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录片《望长城》为例浅析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以纪录片《望长城》为例浅析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答辩日期:目录摘要 (3)引言 (5)一、绪论 (6)1、研究的背景 (6)2、研究的综述 (7)二、纪录片《望长城》的故事化分析 (8)1、题材故事性的凸显 (8)2、“说”者角色的转变 (9)3、现代拍摄技术的应用 (9)三、纪录片故事化的功效 (10)1、叙事效果的增强 (10)2、主题意旨的表达 (10)3、主题意旨的表达 (11)四、纪录片故事化的对策 (12)1、题材和内容的挖掘 (12)2、画面和声音的创新 (12)3、脚本的故事化引导 (13)五、小结 (13)参考文献: (15)摘要历史文化纪录片因为其历史价值、认知价值、文献价值及文化传承功能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开拓空间,为纪录片的纪实性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望长城》诞生于追逐纪录片自身存在价值的火热时代,在中央电视台内部,看重的是中日友好交流、对外宣传中国的作用,摄制人员看重的则是纪录理念和手法的刻意创新,因此,《望长城》代表的是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在启迪民智、帮助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上起到了突出贡献。
纪录精神与社会文化相交织、人、历史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叙事结构和叙事线索的差异:开放与封闭、多元与单一相融合的手法来讲述历史纪录片的事实,《望长城》采取个人追述式的纪录模式,也是个人追述式在中国运用的先锋作品,它混合了观察、访问、采访、述评、导演的画外音与画面上的插入字幕以及摄影机与人物之间的互动等等众多元素,《望长城》从多种手段展现中国纪录片故事化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记录片;《望长城》;表现手法Abstrac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ocumentary has broad market development space because ofits hi storical value, perceived value, the literature valu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functions,documentar ies, documentary plays the role of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The Great Wallwas born in the cha se documentary fiery era of existence value, within the CCTV, thevalue of Sino-Japanese friendly exchanges, publicizing China's role valued by the crewsis a record of ideas and practices delib erately innovation, therefore, the Great Wallrepresent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document ary, played an outstandingcontribution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Intert wined record ofmental and social culture, people, history and narrative combined with differen ces innarrative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clues: open and closed multi-and single-phaseintegratio n approach to tell the facts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the Great Wall "totake personal recoun t type of record mode, a pioneer in the use of personal recountstyle in China works, it is a mi xture of observation, visits, interviews, commentary,director's voice-over on the screen to inser t subtitl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camera and characters, and so many elements, the Great Wall "from a variety of meansto show the documentary story of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s.Keywords: documentary; "the Great Wall"; performance practice引言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端于新闻纪录片。
望长城纪录片观后感500字望长城纪录片观后感500字1时间总是飞逝而过,荒废了一片草原,堆积了一片沙漠,残了宏伟的宫殿,毁了万里长城的辉煌。
王朝的兴衰消失在风里成为过往的尘埃,而那风中流传的歌,吟诵的诗却是永恒的,永恒的如同一坛酝酿了很久珍藏的佳酿,一饮爽口,细品却是深深的,沉淀在喉头里呼之欲出,一口喷薄的沧桑历史。
跟随那镜头,跟随一起在《望长城》里回味,长城两边的历史变迁,体味时间在那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品草原的诗情画意镜头带领着观众去追寻藏在草原下的诗情画意。
摄影组在采访途中,巧遇一对正在买砖茶的蒙古族新婚夫妇。
跟随着他们深入了解了草原牧民的生活。
主持人在路途中询问着牧民的生活,通过访问谈话式记录着二人即将到家的兴奋焦急的心情,对二人脸部的特写展现着二人的喜悦之情,通过长镜头拍摄着窗外绿色的草原与黄色的荒漠相间分布的景观,向人们展示着环境的变迁。
从主持人与牧民的问答间得知,大多数牧民已经告别了草原骏马蒙古包的游牧生活,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前进,大多数蒙古人走下马背开始了草原的定居生活。
半路车轮胎损坏,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发生的这一段小插曲打动了我。
主持人将随身携带的望远镜交给二人,向着不远处的蒙古包眺望,找寻亲人的身影。
镜头对准女主人,只见她小心的拿起望远镜对着远方,远处似有似无的身影牵动着她的心,镜头的特写细致的记录下她面部的表情变化,让观众随她一同体味快要到家时的焦急与思念。
