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家暴法出发看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的建构 (2)
- 格式:docx
- 大小:30.37 KB
- 文档页数:9
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家庭和谐反家庭暴力法是一项旨在保护家庭和谐的重要立法措施。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暴力的发生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旨在为家庭提供安全保障,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家庭暴力的定义、反家庭暴力法的内涵以及其在保护家庭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一种身体、心理或经济上的暴力行为。
它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殴打、虐待、辱骂、控制、恐吓等行为,严重侵犯了被害人的人权和尊严。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常常是妻子、孩子或老人,但也存在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个人造成伤害,还破坏了家庭和谐的氛围和稳定的关系。
二、反家庭暴力法的内涵为了有效地保护家庭和谐,各国都纷纷制定了反家庭暴力法。
反家庭暴力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定义和范围: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和范围,以确保对各类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全面的制裁和打击。
2. 预防与救助机制:反家庭暴力法设立了一系列的机构和机制,包括家庭暴力防控中心、热线电话等,提供家庭暴力预防和救助的支持和服务。
3. 制止和制裁措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了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制止和制裁的措施,包括警告、限制令、保护令等,以保护受害者的人身安全。
4. 应急处置措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了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家庭暴力事件,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三、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家庭和谐的重要作用反家庭暴力法在保护家庭和谐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 保护受害者权益:反家庭暴力法为受害者提供了合法的保护措施,使他们能够摆脱暴力的困扰,获得身心的安宁和健康的发展。
2. 预防家庭矛盾升级:反家庭暴力法通过加强家庭暴力防范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家庭矛盾,避免矛盾升级为暴力冲突,维护了家庭的和谐稳定。
3. 倡导和促进家庭价值观念:反家庭暴力法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倡导,努力培养和弘扬尊重、关爱、平等的家庭价值观念,推动了家庭和谐的形成。
以反对家庭暴力为突破口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薛杨静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安宁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设。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暴力作为破坏家庭和谐的一颗毒瘤,不但侵蚀着家庭的幸福,而且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82人,占<<623,高中以上28 人,占44693;从职业分布上看,农民、工人比例较大,分别占2/643和45693,其他的依次是个体户、干部职工、无业人员和军人。
;8例,占家庭暴力案件的/96<3。
/6对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本身都造成巨大的伤害,有时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000年至4552 年发生受害妇女因反抗家庭暴力的<4 起刑事犯罪案件中,大多是妻子在长期忍受家庭暴力的伤害,反抗无力,求助不成,离婚未果,在精神极度崩溃的情况下,为了使自己和家人免遭更加持久和残暴的危害而选择的杀死施暴者的“自救”方式。
结果是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双双毁灭。
如震惊全省乃至全国的鹿泉市董俊会、保定市李守瑞、宁晋县刘拴霞杀夫案等。
这些凶杀命案各有不同,然而,桩桩件件无一不饱含着生活的辛酸、身体的磨难、心灵的无助。
46对家庭造成严重伤害。
这些家庭大多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儿女。
家庭暴力不仅影响婚姻关系,甚至导致婚姻家庭的破裂,而且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严重的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往往彻底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破坏社会安定。
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扰家庭的安宁,摧残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直接引发受害/6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导致的家庭暴力。
有些人视妻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无视妻子的尊严与意愿,为所欲为。
在450 起家庭暴力案件中,这类案件有9< 件,占;46/3。
46“婚外情”导致的家庭暴力。
这类案件有84 例,占42603。
;6婚姻基础不牢、夫妻感情不和导致的家庭暴力。
浅谈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摘要】本文在分析公权与私权发生冲突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途径。
一方面,要加强对公权力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要完善私权的保障制度。
最终达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关键词】公权;私权;和谐构建公权,也称公权力、公共权力。
是指公共组织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与个人的力量(社会影响力),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
这个公共组织往往表现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准公共组织。
私权,也叫私权利。
私权是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甚至国家,在自主、平等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在我国公权相对强大,私权相对弱小。
但私权并非是“小”的、“私”的,而恰恰是“多”的、“广”的、“本”的。
它是正常地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和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种“生活”权利,它们是自主、自由、平等的,正常状况下不需要公权介入。
只有出现了私权的被侵害、违法和冲突时,才由公权来帮助保护、裁决、制裁。
但是,公权对私权的这种保护、裁决、制裁的度很难把握,容易造成对私权的侵犯,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频发。
