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中期报告
本次研究以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该节
目在视觉艺术方面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通过前期的文献综述和实
地调查,本研究提出以下结论:
一、《舌尖上的中国》采用的是真实记录的手法,其主要表现形式
是纪实摄影与影像记录。
在镜头构图上,摄影师注重抓住餐饮文化的根源,通过对村庄、市场、厨房等场景的拍摄,表现出美食的来源和自然
的本质。
其次,在影像记录上,摄影师采用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让
观众更贴近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的质感和细节。
二、该节目运用了“闪回”技法,从视觉上借鉴了电影艺术的手法。
通过返显或黑白色调的应用,节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折呈现出一种悬
念感和吸引力,更好地展现了美食的背后故事。
三、节目制作中重视节奏感和层次感的营造。
针对不同的内容主题,制作人员合理地运用了镜头的节奏和切换,通过音乐的运用和画面的场
面感,达到情感上的落差和张力,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内蕴和魅力。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中融合了摄影、影像和音乐等多学
科的艺术要素,使得整个节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并且这些表现形式
与手法的运用使得节目能够更好地扩大了观众的接受面,成功地打开了
民俗文化与美食的共性之门。
蘑菇絮语 地道云南风味中华主厨季 开启赏味之旅云南野生菌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被誉为“真菌王国”。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名扬四海。
云南野生食用菌是天然绿色食品,富含多种维生素、优质蛋白及其他有益于人体的成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有的食用菌还有治疗癌症和多种疾病的药理作用。
崖·蘑菇絮语带来鲜美纯粹的云南风味。
夏末初秋,鲜味巡礼。
北京通州北投希尔顿酒店青雅中餐厅“中华主厨季”让美味在舌尖起舞。
吕晶师傅倾心推出京杭融合菜品,展示南北饮食习俗融合,重新诠释珍馐美馔之意。
焖卤见手青配鲟鱼子酱 来自高山、草原、海洋的三重鲜,见手青用小火卤半小时,搭配云南会泽的鲟鱼子酱和大理的乳扇碎。
下面是炭末和鲜松针,会持续加热散发出清香,一口吃,层次感丰富。
见手青是牛肝菌的一种,又叫红葱。
主厨将见手青与猪骨、草果、豆蔻等香料一起小火熬煮半小时,卤后的见手青肥美多汁,与鱼子酱搭配,进一步加强本身丰腴肥美的特性。
黑虎掌菌清汤将虎掌菌和老鸡、矿泉水、葱姜一起熬煮4小时,煮熟的鲜黑掌菌烘干后撒了辣椒粉,汤里涮一下先吃菌,再喝汤。
虎掌菌作为珍贵稀有的野生菌,生长在高山悬崖的草丛深处,干的香气更浓郁,新鲜的口感更好,菌肉厚,水分少,味道鲜美,同时选用干和鲜的黑虎掌,兼顾口感和香气。
头汤烩鸡枞配煎面用老鸡、猪骨、鸡脚、南瓜等熬煮6小时,鸡枞煎后,加入汤里小火煨3~5分钟;碱水面先煮熟再煎黄,配云龙千年白族古村诺邓古盐井卤泥独特腌制的诺邓火腿,蘸汤汁一起吃。
松茸牛肉卷配甜笋辣酱牛肉包裹松茸丝,双面煎黄后,涂上自制的甜笋辣酱,搭配低温风干的苦菜叶和香兰叶粉。
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其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生长过程也极为缓慢,一般需要5-6年。
松茸比较吸油,宜搭配油脂丰富的牛五花,在煎制的过程中,慢慢吸收牛肉的油脂,鲜而不腻;松茸因包裹在内,口感介于刺身和轻煎之间,最大化保留松茸的香气和营养。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是一场美食的盛宴。
中国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美味的食物,各地有着各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
从南方的粤菜到北方的烤肉,从川菜的麻辣到淮扬菜的清淡,每种餐食都有自己的优越性。
这种多样性和独一无二性让中国美食赢得了全球的赞誉和喜爱。
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都能找到不同的美食文化。
北京烤鸭是全国闻名的美味食品,吃烤鸭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烤鸭需先用优质的鸭子,将鸭子内脏取出并加入香料腌制,接着在特定的锅中低温烤制,直至鸭皮变得金黄色且鸭肉熟透,最后将薄片的鸭肉和葱丝、黄瓜片裹在烤饼里一起享用。
烤鸭的制作非常精细完美,吃时舌尖上鸭肉的鲜嫩肥美,搭配脆皮的烤饼,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口感和满足感。
而上海的小笼包则是另一种美食享受。
上海小笼包通常是以猪肉为主要原料,加上少许竹笋精华,包裹在非常薄而富有弹性的皮中蒸制而成。
蒸好的小笼包外层洁白光滑,包裹着充满猪肉香和竹笋清香的汁水肉馅,吃时口感和滋味相当细腻,富有趣味性和美味感。
作为特色的南方美食,上海小笼包已经极受全球食客的爱戴。
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南方城市广州也是全球美食爱好者的一个最爱。
粤菜以其细腻的口感和特色的烹饪技巧而出名。
其中著名的一道菜是叫做第一道菜的“白切鸡”,花费大量精力选择新鲜鸡肉,雪水焯熟并冷却,再在鸡肉上涂抹调料,用人造气体破坏鸡里的血管,初步蒸制,最后再四十分钟内完成二次蒸制。
菜肴的面面俱到和精致的手艺让白切鸡成为流行的特色美味。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中国拥有着各不相同却又彰显着丰富文化的美味佳肴。
吃美食,让我们在品尝食物的同时,感受到美食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
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种文化和自然相融合的过程,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纪录片课程论文《舌尖上的中国》指导老师:汪磊姓名:万英吉学号0920200329班级:广电09请输入对应纪实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广电09 万英吉0920200329摘要:它从开播的第一集到最后一集都占据微博话题量榜首;它让许多观众每天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坐等这部“吃货中国”,甚至还带旺了美食图书、烹饪器具、土特产网购等销量;它不仅成为了办公室里的谈资、媒体热议的焦点,更激发了万千网友的美食热情;它拥有了自己的体例,并传播开来,它甚至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
关键词:记录人文美食纪实一、舌尖的成功美食精美,关注人文其实关于中国美食的纪录片专题片的很多,美食涵盖的范围也很繁杂,《舌尖上的中国》花了不少时间做调研,结果是要更多地向国际纪录片学习。
《舌尖上的中国》在纪录片风格上借鉴了BBC的《美丽中国》。
它每集展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从东北到西南,从内地到港台,呈现的美食从豆腐春笋到火腿松茸。
除了烹饪好的美味摆在面前之外,影片中更多地是介绍劳动者如何对食材进行采掘、加工、制作,旨在以美食作为窗口,让观众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加重片子的厚重感。
