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2009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东华理工大学科研奖励办法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学校建设“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做出更大贡献,学校对在科研工作中取得重要科技进步或科研成果的团队和个人予以奖励,特制定本奖励办法。
第一条科技成果奖奖励(一)东华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学校教职工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三大奖”的团队(含个人),除国家和地方政府奖励外,学校再给予以下现金奖励:奖励类别奖励金额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万元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万元省、部委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万元省、部委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万元省、部委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等奖万元注: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参照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奖励发放办法执行。
②东华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且我校教职工为非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奖励额度按照上表相对应奖励的发放,即奖励金额全额奖金×,每个奖项只奖励一次,奖金由排名靠前者对团队成员进行分配。
③东华理工大学是完成单位但为非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级科技成果奖,奖励额度根据单位和个人排名顺序计算发放,即奖励金额全额奖金×()()×()()(单位排名, 个人排名)。
每个奖项只奖励一次,奖金按排名靠前者计算并由其对团队成员进行分配。
(二)东华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学校教职工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文社科奖”的团队(含个人),除国家和地方政府奖励外,学校再给予以下现金奖励:奖励类别奖励金额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万元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万元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奖三等奖万元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万元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万元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万元江西省及其他部委级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万元江西省及其他部委级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万元江西省及其他部委级人文社会科学奖三等奖万元注:①东华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且我校教职工为非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奖励额度按照上表相对应奖励的发放,即奖励金额全额奖金×,每个奖项只奖励一次,奖金由排名靠前者对团队成员进行分配。
主讲专家简介王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统计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天津市统计学会副会长,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副主编、《数学进展》和《统计信息论坛》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参数统计和统计质量控制。
已编著或者翻译专著或者教材五部,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
2000年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统计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五一劳动奖状。
陈敏,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数理统计与管理》主编,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
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先后访问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主要研究方向为:时间序列分析、参数和非参数统计中的渐近理论、应用统计和数理金融。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Statistica Sinica"、"Statist.& Prob. Letters"、"Commun.Statist.-Theory Meth"、"J. Statist. of Canadian"、"中国科学"等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各部委项目20余项。
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附件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学生能力评价测评计分标准
技能竞赛
附表说明:
(1)能力评价各指标测评总得分最高不超过100分。
(2)同一指标下,不同类别加分累加所得即为该指标测评总得分。
(3)同一项目在同一类别下重复获奖,以最高分计;同一项目在不同类别下获奖,可累计加分;不同项目在同一类别下所获奖项,可累计加分。
(4)除体育赛事、文艺赛事、学术科研外,集体或合作项目所获奖项,5人以内的,各成员根据对应级别标准减半加分;5人以上的,项目主要负责人(成员)根据对应级别减半加分,其它成员不予加分。
体育赛事及文艺赛事,集体或合作项目所获奖项,各成员根据对应级别标准减半加分。
学术科研类项目,结项后项目主持人参照第一项目负责人加分,项目其他成员按照申报排序依次对应加分。
(5)若所获奖项不分等级,按三等奖计入加分;若所获奖项以名次计,第1名按一等奖计入加分,第2-3名按二等奖计入加分,第4-6名按三等奖计入加分,第7名及以后按优秀奖计入加分;若所获奖项为金银铜奖或冠亚季军,分别按一二三等奖计入加分。
(6)各类奖项、荣誉称号及技能证书等级由学校本科学生奖学金综合评价领导小组统一核定。
核定认可后,方可加分;否则,不予加分。
(7)各类奖项的等级认定严格依据获奖证书落款单位(颁奖单位)级别进行。
(8)所有加分项目的时间认定,以表彰或真实证书、奖状标注的时间或论文作品发表时间为准。
财经类高校重点学科科研成果对比分析——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例作者:韩永青黄丽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16期财经类高校重点学科科研成果对比分析——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例韩永青黄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3)摘要:从CSSCI发文量、权威期刊发文量、基金立项数三个维度,对2001-2013年近13年四所代表性财经类高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科研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四所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科研贡献、质量与实力,为高校学科评价提供参考,从而促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财经高校;应用经济学;科研成果;比较中图分类号:G35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0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科研创新重点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跃升”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并提出完善以科研成果“质量和贡献”为评价导向的激励机制。
可见,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
重点学科建设是创建一流高校的核心工作,而科研质量的提升则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对高校重点学科科研成果进行分析,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相关学科科研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评价指标探讨、学科领域学者分布、机构分布、图书分布及基金分布情况,学科国际发展研究等方面,但少见从高校比较的视角,对某一学科科研成果进行分析。
