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硝基苯甲酰氯
- 格式:docx
- 大小:18.31 KB
- 文档页数:2
基本信息苯甲酰氯,别名:氯化苯甲酰苯酰氯,分子式为C7H5ClO,分子量为140.57,是一种有机物,无色透明易燃液体,溶于乙醚、氯仿、二硫化碳和苯。
苯甲酰氯为制备染料、引发剂、紫外线吸收剂、橡塑助剂、香料、有机过氧化物、医药和树脂的重要中间体。
苯甲酰氯也被用于摄影和人工鞣酸的生产之中,也曾在化学战中作为刺激性气体而使用。
性质与稳定性苯甲酰氯暴露在空气中即发烟。
有特殊的刺激性臭味。
蒸气刺激眼粘膜而催泪。
凝固点-1.0℃,折射率1.5537。
遇水或乙醇逐渐分解,生成苯甲酸、苯甲酰胺或苯甲酸乙酯和氯化氢。
苯甲酸中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遇水反应发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有腐蚀性。
没有外在干扰情况下具有稳定性。
避免与强氧化剂、强碱、醇类、水和有潮湿空气的环境接触。
不聚合。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实验室监测方法:空气中的测定,先将本品硝化,然后对二硝基苯甲酸进行比色测定。
灵敏度为5mg/m3。
环境标准:前苏联(1975)车间卫生标准 5mg/m3,即为0.87PPM。
用途苯甲酰氯用作有机合成、染料和医药原料,制造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农药除草剂等。
在农药方面,是新型的诱导型杀虫剂是异恶唑硫磷(Isoxathion,Karphos)中间体。
苯甲酰氯是重要的苯甲酰化和苄基化试剂。
可用于非离子型植物胶与两性金属含氧酸盐交联的冻胶压裂液中。
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过硫酸盐配合使用。
另外用于生产冰染染料蓝色基BB、蓝色基RR、紫色基B以及直接耐晒红GB,还可生产还原5GK、还原橄榄R、还原橙3G、还原灰BGG、红4B、分散黄SE-2GL、黄RFL、分散荧光黄FFL等。
大部分苯甲酰氯用来生产过氧化苯甲酰,其次用于生产染料中间体、二苯酮紫外光吸收剂、苯甲酸苄酯、苄基纤维素和苯甲酰胺等的重要化工原料。
过氧化苯甲酰用于塑料单体的聚合引发剂,聚脂、环氧、丙烯酸树脂生产的催化剂、玻璃纤维材料的自凝剂,硅氟橡胶的交联剂,油脂精制、面粉漂白、纤维脱色等。
医药分子中引入酰基可以改变药性[1],酰氯常常作为酰化反应的酰化剂,常用的有:如碳酸二酰氯、乙酰氯、苯甲酰氯、苯磺酰氯、酰氯、三氯氧磷和氯气等。
分子中含酰氯基团的许多化合物大都是医药或医药中间体,或是合成药物的基本原料。
本文主要叙述具通式-RCOCl的一些重要而具有实用价值、且主要在医药合成领域中应用的“酰氯”化合物。
1一些重要的酰氯化合物1.1亚硫酰氯亚硫酰氯,又名氯化亚砜、亚硫酰二氯,它具有强的氯化能力,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及工业生产中的氯化剂、催化剂和脱水剂;常用于羟基和巯基的氯化、酸酐、羧酸磺酸的酰氯化、有机磺酸或硝基化合物的氯代等。
另外,在磺酰氯的合成过程中,发现在反应中加入少量氯化亚砜能有效提高收率,某些反应仅用氯磺酸时收率在65%~70%,而加入氯化亚砜后能提高至85%。
用途极其重要而广泛,例如以它作为氯化试剂可制得邻(对、间)苯二甲酰氯、邻乙酰氧基苯甲酰氯、间甲基苯甲酰氯、邻氯苯甲酰氯、对硝基苯甲酰氯、3,5-二硝基苯甲酰氯、丁(己、庚)酰氯、十六碳酰氯、己二酰氯、4-氯代丁酰氯等。
这些含酰氯化合物是有机合成工业的基本原料或中间体。
氯化亚砜在农药、医药、染料、高分子、涂料、都有广泛应用,例如我国生产的氰戊菊酯类农药中,以往使用POCl3为酰氯试剂,废水量大、其中的含磷化合物很难治理。
近年采用亚硫酰氯作酰氯化试剂,副产物为HCl 和SO2,可以回收利用。
在多种用途中,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更引人注目,它可以用于合成抗肿瘤药物泼尼齐(Prednimus-一些重要酰氯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新型药物合成技术中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徐兆瑜(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41)摘要:酰氯化合物在新医药和现代农药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酰氯化合物中的活性基团及催化作用,可以合成出一系列医药化工产品或其中间体,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医药衍生物的制备途径。
介绍了十余个酰氯化合物其中包括:亚硫酰氯、乙酰氯、2,3-二氯苯甲酰氯、2-甲基-5-乙酰氨基苯磺酰氯、4-氯丁酰氯、2,4,6-三甲基苯甲酰氯等。
间硝基苯甲酰氯介绍间硝基苯甲酰氯(2-nitrobenzoyl chlorid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7H4ClNO3,分子量为181.56 g/mol。
它是一种黄色晶体,常用作有机合成和化学研究中的试剂。
合成方法间硝基苯甲酰氯的合成常采用硝基苯甲酸与氯化亚砜反应的方法。
具体合成步骤如下:1.取一定量的硝基苯甲酸和碳酸钠加入反应瓶中。
2.慢慢加入足够的氯化亚砜,并搅拌均匀。
3.在低温下搅拌反应混合物约30分钟。
4.随后升温至常温,反应持续数小时。
5.在反应结束后,用水淋洗反应产物并使用酸性溶液中和。
6.过滤并冷却沉淀物得到黄色的间硝基苯甲酰氯。
物化性质间硝基苯甲酰氯为黄色晶体,具有特殊的物化性质:•分子式:C7H4ClNO3•分子量:181.56 g/mol•外观:黄色晶体•熔点:56-58°C•沸点:273-275°C•溶解性:更容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而不溶于水。