因此,加强公权与私权的和谐构建意义重大。
一、公权与私权冲突的原因公权与私权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权滥用(1)公权具有自利、扩张的本性。
私权利是本体,公权力是私权利的代理,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私权自利是直接的,而公权自利必须是间接的。
因此,公权利与私权利是同质的。
私权利自利是不证自明的。
自利是主观意识,利他是客观效果。
主观上利他的意识是自利能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的外溢。
因此公权力天生就有自利的要求。
公权力还具有扩张性,因为公权力意味着权力持有者对物、对人、对政治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公权力越大其可支配的资源就越多。
(2)公权力运行规则不严密、不规范。
一些公权力配置不合理,使得一些部门和单位权力过大、过分集中,乃至形成公权力垄断。
有的权力主体明确,而责任主体并不明确,擅自决策、违规操作等权力失范行为难以惩戒。
最高法院对反家庭暴力法深度解读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反家庭暴力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该法律的实施,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最高法院也对反家庭暴力法进行了深度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反家庭暴力法的概述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于2016年12月27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并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
目前,该法已经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规,对于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家庭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反家暴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规定了家庭暴力的概念和范畴。
(2)明确了受害人的权益和保护措施。
(3)建立了家庭暴力防治机制。
(4)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5)明确了机关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义务。
总体而言,该法律通过明确定义、规范规定、强化保护等方式,全面提高了我国家庭暴力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该法规也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夫妻关系,也适用于其他具有家庭关系的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
二、最高法院对反家暴法的深度解读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反家暴法》,促进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健康发展,最高法院对该法进行了深度解读。
该解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家庭暴力的特点及危害最高法院指出,家庭暴力在本质上是由亲密关系导致的一种暴力行为。
由于对施暴者和受害者来说,这种关系的亲密性,会导致施暴者容易控制受害者,让受害者难以自救。
此外,该法规还指出,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大,不仅会对受害者和家庭造成长期的身心伤害,更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家庭暴力的范畴《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了家庭暴力的范畴,通常包括身体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经济暴力以及其他暴力。
最高法院在解读中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范畴的具体内容,以便于各级法院和公安机关在办理相关案件时,更为准确地把握案件的实质。
解析中国《反家庭暴力法》下的家暴防治机制引言家庭本应是温馨的港湾,然而,家庭暴力却像一把隐藏在暗处的利刃,随时可能割裂这份安宁。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对人权意识的觉醒,家庭暴力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本文将聚焦于该法的核心内容及其实际应用案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受害者权益,并促进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
法律依据与政策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家庭暴力制定的法律,它确立了“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治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条件、程序以及执行措施。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对公安部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具体流程作出了规范。
家庭暴力的定义及类型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身体暴力:如拳打脚踢、使用工具造成伤害等;2.言语侮辱/精神虐待:持续性的贬低、嘲笑、威胁或冷落对方,使其产生心理压力甚至抑郁情绪;3.经济控制:通过剥夺另一方的经济来源或支配权来达到控制目的;4.性侵犯:强迫进行非自愿的性行为或其他亲密接触。
【案例】张女士长期遭受丈夫李某某的语言侮辱和偶尔的身体暴力,在得知《反家庭暴力法》相关规定后,她勇敢地向当地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经过调查核实,法院迅速作出裁定,禁止李某某继续骚扰张女士,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
这起案例表明,及时寻求法律援助可以帮助受害者摆脱困境,重获新生。
保护令制度及其作用一、申请条件受害者若认为自己正面临或者即将面临家庭暴力威胁时,可以向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
法院会在收到申请后的72小时内作出是否发出保护令的决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
反家庭暴力法应加大公权力干预
2020年4月
反家庭暴力法应加大公权力干预本文关键词:公权力,家庭暴力,干预,加大
反家庭暴力法应加大公权力干预本文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是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史上的里程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创新性立法实践。
征求意见稿充分体现了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正当性,回应了社会公众的热切期盼,体现了我国对
反家庭暴力法应加大公权力干预本文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是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史上的里程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创新性立法实践。
