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资产证券化
- 格式:ppt
- 大小:680.00 KB
- 文档页数:43
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简析【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一直倍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其中扮演主角的住房次级贷款正是标准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更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资产证券化的关注。
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资产证券化;动因资产证券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鼎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级房地产贷款——正是标准的资产证券化产物。
虽然次级房贷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以cdo为代表的资产证券化后端市场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领域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因此,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资产证券化概念在对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简要分析的开始,首先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加以界定。
从资产证券化的流程出发对资产证券化进行定义。
资产证券化是指“贷款经组合后被重新打包成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
与整笔贷款出售和部分参与相比,相似之处在于证券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来源并可能将资产从贷款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剔除。
不同之处在于证券化经常用于很难直接出售的小型贷款的出售。
”而欧洲投资银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则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指它是指已有的金融产品转化为金融工具的过程或者是不标准的资产转变为标准的债券的过程。
更具一般意义的资产证券化定义,由gardener(1991)所提出。
他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指使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以金融市场为媒介,得以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
二、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形式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其动因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形成以监督技术假说、担保假说、流动性假说为主的多种理论。
监督技术假说认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监督成本的减少,导致偏离于证券化的影响范围,扩展至银行的抵押品贷款、消费品贷款等传统金融资产领域,造就了金融资产的证券化。
要点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主要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两类。
MBS中由吉利美、房利美和房地美三大GSE发行的MBS属于机构支持MBS,非GSE发行的MBS根据基础资产划分为RMBS和CMBS两类。
目前RMBS主要以机构发行为主,非机构支持的MBS发行量占比不足6%。
ABS按照基础资产一般被分为汽车贷款ABS、CDO/CLO、信用卡贷款ABS、助学贷款ABS和设备ABS等类型,同时还有ABCP等产品。
金融危机前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高速发展的阶段,短短十年间美国MBS和ABS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蓬勃生长的黄金时期。
2007年美国MBS和ABS产品的发行量分别达到24346亿美元和7959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债券发行总量的38.2%和12.5%。
滥用评级、监管不力致使基于CDO及其衍生品的投机套利行为盛行,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原本高速发展的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遭受了沉重打击,MBS和ABS发行停滞,至今仍未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金融危机使监管机构意识到,许多投资者未充分认识证券化资产池存在的潜在风险,危机后监管机构发布了多项监管规定。
2010年发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对资产证券化过程提出了新要求,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融监管改革之一,与此后发布的《Regulation AB II》、《安全港(SafeHarbor)规则》等制度共同在评级规则、信息披露、风险自留等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规定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始回暖,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存量都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流动性方面,机构支持MBS拥有联邦政府信用背书,流动性仅次于国债,远高于其他债券种类;非机构MBS的总体流动性介于企业债和ABS之间。
在ABS内部的几个主要种类中,目前信用卡贷款ABS和CDO的流动性高于汽车贷款ABS和助学贷款ABS。
评级方面,截至2020Q1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中AAA级占39.43%,投资级共计占比56.77%,投机级共计占比43.22%。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资产证券化仅指狭义的资产证券化。
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在又衍生出如风险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传统的证券发行是以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特定的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行的以资产池为基础的证券就称为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
资产指的是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
资产的分类很多,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不动产等。
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它包括以下四类:1、实体资产证券化:即实体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换,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2、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一组流动性较差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使这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收益比较稳定并且预计今后仍将稳定,在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在此基础上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进行发行的过程。
3、证券资产证券化:即证券资产的再证券化过程,就是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4、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狭义定义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
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MBS )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 )。
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及其冷思考作者:曹文锋李杰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第20期近期,资产证券化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首先体现在监管部门的一系列最新通知和管理规定的发布,例如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于2012年5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了时隔5年后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重启。