应用间硝基苯甲酰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应用广泛:1.作为酰化试剂:间硝基苯甲酰氯可以与醇、胺等亲核试剂反应,进行酰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酯或酰胺化合物。
2.作为荧光探针:由于其诱导荧光的性质,间硝基苯甲酰氯可用于荧光探针的制备,用于细胞示踪或生物学研究。
3.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间硝基苯甲酰氯可以通过其他化合物的合成,制备出更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药物、染料等。
安全注意事项在操作间硝基苯甲酰氯时,需注意以下安全事项:•使用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在操作过程中,确保通风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以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将间硝基苯甲酰氯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与可燃物质接触。
•在处理间硝基苯甲酰氯废弃物时,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正确处理。
结论间硝基苯甲酰氯是一种有机合成和化学研究中常用的试剂。
通过硝基苯甲酸和氯化亚砜反应可以合成得到间硝基苯甲酰氯。
它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物化性质,在有机合成、荧光探针制备和有机中间体合成中具有广泛应用。
衍生化衍生化是一种利用化学变换把化合物转化成类似化学结构的物质。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功能的化合物参与衍生反应,溶解度,沸点,熔点,聚集态或化学成分会产生偏离。
由此产生的新的化学性质可用于量化或分离。
样品的衍生化的作用主要是把难于分析的物质转化为与其化学结构相似但易于分析的物质,便于量化和分离。
当检测物质不容易被检测时,如无紫外吸收等,可以将其进行处理,如加上生色团等,生成可被检测的物质。
在仪器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气相色谱中应用化学衍生反应是为了增加样品的挥发度或提高检测灵敏度,而高效液相色谱的化学衍生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某种试剂(通称化学衍生试剂或标记试剂)与样品组份进行化学反应,反应的产物有利于色谱检测或分离。
一般化学衍生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提高样品检测的灵敏度;改善样品混合物的分离度;适合于进一步做结构鉴定,如质谱、红外或核磁共振等。
进行化学衍生反应应该满足如下要求:对反应条件要求不苛刻,且能迅速、定量地进行;对样品中的某个组份只生成一种衍生物,反应副产物及过量的衍生试剂不于扰被测样品的分离和检测;化学衍生试剂方便易得,通用性好。
我们一般是遇到-NH -OH极性基团,才进行衍生化,改善色谱行为-NH 一般加TFA-OH 一般加TMS分类分衍生化常用的反应有酯化、酰化、烷基化、硅烷化、硼烷化、环化和离子化等。
虽然气相色谱已有许多衍生化方法,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是不能用于热不稳定化合物。
此外,对于一些有复杂基质的实际样品,除分离上的困难外,还容易污染进样器和损坏柱子。
衍生化反应从是否形成共价键来说,可分为两种:标记和非标记反应。
标记反应是在反应过程中,被分析物与标记试剂之间生成共价键;所有其它类型的反应,如形成离子对、光解、氧化还原、电化学反应等都是非标记反应。
另一种区分衍生化反应是从衍生反应的场所来分,有柱前衍生化(pre-columnderivatization),柱上衍生化(on-columnderivatization)和柱后衍生化(post-columnderivatization)三种。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3,5-二硝基苯甲酰氯化学品英文名:3,5-dinitrobenzoylchloride|3,5-dinitrobenzene carbonyl chloride化学品别名:3,5-二硝基氯化苯甲酰CAS No.:99-33-2EC No.:202-750-6分子式:C7H3ClN2O5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固体。
易燃,其粉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 GB 30000-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固体,类别2。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信息:易燃固体。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和等势联接。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不适用。
安全储存:不适用。
废弃处置:不适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遇火或摩擦可被引燃,其粉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意外食入本品可能对个体健康有害。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请参阅 SDS 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物质混合物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描述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 SDS 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