镜头向着路的尽头慢慢推进,仿佛是男主人手持望远镜远去的视线。
男主人一句“好像有人”的话立马让她妻子兴奋起来。
一年未归的家乡近在眼前,让她压抑已久的相思之情瞬间爆发,争抢着要去拿丈夫手中的望远镜,好像手中的望远镜就是家,就是近在咫尺的亲人。
多重复合的画面,强烈的情景现场感让人走进蒙古人生活的点滴。
镜头始终对准着女主人,对其脸部的特写,悲喜交加的表情,宣泄着浓浓的思念。
随着二人的前进,我们又看到蒙古族特色的奶茶制法,观看着他们打水,挤羊奶,扎蒙古包的生活场景。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视阈F的国家形象建构“纪录美学”的转折之作。
其所展现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作为文化标识的长城,而更多地把视角投向了长城周围的人。
本片的总编导刘效礼说,“长城要拍,重要的是拍长城两边的人”。
这一纪录片被认为是“新纪录片运动”的开山之作。
纪实美学90政府的药方。
这些学术论辩都在精英圈层引发涟漪,但就社会发展的现实看,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为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电视以其媒介特点,成为大众文化的宠儿。
电视纪录片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栏目化,进行定期播出,其中以1993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以及上海电视台创办的《纪录片编辑室》影响最大。
它们利用其主流媒体的话语优势将“纪实美学”的纪录影像向大众输出。
这些将镜头对准普通大众的影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蔚然成风,一时间,引发了国内的“纪实热”,《远在北京的家》、《毛毛告状》、《德兴坊》等系列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同时,纪实美学指导下的中国纪录片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开始践行纪录片对外国家形象的建构功能。
《最后的山神》、《龙脊》、《三节草》、《老头》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奖,开始消解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世界看中国的眼光渐渐的不再是神秘的东方、红色的中国,他们会发现同样和生活状态,中国崛起的信心真实地附载于一个活生生的平凡人身上。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使得中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获得了极大提升,一个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渴望重现历史辉煌的中国形象跃然屏幕。
一个强国正在崛起,成为中国人想象的共同体。
三,新世纪:“戏剧美学”及多元共生下的“复兴中国”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面临的问题成为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政治和文明网络中中国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角色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持续,在20世纪的后半叶,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也使得步入21世纪的中国呈现出久违的大国气息。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批判研究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07-0182-01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以长城内外普通人的追踪、采访、记录为线索的纪录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不仅标志着“视觉语言”的到来,而且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面语言的彻底运用,给中国纪录片沿袭以久的“画面配解说”的创作形态划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
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从《望长城》开始真正认知并开始接纳纪录片的。
时间转眼间过去了十几个年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创作和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相当大的提高,05年一部《故宫》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在艺术创作和市场开发上都做得比较成功,给时下有些萎靡的国产纪录片带来一线生机。
然而,如此凤毛麟角的作品,并不能从根本上使纪录片生产走出低谷。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真实”是纪录片的标签,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黄金岁月”,在纪录片如火如荼的80年代,《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纪录片播放时的收视率都曾达到30%与同时播出的《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热门电视剧不相上下,而纪录片《望长城》则创造出震惊电视界的崭新视听语言,可以说,在80年代电视纪录片不仅是电视界的宠儿,也曾是观众的宠儿,那麽,对比当今电视界日趋边缘化的电视纪录片,问题当然不是出在观众身上。
再来看05年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的《故宫》,典型的大题材、大手笔、内容详尽、画面恢宏大气,制作方将纪录片技术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但中国只有一个故宫,我们不能期望每一部纪录片都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大题材等着我们去诠释,电视纪录片要完成向普通人物个体的回归。
明确了上述两方面内容,我们也许就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简而言之可归纳为: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深入生活、真实再现。
解析纪录片望长城