征求意见稿充分体现了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正当性,回应了社会公众的热切期盼,体现了我国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征求意见稿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明确了反家庭暴力法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保护家庭、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提供法律保障;坚持了
1。
从《反家庭暴力法》出发看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之建构【摘要】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该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公民大多对此抱以较高的评价,但是也有一些人担心,国家公权力介入到家庭暴力的防止之中,可能会造成公权对私权的过度干预,从而侵犯私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反家庭暴力法》出发,发表国家法律体系中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建构的看法。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法公权私权和谐关系一、公权含义与特征(一)含义:所谓公权力是指公共组织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与个人的力量,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
这个公共组织往往表现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准公共组织等。
公权力是国家的主要象征,也是国家一切职能活动的根本前提。
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社会,把公共的权力变成支配公共的权力。
(二)特征:(1)从主体上看,公权力属于公众而非某个个人。
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公权力的核心内涵。
所谓公共性指的是一种公有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2)从客体上看,公权力应该指向的是公共事务。
纯粹私域的事务不应该动用公权力去干涉,否则,就是侵犯了私权。
(3)从功能上看,公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公权力是承担着公共责任并且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否则,公权力就很有可能变成私化和私有。
二、私权的含义所谓私权,也叫私权利,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
这种个人权利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公众的政治参与、经济收入、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环境质量以及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取与保障等方面的权利。
私权的主体一般包括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
三、公权与私权的联系(一)公权和私权是法治社会的两大基本权利范畴。
一般认为,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是法治的最根本的要素,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暴力防治法(专家建议稿)来源:中国法学网 2011年03月09日17时33分 316[ 相关资料 ] 主题分类: 法制建设“家庭暴力防治法”相关资料:新闻动态法规文件典型案件论文文献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防治家庭暴力,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建设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依据宪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家庭暴力定义】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下列行为是家庭暴国家保护家庭成员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禁止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
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防治家庭暴力的各项制度,消除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
第四条【政府主导,多机构合作】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多机构合作干预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人民政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家庭暴力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家庭暴力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救助的公益事业及其他家庭暴力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反家庭暴力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暴力防治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暴力防治工作。
第六条【早期干预,预防为主】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应当坚持早期干预,预防为主。
对实施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应当给予必要的教育、矫治和制裁。
第七条【对受害人的保护和救助】对家庭暴力受害人应当给予及时的保护和救助。
处理家庭暴力受害人保护、救助等相关事务,应当尊重受害人的意愿。
第八条【优先保护未成年受害人】对未成年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对未成年的家庭暴力受害人给予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
第九条【保密责任】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对当事人的隐私予以保密。
第十条【准用条款】具有恋爱、同居等特定关系或者曾经有过配偶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准用本法。
?作者简介:武裴,(1988.2-),汉族,陕西渭南人,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
??摘要:对于此篇文章的题目,我本来想用公权与私权的博弈,但仔细想想感觉用“博弈”这个词不太合适,因为“博弈”这个词意味着战斗,意味着此消彼长,似乎对公权的限制、制约,就意味这对私权的削弱,而公权的扩张,则意味着私权的萎缩。
我认为,其实公权很简单,对私权造成损害的并不是公权自身,而是超越公权权限的那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做到对公权自身的规制与监督,对超越部分的杜绝与惩罚,就能做到公权与私权的和谐,这也是我这篇文章想要论述的宗旨。
?关键词:公权;私权;和谐?所谓公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和公共权力,是由国家依法赋予,并由国家强制力做后盾,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谋取公共利益为目的的一种国家强制权力,与公权概念相对应,私权是一种公民权利,是指有关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各方面的权力。
