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24.50 K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辅导1、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实是()A.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逝B.天际海角总是走不到边C.日食时日伦的缺损边缘总是呈弧形D.麦哲伦环球航行2、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要紧缘故是()A、月球表面隆起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垢C、雨水冲刷而形成D、河流不断冲刷腐蚀而形成3、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A.金星B.月球C.太阳D.北斗星4、在中秋节中你可能看到的天文景观是()A.北斗七星的斗柄朝东B.发生月食现象C.发生日食D.看到一个弯弯的月牙5、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人们看到的大多数属于()A、行星B、小行星C、流星D、恒星6、在月球上,下列活动中宇航员不可能做到的是()A.在月球上插上国旗B.背起250公斤重的物体C.跳高、跳远D.用收音机听音乐7、月球景观与地球景观相似的是()A.都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B.也有平原、高原、山脉C.有碧海蓝天D.有日光、彩虹和日晕8、下列现象中,与太阳活动是否强烈无关的是() A.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受到干扰B.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C.发生日食现象D.地球上的某些地点洪涝灾难增多9、有关星空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黄岩和北京,同一时刻里面看到的星空是相同的B.牛郎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两侧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相同C.在北半球,北极星是指北的最好参照物D.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星星是没有东升西落现象的10、产生月相变化的缘故是()(1)月球是一个球体;(2)月球本身不发光;(3)月球绕地球运动;(4)月球相对太阳位置的变化A.(1)(2) B.(2)(3) C.(3)(4) D.(1)(4)11、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其缘故是()A、月球上总有一半的地点看不到太阳B、月球上没有大气层C、月球距离太阳比地球远D、月球上众多的环形山挡住了太阳光12、有关经纬线的叙述:①所有经线与纬线等长;②所有纬线圈差不多上圆;③所有经线都为半圆弧;④所有经线等长,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3、下列有关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银河系是以太阳系为中心的B、星系是指类似于太阳系的天体系统C、宇宙中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那样的星系D、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程14、下列天体位置不可能的是()A、太阳-地球-月球B、地球-太阳-月球C、月球-地球-太阳D、地球-月球-太阳15、关于月相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月相变化是被照亮的月球那一面有多少比例朝向地球来决定的B.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在变化C.假如月球能自行发光,就可不能有月相变化D.月相变化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16、关于日食或月食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日食和月食可能会发生在同一时刻B、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必发生日食现象C、当月球月相为满月时,可能会发生月食现象D、日食是指太阳表面全部被遮挡的现象17 科学家设想,人类今后可能移居月球,假如能实现的话,月球上的居民则可看到()A、月食现象B、日食现象C、月食和日食现象D、看不到月食和日食现象18、下列天体系统按照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落到地球表面,叫做___________20、星等表示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____星越___ 21、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___________21、土星的周围有一圈漂亮的光环,组成光环的物质难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22、星空随着地球四季变化而发生变化,有一颗恒星的位置常年不变,这颗恒星是___________23、在1:2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5cm,那么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___24、太阳大气层结构由里到外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25、太空中拍照的地球照片看上去是专门圆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26、天文小组通过观测发觉太阳_________层,有许多黑斑点,这些黑斑点称作____ ___ __,它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强弱的标志,它的活动周期为__________。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石之一、在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章中,学生将初步接触到一元一次方程,并学习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方程的基本方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下面是一份关于第三章内容的导学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
【导学目标】1.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2.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步骤】第一部分:引入问题1.老师拿出一本书,告诉学生这本书的价格是x元,请问如果买了2本这样的书,需要多少钱?2.请学生用课本上学过的知识计算并回答问题。
第二部分:引入概念1.请学生将问题中的未知数表示为“x”,并列出数学表达式:2x=?2.请几个学生上黑板解释一下他们的计算过程,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第三部分:引入定义1.老师解释一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然后请一个学生上黑板写下这个定义,并解读其中的关键字。
3.老师提问:在上面的数学表达式中,什么是未知数?方程中有几个未知数?4.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他们的回答。
第四部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1.老师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一个数,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一个非零数。
2.老师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尝试解一下,并鼓励他们用上述方法解决问题。
3.分享答案,并解释过程。