而高校之间的对比分析,是明确高校之间学科差距的重要方法,是指导高校进行重点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笔者拟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例,以四所财经类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科研贡献、质量与实力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与分析,旨在明确高校之间的差距,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中南大研字[2015]21号)(2015年10月第六次修改,2015年10月14日校务会议通过)第一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一条为了做好我校博士生指导教师(后简称“博士生导师”)的遴选与管理工作,促进博士生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1995〕20号)和《关于进一步下放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批权的通知》(学位〔1999〕9 号)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士生导师的遴选与管理工作,旨在为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优秀人才而选拔具有相应学术水平和科研条件的教授或符合条件的副教授承担博士生培养指导工作。
第三条博士生导师的遴选与管理工作,应有利于我校学科建设发展和学科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有利于凝练学科方向和组建学科创新团队,有利于改善博士生导师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第四条博士生导师的遴选与管理工作,应遵循国家有关离退休制度和我校关于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退休、离休的相关规定,促进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新老交替。
第五条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按需设岗,坚持标准,从严要求,保证质量。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以及当年国家下达的博士生招生名额总数和校情,设置招收培养博士生导师岗位。
第二章申报条件与要求第六条基础条件(一)博士生导师资格的申请者 (以下简称“申请者”),应具备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身体健康等基本条件。
(二)申请者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且任教授专业技术职称须满一年,年龄不得超过58周岁。
(三)申请者应在本学科专业(或跨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已经在该方向领域取得一系列有重要影响与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且未来研究方向与现有研究领域具有连续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学位〔2014〕5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试行)》(学位〔2014〕2号)以及《湖北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实施办法》(鄂学位〔2014〕12号)等文件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位论文作者是本人学位论文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导师与导师组是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管责任人。
导师对学位论文负有指导义务,导师组负有协同指导与监督检查义务。
落实导师负责制与强化导师组的责任,有利于完善学位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减少或杜绝“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以下简称“问题论文”)和“质量不合格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不合格论文”)。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问题论文”包括下列情形:(一)被国务院学位办或湖北省学位办抽中检查(以下简称“校外抽检”),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以供抽检的;(二)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中,相似比达30%及以上的(包括校内检测以及校外抽检时发现的论文;其中,对校内首次检测中相似比在15%以上且30%以下的论文视为“需要修改论文”);(三)在校外抽检中,首轮三位专家评议中至少有两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的;(四)在校外抽检中,首轮三位专家评议中有一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且第二轮复评两位专家中仍有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的。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不合格论文”包括下列情形:(一)在校外抽检中,首轮三位专家评议中有一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但第二轮复评中两位专家均给出“合格”意见的;(二)在学校组织的校外盲评和答辩中,被认定为“不合格”的。
第五条学校对出现上述“问题论文”和“不合格论文”的研究生、导师和导师组,将依照规定,分别在学位授予、导师资格认定以及导师组招生名额分配等方面追究相关主体责任。
附件10:本科生近年科研获奖一览表序号姓名竞 赛 名 称时 间获 奖 等 级1石婧艳乐雅杯双语演讲比赛2002一等奖2龙黎第16届全国青年征文大赛2002优秀入围奖3楼晓立 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2003优胜奖4李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赛点)2003一等奖5李方湖北省第三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校选拔赛2003三等奖6胡欣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赛点)2003一等奖7王筱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03亚军8陈毓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03三等奖10陈盛湖北省大学生法制之光征文2003第二名11张天翼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03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12陈曦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03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13李超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03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14黄歆学术辩论邀请赛2003最佳辩手15陈乐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3铜奖16楼晓立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04楚天赛区选拔入围17李敏捷湖北省翻译大赛2004三等奖18五筱筠湖北省外语口译大赛三等奖2004第二名19袁坚湖北省大学生法制之光征文2004一等奖20岳新宇湖北省“法制之光”论文大赛2004二等奖21黄南清“法制之光”法律征文比赛2004优胜奖22赵茜湖北大学生法律竞赛2004第三名23刘仁武“法制之光”法律知识竞赛2004三等奖24杨文雅湖北省“法制之光”竞赛2004亚军“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大赛2004第三届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25法学院志愿者协会26赵晓丽 