文学作品也是文学艺术最高的代表之一,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为何会选择保护唐僧?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的趋势,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认同感,还需要教育者的精心引导和开展相关活动。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2·全解全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22·23下·常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
屡屡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
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
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苦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
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
《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
以《天地之中》的设计为例。
演员们于一片星河陨石中起手舞太极,再加上3D效果下配合磅礴背景音乐出现的张衡浑天仪、从飞船内部向外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等等,无一不给人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经典文学对现代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经典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典文学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心态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因此,它们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
本文将从几方面分析经典文学对现代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经典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典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众所周知,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不朽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给当代文化带来新的启示,更是成为了当代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进而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所表现的人类性格、思想深度、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及其戏剧制作的高度艺术性,对于现代戏剧文化和演艺产业,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因此,经典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二、经典文学对现代文化传播的启示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发展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典文学对于现代文化的启示具有极大的意义。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和解析,能够从中获得现代文化传播的许多启示和启发。
例如,《红楼梦》对于现代传媒及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经典文化的代表作品,《红楼梦》展现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艺术构架,使得这部作品在演绎和再创作方面具有极高的可塑性。
因此,《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于现代传媒及文化产业的重要启示,是当代文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三、经典文学在语言和文化传播中的地位经典文学在语言和文化传播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所涉及的文化语境和时空背景的不同,经典文学作品在语言和文化传播中在对于当代的语言和思想认知,以及民族和地域文化认同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唐诗宋词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其所表达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方式,对于文化“走出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浅析中国文学经典传承的原因作者:刘畅王艳来源:《神州》2012年第08期摘要:经典既是实在本体又是关系本体,是那些能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文学经典更强调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来理解“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学取得合理性存在价值,并形成独特的思想艺术传统的根本依据和保证。
本文将从爱国情怀及对民族道德传统的认同两个方面来阐述中国文学经典传承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爱国情怀民族道德传统认同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长达五千年,她拥有艰辛的历程,她的发展与巨变伴随着文化的进步,有文字的历史至少要从商代算起,距今也有3500年,中国文学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特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从古到今,数不清中国有多少诗人,有多少作家,数不清他们做过多少诗,写过多少文章,也无法统计他们为中国的文学做出了多少贡献,奉献了多少经典之作。
迄今为止, 许多人对于经典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曼君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诞生与延传》上对经典有这样的定义:经典既是实在本体又是关系本体,是那些能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 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 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
经典的概念,来自拉丁文classicus ,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
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是中华大地几千年文化沉淀的珍贵宝藏,时至今日,这些著作当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千古智慧对现代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因为这些作品既有文学性,同时也富有心灵的感动,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历史阶段文学取得合理性的存在价值,并且形成独特的思想艺术传统的根本依据和保障。
例如中国的四大名着,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文学历史中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一、爱国情怀是中国文学经典能够传承的重要因素爱国情怀在在中国的经典文学当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陷入灾难,文人骚客都会奋笔疾书,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会从那些撼人心扉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
经典文学传播的文化基因及其对民族心理的潜导(一)
经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鲜活载体,阅读经典文学是百姓求知增慧、休闲娱乐最经典的生活方式,推进经典文学传播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现代文明的迫切需要。
文学传播向来是促进文学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更因受近些年来文化研究、传播学等领域的影响,“文学传播”便成为学术界文学研究的一大重要议题。
个中原因有二:一是文学作品通过社会运作而“出场”,文学的创作、生产与传播实在难以分开,两者之间存有互动;二是文学生产——文学传播——读者反馈——文学生产……虽是一个老结构,但如今媒介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学传播中深层的价值问题、哲学意蕴被人们挖掘出来,从而对上述老结构有了新的观察。
文学传播的实质是文化传播,突出的表现为人们对传播中价值问题的关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七千多年来在与时俱进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奇葩。
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56个民族和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的胎记及挥之不去的烙印。
因此,经典文学传播要注意对民族情感的尊重和民族文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接受。
例如,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在亚洲等华人圈短时间内大受欢迎的盛况与其在欧美的渐次升温,背后都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关。
从文化的规范功能看,传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宣扬规范(包括规范的变化),将规范“常识化”,可以说,传播加固了社会的向心力。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能够系统地完满地自洽地解释自己的意图行为的一套知识。
一个人有文化,也就是他被“文”化了,他习得了包括语言在内的一系列的条条框框,懂得了习俗、历史语境(包括意识形态),能够将事实、见闻(包括历史上的和正在发生的)纳入自己的视野,在理路上与业已有的认知融通起来,做出响应、判断。
从这也可以看出,文化延续,实际上是在进行一项项的教化、传达、文化延续的过程,是一个生动细致的传播过程。
文化是一个自洽的系统,与地域相关,不同的文化各有特色,一个传播系统(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路径)关联的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
一个传播系统的特点也将揭示一个社会的特色,如古代的烽火戏诸侯中,所体现的就是与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传播方式为主的一个大不一样的社会。
传播的文化品格,实质是说,传播是一个充满了价值、感情的领域。
价值是有层级的,有等级的。
一个社会总有它的核心的、最高的价值标准,这个标准由于层级高,而形成对其它个人标准的势能。
最高级的价值是和这个社会的议事日程一致的,它指向社会设定的发展目标。
传播所做的事,就是将这个最高的核心标准传达下去。
传播就是要企图达到各个文化共同体及不同的人之间的互动。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经典文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
文化的认同是高层次的认同,文化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可匹敌的力量。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依归,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亲和力和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道德、张扬自强高尚人格、讲求厚德载物气度、主张革新鼎故与时俱进等优秀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悠久历史的精神结晶,更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要维护民族团结、民族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持一种强大无比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不仅需要共同利益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能维系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思想基础。
一个民族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就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主要依据,自信心的根源在于对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正确认识。
通过经典文学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世界不同民族的人民认识了中国文化,认识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化发展、文化交融、碰撞以及这些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
经典文学的价值存在于其自身的广泛传播和人们的理解之中,经典文学的存在也因其广泛传
播和受众的种种理解而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存在,而受众都是文化造就的。
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多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凝聚力和超常的稳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就是这种历史文明的结晶。
文化凝聚力有着它的历史内涵,又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这都与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与其伦理道德学说的熏陶有密切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素质、民族品格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导作用。
这种文化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纽带。
文化根源是形成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种凝聚力说到底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和一种无形的文化链接。
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经典文学中的很多东西都与文化传播分不开,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陈腐的内容,也有优秀的内容。
中国的陈腐传统如封建思想以及所谓国民劣根性之类,易于认识却难以克服。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却难以认识而不易理解。
我们创建新文化,必须严肃批判陈腐的传统,同时也必须深刻理解优秀传统。
这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