《舌尖上的中国》还将美食和历史巧妙地掺绊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历史的醇厚,展现中国人的人生百味。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网友表示边看、边饿、边流泪的原因。
华丽包装,精心编排用个流行的词,《舌尖上的中国》在制作上极具“诚意”。
影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这让拍摄出来的画面精度、准度都非常高。
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从这一串数字中就不难看出摄制组的用心。
家常小菜,贴近生活鲜醇爽口的毛豆腐、热气腾腾的黄金馒头、肉色红润的金华火腿……《舌尖上的中国》将各地的美食娓娓道来,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挑战着观众的食欲,尤其是看着影片中的食材如何从原材料一步步制作成美食,更是让人边看边流口水。
浅析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摘要纪录片在我国文化传播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且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而随着娱乐节目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滑坡、美学观念的动摇,纪录片也难免步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舌尖上的中国》却凭借他的真诚引发了观众的情感热潮,掀起了纪录片热,同时网络新媒体的播出平台也为该片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发展;《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凭借思想性强、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而能经得起岁月之沙的磨砺;它既可以真实、客观地记录社会的发展变迁又具有旁观历史的价值,同时他理性深刻的叙述,可以让广大观众掠去虚浮的、浅薄的表象,而直抵事物的本质。
这些特点,决定了纪录片比其他影视形式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远的影响力。
纪录片的主要播出形式为电视播出:既有专门的频道形式播出,如2011年1月1日开播的央视纪录频道,也有栏目播出的如央视的《探索·发现》、佛山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经历》等。
尤其是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更是引发纪录片热潮,创造了国产纪录片收视奇迹,并引爆全民舌尖行动。
该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一、《舌尖》影响力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推出,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该片自播出以来,引发全民对继《故宫》之后的另一部纪录片的追捧。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的电视剧,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同时该片也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网络点击率一度超过众多热播的影视大片。
自播出后获得“年度社团文化贡献奖”、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评审团大奖等多个奖项。
美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而在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美食文化显得尤为别致与鲜活。
中国美食历史的悠久与多样性,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耀眼的饮食之一。
中国菜肴的烹制技艺可谓繁多精细,其中川菜、粤菜、闽菜、鲁菜、苏菜、湘菜、浙菜、徽菜等各地菜系,均各有其独特的烹饪风格。
除此之外,还有小吃、甜点等传统美食,它们多样的口味、形态及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从东北的松花蛋到广东的叉烧,从北京的烤鸭到福建的鱼丸,从四川的火锅到南方的粽子,每一个地方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烹制方法,而在食物中再融入自己的风味和精华,并发扬光大。
中国自古就有“雅俗共赏”的美食观念,粗俗与雅致之间,其实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反面,“皆因美食之道,皆可探究”。
在中国美食中,追求食材的纯正、烹饪技术的精良是基础,而用餐环境、文化背景、人情味却是美食的情感血脉,为食物注入了更多的人情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美食中融合了中医学的食疗理念,例如,大家都知道吃鸡汤可以滋补身体,同时还有一些动物器官的食疗作用,如牛鞭、猪蹄筋等,吃过这些肉食,不仅滋补身体,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
关于厨师,中国古代有许多从厨师成长为能地位的名人,如清朝时期的鲁迅祖父朱鸿图,就是一位有名的厨师。
厨师们所代表的精神更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精髓,他们在每一个菜品中注入的不仅是料理的技艺,更是精神和信仰的力量,能品尝到大厨们手艺的美食,更是享受着一份文化的延续与沉淀。
中国美食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它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淀与熏陶,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味道。
它的烹制方法独特、口味丰富、环境神秘,吸引众多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探究。
中国美食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无限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瑰宝。
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除了需要厨师的才华和努力外,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保护。
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有关美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使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饮食文化的国家,从古至今,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
其中经典的菜品、小吃、茶饮等,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文将从中国美食历史、传统食材、烹饪技巧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国美食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之处。
