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
- 格式:pdf
- 大小:83.95 KB
- 文档页数:1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21期投稿邮箱:sjzxyx88@133·中医中药·火针联合中药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临床效果观察王娜,罗楠(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0 引言Herpes Zoster ,临床病名——带状疱疹,病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多为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疱疹及神经痛症状[1]。
中医学称之为“蜘蛛疮”,“缠腰火丹”[2]。
HZ 早期失治者,尤其年龄越大者,极易导致发生HZ 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现代医学主要以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为主。
而止痛方面,中医治疗有独特优势,火针疗效显著。
四川地区常见带状疱疹以肝经郁热型较为多见,故将火针配以中药特色治疗为研究对象,形成研究报道如下,特将本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60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 35-75岁,平均(58.42±2.13)岁;病程1-6 d ,平均(4.64±0.85)d ;发病部位:腰腹部14例,胸背部10例,下肢部6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8-74岁,平均(89.54±2.41)岁;病程1-7 d ,平均(4.32±0.78)d ;发病部位:腰腹部15例,胸部7例,背部3例,下肢部5例。
两组数据经统计比较,P>0.05,两组数据无差异性。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HZ 诊断标准[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属肝经郁热型;符合上述两个标准,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的病例观察对象方能纳入本次研究,除此之外,将不予纳入。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金志雄;段垚【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9(035)007【总页数】1页(P865)【作者】金志雄;段垚【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湖北武汉430014;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湖北武汉43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16.21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神经炎症反应性病毒性皮肤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无性别差异。
属中医“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火带疮”、“蛇丹”范畴[1]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带状疱疹后1个月仍有神经痛或复发性疼痛。
儿童发生少,随年龄增长,发病率越高,4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率在30%左右,以三叉神经受累时常见。
疼痛在皮疹前出现,出疹时疼痛剧烈,出疹时间长者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后遗神经痛可呈持续性烧灼痛伴感觉过敏,或阵发性刺痛,疼痛程度不一,90%的患者局部皮肤正常刺激时即可诱发疼痛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特点[2]。
笔者用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64例,均为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
治疗组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5±6.2)岁,病程1个月~10年。
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3±5.6)岁,病程1个月~10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依据[3]:①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②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③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 治疗方法治疗组:准备盘龙火针(规格0.4mm×45mm)、毫火针(规格0.30mm×25mm)、一次性注射针头。
中药热烘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受累区域仍遗留有疼痛的一种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症,是皮肤科和疼痛科临较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年老体弱患者,加之病程较长, 难愈,故治疗上较为棘手.2010 -01-2011 -12,我们采用中药热烘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 例,并与盐酸利多卡因治疗30 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1. 1. 1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1. 1. 2 纳入标准①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近2 周内未使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 ②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 ③25 ~ 78 岁门诊患者,性别不限; ④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1. 1. 3 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②孕妇、凝血功能障碍及皮损局部感染者; ③不同意或不能配合治疗者; ④有神经阻滞禁忌证者.1. 2 一般资料全部60 例均为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32 例) 、西安医学第二附属医院( 21 例) 及陕西省中医医院( 7 例) 皮肤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按1∶ 1比例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30 例,男16 例,女14 例; 年龄29 ~78 岁,平均( 54 0. 4) 岁; 病程4 个月~ 6 年,平均( 1 0. 2) 年; 发病部位: 头面部4 例,胸背肋部11 例,腰腹部10例,四肢 5 例,均为单侧发病.对照组30 例,男13 例,女17 例; 年龄25 ~ 71 岁,平均( 51 0. 2) 岁; 病程3 个月~ 2年,平均( 1 0. 