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文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科学社会主义结业论文-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教训。
这些事件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缺陷,提醒我们需要审视和改进这一社会制度。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中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这些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过度控制导致了生产力的低效和资源的浪费。
同时,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权力滥用也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更加注重民主参与和有效的治理机制,以避免集权和官僚主义的弊端。
其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揭示了经济计划和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经济计划的指导作用,然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计划往往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无法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
相比之下,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地反映供需关系和资源配置,激励个体创新和创造。
因此,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更好地结合计划和市场,发展一种包容和灵活的经济体制。
第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也提醒我们关注公民权利的保障和人权的尊重。
在这些国家中,政府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人们的声音和诉求被抑制和压制,这导致了社会的紧张和冲突。
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更加重视公民自由和人权的保护,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和表达的机会。
最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还提醒我们要避免意识形态的教条主义和僵化。
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制执行导致了思想的僵化和创新的抑制。
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和辩论,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需要应对集权与官僚主义、经济计划与市场机制、公民权利与人权保护以及意识形态僵化等问题,以创造一个更加民主、适应性强、保护人权和促进创新的社会制度。
苏联解体的教训与思考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四个方面对苏联模型的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探索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苏联解体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并取得巨大成功。
后来,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其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70多年,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就是-苏联模式。
苏联共产党建立于1898年,经历19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执掌政权,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其间历经六任领导人,曾经两次打败帝国主义武装入侵,继而发展成为与美国雄踞世界的泱泱大国,但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执政74年的苏联从此正式解体。
近百年的世界共产主义大崩溃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酿成这种败局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对苏联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是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依据。
在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的经济体制。
自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消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本体。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的经济与国防建设又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超级大国。
但在经济模式方面,其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1、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公有制,除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外,不允许其他经济体制的存在;2、经济架构存在重工轻农的畸形发展,使得农轻重三者比例严重失调;3、集权管理,即中央部门集管理权与经营权于一身,具有高度集中性与指令性等特点;4、分配体制的空泛化,对于普通干部实行有严重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相比之下,高级干部实行的是具有特权主义的分配体制。
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回顾了20世纪末苏联崩溃的原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这场历史事件不仅对苏联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
首先,苏联解体暴露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端。
苏联的一党制和高度集权化的国家管理体制削弱了地方自治和民众参与决策的能力。
这种垂直管理结构导致了决策过程缓慢、权力滥用和腐败蔓延。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地方自治的重要性,促进民主决策和权力分散,并建立有效的反腐机制。
其次,苏联解体揭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苏联经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市场机制的缺失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滞后。
在进行经济改革时,需要更好地平衡政府的引导作用与市场的自主性,鼓励市场竞争、创新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和国民福利的提高,避免新的经济体制带来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稳定。
第三,苏联解体提示我们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
苏联内部存在多民族和多宗教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苏联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并不充分。
这导致了民族冲突、仇恨和分离主义情绪的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和宗教的权益,促进民族和谐与和平共处。
第四,苏联解体也暴露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问题。
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陷入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国际秩序遭到重新调整。
这提醒我们应该建立稳定、公正和平衡的国际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寻求共赢和谐发展。
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力量,保持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总之,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警惕中央集权和官僚主义的弊端,推进地方自治和民主决策。
同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平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我们还应该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多元共存。
在国际事务中,我们需要坚持和平发展、多边主义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建立稳定、公正的国际秩序。
只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
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
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
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一、背景介绍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发生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以及各个国家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以期能够吸取历史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二、政治体制的不稳定性1. 缺乏民主和权力制衡机制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民主和权力制衡机制。
在苏联时期,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没有独立的司法系统和媒体监督机构,导致了权力滥用、腐败等问题的严重存在。
2. 民族问题的矛盾激化苏联由众多民族构成,但在统一国家框架下,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这种民族问题的长期积累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爆发点。
3. 中央集权导致的经济问题苏联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经济资源的分配高度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决策,导致了经济效率的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这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经济体制的失效1. 计划经济的缺陷苏联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很多缺陷,例如资源配置效率低、刺激创新动力不足等。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失去竞争力。
2. 腐败和浪费苏联解体前后,腐败和浪费问题日益严重。
官员们滥用职权,侵占国有资产,导致了经济资源的挥霍浪费。
这种腐败和浪费现象正是苏联经济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私有化的困境苏联解体后的私有化过程中,资产的集中和少数人的独享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许多国有企业被转手给少数人控制,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
四、民主转型的困境1. 制度的建设与转型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试图从共产主义制度转型为民主制度,但面临了巨大的困境。
这些国家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建设经验,整个转型过程充满了挑战和阻力。
2. 社会动荡与政治权力争夺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国家出现了社会动荡和政治权力争夺的局面。
政治派别的分裂和利益的冲突使得国家难以实现和平的政治过渡和经济发展。
3. 国际影响与外部干预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国家在民主转型过程中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论文论述苏联解体的原因摘要:苏联,中国曾经的老大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人口286,730,817(19xx年),然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最后在19xx年12月21日解体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原因吧。