一、中国美食的历史中国美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早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祖先就已经开始了狩猎和采集食物。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烹饪食物,并逐渐掌握了烹调的方法,成为了中国美食历史的开端。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美食逐渐成为了贵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四大菜系”到“八大菜系”,汉朝的“八珍”、曹操的“七珍”、唐代的“十大珍馐”等等,这些旷世奇菜不但大多形态独特,而且色香味俱佳,堪称中国厨艺的巅峰之作。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融合,中国美食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
民间小吃、精美点心、口味多样的汤饮餐饮等,更是成为了中国特有的美食文化。
二、中国美食传统食材中国美食中的传统食材种类繁多,这与中国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比如说,稻米、小麦、玉米是中国三大主食之一,而肉类、蔬菜、水果等也在中国美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草原地区,马奶、牛肉以及羊肉等肉制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调方式,如“火吃羊肉”、“涮羊肉”等。
而在南方地区,烟熏肉、咸蛋以及卤肉等也成为了美食中常用的食材,并常常出现在小吃、点心中。
此外,中国的药食两用也是一大特色。
比如说,中药材、翅膀、燕窝等都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美食中。
在“宫廷厨师”所烹制的菜肴中,这些特殊食材更是被用于弄出特殊的口感和营养,成为了中国特有的烹饪文化。
三、中国美食烹饪技巧中国烹调文化博大精深,可谓是多姿多彩。
比如说,煎、炸、烧、炒、烤、蒸、煮、炖等等,这些基本的烹饪手法都为中国厨师们所熟练掌握。
其中,煎炸是中式烹调中最常用的烹饪手法,如“糖醋里脊”、“麻辣小龙虾”等菜品就大量采用了这种烹饪方法。
赏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赏析创作立意及制作手法众所周知,央视改版后重磅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最近在微博、各大媒体报纸上迅速走红,当仁不让的成为近二十年来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并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当我们看到片中那热气腾腾的刚出炉的黄馍馍、看到用诺邓井盐制作出来的诺邓火腿、看到用酥软有汁的腊汁肉填满的白吉馍······我们的胃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简直可以用垂涎欲滴来形容,就觉得特别想吃。
当我们看到那些普通人家的大妈、大叔、阿公、阿婆在小心的、仔细地制作手上那份礼物、那份能让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我们的心是否有所触动呢?在外漂泊的人是否会开始想家、想念曾经自己也拥有过的平凡而珍贵的美味?我想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一] 创作立意这部片子之所以能这么受欢迎,首先跟他的立意定位是紧密相关的,你的立意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最终才能决定观众能看到的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从字面上讲与舌头有关,再粗看内容就清楚是与饮食有关,是讲中国人各具特色的饮食风情,但仅仅是讲饮食吗?不,他从头到尾都不是这样,他的立意更多的是展现了制作中华美食的劳动者们如何辛勤劳作,如何捕猎、加工、制作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各种美味食材。
纵观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一股劳动者辛勤劳作的汗水味道和各类食物扑鼻的芬芳气息。
这才是他要表现的平民的故事。
(1)人物看过的人应该都注意到了,里面大部分的人物都是现实中的普通人,他们居住在农村、生活过得简单而又淳朴,比如在陕北做黄馍馍的黄国盛(老黄)和他的老伴儿,这一段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和老伴儿住在陕北高原上的窑洞里,儿女都在城市工作,他俩按理说可以去城里安享晚年,但他们没有,老黄每次去城里卖黄馍馍都要踩好几个小时的三轮车,他的馍馍都是他和老伴儿细心亲自做的,干净而又好吃,在他看来累点儿都没什么,高原上宁静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他喜欢的。
一、研究背景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 个方面入手,讲述了中华饮食及其背后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普通人对于生活的热爱。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制作拍摄, 于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播出的美食文化类纪录片, 播出后, 以其对美食文化的独特阐释,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掀起一股“舌尖”热。
该片以美食为载体, 以传统文化为精髓, 以唯美的声画造型为传播手段,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为出发点, 为受众献上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①它的一夜走红,引发了各方的探讨,成为央视收视率的扛鼎之作。
自从这部纪录片走红之后,各大媒体也开始争相报导,从《人民日报》到《东方早报》再到《重庆商报》等纸质媒体,然后延续到电视节目专访。
不光导演成了名人,连节目背后的其它一些制作人也成了众媒体吸引受众的对象。
由陈晓卿任总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被看作是一部“隔着荧屏能闻到香气”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火爆媒体与网络,到了人人争说的程度,已然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和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时下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大环境里,体裁并不讨巧的纪录片意外地走红荧屏并成为“事件性的电视节目”,带给我们很多超越美食的思考和启示。
②因此,基于此节目的火爆程度,很多专家学者对它的成功原因做了一些相对应的探究,希望能够解释这部纪录片走红的原因,并对之后纪录片的发展有所帮助。
本文选取了2012年至2013年的一些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文献,对《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进行文献综述。
二、研究综述1.陈新鸥在《<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一文中写到,《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传播时机。