?①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公权的行使者是政府,对于政府产生的目的,人们有不同的解释,米尔恩认为:“社会责任原则赋予共同体一种团体的权力权,该权力使共同体有资源通过其利益的代理人,在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所必需的限度内,去组织和调控其成员的活动,这些代理人就是共同体的政府。
”?②霍布斯则从制止人们不合理倾向,消除人们贪婪之心,保障安全的角度分析了以暴力为特征的政府产生的目的。
从对政府产生的目的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即公权其实很简单,其初衷无非是为了更好的来保护人民的各项权利,维护社会的次序与和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保护每个人的人权不受侵犯是我们组织建立国家或政府的最主要目的。
但是什么让公权在保护私权的道路上变得异常复杂,甚至从一个保护者变成了破坏者?那就是权力的异化,公权背离了其最初订立的契约,超越了其本该有的权限,其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他的保障对象,特别是当公权不甘于担当幕后的保护者,而将自己置身于一切权利之上,并由此演变成一种傲慢,一种无视,高高在上的它没有了一支平衡的独立的力量对其进行制约、监督,那么踩在脚下的就是人民的利益。
法律专业的见解从中国反家暴纪事中思考家暴,作为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社会中。
然而,在中国,反家暴事业长期被忽视,直到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与关注。
作为法律专业从业者,我们应该从中国反家暴纪事中思考,深入探讨家暴问题,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公平的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1. 家暴问题存在与根源家暴问题在中国存在多方面的根源。
首先,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导致了家庭中男性在地位上的优越感,使得一些男性认为可以以暴力手段来控制家庭成员。
其次,社会对于家庭事务的干涉不足,缺乏有效的家暴预防机制,使得家庭成员在遭受暴力侵害后,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与保护。
此外,社会对家暴问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也较低,公共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众对于家暴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警觉。
2. 法律在反家暴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家暴问题,中国立法机关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对于反家暴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护作用。
首先,法律规定了家暴的定义及相关责任,明确了受害人的权益以及救助和保护机制。
其次,法律规定了相关机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加大对于家暴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以提升大众的家暴防范意识。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制裁措施,对施暴者进行处罚,保护受害人的人身安全。
3. 反家暴工作中的法律难题与挑战尽管已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但中国反家暴工作仍面临一些法律难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家庭成员可能因为经济依赖、亲情等原因而对暴力行为选择保持沉默,而法律无法对没有报案的家暴行为进行及时制裁。
其次,在实践中,一些法律规定的执行难题也较为突出,如对于暴力行为的举证困难、保护令的执行问题等。
此外,目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4. 法律专业在反家暴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法律专业从业者,我们有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来参与反家暴工作。
首先,我们应深入了解家暴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强化我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家暴防范和处理的能力。
论公权与私权的和谐以及私权优先原则公权是公共权力以及相应的公共权利的统称,在本文是指由公共权力部门行使的一种权能及其衍生出及直接托管的利益;私权则是指以私人名义享有的各种权利。
公权是人们为保障和促进私权而设立的,是保障和促进私权的工具,这是现代公权存在唯一合法的理由。
因此,二者本应当是自然和谐的关系。
但自从公权行使职业化之日起,公权就异化为凌驾于私权之上的一个魔杖,为实际掌握它的人服务。
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和谐从此就成为几千年来最令人头痛的一个难题。
即使是现代公权,也未完全摆脱历史的惯性。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我国建立和保持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公权绝对优先,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基本原则研究中国古代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先要弄清中國古代公权和私权的权利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准则发生的机理。
从氏族社会脱胎出来的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是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在商周时期,公权与私权的划分首先是国家、诸侯国及以下大小宗族之间权利的划分,是大公和小公之间的权利划分。
即相对于国家,诸侯国是私,相对于大宗族,小宗族是私。
①家庭作为私法上的权利主体应该是要晚一些。
《诗经》中所说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其中的“我”是不是指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尚不得知。
可以肯定的是,自春秋战国以后,在国家层面,公权的主体是皇帝及其家族,官吏作为帝王家奴也有准主体的地位;而私权的基本主体是家庭和家族,个人作为私法上的权利主体,是依附于家庭和家族的。
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与家的关系。
在家庭层面,个人相对于家庭和家族是私,家庭和家族为公,家长(族长)是公权的主体。
公权与私权的关系表现为个人与家长(族长)为代表的家庭和家族的关系。
处理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从根据宗法制度中绝对的尊卑关系产生的。
国与家都是以宗法作维系的,家与国又由宗法而统一,所以只能根据宗法原则确立并维护既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
第1篇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也破坏了家庭和谐稳定,影响了社会治安。
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
本文将围绕家暴司法维护的法律规定展开论述。
二、我国关于家暴司法维护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我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重要法律依据。
该法于2015年12月27日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1)家庭暴力的定义《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2)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制止《反家庭暴力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机关等多个层面,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制止提出了具体要求。