如果呼吸困难,给于吸氧。
如患者食入或吸入本物质,不得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果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立即就医。
食入: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立即呼叫医生或中毒控制中心。
脂环烃精选题及其解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解 (1)反-1-甲基-4-异丙基环己烷 (2)反-1,2-二甲基环丙烷 (3)r-1,反-2,顺-3-三甲基环己烷 (4)6-甲基螺[3.4]辛烷 (5)2,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 (6)二环[2.2.0]己烷2.下列化合物有可能存在吗?解 (1)不存在。
反式环己烯的张力过大,只有当成环原子数扩大到八或以上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反式环烯烃。
化合物(3)便能形成稳定的环烯烃。
(2)不存在。
三键要求四个碳原子保持直线型,这样的单元是不能只用两个碳去连接成环的;但可以用四个或以上的碳原子去连接成稳定的环炔烃。
如:(7)。
(4)不存在。
sp 2杂化碳原子要求和它相连的三个原子具有同处一个平面的结构,分子中桥碳原子至少有一个而又不甚多的情况下,这样的桥头碳原子不可能是sp 2杂化态的。
(5)是稳定的。
因为烯碳原子能容易地使用sp 2杂化态成键。
(6)是稳定的。
因为螺碳原子可用sp 3杂化态成键。
3.回答下列问题:(1)顺-1,2-二甲基环己烷和反-1,2-二甲基环己烷的燃烧热分别为5226.4和5220.1 kJ ·mol -1。
试回答哪一个化合物更稳定?并说明理由。
(2)在烷烃和环己烷或更大的环烷烃中,每个亚甲基单位的燃烧热约为658 kJ ·mol -1。
对于环丙烷和环丁烷来说,这个值分别为697.1 kJ ·mol -1和686.2 kJ ·mol -1。
解释这些值的差别。
(3)多于6个碳原子的环烷烃难于用分子内成环反应来合成,然而它们却是稳定的。
另一方面,环丙烷类是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然而它们却是最不稳定的环烷烃。
这些事实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4)利用分子内的取代反应以合成六个碳原子以上的环是在极稀的浓度下才有效,为什么?HHHH(1).(2).(5).(6).(7).(3).(4).解(1)燃烧热是指分子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它的大小反映出分子内能的高低。
表-2-硝基苯甲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标识 中文名:2-硝基苯甲酰氯;邻硝基苯甲酰氯 危险化学品目录序号:2243 英文名:o-Nitrobenzoyl chloride;2-Nitrobenzoyl chloride UN编号:3261 分子式:C7H4CINO3 分子量:185.57 CAS号:610-14-0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黄色结晶或液体,有刺鼻的恶臭。 熔点(℃) 25 相对密度(水=1) 1.40 相对密度(空气=1) 无资料 沸点(℃) 148-149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溶解性 溶于热乙醇、苯、乙醚。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 无资料。
健康危害 具腐蚀性。蒸气和粉尘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遇水反应释出氯化氢气体,受热分解释出氯气和氮氧化物。吸入,可引起喉、支气管痉挛、炎症,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等。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可燃 燃烧分解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氯化氢
闪点(℃) 110 爆炸上限(v%) 无资料 引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下限(v%) 无资料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遇潮时对大多数金属有腐蚀性。遇水反应,放出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的氯化氢气体。蒸馏残留物可能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
建规火险分级 丙类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禁忌物 强氧化剂、强碱、水。 灭火方法 二氧化碳、于粉。禁止用水。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用流动清水冲洗,若有灼伤,按酸灼伤处理。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15分钟。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口服牛奶、豆浆或蛋清,就医。
储运条件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防止受潮和雨淋。应与碱类、氧化剂、潮湿物品、食用化工原料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强氧化剂、强碱、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3,5-二硝基苯甲酰氯与乙二醇反应机理