3) 年; 发病部位: 头面部4 例,胸背肋部13例,腰腹部6 例,四肢7 例,均为单侧发病.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1. 3 治疗方法1. 3. 1 治疗组予中药热烘联合梅花针叩刺.方法: ①嘱患者取舒适体位,皮损区充分暴露,操作人员先用梅花针在皮损区轻叩 3 ~ 5 遍,以皮肤潮红但不出血为止.②在皮损区外涂消肿止痛膏( 主要由大黄、黄柏、天花粉、姜黄、胆南星、全蝎、地龙、冰片等10 余种中草药粉碎成细末所成) .③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TDP) ( 型号CQ -BSB,重庆中芝医用仪器有限公司) ,输入电压AC 220 V50 Hz,功率230 W,距离皮损处15 ~ 20 cm 照射10 min.④在无菌纱块均匀涂上3 ~5 mm 厚消肿止痛膏,直接敷贴于疱疹疼痛部位,用绷带或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 次.1. 3. 2 对照组在皮损处直接予盐酸利多卡因乳膏( 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66) 适量外涂,每日早、晚各1 次.1. 3. 3 疗程2 组均连续治疗4 周为1 个疗程,治疗3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 4 疗效标准以疼痛缓解程度作为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对治疗前后疼痛进行自我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尺评分( VAS 评分) : 0 ~ 1 分为无疼痛,2 ~4 分为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和休息;5 ~ 7 分为中度疼痛,发作时影响正常活动; 8 ~ 10 分为重度疼痛.疼痛评分改善率= [( 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 /治疗前总评分] 100%.痊愈: 疼痛评分改善率75% ; 显效: 疼痛评分改善率50% ~ 75% ; 有效: 疼痛评分改善率25% ~50%; 无效: 疼痛评分改善率25%[3].2 结果2. 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 例,痊愈11 例,显效10 例,有效7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93. 33% ; 对照组30例,痊愈 6 例,显效19 例,有效9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80. 00% .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 2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 例患者在治疗2 d 后皮损区出现潮红瘙痒,减轻梅花针叩刺力度,缩短照射时间后,不适症状缓解,未影响治疗效果.3 讨论中医古籍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病名记载,因其是由带状疱疹( 中医学称为蛇丹) 失治误治迁延而来,现代医家牛德兴将其名为蛇丹痛,并认为其病因为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则痛,并指出此病属于络病[4].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于年老体弱患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王清任亦提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不荣则痛.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我们认为疱疹期是患者机体气血聚集以抗病,后遗神经痛期为外邪入里化热,加之自身湿热余毒未尽,邪正交争,热盛肉腐,经脉失疏,气滞血瘀,精气不宣,不通则痛.故治疗中运用梅花针主要是通过多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刺激机体内部的生理应激系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痛阈提高,免疫功能加强,同时促进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分泌,产生镇痛作用; 梅花针刺还能使炎症病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炎性物质渗出,从而起到治疗作用[5].再采用中药热烘疗法,外涂消肿止痛膏,其方黄、黄柏、天花粉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散结的作用; 姜黄、延胡索、胆南星消肿止痛; 冰片有清热解毒止痛之效,其气辛香走窜,能引其他药气入皮肉,其用于肌肤有明显的清凉感觉,患者易感舒适; 全蝎、地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力.诸药配伍,共奏活血舒筋、消肿止痛之功.再利用TDP 治疗仪的热传导作用,使皮损深层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改善皮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同时照射使局部温度升高,联合梅花针叩刺,显着增强消肿止痛膏的透皮吸收功能, 增强了消肿止痛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能.另外,TDP 治疗板是由特别选定的多种元素作为涂层制成,对生物体具有广泛综合的生物效应,具有提高机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促进机体对各种缺乏元素的吸收、修复和疏通微循环通道的作用[6].对照组所用的盐酸利多卡因乳膏主要成分为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是一种能穿透完整皮肤的有效表面麻醉剂类药物,其机制是通过释放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到皮下层和皮层,通过皮层感受器和神经末稍处积聚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而达到皮层麻醉作用,两者通过阻滞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而稳定神经细胞膜,从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7].该治疗方法对局部皮肤灼痛或痛觉过敏的患者效果好,对阵发性刺痛、跳痛效果次之,对持续性深部疼痛效果稍差,这可能是与外用药物渗透位置较浅有关.综上所述,运用中药热烘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M]. 3 版.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13.[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44.[3] 谭冠先. 疼痛诊疗学[M]. 3 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8,36.[4] 牛德兴,牛瀚医. 带状疱疹治疗学[M]. :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70 -74.[5] 孙鹏. 梅花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 8) : 49.[6] 景慧玲,吴卫平. 中药热烘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33 例[J].中医中药杂志,2012,5( 9) : 787.[7] 刁雨辉,袁荣刚,周建平.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 6) : 489 -491.。