《望长城》是一部纪录片,该片由中国导演张扬执导。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中国长城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并揭示了长城文化的内涵。
纪录片首先介绍了长城的起源和建设过程。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军事和防御作用,是中国古代帝国的象征之一。
片中展示了长城的建造过程,包括选址、修建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细节。
接着,纪录片探讨了长城的文化内涵。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堡垒,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片中展示了长城所代表的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片中还介绍了长城上的文化景点和传统习俗,如长城上的守夜文化和长城上的庆典活动等。
纪录片还揭示了长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长城保护了中国古代文明,避免了外族侵略。
它还成为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灵感来源,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纪录片呼吁人们保护长城。
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长城面临着巨大的保护和修复压力。
片中展示了一些长城保护项目和保护志愿者的工作,提醒人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望长城》通过对中国长城的历史、文化和影响的探讨,向观众展示了长城的独特魅力,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不能为纪实而纪实――也看《望长城》【摘要】文章背景:随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纪实文学也开始受到关注。
有些作品仅仅是为了追求真实性而记载事实,缺乏艺术表现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望长城》这部文学作品,探讨不能为纪实而纪实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望长城》的作者是著名小说家路遥,他倡导"文学必须有美"的观点。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而广为传播。
主题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强调不能为纪实而纪实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望长城》,揭示纪实文学的局限性,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和主题的重要性。
正文:《望长城》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作者对长城的独特理解。
作品揭示了长城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深刻表达了对家国情怀和自然景观的热爱。
也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结论:不能为纪实而纪实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因为文学作品不仅要求真实性,更需要艺术性。
唯有如此,才能展现出作品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作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关键词】文学作品,纪实,《望长城》,艺术手法,主题,意义,重要性,多样性1. 引言1.1 文章背景《望长城》是一部由茅盾创作的小说,描绘了中国北方地区长城上发生的故事。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文学界正经历着一场关于文学形式的讨论,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将文学与现实相结合,创作出更接近于真实生活的作品。
随着写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作家试图通过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呼应着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问题。
《望长城》作为茅盾探索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
通过对《望长城》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纪实文学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的探讨,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望长城》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
1.2 作者简介《望长城》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从《望长城》到《生活空间》——电视纪录片的文化思考贺大明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从《望长城》到《生活空间》———电视纪录片的文化思考贺大明八十年代末期,是中国的文学艺术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层次的时期,与文学艺术同步的电视界也展开了纪录片的研究和讨论。
文学、电影、美术、音乐、电视等艺术门类无论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在一点交叉、汇合了。
这...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贺大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城市生活空间的人性化和通用化设计思辨——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及启示 [J], 张晓;李朝阳;苗君强
2.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哈姆雷特的宿命之源 [J], 刘磊
3.天地自然心物交融——电视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的唯美意境 [J], 蒋昕宇;
4.《生活空间》之后的中国电视纪录片 [J], 赵国庆