家庭方面: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爱、支持彼此,共同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禁止实施家庭暴力。
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家庭暴力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社会方面:社会应当关注家庭暴力问题,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司法机关方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家庭暴力案件,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3)家庭暴力案件的管辖《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家庭暴力案件,由受害人所在地或者加害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管辖。
受害人所在地与加害人所在地不一致的,由受害人所在地公安机关管辖。
”(4)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案件,受害人、证人应当如实陈述。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收集、审查、判断证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家庭暴力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1)故意伤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家暴中的法律保护与维权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制建设,对于家庭暴力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和维权的角度探讨家暴中的问题,并分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解决之道。
一、法律保护和维权措施的重要性家庭暴力是对家庭成员在家庭关系中产生的实施暴力的行为,对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易受伤害的群体构成威胁。
因此,加强对这些受害者的法律保护和维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分析家庭暴力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压力。
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冲突的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心理压力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暴力行为的产生。
因此,了解家庭暴力的成因对于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三、法律对于家庭暴力的保护措施法律对于家庭暴力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1. 法律明确规定对家庭暴力行为可以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包括暂时离家、定期报到、限制出境等,以确保受害者的人身安全;2. 设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救助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帮助;3. 加大对家庭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对施暴者进行严惩。
四、家庭暴力的维权方式受害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维权:1. 寻求法律援助,包括咨询律师、报警等,寻求法律保护;2. 借助亲友力量,获得支持和帮助;3. 寻求心理咨询,化解心理压力,重新建立自信。
五、加强法律意识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法律意识和宣传教育,是保障受害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中。
六、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和机构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救助机构和支持系统,对于保护受害者的权益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帮助,帮助受害者走出困境,重新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解决家庭暴力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各国可以分享经验、制定共同的国际标准,加大力度打击跨国家庭暴力问题。
结语家庭暴力问题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种行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9去年底,家庭暴力这一在传统观念里被视为私人事务的领域,迎来了公权力的积极介入。
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同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37号令公布该法,定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制定实施《反家庭暴力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是弘扬家庭美德、形成平等和睦文明家庭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尊重人权、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1月6日,在全国妇联组织召开的《反家庭暴力法》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表示。
公权力适度介入家庭暴力在我国传统观念上被认为是私事、家事,长期以来,尽管现行的《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权益法》等法律中都有针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处罚规定,但对于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家庭伤害事件仍时有发生,其间,有关公权力是否应介入、如何介入的讨论从未间断。
去年4月曝光的“南京虐童案”,尽管以养母李征琴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而告一段落,但在4月16日举行的审查逮捕听证会上,与会人员多数认为该案不适宜采取逮捕措施,检方随后亦作出对李征琴不批捕的决定。
甚至在受虐待男童被打照片在网上贴出后,男童亲生父母竟然起诉发帖人,认为网站侵犯其家庭隐私,索赔20万元。
足见,面对家庭暴力伤害案件,普通公众对公权力介入的尺度并不清晰。
此次,定位于社会法的《反家庭暴力法》坚决打通、拓宽了公权力的介入渠道。
比如,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等具有强制报告义务,公安机关对加害人出具告诫书制度,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制度。
李志萍是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一区的社区书记,2000年参加社区工作,由于所在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丈夫打媳妇天经地义”的思想很有市场,她经常会遇到夫妻打架动手的情况。