今天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蒸蒸日上,人们的日子跟以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舌尖上的中国论文第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论文舌尖上的中国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片也顿时红遍大江南北。
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度成为年度热词,我想就是拍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是没有想到的,至于这部纪录片为什么这么火?在这里不做深究,但是至少有两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吃货的需求,还有一点就是其背后蕴含的美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毫不夸张的说,从第一部开始我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忠实粉丝,这部纪录片拍的真的很好,当然了,我喜欢这部片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吃,我喜欢的是美食背后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
第一次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我不是被它的美食所吸引,我是被纪录片里背景音乐所吸引。
每当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将美味的食物做出来的时候,这段悠扬的音乐就会响起,这似乎是对劳动人民的赞歌,更是对勤劳的中国人的肯定,每至此时,我也会完全沉浸在其中。
我想许多人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因也不单单只是为了看美食,而是透过美食看到其背后积淀的几千年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淳朴、聪慧。
从其中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我记得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的之后,里面有一个做挂面的老人去世了,第二天就有大量的网友在网上发贴缅怀老人,他们希望老人在天堂能够过得很好。
网友们为什么会怀念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呢?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这样的一位老人是值得尊敬的,他自己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家人。
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已经承载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不过这种教育不是强加于在看客身上的,而是通过对美食和对人的真实的描述,让看这部片的人自发的觉得我爱我的国家,因为我的国家文化博大精深,同时还有一大堆勤劳能干富有创造的人,我舍不得他们,我得保护他们。
相比于舌尖一,舌尖二迎来了许多的批评的声音,从第一集播出以来就陆续有网友不断吐槽,第一集藏族人在没有任何外加保护的情况下,徒手攀登40多米的大树被指造假,其中有一个飞鱼的镜头也被指剪切的是BBC公司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析摘要:《舌尖上的中国》堪称2012年最火的纪录片,为什么此片能够引起全民追捧,不仅仅是因为内容贴近生活,直击观众内心的是在人与人冷漠隔阂的今天体现出来的一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本文将着重探讨《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与回忆。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体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舌尖上的中国》让游子想起妈妈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舌尖上的中国》让人陡然升起对家乡故土的怀念;《舌尖上的中国》甚至让观众感觉到中国软实力的增强纵观《舌尖上的中国》全集,无不处处体现制作者的人文情怀。
本片的编导陈晓卿在接受采访时说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①这样一部在22:30这个非黄金时间播出的纪录片却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很多网友深夜垂涎于电视机前,片中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让观众潸然泪下。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不是一部单纯的记录美食的纪录片,更是一部承载亿万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记忆。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形成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她体现中国人独特的思想理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影像的方式传播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每一道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提出,是道家主要倡导的精神,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和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它认为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应与整个自然界圆融无间、共生共荣。
舌尖上的中国 A Bite of China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
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护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China ha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the richest and most varied natural landscapes in the world. Plateaus, forests, lakes and coastlines. These various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climate conditions have helped to form and preserve widely different species. No other country has so many potential food sources as China.他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
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自然的馈赠》。