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2004(大专院校组四级)二等奖27楼晓立湖北省高校“天伦律师杯”辩论赛2004男女混合团体第五名28尚达湖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2005优胜奖29杨子纬湖北省普通话大赛校内选拔赛2005三等奖30舒慧湖北省高校“扬航天精神,促中部崛起”征文比赛2005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优秀奖31王磊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2005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32孙舒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2005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二等奖33姜树山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2005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二等奖34李鹏第一届华中高校法律知识邀请赛2005湖北省高校“扬航天精神,促中部崛起”征文比赛三等奖35王磊2005年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2005全国第二届中华艺术新秀选拔赛决赛一等奖36陶芸全国维护妇女权益“维权贡献奖”2005三等奖37董梁顺爽杯第二届湖北高校电视辩论邀请赛2005湖北省外语口译大赛三等奖38王显伦顺爽杯第二届湖北高校电视辩论邀请赛2005顺爽杯第二届湖北高校电视辩论邀请赛优秀队员39吴歆俐“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5湖北省三等奖40李臻“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5冠军41朱娜“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5冠军42徐小奔“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5冠军43余睿超“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5冠军44黄昌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5一等奖45杜洪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5一等奖46李仁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5二等奖47李育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5三等奖48金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5三等奖49周长冉国防知识竞赛2006第一名50杜力百家网络法律知识竞赛2006优秀奖51黄崇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三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6一等奖52彭双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三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6一等奖53何卿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三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6三等奖54徐成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三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6三等奖55冯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6二等奖56秦小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6三等奖57杨治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6三等奖58何卿源湖北省维护妇女权益贡献奖2007冠军59徐小奔国家版权局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主题辩论赛2007冠军60李臻国家版权局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主题辩论赛2007冠军61何卿源国家版权局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主题辩论赛2007冠军62余睿超2007CCTV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2007冠军63徐小奔2007CCTV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2007冠军64曹吉安2007CCTV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2007冠军65黄崇望、鲁肖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特等奖66杨晗、黄崇望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一等奖67林辉煌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一等奖68李楠、郑广芳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二等奖69罗信湖北省第六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优秀奖70黄崇望湖北省第六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特等奖71黄崇望湖北省第六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一等奖72鲁肖湖北省第六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特等奖73田园“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7冠军74郑艳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一等奖75黄崇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二等奖76蒋楠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二等奖77王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三等奖78李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三等奖79叶铭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三等奖80孙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五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一等奖81刘俊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五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二等奖82李鹏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五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三等奖83杨雨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五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7三等奖84殷转琴英语协会英语演讲比赛2008优胜奖85邵淑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六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8一等奖86季俊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六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8二等奖87刘玥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六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8三等奖88邱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六届博文杯创新项目成果评比2008三等奖89张颖 湖北第三届英语演讲比赛选拔赛2002 三等奖90徐小奔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冠军91贺卉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二等奖92樊诗琴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优秀奖93狄磊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优秀奖94邢璧琳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冠军95黄汉章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冠军队领队96董金鑫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优秀奖97董学文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优秀奖98王涛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冠军99张威邓析杯辩论赛2006冠军100丁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之征文比2006优秀奖赛101吴国阳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2006优秀奖102莫少芬第三届My