一,制度性因素:它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二,领导人因素:他们发起的改革瓦解了现存的制度并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四,阿富汗战争因素:解体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制度性(一)苏联的制度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联邦制国家体制有名无实;苏共和联盟中央垄断权力,使共和国失去实权;各种决定权集中于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主权限于狭小范围;苏维埃在政治体制中地位下降和变形,使共和国的参政议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民族在联盟国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领导地位,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
这种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与分权性质的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加之宪法关于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和退盟权的规定,为各加盟共和国争取国家主权、脱离联盟中央积累了动因,提供了法律依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造成共和国失去经济决策权;资源归属、企业隶属、产品物资和财政收支高度集中于中央,共和国既无权也无力综合发展地区经济;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按照全国的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行,造成许多共和国经济“殖民地化”,结构单一、生产落后。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经济建设只有一个积极性,束缚了地方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这一切形成了共和国经济主权要求和民族分离的历史根源。
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
苏联模式带给人们的不是富裕的社会主义,而是危机的社会主义,并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2019-09-10摘要:1985年,⼽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1991年8⽉19⽇发⽣的⼋⼀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12⽉25⽇,⼽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历史宣告结束。
⽬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的社会主义国家,全⾯了解苏联解体的内外原因,借鉴苏联历史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等⽅⾯的良性发展树⽴⼀⾯旗帜。
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党的执政能⼒建设,完善民族政策具有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内外因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整个20世纪都为之震惊的⼤事,近些年来,随着⼀系列苏联档案的解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也众说纷纭,苏联学者倾向于认为是西⽅国家对苏联实⾏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各个党派的纷争导致的;西⽅的主流媒体则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民族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尔巴乔夫改⾰与苏联解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从内外两个⾓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苏联⾃斯⼤林时期就开始实⾏⾼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发展教条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实践。
苏联强调经济的⽚⾯发展,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重⼯业;国家权⼒⾼度集中,过于忽视民众的切⾝利益。
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等⽅⾯的原因,对外关系具有极强的封闭性。
最重要的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时期的具体相结合,未能认识到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苏联⼤国沙⽂主义的⽂化传统和极端的民族性格。
苏联历史上属于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国沙⽂主义的弊端并没有彻底清除,地理环境、民族信仰等各种因素交互形成的民族性格具有极端性,做决策时不能坚持湿度原则,没有合理平衡各⽅利益,达到理性的平衡点,实现战略利益的最⼤化。
三、主要领导⼈错误的改⾰思想,⼽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其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苏联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国家经济的长期低效和生产力水平的滞后。
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和市场调节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与此苏联政府庞大的官僚体系也使得国家治理效率低下,难以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挑战。
苏联在大国外交上的态度和外交政策导致了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长期对抗,加剧了与美国之间的冷战对抗,最终导致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地位的全面下滑。
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也给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对中国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苏联解体表明了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的意识和决心,尤其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苏联解体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必须注重治理效能和市场化,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法制建设,并持续加速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苏联解体也表明了国家间的国际合作和交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不仅积极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外交政策。
苏联解体对中国深化改革的启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借鉴,在实践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一直在借鉴和吸取各种经验教训,同时也在不断总结和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不仅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积极探索,并且通过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的积极性。
中国还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
对于苏东经验的教训摘要:历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的解体也不例外。
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令世人震惊与沉思。
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苏联解体的根源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观点纷呈,智仁互见。
总体上大家都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危机总爆发的结果。
从政治、经济、执政党、和平演变、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到戈尔巴乔夫把改革引向歧途和叶利钦的釜底抽薪,学术界已经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从以上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本文着重从执政党建设解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揭示苏联解体对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执政党建设;现实意义1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1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在执政体制方面,苏共搞的是党政合一体制,也就是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有很大的弊病,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客观上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总的政治领导。
宪法明确规定的最高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和地方苏维埃实际上处于党的直接干预下,有名无实,所谓苏维埃民主或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流于形式,更谈不上人民当家作主;1.2 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苏共党内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为个人专断、破坏社会主义法治提供了可能。
在苏联掌权的官僚系统,是一个包括党、政、军在内,权利涉及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单一等级系统。
拔尖的是苏共自己列入高干花名册的一万人到十万人,但是确切人数远远不止这些。
各官僚阶层所拥有的权力、特权等可以说是按照金字塔式的结构排列的。
一切权力集中于各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的权力又集中于书记手中,层层集中,逐渐变为个人领导,从而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党的机关和组织变为个人的工具;1.3 人民与权力越来越远苏联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制,实际上是由这个官僚统制着苏联的物质生产。
从具体层面看,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二是苏联解体的原因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关于三方面主要原因之间的关系:从国际大环境看,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到70年代,出现了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发展的转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由进行军备竞争、争夺军事优势的斗争转为争夺综合国力的优势,特别是争夺经济和科技的优势。
从主观上讲,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认识上长期落后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未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对战后掀起的科技革命不予重视,对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严重的弊病不及时调整和改革,同资本主义斗争的重心,不是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维护世界和平,而是同美国搞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这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满。