“作为最基层的社区,我们离每个家庭是最近的,工作中遇到的家庭暴力困扰也是最多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侵害家庭成员人身、人格等权利的违法行为,而且是影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消极因素。
因此,对家庭暴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利,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和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界定了本文要讨论的家庭暴力概念,限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
本文通过介绍和比较典型国家(地区)家庭暴力的概念后,提出家庭暴力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实施或威胁实施的损害身体、精神、性或财产的行为”,并从家庭暴力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分析其特征。
第二部分分析了和谐社会背景下反家庭暴力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反对家庭暴力对民主法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两方面探讨了反家庭暴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三部分考察了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的现状。
在介绍了我国家庭暴力普遍存在的现状后,并在考察了国外关于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着重从家庭道德自律机制的弱化、关于家庭暴力之法律规定不足和社会救济机制乏力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法德并举”家庭暴力综合防治体系的构建。
在介绍了典型国家的防治家庭暴力立法后,提出应从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反家庭暴力体系:一是要加强关于家庭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二是要不断完善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规范体系,包括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完善相关法律和诉讼制度、设立保护令制度等;三是要构筑基层反家庭暴力防线,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四是优化全社会反家庭暴力资源,建立家庭暴力投诉站、成立家庭暴力疏解组织和家庭暴力教育监管部门,编织多层次多机构的反家庭暴力社会网络。
关键词:和谐社会反家庭暴力法理思考和谐社会背景下反家庭暴力的法理思考AbstractFamilies are the basic cells of the society, and family stability is the basis of social stability. Family violence is a negative factor against family harmony and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a crime against the rights of other family members. As a social existence, family violence is caused by complicated reasons. However, current laws and codes are lack of applicability, which leads to lots of difficulties in relieving family violence causalities. Therefor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law issues of family violence from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the causalities of family violence and promoting the e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s,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family violence in the discussion and restricts the research range in this article. Meanwhile, it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law in family violence based on what we have discussed above. We have m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introduction of family violence and contents in Chinese correlative areas, we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family violence should consist of physical violence, psychical violence, sex violence and financial violence in the family members.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anti-family violence under the harmonious society background. We make a discussion on how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legal system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ocial stability.The third part mainly illustrates the causes of formation theories which are comprehensively occurred in family, as well as the system of anti-family violenc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reasons in incurring family violence around the world, we als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Chinese family violence in social variance, abnormal personality and law- regulation. We make an emphasis on moral self-obligation and the deficiency of law-regulation about the family violence and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remedy.The fourth part illustrates how to compose the Chinese anti-family violence system which is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Firstl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he family moral legal system. Secondly, we should enhance the juristic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riterion system in preventing family violence. Thirdly, we should build the line of defence about basic anti-family violence system. Fourthly, we should optimize the resources and construct the social-net about the anti-family violence around all the society.