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41
第三课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单圈环流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下,在极地 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图所示。
2、三圈环流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下,形成“三 圈环流”如下图。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被迫下沉
三圈环流变式图
°
N
气压带 风 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3、气压、带风带分布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第三步: “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图所示
赤 道 低 压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风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 地 东
规律: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第二章第三节3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规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识记要点,夯实基础!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形成因素(2)三圈环流a .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③ 之间,形成北半球的④ 带和南半球的⑤ 带。
b .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⑥ 带。
c .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⑦ 带 [思维活动] 1.试分析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⑧ 移,冬季⑨ 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⑩ 分布。
夏季,大陆上形成⑪ ;冬季,大陆上形成⑫ 。
a .北半球⎩⎨⎧7月份,⑬ 带被大陆上的⑭(印度低压)切断1月份,⑮ 带被大陆上的⑯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b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⑰ 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呈⑱ 分布。
(2)大气活动中心的⑲ 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⑳ 的异常。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表现形式,亚洲和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季风的形成:受 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的影响而形成。
[思维活动]2.为何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明显?3.在我国寒冷干燥的冬季,我们却时常看到电视直播中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球员在泥泞的草地上奔跑,为什么同在北半球,我们中国冰天雪地,而意大利却阴雨连绵呢?合作探究,相信自己,展我风采!探究点一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探究活动] 读“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A 、B 、C 、D 分别代表的气压带名称,并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第三节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气候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二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分布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一、判断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定半球气温6、7、8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 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 南半球判定所属温度带最低月气温与最高月气温最冷月气温15℃热带气候最冷月0—15℃最热月均温大于25℃亚热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20℃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0℃以下最热月均温20℃以上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最热月均温10—2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0—10℃苔原气候寒带(极地)最热月均温0℃以下冰原气候确定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分配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说明:根据气温与降水的数据判定气候类型时,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各本书的划分也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对于一些难于判定的气候类型应综合气温、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综合考虑。
气压带和风带:地球气压带的具体分布_
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地球上一共有七个气压带。
1.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
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千米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3.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4.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个气压带在南、北纬600附近,由于这个地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的低压带。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一、七个气压带1、赤道低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赤道附近形成原因: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气流强烈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高温多雨。
2、极低高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极低(90ºN/90ºS)附近形成原因:极低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气体遇冷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下沉增温,大气中的水汽不能凝结,干(燥)严寒3、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30ºN/30ºS附近形成原因:赤道地区上升气流,源源不断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ºN/30ºS附近堆积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动力原因)天气特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高温干燥4、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60ºN/60ºS附近形成原因:从极地吹来的冷而重的东风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地区吹来的暖而轻的盛行西风在60ºN/60ºS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气压(动力原因)天气特征:寒冷湿润二、六个风带1、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形成原因:气流由较高纬(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低纬(赤道低气压带),气流逐渐升温,难以凝结致雨气候特征:高温干燥2、盛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形成原因:气流由较低纬(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较高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逐渐降温,冷却致雨气候特征:湿润温和3、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形成原因:气流由极低东风带吹向低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难以致雨气候特征:严寒干燥在下图中标出各个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引言】你是否曾经注意过,地球上的空气是如何分布的呢?为什么有些地区常年多风,而有些地区则相对较少?这一切都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密不可分。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既是大气环流的自然结果,也是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全面评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天气现象。
【主体】一、全球气压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在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气压带的基本概念。
气压是指地球上某一点上空的大气压力,而气压带则是指沿着纬度线上的某个范围内,具有相似气压特征的区域。
1.1 主要气压带的分布特征根据地球上的纬度差异以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全球气压带大致可以分为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
低气压带位于地球赤道两侧的30°纬度附近,高气压带则分布在两极附近的60°纬度左右,而赤道低气压带则位于赤道附近。
1.2 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气压带的形成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密切相关。
在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受热快,导致空气升温、膨胀,形成低气压带。
随着空气的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云层,降水增多,使该地区呈现常年多雨的特征。
而在两极附近,太阳辐射较弱,地表受热慢,导致空气冷却,密度增加,形成高气压带。
高气压带附近的空气下沉,相对干燥,降水较少,使这一地区常年较为干燥。
二、全球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全球风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紧密相连,气压梯度引发了气流的形成和运动。
风是由高压向低压的空气流动形成的,因此风的方向和强度直接受气压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风带则是指在特定气压带上,出现的主要风向和风速分布的区域。
2.1 低纬度风带在低纬度地区,北半球的气流由东向西偏北吹,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的东风,销向赤道。
这个风带被称为“副热带脊线”,因为在这里,大气中的上升和下沉运动相对较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气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