第五部分:实际问题的应用1.老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问题,并在同学之间分享答案。
第六部分:课堂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
2.让一部分学生上黑板解答问题,并在同学之间交流答案。
第七部分:作业布置1.老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将作业本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完成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学会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3整式【学习目标】1.能区分单项式、多项式及整式的联系与区别.2.能识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判断多项式的项及次数.【学习重点】会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和次数.【学习难点】多项式次数的确定.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列出代数式,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整式及有关概念先独立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的内容,然后再与同伴交流.【说明】学生列出代数式,观察这些式子,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尝试将它们分类. 像π16b 2,109x ,0.8(1+15%)a 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如π16b 2的系数是π16,109x 的系数是109.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π16b 2是2次,12a 3b 是4次.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如a b -π16b 2,ab -4c 2,ab +ac +bc 都是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如多项式ab -π16b 2是ab 与-π16b 2两项的和.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如ab -π16b 2是2次的多项式,a 2b -3a 2+1是3次的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如a 2b -3a 2+1的常数项是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知识模块二 单项式、多项式的识别及次数的确定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第88页“议一议”的内容.【归纳结论】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是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而是最高次项的次数.注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展示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分.展示目标:知识模块一主要展示单项式、多项式及整式的有关概念;知识模块二主要展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系数与次数的确定方法.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小组共同探讨“自学互研”部分,将疑难问题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组长带领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知识模块一整式及有关概念知识模块二单项式、多项式的识别及次数的确定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自主学习、课前诊断一、温故探新:1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2双子叶植物种植种子结构?二、设问导读:阅读89页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回答:1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阅读P91-92内容,回答:2、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3、萌发过程:阅读“测定种子萌发率”回答:4、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来检测,反映总体情况叫。
(取几粒行不行、取一袋好不好呢?)计算公式:发芽率= ×100﹪三、自学检测:1、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是完整的、且是;不处在。
2、萌发过程:种子首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转运给胚根、胚芽和。
随后,胚根发育,突破,形成根;胚轴伸长,发育为根和劲的连接部位,胚芽发育成和。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一、巩固练习:1、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A.充足的空气 B.适宜的温度 C.充足的光照 D.适量的水分2、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A.胚芽 B.胚轴 C.胚根 D.子叶3、春天,播到湿润土壤中的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A.胚不完整 B.种子已死亡C.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4、玉米种子萌发时,转运营养物质的结构是( )A.子叶 B.胚乳 C.种皮 D.胚轴5、下列最适合种子萌发的环境是()A.潮湿松软的土壤 B.干旱疏松的土壤C.北极的冻土 D.潮湿板结的土壤6、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最主要原因是()A、胚已经被破坏B、除掉了种皮C 、胚乳被破坏D 、除去了谷壳二、拓展延伸: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用A 号瓶与B 号瓶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2)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用 两瓶做对照实验。
(3)A 号瓶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D 号瓶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自主学习、课前诊断三、温故探新:1、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2、种子萌发所需的自身条件:二、设问导读:阅读(P96—97页)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回答:1、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是从根的尖端到长有根毛部位的一小段。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
教师:1.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 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
