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断层和地震
- 格式:docx
- 大小:28.97 KB
- 文档页数:7
地质学知识:活断层与地震预测研究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地震是一个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目前还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各种地震预测方法。
其中,研究活断层是地震预测的一个重要方向。
活断层是指地球上相对活跃的断层带,通常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
在活断层上,岩石分裂和移动会导致地震发生。
通过对活断层的研究和监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破坏主要集中在地壳上部,活断层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千米。
地震的预测主要考虑活断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历史,以及断层上的地震监测数据。
活断层的结构、活动性、位移和滑动速率等信息对于预测地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预测的难点在于,活断层的结构和活动特征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观测。
科学家们通过采用各种手段来获取和分析活断层的信息。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地质、地形测量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通过探测地下结构来获取活断层信息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测量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参数,从而获取震源、震源深度、断层参数和地下介质信息等。
地震地质是一种通过分析岩石样本和地貌变化等,来研究活断层历史和特征的方法。
地形测量则是通过高精度的测量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来获取地表和地形变化的信息。
相比之下,卫星遥感则可以提供更广阔的信息范围和更高的数据精度。
通过以上方法获取的活断层信息,需要进行整合和分析,以判断地震的概率和可能的震级等信息。
科学家们可以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库来预测相同地区和活断层的地震,还可以通过模拟地震等方式来扩大研究深度和范畴等。
当前,地震预测已经成为震后救援工作和地震安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活断层的地质构造和变化过程,科学家们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地震预测的技术和方法还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以应对地球表面上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地震灾害。
1、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由于地球内部每时每刻在孕育发生着各种复杂的运动,地震便是地壳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球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匀以及宇宙间星体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使得内部存在大量能量,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时刻推动着地壳中的岩石,使地壳岩石发生形变,这种力量逐渐积累、加强,当岩石承受不了强大的应力作用时,就会发生突然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猛烈错动,从而引发震动,当震动传到地面上时,便形成了地震。
地下岩石中的应力积累越多,释放能量越大、越集中,地震也就越强烈。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避震:1、在家庭怎样避震:躲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2、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震后应当有组织的撤离。
必要时应在户外上课。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4、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5、在野外怎样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6、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1)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3)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露,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质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质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和地表的地理过程,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动等。
这些地质活动不仅对地球的地貌和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质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分析其它环境因素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1. 活断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活断层是地壳中的断层,在地震过程中会发生错动与滑移。
这种地质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活断层活动导致地表的地貌变动,如山脉的抬升和下降,河流的改道等,这对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了物种的分布和迁移。
其次,地震会引发土壤液化和土壤沉降,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影响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此外,地震还会破坏地下水系统,导致水源减少或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
2. 火山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之一,它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这些物质在火山口附近形成了新的岩石地形,为兴起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土壤和养分。
一些特殊的火山环境,例如温泉及温泉周边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活着各类热水生物。
然而,火山喷发也会带来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环境破坏,火山灰的释放可导致大面积植被死亡,埋没水域,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地壳变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壳变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变动,例如抬升、沉降、地表变形等。
这种地质活动不仅改变了地表的地形,而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长期而重要的影响。
地壳的抬升会形成新的山脉和高原,这些地形带来了多样化的气候和生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与此同时,地壳的沉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洋沿岸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地表变形还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渗漏和地下通道的形成,影响地下水系统和洞穴生态系统。
4. 环境因素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除了地质活动,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和土壤状况等。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它是指地壳中发生变动的断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包括断层构造、地震活动、地表地貌和地质变形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特征。
一、断层构造活断层的构造特征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断层是地壳中两块岩石块体之间相对运动的界面,可以是垂直、倾斜或水平的。
活断层通常由断裂带组成,断裂带是一个较宽的区域,包括了主断层及其周围的次级断层。
活断层的构造特征可以通过地质调查和地震监测等手段进行研究。
二、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活断层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断层发生滑动时,会引起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也是活动断层最直接的表现。