By collecting, fetching, digging, hunting and fishing, able to have acquired abundant gifts of nature. Traveling through the four seasons, we’ll discover a story about nature and the people behind delicious Chinese foods.云南香格里拉, 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
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想尽可能地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Shangri-La, Yunnan, in the ancient forest nestled by snowy mountains, the air is wet and cool in the rainy season. It’s not easy to catch up with Danzhen Zhuoma in the forest of pines and oaks.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
舌尖上的中国,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传统食物和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
本片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介绍一种中国的传统美食,从而描绘出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本片与一般的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介绍了食物的制作方法和食品历史,更关注食物背后的人文背景,探讨食物与人的关系,揭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全片通过镜头手法、山水画出发,并注重呈现食物的色、香、味,创造了一种浓郁的诗意格调。
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观察角度将中国食物与饮食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纪录片所要达到的强烈视觉冲击和知识性的目的,同时,也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在历史演变和区域差异等多方面的表现,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深厚性和影响力。
它使得外界了解到了中国古老的饮食文化,对外传扬了中国文化,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为后世的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文学体裁,美食文化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更体现在它所传达的历史、地域、经济、文化和人文方面。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完美结合美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它道出了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和热爱,并呈现出了人类对生活、食物、文化的怀念和感悟。
舌尖上的中国-文献综述《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深入了解中国食文化的纪录片,该片从中国当地的不同行业、地域、民族、时令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所呈现的内容,探讨中国的食文化,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文化,早期的饮食文化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祭祀、宴会、贺喜等活动来展现。
从商代开始,饮食文化开始出现了一些初级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文化开始具有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比如讲究食材的新鲜、时令,讲究器具和环境的装修等等。
汉代时期,饮食文化达到了极致,宴席上烹饪技艺的提高和规范化,让饮食文化成为当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具体体现在通过“烹、膳、食”,推崇色、香、味、形俱佳的全新的美食观念。
唐代时期,由于国家的文化繁荣,八大菜系开始形成。
宋元时期,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四川、山西、福建、浙江、广东等菜系为主的九大菜系;明清时期,则有了以徽、鲁、苏、粤、川、闽、浙、湘等菜系为代表的“八大菜系”。
《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的中国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镜头的展现,展现了中国各地的不同菜系、传统烹饪方法、食材源头、规矩和礼乐。
在银川的羊肉泡馍、四川的火锅、广州的早茶、千层肚这些美食的背后,是地方文化、历史、文学等多种元素的交织和融合。
影片呈现的饮食文化,不仅反映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特点,而且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重视。
从一碗小米粥到大盘酱肉,中国人在庆祝和宴请时,都有自己特带的美食,这个美食可以产生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同时也通过饮食传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反映中国社会、人民、生活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饮食文化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反映人们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热情礼赞与无奈挽歌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3-02-07 11:25:51 ] 作者:杜剑峰孙红云编辑:studa1211【摘要】一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从中国人最为擅长的“吃”入手,但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美食介绍、烹饪手法等浅层的表现,更不同于那些以消费引导为目的的美食节目,而是在呈现各色美食、挖掘饮食文化的同时,品读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传统以及变化着的中国,它既是对自然、传统美食、生命智慧、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也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吟唱出的传统中国乡土世界一曲无奈的挽歌。
【关键词】美食文化;人文符号;人生百味;自然礼赞;挽歌情怀;“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7集),以明丽饱满的画面、诗意流畅的叙述和人文感性的视角跳动了中国人舌尖上活跃的味蕾,也挑动了中国人基因里与食物根深蒂固的文化牵连。