3. 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教学设计】:《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导学案年级: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说出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能描述出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3、能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汽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学习重点: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2、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预习案一、预习提纲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在体内时怎样运输的?2、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3、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二、预习自测题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
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3、叶片的结构包括上下、和,其中的气孔多于的气孔。
4、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第三章细胞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了解各构件功能。
2、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
【学习重点】1、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学习难点】1、使用显微镜一、自主学习1、除________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显微镜的结构(功能)有:(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4)_________ ()、(5)_________ ()、(6)_________ ()、(7)_________ ()、(8)_________ ()、(9)_________ ()、(10)_________ ()、(11)_________ ()、(12)_________ ()、(13)_________ ()、(14)_________ ()。
3、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
4、思考:(1)、反光镜的两面有什么不同?用途上有何区别?(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3)、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视野亮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4)、玻片上的“上”字,在视野中是什么样的图像?(5)、假若视野中的“上”字位于视野左侧,要如何操作才能将物象移到视野中央?5、显微镜实际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二、反馈练习1、在玻片上有一字母“b”,则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A.p B.d C.b D.q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光线较弱,应选用()A.大光圈、平面反光镜 B.大光圈、凹面反光镜C.小光圈、平面反光镜 D.小光圈、凹面反光镜3、当显微镜镜头下降时,操作显微镜的人目光应注视的部位是()A.镜筒 B.目镜 C.物镜 D.物镜与装片之间4、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某装片时,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转动物镜后,异物也不动。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单项式与多项式导学案一、知识点回顾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次数有n 次就把它叫做n 次单项式二、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ab 2 ; a ; 25ab - ; y x + ; 85.0- ; 21+x ; 2x ; 0 ; 7x ; 2(1)a - ;62a - ; 1xy; x π ; x π 2、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3a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a bc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7x y π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27x y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xy z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325x y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3、如果12b x -是一个关于x 的3次单项式,则b=________变式1:若16m ab --是一个4次单项式,则m=_____ 变式2:n n n yz x 15+是八次单项式,则n= 。
变式3:若b axy 32-是关于x 、y 的单项式,且系数为8,次数为7,则a= ,b=变式4:若单项式4323-m b a 的次数与单项式22331z y x 的次数相同,试求m 的值。
变式5:已知142+-m y x m )(是关于x 、y 的七次单项式,试求322+-m m4、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___ _,它的系数是________,(答案不唯一) 变式1、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 ,b 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________多项式练习一、知识点回顾几个单项式的___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确定多项式的项时:一定要把每一项前面的符号带着走),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植物单元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生长过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践性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结构- 教授植物的根、茎、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绘图和实验来加深对植物结构的理解。
2. 植物的生长过程- 探讨植物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植株成熟的过程。
-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种子的发芽和植物的生长变化。
3.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分析植物与光、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关系。
- 进行实验,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吸收和养分吸收等过程。
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 创设适宜的实验环境和条件,提供实践性的研究机会。
教学评估- 设计综合性的评估活动,包括知识检测、实验报告和小组展示等形式。
- 通过评估活动,了解学生对植物结构、生长过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 教科书:《初中科学教材》第三章。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 实验材料:种子、培养皿、土壤、灯光等。