5.老年人生活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究——以日本老年人生活空间设计为例 [J], 赵百秋;郑庆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探析汤铭之【摘要】Narration means story-telling in film production. Taking narrative strategy in documentary is to adopt the way of story-telling. Documentary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museum-introduction narration, picture-centered narration and narrator-projected one. The key to narrative strategy applied to docmentary creation lies in story selection and its language dramatization. To use the strategy, documentary making focuses on human being so as to attract audience and initiate their thinking. Meanwhile, the paper reminds producers of controlling the measure of shooting.%在影视创作中,叙事就是讲述故事。
纪录片把”讲故事“作为叙事方式,即采用的是故事化叙事策略。
我国的纪录片经历了博物馆解说式的叙事方式、突出画面中心地位的叙事方式、镜头对准人的”讲故事“叙事方式等三个阶段。
选择有故事的题材和叙事语言的故事性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的关键因素。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的运用,让纪录片关注了”人“的世界,赢得了观众,引发了思考,但同时也提醒了创作者对尺度把控问题的关注。
《望长城》和《流浪北京》在中国电视史和业界的地位第一篇:《望长城》和《流浪北京》在中国电视史和业界的地位《望长城》和《流浪北京》在中国电视史和业界的地位姓名:谢孟湘学号:2012401116专业:编辑出版学1.《望长城》是1988年到1991年由中央电视台、中国长城学会和日本TBS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
其分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干戈化玉帛》《烽烟散尽说沧桑》四部十二集。
总导演是刘效礼。
《望长城》使用同期声,提高此后中国专题片创作的声音意识。
之前的专题片多是只张嘴不说话,观众听到的是解说员长篇累牍的解说,而《望长城》则追求少解说、不解说、精解说,让长城百姓自己讲述自己的生活,同期声也应用在自然景观中,如摄制人员遇到了巨大的风沙,于是将西北特有的风声录下来,给予观众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望长城》突破宏大叙事,注重反映生活细节。
上基采时,老师在新闻界中有两个华体之称,一个就是以宏大叙事著称的新华体,开篇就讲祖国万里河山如何如何,而旧有的专题片普遍存在这一毛病。
在该片中,我看到长城两边的平凡人做饭、唱歌、种树、死亡、哭泣等等生活,更加真实地体会到长城人的生活境况。
《望长城》摆脱强加结论、自说自话的窠臼。
这部专题片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告诉我们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说明西北的贫穷落后?或者怀念胡佳木等英雄为人?编导们或许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没有说出来,而是任由观众去编织自己的体会,而不是习惯于接受别人的结论。
《望长城》在启发受众独立思考上有重要意义。
《望长城》采取平民化的视角,提升与观众的接近性。
以往的专题片多搞些什么故作深沉的哲学化语言,把自己拔得很高,令平民极为反感,而在《望长城》,我能看到老奶奶、健硕的汉子、寡妇、爱闹爱耍的小孩,似乎觉得这就是自己身边的生活,而不是尼采或李白的天国。
《望长城》对近代被回避历史予以回顾。
说起南口会战总让人想起毛主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稿里狼狈不堪的汤恩伯。
电视栏目解析人文系116班学号***********王金龙这一周以来,每天晚上看一集《望长城》,是一种享受。
然后第二天和某同学一起讨论,回味那些感人的、有趣的、新鲜的情节,最后常常在“拍得真好”、“焦建成这个主持人太难得了”……的感概中结束。
《望长城》,这部在1992年引起广泛讨论的电视系列片,以一首带有西北风味道的歌曲(“一次次走近你,不知道我在你身边;一次次离开你,才知道你在我心头”)引出了“望长城”这三个大字,镜头随即快速切换到甘肃西南部的临洮,这时是公元1990年的春天(“秦始皇统一中国2211年后”),几个扛摄像设备的人有应有答,走在已成一片黄土的古长城上,镜头晃动,随即一个定格:节目主持人焦建成回首望向观众。
在这个别出心裁的片头之后,观众们看到的是长城专家罗哲文站在一段长城上,不紧不慢地向大家介绍长城的长度、年代等基本情况,接下来是一长段接一长段的画外解说,其间插入了一段有关孟姜女的京韵大鼓,一群游华山的大学生在镜头前接受采访,还有一段故事片,选自西影和加拿大合拍的《秦始皇》。
如果只看到这里,人们准以为这又是一部带有民族主义情调的、事先写好解说词的风光片或政论片,就像在此之前播映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和《河殇》一样。
但是,在土龙岗荒凉的战国长城旁,一张令人难忘的脸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这位名叫李秀云的31岁农村妇女,向突如其来的摄影机镜头讲述了她一生中所有重要的事情:丈夫一年前得骨癌没了,带着两个娃,现在过日子操心,又闹饥荒了,过一年才能还清债,想着将来为小子盖间房,跟他爸结婚时连个窝棚都没有……《望长城》的纪实性绝不仅仅体现在它所采取的那些令当时的观众感到新颖的声画同步、现场访谈、跟拍、肩扛摄像机等技术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它所具有的那种宽广而敏锐的视野上。
《望长城》是一部风光片,但是它是中国第一部比关心风景、文物和解说词更关注“活人”当下真实状态的电视片,这使它从质上超出了过去的专题片、文献片,从而具有了“保留第一时间”的最可贵的纪录片品质。
2021.03纪录片要求以现实素材为基础来布局谋篇,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为拍摄对象,反映现实生活,发表个人观点,也就是创作者要做出一定的艺术处理,达到理想的艺术追求。
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反映过程,而是讲述者通过故事文本与观众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交流过程。
纪录片创作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故事化、戏剧化叙述的倾向,作者在创作中也喜欢用故事来表现。
因此纪录片应是一种叙事艺术。
一、欲望对象是纪录片的核心特质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定义欲望对象是“观众欲望投射的对象是观众关怀、期待、注视的对象,是观众爱与恨、同情或仰慕的对象,是观众欣赏兴趣的直接因素”。