中药内服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6例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56例带状疱疹后神经患者按随机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
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中药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
标签: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火针;中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高发于中老年患者。
临床上这种神经痛一旦形成,治疗通常较为困难。
目前仍有40% ~50%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对各种治疗措施都缺乏敏感性[1]。
临床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2] 。
笔者近三年门诊用中药口服加火针疗法治疗56例,效果较为满意。
1 临床资料笔者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门诊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
观察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50~75岁,平均68岁;病程1~24月,平均个16个月;疱疹在四肢8例,疱疹在头颈部10例,疱疹在胸腰部10例。
对照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40~72岁,平均63岁;病程1~24月,平均15个月;疱疹在四肢9例,疱疹在头颈部11例,疱疹在胸腰部8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②有带状疱疹病史;③皮疹愈合后遗留疼痛,并持续疼痛1个月或以上;④排除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⑤视觉模拟评分(V AS)高于6分。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③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确切评价。
2 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都给予口服中药煎剂:用经验方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 生地15g赤芍10g牡丹皮10g党参15g黄芪30g丹参10g地龙10g王不留9g。
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薛雁文;杨萍;尹晓慧;胥文娟【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年(卷),期】2024(16)10【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火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干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相关神经递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火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2022年1月-12月于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火针单一疗法,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
10 d为一个疗程,隔日1次,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检测血清中相关神经递质血清神经肽Y、P物质、β-内啡肽、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等指标。
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SQI)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Brief Scale,QOL-BREF)评分明显增高(治疗组生理评分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血清相关神经递质神经肽Y、P物质明显降低,β-内啡肽明显增高,治疗组CD8^(+)水平明显降低,CD4^(+)、CD4^(+)/CD8^(+)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10明显增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火针联合穴位注射复合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状态及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火针单一疗法。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自拟通络镇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23例.女1例。
20-30岁3例,31-40岁3例,41-50岁6例,51-60岁10例,60岁以上8例。
病程半年以内11例,半年~1年13例,1年以上6例。
治疗方法基本方:生蒲黄8g,五灵脂12g、元胡12g、川楝子12g、地龙12g、甘草12g,丝瓜络15g,白芍4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法:头面部加白芷12g;颈胸部加柴胡、黄芩各12g;颈背部加葛根15g;腰以下加川牛膝9g;入夜尤甚者加桃仁、红花各12g;剌痛难忍者加制乳香、没药各12g;兼胀痛者加郁金、姜黄各12g,甚者加青皮12g;有明显痪血征象或用药效果不显者加丹参30g,川穹18g;甚者加土鳖虫12g,或水蛭、蛇虫各3g;病程在1年以上者,加蜈蚣1条、全蝎2g;因病痛影响睡眠者加琥珀3g,酸枣仁15克。
治疗结果本组30例,均用本方治愈.其中服药6剂者5例,12剂者7例,18剂者11例,24剂者2例,30剂者5例。
讨论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难治疾病之一。
我们认为本病以气滞血凝,病久入络为主要病机。
尽管许多患者井未明显有脉舌异常.但这一基本病机是贯穿始终的,故以地龙、丝瓜络通经络为先导,失笑散(生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与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行气止痛为主药,辅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而成方。
2、我们体会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效较为迅速.药效平稳可靠,一般服药3剂左右见效。
但顽固病例当依气血凝滞程度,选用不同档次的药物.如依瘀血程度的不同,先后或分别选加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土鳖虫、水蛭、虻虫等。
虫类药效果较好,依气滞的程度分别选加郁金、姜黄、青皮等.若疏之不应.酌加山萸肉、女贞子以护肝养阴,力求恰至好处,避免药力太过伤正之弊。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广东省中医院王新民患者,男性,76岁,湖北黄石人,经我院孙泽琴护士长介绍由女儿陪同来求诊。