证监会于2013年3月15日发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标志着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正规化与常态化。
众所周知,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中国被分隔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前者主要对银行体系内的信贷资产进行打包出售,主管部门为央行和银监会,通常采用信托计划的方式发行;后者则是对非银行间的债务或未来现金流进行打包出售,其主管部门为证监会,到目前为止主要采用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方式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新闻发言人于今年8月29号表示“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窗口的基础上,引导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这意味着监管部门正在探索两个分隔市场的融合。
虽然基于历史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资产证券化还将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持分隔市场的格局,但是应该指出,市场的融合将是一个大势,因为“这既可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范围,有利于共同识别风险,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也可以满足交易所的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功能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从业者,我们当然为监管层对资产证券化的重启而兴奋,但同时也认为需要对资产证券化的利弊以及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探索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冷静的分析。
第一例现代的资产证券化发生在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以房屋抵押贷款组合作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MBS)。
从那以后,资产证券化迅速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资产证券化最早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不到半个世纪的发展便成为金融市场中主流的直接融资工具,并于2005年在我国开始正式试点。
通过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分析,将其从试点阶段到高速发展这十余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问题政策建议一、绪论资产证券化是指利用结构金融理论支持下的相关技术,对符合证券化要求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使其成为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投资需求并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的证券。
它主要是通过发行证券从而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更具体的来说,某些特定的资产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可以产生稳定的并且可被预见的现金流,通过过结构安排,将部分资产中的收益和风险要素重组与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将缺乏流动性但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换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的并且可以流通的有价证券的过程。
200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开始正式试点,在这十余年间业务发展有过高速前进亦有停滞不前。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当前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与推进,必将迎来一轮新的机遇。
因而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建议。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一)探索阶段:20世纪末199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的以土地为标的物的“三亚地产投资券”为我国资产证券化探索先例。
在那之后,不良资产证券化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与肯定,资产证券化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但是,前期的探索阶段依然存在着许多漏洞,例如法律法规、信息披露等方面从根本上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二)试点阶段:2005年2005年3月正式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次试点,试点以来的第一个规范化项目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第一期“开元”CLO项目。
52资产证券化(一)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资产证券化最初起源于1970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此后证券化的资产从抵押贷款扩展到其他资产上面,出现了资产支持证券(ABS, assets-backed Securities)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
而我国对这一新兴金融工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
资产证券化( Asset Securitization )的本质特征–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见的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行证券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一个过程。
–可预见的现金流是进行证券化的先决条件,而不管这种现金流是由哪种资产产生的产生,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可以是实物资产(如高速公路的收费),也可以是非实物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等)。
资产证券化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以资产为支持,但实际上是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
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精髓所在–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从本质上模糊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原本相对清晰的界限,也显示出直接融资强劲的发展前景资产证券化所证券化的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
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的名言---“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利用资本市场对资产的收益与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债券市场深化的助推器(二)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1、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68-1980发展阶段:1981-2023调整阶段:2023-至今2、我国资产证券化历程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随后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获准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由于2023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23年重启2023年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三)资产证券化基本结构结构图参与者原始债务人(Obligors)是指与原始债权人签订的债权债务合同中承担债务的一方。
08年金融危机的全过程背景2008年1月至5月,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卷入其中,美国陷入巨大的危机。