以3,5-二硝基苯甲酰氯与乙二醇反应机理为标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反应的机理过程。
我们来了解一下3,5-二硝基苯甲酰氯和乙二醇的结构。
3,5-二硝基苯甲酰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3(NO2)2COCl。
乙二醇是一种二元醇,化学式为C2H6O2。
在反应开始时,3,5-二硝基苯甲酰氯与乙二醇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产物3,5-二(2-羟乙基基)苯甲酰氯。
该反应是通过酰氯基与乙二醇中的羟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来进行的。
亲核取代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反应,其中酰氯基是亲电子试剂,而乙二醇中的羟基则是亲核试剂。
接下来,在中间产物3,5-二(2-羟乙基基)苯甲酰氯的存在下,反应继续进行。
这时,乙二醇中的羟基与中间产物中的酰氯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3,5-二(2-羟乙基基)苯甲醇和HCl。
这一步反应是通过酰氯基与乙二醇中的羟基发生取代反应来进行的。
通过脱氯反应,3,5-二(2-羟乙基基)苯甲酰氯中的氯原子脱离,生成最终产物3,5-二(2-羟乙基基)苯甲醇。
脱氯反应是通过酰氯中的氯原子与反应体系中的一些亲核试剂发生反应,从而脱离酰氯中的氯原子。
3,5-二硝基苯甲酰氯与乙二醇反应的机理过程可以总结为:首先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产物,然后通过取代反应生成反应产物,最后通过脱氯反应生成最终产物。
这一反应机理的研究对于理解有机反应的机制以及有机合成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于3,5-二硝基苯甲酰氯与乙二醇反应机理有所帮助,同时也加深对有机反应机理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一硝基甲苯生产与应用一、一硝基甲苯生产概况一硝基甲苯(邻硝基甲苯、对硝基甲苯、间硝基甲苯)是由甲苯经硝、硫混酸硝化,再分离、中和、水洗、碱洗、水洗后,再经干燥、脱重、分馏得邻、间、对硝基甲苯(邻:问:对=60:4:36)三种同分异构体,均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国内一硝基甲苯的主要生产企业有:江苏淮河化工有限公司(国营9395厂)、国营375厂、四川红光化工厂(国营565厂)、湖北东方化工厂(国营525 厂)、吉化公司染料厂、湘潭有机化工厂、广东茂名有机化工厂等,总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
一硝基甲苯作为医药、农药、容纳了、香料等的中间体应用非常广泛。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一硝基甲苯及衍生物的价格比欧洲同类产品平均低30%,具有机枪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一硝基甲苯及其衍生物产品产量,足以左右欧洲市场的行情,导致欧洲一些历史悠久的中间体生产企业日趋萎缩。
据统计,近十年中,西欧被迫关闭2家硝基甲苯生产厂,最近日本的一家硝基甲苯企业也不再生产该产品;5年前,2.6 二氯甲苯还有1~2家企业在生产,现在已不再生产,间氯甲苯从5年前4家厂生产减少到只有2家;二氯苯、N-乙基苯胺也减少了多家生产厂。
美国一些大公司如联合公司、氰胺公司先后退出中间体生产舞台,美国市场上的铜酞菁、2B酸等70%来自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本国几乎不生产。
由一硝基甲苯出发,可以得到很多的化工产品。
以染料、医药、农药等为主的精细化工产品不断被开发,使得一硝基甲苯的用途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随着西欧中间体生产企业相继停产,中间体的生产重心逐渐移至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这为我国一硝基甲苯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生产、售提供了空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一硝基甲苯应用情况1.邻硝基甲苯邻硝基甲苯可以通过还原、氯化、缩合等反应得到一系列衍生产品,作为染料、医药、农药合成中间体,应用广泛。
1.1邻甲苯胺邻硝基甲苯经还原可得到重要的染料、医药、农药中间体邻甲苯胺。
早期的邻甲苯胺是以邻硝基甲苯为原料,在氯化铵介质或稀酸中用铁粉还原, 由于该工艺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目前国内大多数已采用在铜触媒存在下加氢还原的工艺。
苯佐卡因的合成原理
苯佐卡因(Benzocaine)是一种局部麻醉剂,常用于减轻疼痛和痒感。
它的合成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合成对硝基苯甲酸(Para-nitrobenzoic acid):对硝基苯甲酸是苯甲酸(Benzoic acid)经过硝化反应得到的产物。
在反应中,苯甲酸与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后加热反应,生成对硝基苯甲酸。
2. 还原对硝基苯甲酸:对硝基苯甲酸通过还原反应转化为对氨基苯甲酸(Para-aminobenzoic acid)。
在反应中,对硝基苯甲酸与亚硫酸铵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还原,生成对氨基苯甲酸。
3. 酰化反应:对氨基苯甲酸通过酰化反应转化为对氨基苯甲酰氯
(Para-aminobenzoyl chloride)。
在反应中,对氨基苯甲酸与无水氯化亚砜反应,生成对氨基苯甲酰氯。