自诉左侧胁肋部及左侧背部疼痛3年2月,当时在湖北黄石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后带状疱疹消失,但遗留下后遗神经痛,患者说这种疼痛非常难受,不停的痛,衣服触碰一下也疼痛难忍,有时扯一下衣服也非常疼痛,感觉局部皮肤绷紧,像抓起来一样疼痛,全身皮肤瘙痒难耐,晚上因疼痛心烦严重影响睡眠,3年多来,先后4次住院治疗,打针,吃西药,中药也吃了200多剂,多处求医,疼痛未见改善,体重下降20多斤。
用患者的话说,如果不是儿女孝顺,早就跳长江死了。
初诊:2013年4月19日:针灸左侧照海,太冲,行间,公孙,右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丘墟,鱼际,自诉针灸后局部疼痛减轻了,心没那么烦了,人觉得舒服些了,拔针后,患者能弯腰穿袜子了,他说以前一弯腰也非常疼痛。
与中药调理,处方:党参15 大枣10 黄芩10 白芍30 桂枝10(后下)干姜10 生地黄30淮山15 牡蛎30(先煎)熟附子10(先煎)薄荷10(后下)春砂仁10(后下)5剂日一剂水煎温服二诊:4月22日:自诉当天针灸后回家,左侧胁肋部及背部疼痛明显减轻4小时,大便较以前多了些,晚上症状反复,整体上疼痛较以前少许改善,但不明显。
继续针灸:左侧照海,太冲,行间,公孙,右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丘墟,双侧尺泽,自诉针灸后局部疼痛明显减轻,嘱回家继续中药调理。
三诊:4月23日:自诉昨天针灸后,一直到今天局部疼痛减轻了,晚上睡眠好点了,患者非常开心,说3年多了,能睡个觉也是否非常难得啊,继续针灸双侧尺泽,阴谷,右侧丘墟,针灸后感觉局部疼痛明显减轻。
继续中药调理,处方:党参15 大枣10 黄芩10 白芍30 桂枝10(后下)干姜10 生地黄30淮山15 牡蛎30(先煎)熟附子10(先煎)春砂仁10(后下)蜈蚣1条桃仁10 炙麻黄5 荆芥5 3剂日一剂水煎温服四诊:4月24日自诉局部疼痛好多了,晚上的睡眠好多了,问他好了多少,他说疼痛好了4-5成,全身瘙痒也好了8成了。
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火针配合穴位注射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给予相同的口服药物,对照组接受火针治疗,观察组在去基础上增加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后对比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疼痛均有明显缓解(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缓解更为显著(P<0.05)。
结论: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火针;带状疱疹;穴位注射;后遗神经痛;疗效Effect of fire needl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onpostherpetic neuralgiaLong Bao-zhu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 Three Gorg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Wanzhou 40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fire needl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oral medicine, while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fire needle therap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on the basis of removing the drug.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in i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relieved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relie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Fire needle combined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is effectivein treating postherpetic neuralgia.[Key words] Fire needle; Herpes zoster; Acupoint injection; Postherpetic neuralgia; Effect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较为明显的神经痛。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治疗。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69.2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在常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与结合针灸治疗,疗程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带状疱疹;针灸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以沿周围神经侧。
小水疱性皮肤病簇集,常伴有明显神经痛,部分患者可留下后遗神经痛(PHN)或长神经麻痹。
在我院在西医常规治疗中用针灸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本院收治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8岁~82岁,平均56.5岁,病变33例,腰部23例。
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丘疹,水疱,疼痛,烧灼感,和牵涉痛;病程3~15d,平均9d。
1.2分组将5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胸部19例,腰部11例,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腰14例,腰以下12例,平均8.5 d。
1.3 方法两组用更昔洛韦0.25mg和5%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脓疱,头孢亚胺1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血痂,2次/d;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0.5 g qd;治疗组和针刺治疗。
1.3.1 重点穴位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阳陵泉;腰部以上病变:曲池,合谷,外关;腰部以下病变:三阴交,血海。
1.3.2 方法一般只有抓住要点,疗效不明显,适当增加1~2结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皮疹约1.5英寸的针约2cm,25°斜侵彻围刺4~8针,余点直接进针0.5~1.5英寸,采用浮动针灸,30min 1 针,5~10min,1次/d,7次为1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疼痛消失,疱疹痂;效果:疼痛明显改善,疱疹性痂;有效:疼痛缓解,疱疹性痂;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