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anti-family violence;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law-theory;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反家庭暴力法》出发看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之建构【摘要】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该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公民大多对此抱以较高的评价,但是也有一些人担心,国家公权力介入到家庭暴力的防止之中,可能会造成公权对私权的过度干预,从而侵犯私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反家庭暴力法》出发,发表国家法律体系中公权与私权和谐关系建构的看法。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法公权私权和谐关系一、公权含义与特征(一)含义:所谓公权力是指公共组织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与个人的力量,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
这个公共组织往往表现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准公共组织等。
公权力是国家的主要象征,也是国家一切职能活动的根本前提。
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社会,把公共的权力变成支配公共的权力。
(二)特征:(1)从主体上看,公权力属于公众而非某个个人。
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公权力的核心内涵。
所谓公共性指的是一种公有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2)从客体上看,公权力应该指向的是公共事务。
纯粹私域的事务不应该动用公权力去干涉,否则,就是侵犯了私权。
(3)从功能上看,公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公权力是承担着公共责任并且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否则,公权力就很有可能变成私化和私有。
二、私权的含义所谓私权,也叫私权利,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
这种个人权利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公众的政治参与、经济收入、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环境质量以及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取与保障等方面的权利。
私权的主体一般包括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
三、公权与私权的联系(一)公权和私权是法治社会的两大基本权利范畴。
一般认为,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是法治的最根本的要素,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公权和私权都是基于民主程序、按照法律规定产生和行使,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护。
私权是私人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但公权的行使也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二)公权和私权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互相协调方可构成法治的基石。
一方面,私权有赖于公权的保护。
私权主要涉及到个人利益,但是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行使,不然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
比如言论自由权属于公民私权,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地、不考虑社会影响地发表一些伤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谣言。
并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私权要通过公权的行使才能得到保障,比如某人作为债权人将恶意欠债不还的债务人告上法庭,法院通过强制力使得债务人归还账款,这就是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私权。
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强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保护私权方面的职能。
公权的正当行使创造和维护了社会秩序,最终有利于私权的正当行使。
公权行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秩序。
如果公权过于疲软和不作为,不能在创建秩序方面发挥作用的话,私权也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另一方面,公权和私权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比如在社会治理中,单靠政府的力量往往很难将社会治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好,政府可以适当选择放权,充分尊重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此时的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是引导与发展的关系,公权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私权自主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公权与私权的合作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四、公权与私权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权利,难以避免地引起和加深了公权与私权的冲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公权侵害私权。
公权的产生是由于公共生活的需要,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保障社会基本秩序的稳定。
但是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公权行使者由于有意或无意地操作不当,从而侵犯私权。
公权滥用是指公共权力掌握者在权力行使过程中,超越权力界限造成个人、企业或社会组织利益受损以满足自身越权目的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公权滥用主要表现为权力行使的范围过大,权力行使的手段不当,权力行使的力度不够,权力行使的目的错误等。
(1)权力行使的范围过大。
任何权力都有其边界,公权掌握者必须在其范围内行使,而许多公权掌握者由于私欲膨胀,加之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难以对于形成威慑和制约,可能会超出法律规定的方向、范围、强度,背离了公共权力行使的公共利益目标,侵害了私人权利。
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公权掌握者往往会对现有的权力范围不满意,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越出自身的权力范围,追逐自身的利益增殖,致使私权受到损害。
(2)权力行使的手段不当。
公权行使不仅应在法定的范围内,还应该通过法定的程序行使。