在欲望对象中,必须有观众的梦想、审美、价值在里面或是观众的一种白日梦,即实现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
通过镜头录制的形象认识自我、关照自我、意识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
对纪录片而言,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特征才能更充分地体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呢?1.纪录片的人物必须具有人情味,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特征人情味就是人的行为引起的兴味,使观众产生感情认同的因素之一。
它来源于观众对他人行为的天然的好奇心,这些行为中包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反应和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如《壁画后面的故事》中教师刘玉安对陶先勇的关怀,老师可以放手不管,可是他却一直在坚持,经历从期盼到努力到失望,再期盼到再努力,一直到最后期望彻底破灭,他的行为也得到伦理的认同,得到观众的赞扬。
2.让主要人物处在一种变动与变化之中这种人物的变动与变化,让观众陷入一种前途未卜的冲突中,只有这样才会使观众参与其中,关心人物的命运变化。
如《最后的山神》中,孟京福是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最后即意味着他处在急变的时代中,与郭宝林这样的定居族人之间的代际差别。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冬天来的时候又一位鄂伦春族的老人去世了,他的去世使得孟京福伤心,一棵画有山神的树被砍伐,使得孟京福神伤。
他如何寻找文化中的身份,也就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探析作者:***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2年第07期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探析纪录片叙事发展和其他任何艺术作品一样,纪录片也是在时代洪流的推进下不断取得发展的,同时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迭。
那么有关纪录片的发展,大概有如下这么几类模式。
首先是博物馆解说式的发展模式,这类叙事方式是建立在受众的求知需求之上的,比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联手拍摄了《丝绸之路》,从此以后,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迈入了新纪元。
那么由于面向的观众不止为我国国内观众,还有日本观众,因此必须要对丝绸之路做详细的解说。
该节目一经播出,收获了两国受众的一致好评。
有了这个成功案例,在三年后我国又打造了《话说长江》,观众通过《话说长江》,感受到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
其次还有突出画面主体地位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重在对内容的思考,比如纪录片《望长城》,充分地利用了各类镜头呈现、拍摄技术,不再将重心放于解说词上,而是通过画面主体地位的呈现,实现让主体自己去讲故事的效果。
这种加强与受众之间共鸣的叙事方式,能够与受众建立心灵的桥梁,进一步引起受众共鸣。
最为经典的便是《敦煌》,这种利用电影以及纪录片相结合的形式,去讲述背后的渊源故事,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鳴。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探析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之一:剪辑与节奏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控纪录片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控,是纪录片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节奏引申于音乐,指音乐的高低起伏、速率快慢。
而现代对于节奏的阐述,早已不限于音调、速率,而更多去强调其动态性与序列性。
将其视为是运动着的,而节奏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起伏和变化,既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拥有着快慢、平缓的交替,以及远近、大小的感受交错,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心情不是水平不变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能够被节目内容本身去调动起情绪。
纪录片守望长城观后感《守望长城》这部纪录片令我深感震撼。
我之前对于长城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而已,对长城的宏伟壮丽毫无概念,但是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得以亲眼目睹那座千年长城的辉煌,真正感受到长城背后的传奇故事。
纪录片以长城为主线,贯穿中国历史的各大节气,生动地展示了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
从纪录片中我得知,长城的历史积淀了中国的智慧和奋斗精神。
不仅仅是一道威严壮观的防御工事,长城还是一个维系国家统一的纽带。
在纪录片中,观众深入了解到了长城建设的艰辛,长城先民为了建设这座雄伟工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筑起了这座坚不可摧的长城。
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示了长城的壮丽景观,还通过采访当地人的方式,真实记录了长城沿线居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这些人们以务农、地母为生,扎根在长城脚下,他们将热情的款待传统代代相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长城的诺言。
这些人们的坚守与奉献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长城的理解和敬意更加深入。
在纪录片的镜头下,我看到了长城的辉煌与伟大,也看到了长城的褒奖与危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城上经受了多次战乱和自然风雨的摧残,它已经是摧残不堪,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修复。
同时,长城也受到了一些人的破坏和乱涂乱画。