Story英语演讲比赛决赛2007优胜奖103董峰全国大学生保护版权辩论大赛2007第四名104余睿超希望之星湖北省选拔赛2007冠军105万佩纯全国大学生保护版权辩论大赛2007一等奖106徐小奔2007全国大学生群英辩论会2007冠军107梅嘉劲国家版权局保护版权主题辩论赛2007优秀奖108邢璧琳全国珍视明杯大学生群英辩论赛2007冠军109陈洪华国家版权局保护版权主题辩论赛2007优秀将110王涛全国珍视明杯大学生群英辩论赛2007冠军111杨茂林全国大学生版权保护主题辩论赛2007优秀奖112李臻全国大学生版权保护主题辩论赛2007冠军113李楠、郑广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挑战杯”2007二等奖114肖志伟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115孙振东湖北省高校第二十三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2007二等奖116朱珠“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7冠军117熊适“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7冠军118闫瑞“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7冠军119金凤灵“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7冠军120赵龙飞“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7冠军121何仲瑜“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7冠军122张凯“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2007冠军123张凯大学生版权保护主题辩论赛2007冠军124黄冠理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2007省二等奖267金星梦校“感恩之声”演讲比赛2008二等奖268王骁2008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08二等奖271陈维校图书馆征文2008三等奖273罗小魏新生征文大赛2007一等奖274任菲菲“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湖北赛区2008三等奖275凌巧云“邓析杯”辩论赛2007一等奖277绕小玲湖北省第十四届外语翻译大赛英语非专业笔译组2008三等奖284王欢校国防知识竞赛2008优秀奖286李逸修校采英杯辩论赛2007最佳语言组织奖287欧阳梅竹校采英杯辩论赛校园2007十大辩手291郑娅娟湖北高校第23届12.9诗歌散文大赛2007校级一等奖292陈思校“绿缘杯”国防知识竞赛2008二等奖293刘俊杰校大学生基本军事技能竞赛2007二等奖294王子龙校心理健康活动节“七项阳关行动”征文竞赛2008三等奖295余婷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08三等奖。
中南财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研计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国内知名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学校一直坚持以学术研究为中心,积极推进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一流的财经人才。
攻读博士学位是学校重要的科研项目之一,如何制定科研计划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明确攻读博士的目的制定科研计划首先要明确攻读博士学位的目的,这是科研计划的核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博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这是对未来学术研究事业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攻读博士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选择研究领域和课题选择研究领域和课题是制定科研计划的重要步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可以自主选定研究领域和课题,在与导师的讨论、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和课题。
选题要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当前国内外学术前沿和热点,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三、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是科研计划的关键步骤。
研究方案包括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进度和预期结果等,这需要在与导师和相关专家的讨论、指导下综合考虑。
要注意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四、确定研究经费和资源攻读博士需要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要在制定科研计划时考虑到这一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包括学费、生活费及科研经费等。
在制定科研计划时要充分了解相关支持政策和条件,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申请资源。
五、落实科研计划并监督实施制定科研计划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落实和监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鼓励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拓宽视野,增加经验,提高研究能力。
在实施科研计划时要注重锻炼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好思路、方法、技能和成果的管理和保障。
总之,攻读博士学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好科研计划对于提高个人水平和推进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人才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学校向“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建设步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育学科学术带头人,打造创新团队,提升学校竞争力,学校决定实施“文澜学者”人才计划。
第二条“文澜学者”人才计划是指以“985工程”、“211工程”和“协同创新计划”为平台,滚动遴选奖励资助5名左右学术造诣高深,已取得国内外公认的突出成就且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术名师——文澜资深教授;10名左右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文澜特聘教授;100名左右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文澜青年学者。
第三条“文澜学者”人才计划除文澜资深教授外原则上每年评审一次。
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委员会负责“文澜学者”人才计划的实施,学校人才与师资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人才办)负责遴选和考核管理等具体工作。
第四条“文澜学者”人才计划坚持服务学科学术发展,崇尚创新,追求卓越,专家评审,宁缺毋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设立“文澜学者”人才计划专项资金,对入选人才在科研经费、个人待遇等方面提供资助。
第二章岗位设置与职责第六条文澜资深教授岗位和文澜特聘教授岗位在省部级重点学科设置,文澜青年学者岗位覆盖学校所有学科。
第七条文澜资深教授岗位职责:(一)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引领或指导本校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并在本学科领域发挥战略领军作用。
(二)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组织指导科研攻关和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不断上新台阶,综合实力达到或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三)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并在学校研究生导师培养指导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
第八条文澜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一)正确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在个人研究的优势领域凝炼学术方向,提出具有在理论或现实需求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带领团队开展创新研究。
关于印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通知全校各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繁荣学术研究,规范科研成果管理,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鼓励教师多出精品和原创性科研成果,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学校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校学术委员会于2007年5月成立“办法修订工作小组”并提出“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修订方案,经征求各学院意见并对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后,于2008年5月15日、7月4日两次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制定了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此次修订是遵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充分考虑了全国高校科学研究管理重质量、出精品的要求,并针对我校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的。