2008年1月中旬,美国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摩根大通,瑞士银行受到严重亏损。
最先的牺牲者,是国内有广泛知名度的贝尔斯登,因流动性不足和资产损失,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曾经的中国伙伴中信证券,急忙撇清关系。
2008年7月起,危机已经恶化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不再仅仅是股票市场大跌,许多非美元货币开始大幅贬值,恐慌四处蔓延。
2008年7月,美国两大联邦住房贷款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与房地美(Freddie Mac)股价双双连续急剧下挫,反映出投资者对于政府隐性担保大型金融机构与房产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
随后,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美”。
但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跌幅达到了50%以上,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
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巴克莱银行以2.5亿美元低价收购了雷曼兄弟北美市场的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美国保险巨头AIG陷入困境;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这一阶段,次贷危机转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受影响最大。
不仅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欧洲的货币兑美元汇率也大幅下挫,冰岛克朗的贬值尤甚。
股价大跌、货币贬值、银行信贷紧缩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表现,各国政府今仍无一例外地正在努力拯救经济,同时,国际上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华尔街金融寡头的高管们为了获得巨额奖金而设计的复杂的衍生品,放大杠杆,一旦出现巨大问题,损失是巨大的。
亚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全球金融业2008年损失高达50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全世界一年的经济产出。
原因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
“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作者:王丽洁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24期【摘要】资产证券化已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对于金融企业分散风险、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及盈利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因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又累积了新的风险,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爆发,进一步证实了资产证券化会通过激励机制的扭曲产生一系列潜在的风险。
【关键词】资产证卷化风险一、资产证券化概述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信用体制,它通过结构性设计和重新组合,将预期能产生稳定现金流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可以自由转让的证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流通,一方面实现了担保制度与证券制度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也有效拓宽了资本的投融资渠道,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了金融资产的风险,成为近40年来金融领域里最重大的变革之一。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的流通,也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一)定义指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行的以资产池为基础的证券就称为证券化产品。
(二)分类1.实体资产证券化: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2.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3.证券资产证券化: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4.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三)作用1.对于发行者来讲,转移和分散贷款风险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功能之一。
银行通过向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发行证券,将抵押贷款等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虽然风险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掉,但可以在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担,实现最优的分配。
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得全世界的经济都出现了问题,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为什么会产生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一)直接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下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引起的:1、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美国解除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祸根;2、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长期坚持低利息率的取向,而长期的低利息率推动美国股票市场周期性地出现繁荣和泡沫;3、金融创新的过度滥用。
美国的金融政策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规模急剧膨胀;4、养老保障体制的市场化刺激了金融产品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削减福利开支的养老金市场化改革。
家庭对增加避险和流动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不仅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也进一步削弱了面向实体经济的投资。
(二)深层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长期失衡造成的结果。
美国的实体经济是指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虚拟经济是指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及租赁服务业。
战后至今,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实体经济不断衰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美国经济。
(三)根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这场危机的赖以发生的制度环境。
从根源上来看,美国金融危机既不仅仅是金融市场问题,也不单纯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问题,更不是资本家人性贪婪的问题,而是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这一矛盾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所在。
⾦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冲击,在⼀定程度上破坏了国际⾦融秩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协调。
这种负⾯影响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的⾼度关注。
这种危机对各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1、国际⾦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是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度。
⼆是降低了对华尔街的崇拜。
三是降低了信⽤卡消费的魅⼒。
2、国际⾦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以⽇韩两国为例,国际⾦融危机使⾦融制度相对成熟的⽇本和韩国也造到了重创。
从对⽇韩⼤企业的影响看,⼀是实体经济收益率整体下滑。
⼆是虚拟经济⼤幅缩⽔。
⽇本股市⼀路爆跌,严重打击了⽇本的外向型经济。