活断层上的地震活动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地震监测网络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活动的强弱可以用震级来表示,震级越大,地震活动越强烈。
三、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活断层的另一个特征。
活断层的滑动会导致地表的变形,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例如,地表出现断裂、塌陷、隆起、裂缝等现象,形成断崖、地堑、地裂等地貌特征。
地表地貌的形成与断层的运动方式和速率有关,也与地质条件和地表水体等因素相互作用。
四、地质变形地质变形是活断层的重要特征之一。
断层的滑动会导致岩石的变形和破裂,形成断层带和断裂岩体。
断层带是指断层周围发生变形的岩石带,通常具有明显的断层面和走向。
断裂岩体是指断层两侧的岩石块体,它们在断层的作用下发生滑动和位移。
活断层具有以上基本特征,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活断层的综合特征。
活断层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地质灾害防治和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学家们通过地质调查、地震监测、遥感技术等手段,对活断层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人们对地震和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第七章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活断层
一.概述
1.地质学科领域内,将由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所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称为“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2.地球的构造运动可使地壳和上地幔中积聚构造应力,当构造应力增大并超过介质强度时,往往表现为活断层的突然错动,释放应变能,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地壳表层传播而发生地震。
二.活断层
1.什么是活断层:
指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就得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又称潜在活断层)。
2.活断层时间上限问题: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①活动断层:全新世(10000a)以来活动的断层,并且未来任
有可能活动,其活动可以找到相应证据。
②能动断层:在过去的35000a内至少有过一次活动证据,或
者在过去的500000a内有过反复活动证据。
我国规定潜在活断层的时间上线:
铁路线为10000a
高坝和核电站为50000a
3.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①地面错动直接损害跨越该断层的地标建筑
②由此引发的地震所引起的危害
4.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①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②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
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粘滑型: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地突然滑动。
围岩强度高,断裂带锁固能力强,能不断积累应变能蠕滑型:沿断层滑动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
围岩强度低,断裂锁固能力弱,不能积累较大应变能。
5.活断层参数:
产状;长度;断距;错动速率;错动周期;活动年龄
6. 活断层的鉴别标志
①地质标志
a) 断层两侧地层岩性和产状截然不同,被错断,是最本质最重要最可靠的标志
b) 第四纪沉积层变形,砾石层中的砾石受剪断或压碎,视断层性质而定
c) 断层带的岩石因积压磨碎,变现为松散未胶结的破碎带
d) 在强震过程中沿活动性断裂带常常出现地裂缝
②地貌标志
a) “风口”、“垭口”
b) 夷平面解体
c) 阶地变化
d) 河流弯曲
e) 山脊山谷错动
f) 两种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
g)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发育的部位
③水文地质标志
a) 泉水呈线状分布
b) 温泉呈带状分布
c) 地下水压力和化学成分异常
④其他标志
a) 地形变化异常
b) 地球物理场异常
c) 地应力较高,地震活动频繁
三.断层区的建筑原则:
活断层不论是持续地缓慢蠕动,还是周期性突然错动,对附近的工程建筑物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
所以,在活断层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场址选择、建筑物类型和结构设计等方面,须慎重考虑,保证安全可靠和正常使用。
地震
一.概念
在地壳表面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称为地震。
按照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诱发地震
二.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构造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划分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
我国处于欧亚大陆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接附近,地震活动强烈,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版内地震区。
1、强震发生的必要条件:介质条件、结构条件、构造应力场条件。
2、脆硬性的介质材料能积聚很大应变能;软塑性材料的介质多以
塑性变形来调节将应变能逐渐释放出去。
3、活断层的端点、拐点、交汇点、分枝点、错裂点——活动断裂
的锁固段,岩体强度高,两盘互相粘结,应力集中,能积聚很大的应变能。
——锁固段即为控震源
三.地震波
由震源发出的弹性波,分为体波、面波。
体波: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面波:由体波形成的次生波。
体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振幅小,周期短,速度快;横波振幅大,周期长,速度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一般情况下,当横波或面波达到时,振幅增大,地面振动最猛烈,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四.震源参数
震源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震源断层两盘错动的方向、幅度,震源断层的长度,震源主应力状态等
五.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1、震级
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里氏震级M=:距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能量与震级关系,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2倍。
微感(2级以下)、有感(2-4级)、破坏性(5级以上)和强烈(7级以上)。
2、烈度
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寸。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点,烈度大小可能不一样。
在震源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坚硬基岩场地较之松软土场地烈度小一些。
六.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
我国的2条主要地震带:
(1)南北地震带 (2) 东西地震带
我国大致可划分为6个地震活动区:
(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2) 喜马拉雅山脉活动区 (3) 南北地震带(4) 天山地震活动区 (5) 华北地震活动区 (6) 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七.地震效应
在地震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①
振动破坏效应
② 地面破坏效应
沙土地震液化问题:
饱和沙土因地震收到强烈振动,使砂砾处于悬浮状态,丧失强度,致使地基失效。
(松砂,饱水,动荷)
影响因素:
① 土的类型和性质;(疏松饱水的细砂、粉土)
③ 饱水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越浅越厚) ④ 地震动的强度和历时(越强,历时越长)
八.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岩石类型,从软硬程度、松软土的厚度以及地层结构三个方面来考察,基岩震害最轻,其次硬土,软土最重。
2.断裂 ①发震断裂,避开
②非发震断裂,若破碎带胶结较好,根据断裂带物质的
性质,按一般岩土对待即可,不应提高烈度。
3.地形地貌 孤立突出震害加重,低洼平坦震害减轻。
破裂效应
4.地下水饱和的岩土体,使场地烈度增加,;地下水埋深越浅,烈度增加越大。
九.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和建筑物防震、抗震措施
1.建筑场地选择
2.地基持力层和基础方案的选择
3.建筑物结构形式和抗震措施
十.诱发地震
1.空间分布特征:震中常分布于工程活动区及其附件的较小范围内。
2.与工程活动的相关性
构造型诱发地震在一定的机制作用下,与工程活动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3.地震序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