其思路有三:第一,重质量。
鼓励教师出精品,推进科学研究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第二,以奖励为主。
学校不再下达教师科研工作量,新“办法”体现“纯”奖励性质,扩大高级别期刊的奖励范围,加大奖励力度。
第三,科研成果奖励的计算程序简化,便于操作。
此外,根据学校安排,教材不再纳入本办法予以奖励,由教务部另行规定。
附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目录
二○○九年三月九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中南大科字【2009】1号
第一条为贯彻“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战略方针,规范科研管理,激励全校教职工进行学术研究,鼓励多出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促进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和研究群体形成,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并以科研进步推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内容方式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校在职在岗的教职员工。
第三条学校根据当年各单位统计的科研成果,依学校年度科研奖励预算总额确定每自然篇奖励额度的基数,并将核对后的奖励金额总体划拨到各学院。
(基数标准一般不少于1000元)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国家级奖仅指由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评定并以其名义颁发的一级学科以上奖项;省部级奖仅指由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主持评定并以其名义颁发的一级学科以上奖项;准省部级奖仅指以副省级市政府名义颁发的奖项或以国务院其它直属局、署名义颁发的二级学科以上奖项。
上述所有奖项以带国徽的官署印章证件为凭。
本条所称“以其名义”,不包括以其下属或分支机构的名义。
其他任何奖项不计入本办法奖励范围。
第五条本办法所奖励的期刊,以本规定附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目录》为准。
其他刊物及任何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号,任何
以书号出版的连续出版物、论文集,不在本办法奖励之列。
第六条本办法所奖励的学术专著、译著,仅指以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正式出版物形式发表的学术性文字成果。
教材、文学作品、编著另行由教务部门认定,图纸、图片、音像形式、产品设计及其他形式的成果暂不列入本条例奖励范围。
软件、软件系统、软件原型、编码方案、程序等获得国家专利证书的成果视为四类期刊一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第七条受奖励的科研成果,作者如注明自己为其他单位人员者,不计发奖励。
但新调入我校的教职工,其科研成果以调入时间为准计发奖励。
调离我校的教职工,其在工作关系正式转出前的成果,仍可享受奖励。
离退休人员、兼职教师仅署名我校的科研成果按本办法规定标准的100%予以奖励,若署名我校为第一单位的科研成果按本办法规定标准的50%予以奖励。
第八条科研成果按照自然篇计算奖励额度。
每个自然篇不得少于3000字。
总字数在3000字以下的文章,除有特别规定外,不予奖励。
在理工农医类、体育类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500字以上视为1个自然篇予以奖励。
第九条在《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光明日报》的理论版发表学术论文,1500字以上视为1个自然篇,按三类期刊标准予以奖励。
在《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瞭望周刊》等三种全国性重要报刊的理论版上发表的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视为1个自然篇,按四类期刊标准予以奖励。
第十条科研成果自然篇的奖励标准,应按学校年度科研奖励预算总额确定:
(一)四类期刊每自然篇按一个基数的额度予以奖励。
(二)三类期刊、二类期刊、一类期刊每自然篇分别比照四类期刊基数的3倍、15倍、20倍予以奖励。
(三)凡在国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公认权威机构认定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确认。
以各一级学科最新期刊排名为依据,前5名按二类期刊1个自然篇标准给予奖励,第6—10名按三类期刊1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四)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科技文摘》或外文版《中国社会科学》转载者按三类期刊1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五)学术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或由中央级出版机构出版的一级学科以上《年鉴》转载、收录者,或被《中国法学》英文版转载者按四类期刊的一个自然篇予以奖励。
仅选入“论点摘要”者不予奖励。
各类期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如仅为学术论点综述、讨论纪要、学术动态、学术通讯、人物访谈、案例分析、读后感、书评、非学术论文式的商榷或答辩等等,不予奖励。
(六)凡公开发表的论文被SCI、SSCI国际公认的检索系统全文检索者,按三类期刊一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凡被SCI、SSCI检索摘要,被EI(光盘核心版)全文检索及被CSCD、ISTP收录的论文,按四类期刊一个自然篇标准予以奖励。
第十一条总字数15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译著,每本按一个基数的5倍标准予以奖励。
凡经学校无偿资助出版的学术专著、译著,不再予以奖励。
第十二条为社会发展服务提出的咨询决策报告、调研报告、专家建议等科研成果,凡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所采用的,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后,由学术委员会认定并予以奖励。
第十三条各类科研成果获奖,学校将予配套奖励,具体奖励如下:
(一)获国家级科研成果、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一、二、三等奖者,每项分别按一个基数的20倍、15倍、10倍、5倍标准予以奖励。
获荣誉奖、优秀奖、提名奖者,每项按一个基数标准予以奖励。
(二)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者,每项分别按一个基数的8倍、5倍、3倍标准予以奖励;其他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者,每项分别按一个基数的5倍、3倍、1倍标准予以奖励。
获荣誉奖、优秀奖、提名奖者,每项按0.5个基数标准予以奖励。
(三)获准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者,每项分别按一个
基数的2倍、1倍、0.5倍标准予以奖励。
第十四条对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只对第一、二、三作者计发奖励。
第一作者按60%计发,第二作者按40%(无第三作者时)或20%(有第三作者时)计发,第三作者按20%计发。
第十五条期刊目录原则上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工程索引(光盘核心版)》(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入选期刊的最新版为基础,并根据期刊发展情况和我校学科建设需要作适当调整。
所有科研成果均需提供纸质文本期刊为依据。
被三个国际公认的检索系统全文检索者,还需提供相关网页的打印纸质版。
第十六条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可以提出关于增删本学科期刊等级的书面建议,并报校学术委员会按规定程序审定,由科研处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增删之效力不溯及既往。
第十七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在校学术委员会。
第十八条本办法的修正案,应由五名以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联署提议,并经校学术委员会过半数以上委员同意。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管理暂行规定》中有关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同时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