韩国各⼤银⾏和企业,也出现了“美元枯竭”现象,严重影响着韩国⾦融业的稳定性及经济实体的发展。
3、国际⾦融危机对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国际⾦融危机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影响,在外界看好的东欧经济体,也卷⼊危机并遭受重⼤冲击。
⽬前东欧国家的外债累计达1.6万多亿美元,很⼤部分是从西欧银⾏借的,但在美国⾦融危机的影响下,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信贷紧缩,股市下跌,⼤批外资撤出东欧市场,经济出现了明显困难。
如匈⽛利的经济危机⾮常严重。
4、国际⾦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国际⾦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关键是中国⾦融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资本项⽬还没有完全开放。
但从理性预期看,对中国造成影响不可低估。
国际⾦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是可能造成中国流动性不⾜。
有数椐表⽰,在中国近2万亿外汇储蓄中,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美国国债。
在美国⾦融危机条件下,必然导致资产抵押品的价格缩⽔,这种⽀付性危机就会转变为流动性危机。
⼆是明显冲击中国的出⼝贸易。
⼆、国际⾦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影响⾦融动荡仍将持续第⼀,预计次贷危机造成的⾦融动荡将持续到2010年。
资产证券化(ABS)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我认为资产证券化(ABS)作为一个金融工具是中性的,因为,是否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系统风险,是金融机构时在使用时是否按照职业准则进行操作决定的,而非工具本身决定的。
好,我们正式讨论前,先来看下什么是资产证券化?一、什么是资产证券化1. 定义资产证券化(ABS)是将一组流动性差但预计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进行分割和重组,转换为流动性和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产品的过程。
“蚂蚁花呗”、“京东白条”都是资产证券化的产品。
2. ABS、ABN、MBS的区别ABN/MBS的本质都是资产证券化,是在ABS的基础上的演变。
ABN(Asset Backed Medium-term Notes),即非定向发行的资产支持票据,只是是非公开定向向投资募集资金,期限相对较短。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叫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只是基础资产是住房或者商业地产的抵押贷款。
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7成以上是MBS产品。
2006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爆发与MBS有着必然联系,主要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天才们把信用等级不好的房贷资产,通过增信和评级等手段包装成为信用良好的证券化产品卖给各个金融机构,之后通过再资产证券化的手段,不断的增加杠杆,最后爆发了2006年的全球经济危机。
二、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好的金融工具吗什么是资产证券化我们了解完了。
我们接下来通过2个生活中的案例,蚂蚁花呗和现金贷来一起讨论下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工具,到底是好还是坏?案例1:蚂蚁花呗相信“蚂蚁花呗”几乎无人不知,“马爸爸”成为了我们全国人民的债主;“蚂蚁花呗”解决了无数剁手党的提前消费的痛点,那么我们一起思考下“马爸爸”为什么愿意替我们的消费买单呢?“马爸爸”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呢?如果你对资产证券化(ABS)了解的话,也许你会觉得“马爸爸”很高明,即因为提前为我们的消费买单获得了我们的广泛认可,又赚取了高额的收益,可谓是名利双收啊。
abs金融术语“金融abs”的意思是资产证券化。
“abs”的全称为“资产支持证券化”,即资产证券化,即将部分项目资产的价值分解为一定数量的证券,同时以项目资产能够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然后出售给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金融abs是一种债权交易证券,是一种以基本资产(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撑,以类似债券形式发行的可交易证券。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工具,近两年来发展迅速。
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用于贷款的资本成本。
由于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消费金融机构正试图寻找低成本的资金来源,abs就是其中之一。
消费金融服务的贷款群体y基本上是商业银行不愿服务的群体。
其中大多数人在央行没有个人信用调查记录,其坏账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abs将这一群体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也比其他资产类别更有可能违约。
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京东和阿里巴巴在消费金融abs方面的良好发展趋势外,其他消费金融平台发行abs的门槛也大幅提升,使得进入消费金融abs业务难度加大。
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项目融资效率,分散项目风险,丰富投资者的金融产品。
资产证券化虽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如果不加以监管,将给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住房贷款领域的资产证券化风行一时,各种相关金融衍生品也随之诞生。
最后,证券化资产远高于实际基础资产。
因此,当风险爆发时,金融市场迎来了剧烈的波动。
金融是指银行、证券或保险公司在经济生活中向市场主体募集资金并向其他市场主体借贷的经济活动。
从广义上讲,政府、个人、组织和其他市场主体通过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以称为金融。
因此,不仅金融业,政府金融、行业企业行为和个人理财都是金融的一部分。
经济研究科就•餐济•市協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李和勇(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和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两者融合产生的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也星规模化发展趋势,解决了大量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金压力,但是快速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在介绍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和兴起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风险防控建议,以期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1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资产证券化是将流动性较差的基础资产,以其未来产生的稳定现金流作为偿付,经过一系列信用增级的结构化设计,转变为金融市场上可交易证券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资产证券化开始运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不单是将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和信贷打包进行证券化,而是依据庞大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将数目大、数额小的消费金融资产和小额贷款出售给特定机构,经过结构化设计提升信用,进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
2005年,中国学习国外金融创新模式开始资产证券化试点,但是因2008年金融危机叫停,直到2012年国家颁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开始由试点转变为重点支持发展。
2013年“东证资管一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推出开创了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先河,随后2015年央行将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注册制,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始规模化发展。