”[1]《舌尖》是央视一套纪录频道在2012年5月14日夜晚推出的一部美食系列纪录片,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该片每集展现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江浙,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共拍摄了80多个地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用高品质的影像画面和最新视角的人文解读,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美食、理解中华美食文化的窗口。
《舌尖》一片虽然从中国人最为擅长的“吃”入手,但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美食介绍、烹饪手法等浅层的表现,更不同于那些以消费引导为目的的美食节目,而是在呈现各色美食、挖掘饮食文化的同时,品读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传统以及变化着的中国,它既是对自然、传统美食、生命智慧、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也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吟唱出的传统中国乡土世界一曲无奈的挽歌。
视觉饕餮盛宴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在2012年5月的一周里掀起了一场“食物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观众静静地锁定纪录频道,望着“勾人馋虫”的各色美食,看得饥饿难耐、口水垂涎。
一、研究背景
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 个方面入手,讲述了中华饮食及其背后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普通人对于生活的热爱。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制作拍摄, 于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播出的美食文化类纪录片, 播出后, 以其对美食文化的独特阐释, 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掀起一股“舌尖”热。
该片以美食为载体, 以传统文化为精髓, 以唯美的声画造型为传播手段,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为出发点, 为受众献上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①
它的一夜走红,引发了各方的探讨,成为央视收视率的扛鼎之作。
自从这部纪录片走红之后,各大媒体也开始争相报导,从《人民日报》到《东方早报》再到《重庆商报》等纸质媒体,然后延续到电视节目专访。
不光导演成了名人,连节目背后的其它一些制作人也成了众媒体吸引受众的对象。
由陈晓卿任总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被看作是一部“隔着荧屏能闻到香气”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火爆媒体与网络,到了人人争说的程度,已然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和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时下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大环境里,体裁并不讨巧的纪录片意外地走红荧屏并成为“事件性的电视节目”,带给我们很多超越美食的思考和启示。
②
因此,基于此节目的火爆程度,很多专家学者对它的成功原因做了一些相对应的探究,希望能够解释这部纪录片走红的原因,并对之后纪录片的发展有所帮助。
本文选取了2012年至2013年的一些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文献,对《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进行文献综述。
二、研究综述
1.陈新鸥在《<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一文中写到,《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传播时机。
今天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蒸蒸日上,人们的日子跟以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但在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教育、医疗、腐败等问题,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其中,食品安全更是全民焦虑的问题。
这个时候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
在此背景下,一部强调自然、安全、传统饮食的纪录片,自然会与公众的心境形成对照关系,从而引发强烈的关注了。
其二是传播动机,《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正是希望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个大一统国家的黏合剂,它会引发人们很多关于文化传承、家庭观念、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更深的思考,从而输出中国文化正面能量。
其三是传播媒介。
作为中央级媒体,中央电视台在权威性、覆盖率、影响力上,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其中,中央台综合频道的影响力尤为巨大。
此外,新媒体在《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中也功不可没。
首播当天,陈晓卿发了一条微博,“今晚没事都看看吧。
不难看。
真的。
求各位亲帮转”。
陈晓卿当时有约16万粉丝,其中不乏意见领袖。
正是这条微博,让很多人特意留心看了当晚的节目,之后,如潮的好评,将《舌尖上的中国》推上了新浪微博话题榜。
而后,淘宝等商品交易网站的卖家的加入,也和微博一起,让片子的口碑形成了滚雪球效应,使得该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可见,在信息化时代,即使是央视这样拥有优势资源的媒体,如能善用新媒体的力量,也可以把比较冷门的纪录片做成舆论话题,提高收视率。
在央视综合频道发力,新媒体助力的情形下,《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就非常合理了。
③
2.郭泽德在《<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这样理解到,早在传播学发轫之初,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就通过对政治、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的调查,认为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并不是直接到达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很多的“中介因素”。
拉氏等人把这种传播过程称为“两级传播”。
经验学派对传统传播效果的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些“中介因素”制约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因而成为传播“有限效果论”的重要依据。
但是,无法忽略的一点是:如果这些中介因素与信息源的传播形成同方向的合力,就会成为传播效果的极大推动力量。
