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2
- 格式:ppt
- 大小:5.85 MB
- 文档页数:66
工程地质勘察中断层的活动性研究摘要:断层对工程项目的破坏可分为:断层活动诱发地震导致的破坏、断层缓慢蠕动导致的地裂缝和地表位移、断层活动导致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因此,断层的活动性研究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尤为重要。
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正确判定断层的活动性是避免地质灾害的必要手段。
在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前,工程勘察人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以避免断层给工程项目的安全带来的隐患。
关键词:地质勘察;断层;活动性1工程概况1.1基本情况根据矿山生产需要和前期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调查,某库区内存在一条NW走向断层。
按活动断层调查相关技术和规范要求,通过地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高密度电法、电测深)、工程钻探、槽探等多种手段对目标断层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其在区内的位置、产状、影响范围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活动性,评价断层对该库区建设的影响。
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境内山峦起伏,地貌复杂,海拔为460~1010m。
主要地貌可分为低山和河谷阶地地貌。
2断层空间分布特征2.1地表特征目标断层在基岩区地表出露,通过调查揭示断层地表分布特征:断层在局部零星出露,出露地貌为鞍部,发育为蚀变破碎带,见已经固结构造角砾岩。
构造角砾岩为角砾结构,块状构造,角砾大小不等,大者可达3~4cm,岩性为白色流纹斑岩,胶结物为固结粉末状长英质矿物。
围岩均为流纹斑岩,蚀变严重,局部破碎,可见高岭土化,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石英,基质主要为长英质矿物,发育一组近东西向节理,走向约W270°;构造破碎带附近围岩可见一组断面,见清晰擦痕,控制宽度约1.5~2.5m,反映断层控制宽度约2m。
断层擦痕表层发育斜向上正阶步,表层铁染呈锈黄色。
局部断面产状N E70°∠70°,根据擦痕方向初步判定断层为正断层;零星出露断层破碎点延伸走向约NW310°,之间推测断层隐伏产出。
隐伏段地貌均发育为冲沟[1-2]。
工程地质2第一篇:工程地质21什么叫不良地质现象,这些现象有那些?在地壳上部岩土层遭受各种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各种各样的地质现象,它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甚大。
称这些地质现象为不良地质现象。
【1】风化作用【2】河流地质作用【3】滑坡与崩塌【4】泥石流【5】岩溶与土洞【6】地震及其效应 2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几类,他是怎样形成的,各有什么特点岩石风化程度和风化带如何划分,岩石风化如何治理?物理风化:岩石在风化营力的影响下,产生一种单纯的机械破坏作用,特点: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风化:岩石在水合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特点:化学成分改变。
生物风化: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特点: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风化程度: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残积土。
按风化带分布:微风化带,弱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全风化带。
治理方法:【1】挖除:挖除部分危及建筑安全,风化厉害的岩层。
【2】防治:(1)覆盖防止风化营力入侵的材料(2)灌注胶结和防水材料(3)整平地区,加强排水(4)观测风化速度,拟定保护基坑。
3 滑坡与崩塌有何区别,他们是如何发生的,他们的稳定性如何判断,他们又该有何防治?滑坡:斜坡土体和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崩塌:某些大块或巨块岩块,突然地蹦或滑落,顺山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的过程。
滑坡发育过程:【1】蠕动变形【2】滑坡破坏【3】渐趋稳定崩塌发生条件:【1】斜坡外形高且陡峭【2】岩石的强度,风化程度,抗风化和抗冲刷,渗水程度不同【3】岩层产状对山坡稳定性。
滑坡的稳定性:当滑坡体上的台地已变平缓,滑坡后壁变缓并生长草木,没有崩塌发生,滑坡体中岩土压密,地表没有明显裂缝,滑坡前缘无水渗出或流出清晰的泉水时,就表示滑坡已基本趋于稳定崩塌的稳定性:节理发育会使山坡不稳定,如果岩层倾斜方向和山坡倾向相反,其稳定程度较岩层顺山坡倾斜的大,岩层顺山坡倾斜其稳定程度的大小还取决于倾角大小和破碎程度。
活断层的认识与研究活断层这个术语是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一直被人们所研究。
它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活断层是目前地震学和构造学研究重点,对活断层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分析对于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认识活断层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产物,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断层往往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深大断裂,在挽近期及现代地壳构造应力条件下重新活动而产生的。
活断层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以是老构造的继承或复活, 也可以是新的断裂构造。
我国活断层的分布,总体来说是继承了老的断裂构造,东部地区以NE和NNE走向的正断层和走滑-正断层为主,西部地区以NW和NWW走向的走滑和逆冲-走滑断层为主。
活断层主要有粘滑型断层和蠕滑型断层。
前者的围岩强度高,断裂带锁固能力强,能不断积累应变能,易造成大的地震。
后者反之,且断裂带内含有软弱充填物,或孔隙液压和地温的高异常带内,断层活动一般无地震发生,有时可伴有小震。
2活断层的危害活断层对地区的地壳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地震、崩塌、滑坡、地裂缝、砂土液化、地表断错、火山爆发等多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原因,对工程设施具有重大的破坏作用。
地震发生常受断层控制,特别是中强以上地震与活断层的关系更为明显。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中区破坏殆尽的严重震灾带沿唐山IV-V号发震断层分布;1987年美国Whittier Narrows地震造成8人死亡和3亿多美元的经济损失,专家认为,该地震就是由位于洛杉矶市隐伏活断层引起的,而且在未来还有可能再次引发强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90%以上的震亡人数集中在沿断2~3km 的宽度范围内。
3国内外活断层的研究现状活断层这个概念自被提出之日起,一直存在着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近期活动的上限问题。
最早认为第四纪(2~3Ma)以来甚或晚第三纪(约3Ma)以来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以后再次有过活动或者新产生的断层称为活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