时间安排- 第一课时: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介绍。
- 第二课时:植物的根、茎、叶的功能讨论。
- 第三课时:植物种子的发芽观察实验。
- 第四课时: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实验。
- 第五课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 第六课时:植物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实验。
- 第七课时:复和评估。
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度,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
第三章整理第一节1.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
(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千米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 地壳 、地幔 、 地核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2)登高望远(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4.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地球还是很圆的呢?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第二节1.地球仪: 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2.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地轴:假想地球的自转轴,地轴穿过地心;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纬线:在地球仪上,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即与赤道平行的线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
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 回归线:23.5°N 为北回归线,23.5°S 为南回归线。
极圈:66.5°N 为北极圈, 66.5° S 为南极圈00经线(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太阳活动色球层 日冕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耀班 日珥:色球层中的太阳活动还有日珥 第三章第3节 太阳和月球(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和太阳的活动。
2、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1、太阳是离在球最近的 ,它是一颗自己能___ ____的气体星球,它与地球相距 千米。
2、太阳的直径: ,表面温度: ,中心温度 。
3、太阳质量为地球的 倍,体积为地球的 倍。
4、想一想: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二、太阳的结构1、从里到外可分3层,依次是: 、 、 。
2、平时看到的太阳是是一个光亮的圆盘,实际上是 层, 层和 层因为亮度太小不能看到,只有在 时或用 才能观测到。
3、算一算:光每秒可传播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三、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表面许多 称为太阳黑子产生原因:太阳表面由于 而显得较 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是 的标志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突然 的斑块叫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巨大能量太阳活动有周期性规律:1、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_______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_______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_______年。
2、耀斑活动周期也为11年,有耀斑出现的附近看不到黑子。
3、说一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四、课堂训练1、发生在光球层中的太阳活动是()A、太阳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2、1998年是太阳活动的谷年,则预计下一个太阳活动的谷年将出现于()A、2003年B、2006年C、2009年D、2012年3、太阳活动中最为剧烈的是()A、太阳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4、你知道下列现象中,哪些是源于太阳的光和热的作用()A、火山喷发B、万丈光芒普照大地C、大地震地动山摇D、树木的生长E、潮涨潮落F、狂风暴雨G、水往低处流H、人往高处走第三章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2、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测。
一、月球1、月球概况(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的天然。
(2)月球与地球间平均距离为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
(3)月球质量很小,约为地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月球直径为千米。
(4)月球本身不发光,因为月球能太阳光,所以我们能看见月球。
(5)算一算:一架时速1000千米/时的飞机从地球到月球要飞多少时间?2、月球表面的形状(1)观察月球表面图片,,讲述月球的形状,表面的明暗状况,月球上的环形山。
观察月球可以用什么工具。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一种地形,多被所包围,这些环形山主要是由于受到撞击所致,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爆以形成的。
月球表面在日光照射下明暗相间,照亮的部分是,阴暗部分是或。
(2)月球和地球有哪些不同之处?由于月球表面没有、,所以没有生命。
月球很小,所以宇航员变得轻飘飘。
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可达摄氏度,听到声音。
(“能”或“不能”)二、探测月球1、探测月球的意义(1)月球对地球的重要性仅次于太阳,例:月相变化是古代计时的依据;潮汐现象是月球对地球的吸引所致;月球上还有丰富的。
(2)月球探测对认识地球、太阳系的演化,开发宇宙有特殊意义。
2、登月大事记及万户与古代火箭的发明(1)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是我国的。
(2)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0日,是美国宇航员。
(3)请说说我国的探月历程三、课堂训练1、读月球图,我们会发现月球表面明暗状况不同,明亮部分是月球上的()A、月面的海洋B、高耸的冰川C、山脉和高原D、低洼的平地2、下列活动中,在月球上能做到的是()A、放风筝B、扔石块C、打雪仗D、游泳3、下列物质中,在月球上存在的是()A、液态水B、大气C、生命物质D、矿产资源4、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这是由于()A、月球的质量相对地球来说很轻B、月球上没有空气C、月球距离太阳近D、月球表面不断受到陨石的撞击5、月球景观和地球景观相似的是()A、有云、雾、雨等天气现象B、有平原、高原、山脉C、有碧海蓝天D、有日光、彩虹和风6、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火山喷以形成的火山口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C、雨水冲刷而成的凹地D、月球圾面塌陷7、在月球上,天空背景是黑色的,其原因是()A、月球上总是有一半的地方看不到太阳B、月球上没有大气层C、月球上众多的环形山挡住了太阳光D、月球距离太阳比地球远8、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大小差不多,主要原因是()A、两者体积差不多B、两者质量差不多C、各人的视觉差D、与地球的距离有差异9、每逢农历八月十六,钱塘江在无懈的情况下也会掀起几米高的浪涛。