《舌尖》就是凭借这样一种同方向的合力,在没有大规模宣传和黄金播出时间的前提下,凭借主题的适宜性和精良的节目编排,仍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传播效果。
《舌尖》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完全是不同层级的受众基于口碑、通过层层“转播”机制,达到了一种“自溢”的传播效果。
口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
口碑本来是人们对某种经历的自然态度表达和自觉传播的过程,由于这种传播形式具备可信度高、成本廉价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传播形式,并被应用到营销、宣传等领域。
这种认知和态度的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自然发生的传播。
在传统社会,口碑传播主要形式是口口相传,传播范围和强度有限。
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借助新体提供的技术可能,一种更强大的“转播”机制产生,传播范围广、强度高。
④
3.在《舌尖上的中国: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兼析<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的成功之道》一文中,周世林认为独特而新颖的视角、具像化的传播和诉诸情感的唤醒是这部纪录片成功主要因素。
首先,选材视角的独特性是该片成功的关键,它选择了一种关系视角。
《舌尖上的中国》抛弃了以往美食影像素材“烹饪大师”、“美食名家”、“美女私房菜”、“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展示的老套路。
它是一部讲美食的纪录片,但它的着力点并没有在美食本身,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了人与美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探索中国人如何因地制宜地从脚下的土地攫取、收获和进食的,揭示中国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
其次,在网络时代,空泛的议论已经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了,《舌尖上的中国》很清楚这一点,在传播的过程中做到了很具象化的表达。
“受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的电视观众有自己独特的电视欣赏习惯,一般不喜欢抽象的议论,对纪录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细节描述以及整体的引人入胜有比较高的要求。
”它将中国美食的宏大主题浓缩聚焦在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上,每一道美食都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展示。
每个故事都经过精心剪裁,凸现故事的变动性、情节化和人情味。
故事中的人物、地点语言等都是原生态的、真实的,人们观看纪录片,仿佛在欣赏美食,又仿佛在倾听感人的故事。
有的网友感言,看到第6集中阿刘在盐田中忙碌劳作的身影、素琼一大早带着家人摘辣椒的画面,便想起自己老家的父母,情到深处潸然泪下。
最重要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更多采用的是情感传播路线,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价值取向上,《大国崛起》以政治、经济的实用功效为基点,借用韦伯的话来说,是把‘功用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当作衡量历史进程的唯一标尺,而‘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被弃之不顾。
”与之前的宏大叙事不同,《舌尖上的中国》更注重情感的挖掘和表达,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艰辛,有人体会到了母爱的厚重,也有人体验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厚实,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视角从中解读出不同的情感,诉诸情感的传播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⑤
三、评价及总结
从上述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来看,有相似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每篇文章都有自己所独有的看问题的角度。
有些观点虽然有些许片面,但却能给人
启发,让研究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激发了人们对美食的欲望,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食物的情感与记忆。
这种情感便是漂泊在外游子们的淡淡乡愁,这种记忆也是对陈年往事刻骨铭心的回想。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一档独创的美食节目,但它却不像其他美食类节目,出于广告利益的商业原则,刻意渲染消费和娱乐性氛围,只有舌尖上的美味,缺少心灵上的慰藉。
⑥正是这正强调人文情怀的理念,让它从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而前面几位研究者对这一方面提及甚少,是一大遗憾。
这部中国传统美食纪录片自始至终贯穿着“就地取材、就材化味、就味品人、就人成文”的思路,人、场景、食材命运成为最丰沛的直指人心的力量,代表了中国人的温情、善意和灵性,升华到了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这也是中国人对中华美食最恰当的哲学表达。
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总之,一部影片的广泛传播涉及到传播时机、传播媒介、影片口碑等多个层面,而不是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应该从更广的视角来审视。
参考文献:
①燕京、武新宏:传播美食文化新气象——浅谈《舌尖上的中国》创新之处[J].电影评介,2013年01期,75-77.
②高庆:《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走红——超越美食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观照[J].文学界,2012年07期,192-193.
③陈新鸥:《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2012 年第11 期,83-53.
④郭泽德:《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J].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03期,36-39.
⑤周世林:舌尖上的中国: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兼析《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的成功之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01期,88-91.
⑥李新亮:舌尖上的人生艺术——解读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J].创作与评论,2013年02期,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