这让我痛心疾首,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长城的保护之重要性。
观看完《守望长城》,我更加珍惜和敬重长城这一中国的象征。
长城无论是作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还是一个历史的见证,都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爱护和保护长城,使它永远壮丽而伟大。
我期待自己有机会亲自走上长城,用自己的眼睛眺望边关烽火,感受那份凛冽与雄壮。
总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和理解了长城的价值和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要用行动来守护长城,将其传承下去。
同时,我们要以长城为榜样,秉承长城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长城守望着我们,我们也应该守望着长城。
长城纪录片观后感《长城纪录片》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纪录片。
通过该纪录片,我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细的解说,展现了长城的壮丽景色、悠久历史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纪录片也深入探讨了长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该纪录片将整个长城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介绍。
首先,影片展示了位于北京附近的八达岭长城。
这是最著名的长城之一,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
通过纪录片,我了解到这段长城的修建历史及其重要性。
片中介绍了修建长城的目的,即为了保护中原地区不受敌人入侵。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八达岭长城的壮丽景色,高耸入云的城墙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纪录片还展示了一些修复工作的细节,让我了解到长城的保护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除了八达岭长城,纪录片还介绍了其他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长城段落。
例如,平城长城位于山西平城,是一段非常古老的长城。
该片段展示了一些古代的长城遗址和墙体,让我对长城的历史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此外,纪录片还提到了一些难以到达的长城段落,其中一些长城建筑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些边境城市的特色景点。
纪录片还涉及了长城的文化意义和传承问题。
影片中专门介绍了长城文化的流传和影响,包括长城的诗词、歌曲、绘画等艺术形式。
通过纪录片,我了解到长城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上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还讲述了一些关于长城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
另外,纪录片也提到了长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由于长城的广泛存在和受欢迎程度,其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
纪录片中展示了一些涉及到长城保护的项目,如修复、监测和管理等。
我了解到,长城保护工作需要综合各方力量,包括政府、学者、专家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纪录片还提到了一些长城修复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在长城的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长城纪录片》通过详细的介绍和生动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长城的壮丽景色、悠久历史和文化意义。
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及方式设计r——以纪录片《长城,中国故事》为例杨琳【摘要】在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中,隐喻是一种软性手段.从文化认知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两方面看,纪录片《长城,中国故事》通过概念隐喻方式、语篇隐喻方式和多模态隐喻方式塑造国家形象,激发人们的深层认知和具象思考,含蓄且富有美感,不易引起国外受众的抵触情绪.【期刊名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4【总页数】5页(P16-19,24)【关键词】国家形象;隐喻;纪录片;《长城,中国故事》【作者】杨琳【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52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荣誉和梦想。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城,中国故事》,对长城的隐喻定位和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有关国家的信息经过媒介的加工传播所产生的结果。
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其对信息加工的任何修辞策略都有可能影响国家形象的呈现。
由此,本文以《长城,中国故事》为例来探究纪录片中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和方式设计。
“所谓隐喻,主要是因为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外一种解释。
”[1]在这个过程中,人脑会根据自有的概念域和小概念包,构建出多个空间并进行映射,以得出符合语境的另一种解释。
其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文化认知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纪录片中隐喻的广泛应用和实现国家形象的塑造也是基于这两个因素,此时的隐喻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认知方式。
(一)文化认知因素认知是一种用于思维、记忆、感知、认可、分类等活动的大脑过程。
文化是历史地传承下来的符号、意义和规范系统。
文化认知就是指对这些文化诸要素及文化特质等作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与信念,[2]即社会文化。