它的形成和月球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月球的形状有关B、与月球上无空气有关C、与月球上无水有关D、与月球的吸引力有关第三章第5节月相(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月相及月相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2、培养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一、月相1、月相是指月球的各种。
2、月相变化是指月球的各种的变化。
3、月相变化的规律:(1)用灯光代替太阳光,乒乓球代替月球,将球和灯的位置放置如课本图3—32实验,并进行观察(如果没有灯,可用一个一半涂黑、一半涂白的球代替),注意乒乓球白色的一面始终对牢灯光,用铅笔画出A—H逆时针不同方位球光亮部分的形状。
(2)画一画:用铅笔把你看到的A—H的月相图画出来(重点是A、C、E、G四个位置)AB C D E F G H A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农历初一农历初七、初八农历十五、十六农历廿二、廿三农历初一(3)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一是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二是因为、、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4)分别画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种月相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
AHBCDEFG讨论:上弦月出现在 半个月的 半夜,在 西边天空,月面 边半个亮;下弦月出现在 半个月的 半夜,在 西边天空,月面 边半个亮;即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二、课堂训练1、下列四幅图中,属于形成上弦月的三球位置关系的是 ( )2、下面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四种月相,按一个月内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 ② ③ ④A 、④③②①B 、④①②③C 、②③④①D 、②①③④3、下列能表示一次完整月相的过程的是 ( )A 、A→B→C→D→E→F→G→H→AB 、E→A→G→B→F→C→H→D→EC 、F→A→G→B→F→C→H→D→FD 、E→D→H→C→F→B→G→A→E4、读月球运行轨道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A 、B 、C 、D 处所观测到的月相及相应的农历日期A 处的月相_________;农历日期________。
B 处的月相_________;农历日期________。
C 处的月相_________;农历日期________。
D 处的月相_________;农历日期________。
(2)在图中A 、B 、C 、D 处所示的月球内绘出相应的月相。
地球 太阳 A BC D第三章第5节月相(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了解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一、月相变化规律:缺圆缺1、新月上弦月满月:缺圆上半月:月球的边亮区逐渐增加,看到半边亮,月相都往边凸。
2、满月下弦月新月:缺圆下半月:月球的边亮区逐渐减少,看到半边亮,月相都往边凸。
二、月相变化的周期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天,称为朔望月,朔望月的朔为每月的,望为每月的。
三、月相变化与农历1、农历是我国古代利用的规律创造的计时制度。
2、我们现在过的有些节日是根据农历确定的,你知道吗?节日名称春节端午节元霄节中秋节农历日期四、月相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材料1法国科学家公布:地球上的人口出生率与月球的月相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中有一则是:下弦月和新月之间(阴历二十二、二十三到初一)的月相周期,出生率最高;出生率最低时期是新月到上弦之间(阴历初一到初七、八)。
材料216世纪德国某医生证实:满月时,精神错乱的人数就会增加,暴躁的人会变得更加神经过敏,忧郁的人会变得更加消沉。
某交通专家指出:每当满月,交通事故就会增加。
五、课堂训练1、当一回福尔摩斯证人指证一嫌疑犯,在农历初八晚上12点在草垛东侧往西看,证人清清楚楚看见疑犯的脸。
福尔摩斯思索一会,指出证人做的是伪证。
为什么?2、写出下列诗句所表示的月相: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C.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E.卢沟晓月。
第三章第7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慧星和流星体2、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一、太阳系1、、、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2、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
其中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和,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的卫星最多。
3、每颗行星的特点(1)水星是距离太阳最的行星,没有,布满了。
(2)金星表面有大气,成分以为主。
(3)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生命存在的天体,有一卫星——。
(4)火星是一颗火红色的星球,表面有大气,成分以为主,有两颗卫星。
(5)木星是太阳系中最的一颗行星,最显著的特点是南半球有一个颜色鲜艳的,它其实是木星大气云层中的一个,木星表面有激烈运动的大气,有光环,有16颗卫星。
(6)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有光环,有21~23颗卫星。
(7)天王星的体积仅次于木星和土星,它是“躺”着自转的,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和,有光环,有15颗卫星(8)海王星的结构与相似。
4、小行星带位于和之间。
5、慧星是由、和结冰而成的“大冰球”,是最著名的慧星,公转周期76年。
6、流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而划亮夜空的现象,如果没有烧尽的流星体落到地球表面,就叫做,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
二、银河系1、银河系的构成:银河系是由众多及组成,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颗。
2、银河系的形状:侧看:银河系像个的铁饼。
俯视:银河系像个。
3、银河系的大小:银河系是由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组成,各恒星间的距离非常远,天文学上常用“光年”这个单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光年是指光在一年里通过的),银河系的直径有10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的中心距离约光年。
三、宇宙1、银河系很大,但在整个宇宙中,解河系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人们能观测到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个左右。
宇宙(总星系)2、地球月球//3、1990年美国将送入太空,使人类能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