资产证券化产品中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规模也大幅上升,2019年资产证券化市场全年发行2.32万亿元,市场存量高达4.19万亿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15.5%和36%o2019年资产证券化发行项目中,消费金融ABS发行规模相比上年度基本持平,达到3025.67亿元,主要原因是监管机构要求发行消费金融ABS产品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满三年;但是强监管的同时国家也大力支持产业发展,2019年马上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九家消费金融企业获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资格。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流程与风险分析摘要: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兴起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也由最初的住房抵押贷款一种演变为很多种,其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及交易流程,并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进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微观风险;宏观风险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交易流程分析目前,学术界对于资产证券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简而言之为:将具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集中起来,重新组合成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流通的证券的行为。
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的要求至少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资产必须为缺乏流动性或者流动性较差,二是资产必须能带来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
一次完整的资产证券化过程应包含以下十个步骤:(1)确定基础资产并组建资产池;(2)设立特别目的机构(spv);(3)发起人向特殊目的机构(spv)出售资产;(4)信用增级;(5)信用评级;(6)发行评级;(7)发行证券;(8)资产支持证券的上市交易;(9)管理资产池;(10)清偿证券。
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1.资产证券化的微观风险资产证券化微观风险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现金流风险、提前偿付风险等。
本文主要介绍微观风险中的隔离风险、提前偿付风险和法律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实质就是风险隔离,风险隔离在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证券化资产不能与发起人或spv的破产风险相隔离,那么发起人或spv一旦破产,证券化资产将可能成为发起人或spv的资产参加破产清算,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提前偿付风险是指借款人因种种原因在贷款到期之前,偿还其部分或全部借款;或借款人破产后其资产被拍卖偿债,从而造成贷款者的现金流量出现非预期性变化,导致其信贷计划遭到破坏的风险。
法律风险包括欺诈风险、相关文件或证券失效风险、法律的不确定性和法律条款变化的风险等,属于非系统性风险。
资产证券化一般流程分析摘要: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处理使得其具有流动性的一种金融工具。
资产证券化于近年来兴起于美国,在近30年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那么,什么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又是怎样的运作过程呢?本文对资产证券化的一般理论作了概要性的介绍。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SPV 信用增级0 引言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起源于美国的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工具,如今已成为金融创新中一种主流融资技术。
2008年的金融危机,资产证券化是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银行将次级房贷打包重组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将次级贷款证券化,并销售到世界各地,最终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资产证券化,使得美国一地的金融危机扩展到了全世界,那么,什么是资产证券化呢?1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1.1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目前,学术界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论,一般我们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
把握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关键要理解以下几点:1.1.1 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能证券化。
这里的资产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缺乏流动性,因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就不需要将其证券化了;二是该资产必须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带来现金流,也就是说能证券化的资产是要由收入作为支撑的。
1.1.2 证券化是一种金融技术。
它是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并利用必要的信用增级技术,创造出适合不同投资者需求,具有不同风险、期限和收益组合的收入凭证。
1.1.3 资产证券化过程必须有多个主体。
这些主体应该至少包括:一,卖方,即原始权益人也称发起人;二,资产证券化公司,也叫特定交易机构,(简称SPV)在国外一般是投资银行;三,证券化资产的买方,一般是银行、基金和其它个人投资者。
这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三个最基本的主体,复杂的资产证券化过程,可能还会涉及到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至衍生出一大批的从业者。
发起人主要是负责将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分类整理为一批批资产,卖给SPV,SPV再在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简称ABS),而这些证券通过金融市场卖给了全市场的买家,主要有银行、投资银行、各类基金和个人投资者。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探析□付源【摘要】近年来我国通胀压力大,货币政策趋严,企业融资渠道受阻。
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来自资金供给方的直接约束也较少,而目前我国在此领域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的阶段。
本文通过对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我国企业应收债权融资的开展和规范。
【关键词】证券化;应收账款;融资【作者简介】付源(1979 ),男,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会计系教师,硕士我国现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胀压力大,央行连续上调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企业融资面临较大困难。
为此,企业正积极寻找一种既能充分发挥应收账款的作用,又能控制和降低应收账款成本的管理办法。
应收账款证券化是最主要的形式,本文就此作一定探讨。
一、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内涵应收账款证券化是将应收账款汇集后直接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Enti-ty)汇入SPV的资产池,经过重新整合和包装,寻找途径使之信用级别提高。
SPV以应收账款为基础向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如商业票据,根据应收账款的信用等级、质量和现金流等内容确定所发行证券的价格,从而使应收账款出售方达到融资目的。
这种证券化运作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循环期。
应收账款证券化所发行的证券期限一般各汇聚层交换的具体配置SWXZl(config)#router ospf10SWXZl(config-router)#network192.168.10.00.0.0.3area10SWXZl(config-router)#redistribute connected(二)路由冗余设计VRRP。
骨干层的路由器为2台时,其应为主备设计,当其中一个路由器失效后,另一台路由器设备必须承担所有的网络流量,保证网络业务的正常运转和不中断。
骨干层到分布层的两条连接链路也为主备设计,在主用链路中断后,备用链路启用,保证链路的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