如果权力掌控者故意违反法律规定程序行使权力,或是由于对权力行使的错误认识而不能正确行使权力,也会造成公权的滥用。
社会上不乏有警察暴力执法、城管暴力执法等新闻,这是公权行使者行权手段不当造成的后果。
(3)权力行使的力度不够。
公权设立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权力不作为也会使得公共利益受损,有违权力设立的初衷。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腐败问题的大力整治,使相当一部分官员由‚乱作为‛变成了‚不作为‛。
因为‚有作为‛在反腐高压之下是没有‚油水‛可捞的,并且可能一不小心就涉及腐败问题而丢了官位。
一些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干脆选择‚不作为‛,不作为就不会犯大的错误,从而可以苟延残喘。
但是官员对人民的利益臵若罔闻,对待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玩忽职守也是变相地侵害私权。
如果企业需要手续的审批才能开业经营,而相关部门就是压着不处理,这就导致企业迟迟难以开张,甚至错过市场机遇。
公权的不作为不仅导致私权受损,也会最终损害到公权本身。
(4)权力行使的目的错误。
设立公权的目的是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权力行使者在公共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将公权异化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所谓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得私人利益的行为。
简明的说就是公共权力的私有化。
腐败的实质是国家公职人员以权谋私,是权力与金钱的交易。
(二)私权滥用,侵害公权及其合法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的权利意识无限扩大,私权急剧膨胀,由私权淡漠转变为私权狂热,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私权的传统,导致私权缺乏理性的支撑,引发私权滥用。
权利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行使受到法律的限制,这种限制是为了保证对其他人权利和自由的应有的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明确了对于私权的保护,但是也明确表示私权的使用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公权。
私权滥用,会干扰公权的行使,影响国家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的办事效率。
同时私权滥用侵害了人们对于公权服从的价值和心理基础,引发他人效仿,使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影响公权的合法性。
五、家庭暴力成为“私事”的原因(一)家庭暴力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几千年的中华法系的法律传统中,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以恢复周礼为政治理想,提出‚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力图建立以‚礼治‛为核心社会秩序。
古代司法实践中,早期的秦朝对于以卑犯尊比以尊犯卑处罚更重,同时规定了不孝之罪,强化了家长权威。
西汉以来,以礼统法,出礼入刑,出现了以礼为主导的儒法合流的法律文化。
礼的核心强调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即三纲。
家长除了对子女具有婚姻决定权和财产支配权之外,也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惩罚权,在封建统治着看来,家有怒笞和国有刑罚是等同的。
封建时代的法律是禁止丈夫殴打妻子的,但是夫妻之间发生人身伤害则对妻子的处刑较重。
也说明了家庭层面,夫妻的地位远不是平等的。
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夫权思想、男尊女卑以及‚三从四德‛观念仍然或轻或重地植入在当今许多人的脑海中。
一些男性认为自己一旦娶妻,就对妻子拥有所有权,妻子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臵,当然包括打骂责罚。
(二)家暴牵扯感情因素。
家庭暴力并非一般的治安问题,还牵扯到双方的感情因素,因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他人不好干预也难以解决,执法机关公权力的不当介入有时甚至会恶化事态。
相当一部分人秉持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事务的观念,并且国家公权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对家庭暴力进行积极的介入但实际上家庭暴力并非私事,公权力应该对其进行干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六、家庭暴力不是私事,应受到公权力干预在曾经的中华法系时期,家暴确实是古代意义的私事,毕竟宗法制度下的每一个家族家庭都有族长家长,族长家长对于族人家人都拥有除了杀害以外的惩罚权力。
家暴在中国古代家庭中是父权制的具体表现。
在曾经的罗马法中,家暴也是古代意义的私事,家长权是罗马市民法赋予每一个男性家长(市民)的权力,家庭成员只是家长的附属人格。
家暴在古罗马也是家长权的具体表现。
然而,随着法律的现代化,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会内部的森严等级统统被打破,基本人权(人身、名誉、身份)得到现代国家强制力的支持。
现代法律体系中的私事,已经限缩到物权、债权两方面,人权已经由民法、刑法、行政法乃至宪法齐抓共管,已然不再是单纯的私事。
(一)家暴侵犯基本人权。
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这是侵犯了基本人权,违反了个人意愿,更违反了相关的法律。
家庭暴力不能因为有“家庭”二字就可以无视或淡化。
婚姻从个人意愿是私事,双方完全自愿、并且男女平等,他人无权干涉。
从法律角度上,婚姻是公民个体的社会行为,婚姻关系必须合法,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但是当家庭暴力发生时,就产生了一种加害人对受害人的一种不平等关系,也就是说,婚姻关系的基础受到了威胁,而这时公权力的正当介入可以促进正常婚姻关系的维系,保障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将公权力介入到家庭暴力中是构建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家庭暴力后果严重,除受害者身心备受摧残之外,也是引起离婚和受暴妇女‚以暴制暴‛产生杀父行为的重要原因。
家庭暴力更为深远的后果是目睹儿童身心遭受严重伤害,并可能成为潜在施暴者,使暴力手段代际传递。
因此,以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有效规制家庭暴力,保护弱势群体的人权,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七、反家庭暴力法简介(一)《反家庭暴力法》颁布的背景(1)家暴的普遍性。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大约30%都发生过家庭暴力,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伤害的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是家庭关系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往往处于不能反抗,不敢反抗,反复受害的境况。
家庭暴力对受害人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巨大的,使受害人承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对未成年人更是影响其形成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和睦的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家庭暴力施以法律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