文献综述
一、选题意义
纪录片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摆脱了单纯记录的窠臼,注重故事性和吸引力越来越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故事性的纪录片当作媒体播放的主要形式,强调记录的故事化和叙事的情节性,将矛盾的展示和悬念的设置作为纪录片展示事件的创新性手法,增强了记录片的叙事性和感染力。
我国对纪实手法的重视和运用已成为故事片发展的前沿趋势,中国文献纪录片20年的题材流变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许多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纪录片展示着主流意识形态。
其中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纪录片《望长城》以创新的主持方式、精彩的故事讲述和生动的同期声制作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新典范,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望长城》改变了过去国内纪录片多以宣传、说教为主的拍摄方式,将“画面+解说+音乐”的叙事方式改为主持人带领观众去感受真实场景,采用同期声的制作方式,注重对长城两岸受人情冷暖、人间真谛故事的讲述和渲染,以长城成为载体,展示了长城两边的真实生活,将《望长城》的故事性凸显了出来,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效果,对我国的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以《望长城》为例探究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段,对于进一步认识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纪录片故事化现象的研究和探讨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专家学者们首先论述了纪录片故事化的优势和原因。
王惟红在《对纪录片栏目故事化现象的透视和反思》(《中国电视》2008 第6期)中探究了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出现故事化现象的深层原因,认为读者的多元化接受期待和市场的竞争是造成纪录片故事化的主要原因。
关于纪录片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和制做策略,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
孙剑英在《谈纪录片如何成功运用“故事化”创作手法》(《西部广播电视》2007 第1期)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将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艺术“多样化”,用情节的吸引力来事先纪录片的故事化。
李春凯在《营造纪录片故事化氛围的多种手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 第8期)中认为纪录片制作中悬念的设置、情
节的展示和矛盾的凸显是纪录片故事化常用的手法。
何洪池在《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以<圆明园>为例》(《电影评介》2009 第21期 )中认为纪录片《圆明园》采用故事性加三维动画的手法和技术来结构、处理影片,成功地实现了用制作故事片手法制作纪录片,用先进的拍摄手段和画面制作来展示纪录片的故事化,这是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胡玉静在《纪录片故事化中的声音运用——以<音乐人生>和<幼儿园>为例》(《电影评介》2011 第5期)中认为纪录片故事化是指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纪录片的表述借用故事片的一些叙事元素,使得真实的事件对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认为声音作为纪录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纪录片故事化中重要的艺术元素。
李璐桐在《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在<大明宫>中的运用》(《大家》 2010 第15期)中认为《大明宫》通过丰富情节、真实再现、数字动画特效、意象化处理等创作手法实现了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学术界许多学者认为纪录片不能一味追求故事化,还有把握故事化的尺度。
王惟红在《“故事化”技巧至上?——谈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的把控》(《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中认为纪录片“故事化”成为近年来流行的叙事手法,但是如果过度注重故事化手法也将对记录事实造成干扰和蒙蔽,认为纪录片运用故事化手法要把握适度原则。
三、参考文献
[1]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杨伟光.望长城[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3]新华网.中国纪录片怎样“走出去”访纪录片导演晖.http://eul.Sohu.eom/20080920/n259491186.shtml.2008年9月10日.
[4]李勇强.《望长城》的电视意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2).
[5]黄匡宇.《望长城》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失误[5].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5).
[6]朱羽君.长城的呐喊[J].现代传播,1993(5).
[7]牛虎雄.从《望长城))谈起[J].当代传播,1992,(4).
[8]黄世永.记录意识浅探兼评《望长城》[J].视听界,1992,(4).
[9]周建平.主题的失落及纪实的失误评《望长城》[J].现代传播,1992,(3).
[10]陈亚丽.从《望长城》看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J].广电传媒,2008(6).
[11]李晓林.历史文化纪录片可视性的创作理念思考——以探索频道两部中国题材历史文化纪录片为例[J].视听天地,2010(6).
[12]黄先娟,黄枫.游走于真实与虚拟之间——论“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9(4).
[13]朱羽君,殷乐.生活的重构一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14]张雅欣.电视纪录片比较研究一民众文化的电视记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