4. 酯化反应:对氨基苯甲酰氯与乙醇(Ethanol)反应,生成苯佐卡因(Benzocaine)。
在反应中,对氨基苯甲酰氯与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苯佐卡因。
总的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对硝基苯甲酸+ 亚硫酸铵+ 碱性条件→对氨基苯甲酸
对氨基苯甲酸+ 无水氯化亚砜→对氨基苯甲酰氯
对氨基苯甲酰氯+ 乙醇+ 碱性条件→苯佐卡因
苯佐卡因的合成原理主要包括硝化反应、还原反应、酰化反应和酯化反应四个步骤。
在实际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并使用适当的反应条件和试剂。
对硝基苯甲酰氯
标
识
中文名:氯化对硝基
苯甲酰;硝酰;4-硝基苯甲酰氯 英文名:4-nitrobenzoic acid chloride; p-nitrobenzoyl chloride 分子式:C7H4ClNO3 相对分子质量:
185.5646
CAS号:122-04-3 结构式: 危险性类别:腐蚀品 化学类别:
主要组
成与性
状
主要成分: 外观与性状:亮黄色针状结晶,有刺激性气
味,易潮解,遇水和醇分解。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合成头孢唑啉(Cephazolin) 、普鲁卡因和叶酸等。
健康
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
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
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
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
医。
燃
爆
特
性
与
消
防
燃烧性:不燃 闪点(℃):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义 爆炸上限(%):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
危险特性:1.有毒!有腐蚀性,能引起灼伤。
2.对呼吸系统有刺激性。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泄漏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
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内湿度最好不大于85%。
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
收容泄漏物。
防
护
措
施
车间卫生标准:中 国MAC(mg/m3):
前苏联MAC(mg/m3):
美国 TVL-TWA
OSHA 2 mg/m3
美国 TLV-STEL
ACGIH 2 mg/m3
检测方法:酸碱滴定法;火焰光度法。
工程控制:密封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
眼设备。
防
护
措
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
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理
化
性
质
熔点(℃):
72~75℃
沸点(℃):205℃
/14kPa,154℃/1.5kPa 相对密度(水=1): 相对密度(空气=1)
饱和蒸气压(k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无意义
临界压力( MPa):无意义 折射率: 溶解性:溶于醚。
稳定
性和
反应
活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条件 :潮湿空气。
禁忌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毒理
学资
料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刺激性:家兔经眼:导致眼刺激。家兔经皮:引起呼吸道刺激。导致眼刺激。
致敏性:
致畸性:
环境
资料
由于呈碱性,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对植物和水生生物给予特别注意。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运输
信息
序号:2245 UN编号: 包装分类:Ⅱ 包装标志:8
包装方法:固体可装入0.5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100公斤;塑料戴或二层
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
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
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
法规
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
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
了相应规定;《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12)将该物质划为第8类腐蚀性物质。《危险
化学品目录(2015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2007)中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该物质的容许浓度。其它法规:隔膜法烧碱生产安
全技术规定(HGA001-83);水银法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HGA0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