当要求改变现状的改革潮流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逆流混淆在一起时,给西方加紧推行和平演变以可乘之机。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所引发的矛盾与危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因为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和一定的土壤或温床。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苏联社会“得了病”,而在于“治病”的医生是高明还是庸医,是对症下药还是错用了药方和乱动手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高唱要用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新思维”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转到民主社会主义轨道上,这种改革不是完善社会主义,而是摧毁社会主义,充当了西方“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和代理人,是苏联解体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演变、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原因1.政治因素。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造成了党政不分,缺乏民主,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及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给苏联的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长期改革不力也最终败坏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经济因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虽然它在执政时期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并未探索出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
这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地位。
3.民族因素。
斯大林执政后长期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不切实际地推行的“一体化”、“民族融合”等政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4.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治信仰的丧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一个深层原因。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
纵览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历史,起初,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不仅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在积聚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僵化,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政治信仰体系不断瓦解,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信任,对苏共失去信心。
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使了民众政治信仰的丧失: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对政治信仰构成了直接威胁。
苏联解体论文总结引言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世界政治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不仅对苏联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社会和全球政治格局带来了重大变化。
本文旨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以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众多,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政治体制的矛盾:苏联政治体制长期以来缺乏政治多样性,并且权力高度集中在党与政府领导层的少数人手中,导致政治决策无法广泛参与,并且容易产生腐败和权力滥用问题。
2.经济体制的失效: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以来在经济效率和创新方面存在问题。
缺乏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权不明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导致苏联经济逐渐衰退。
3.民族矛盾的复杂性: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一直存在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中央集权政府对于各民族的不公平待遇加剧了这些矛盾,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
4.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解体之前的全球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西方国家的军备竞赛、经济发展以及对苏联的经济制裁等。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内外矛盾。
苏联解体的过程苏联解体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的逐渐形成。
1.政治上的变革: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言论自由、民主选举和权力下放等。
这使得苏联社会出现了政治多样化和民主化的迹象,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2.经济上的变革:苏联在19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改善中央计划经济的问题。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经济混乱和不稳定。
3.民族矛盾的激化:苏联解体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多民族的苏联国家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导致各民族的关系越发紧张和不稳定,甚至出现了内战。
4.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宣言:在1991年8月,苏联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苏联解体课题论文摘要: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
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在苏联内部的政治、经济等原因和日益变幻的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这个社会主义大国最终也走上了解体的道路。
[1]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的辞职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我国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于我国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很强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指导思想、体制僵化、领导失职、和平演化、政党腐败1、指导思想的偏差俄国哲学家亚维耶夫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比,有较高的精神、道德水准和革命精神。
但革命胜利后,革命领导人无形中骄傲自满的情绪就慢慢流露出来,有时甚至会因为维护其所谓的“公平正义”,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领导一场场大破坏。
在苏联,指导思想逐步走向的偏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转向和奔溃也正是所谓的“社会主义”拥护者们引起的社会大动荡,这也正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2、体制僵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这瞬息万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只有懂得变通才能得以生存。
[2]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在特定的时代里,这种制度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它使苏联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社会主义强国。
但到二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严重背离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和极大压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僵化的模式的弊端也凸显出来。
到了此时,这种僵化的体制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
苏联的解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领导失职戈尔巴乔夫任职时,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所以,他必须改革。
但他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人,他没有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
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
从此不复存在了。
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呼啦啦如大厦之颠倒,突然间就在世人面前坍塌了呢?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解体原因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是多方面的。
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因(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所谓内因,既不是寿终就寝也不是被暴力推翻,而是由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的合力以和平的、法律的方式宣布“终止存在”的。
之所以存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种体制是高度集中而有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他的特点是一切权利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中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他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趋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他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
因为,他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竞争活力,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切实的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与西方差距;不能正确及时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制消费品生产比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必然使人民的生活得不到进一步改善,不能真正全面的实行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然使经济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后果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后果近几十年来,苏联解体被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也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启示。
一、解体的原因1.经济因素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成为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市场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失衡、生产效率低下以及不合理的经济政策使得苏联长期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国家财政赤字不断攀升。
2.政治原因苏联解体的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制度的弊端。
集权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成为苏联政治体制的痼疾,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权利。
苏联领导层的权力集中导致了决策效率低下、对人民意愿的忽视,进而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3.民族矛盾苏联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矛盾也是导致解体的原因之一。
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政治利益的冲突以及历史上的仇恨导致了民族关系的紧张。
在苏联政权解体时,民族主义情绪激发,各个共和国对自主权的争夺使得国家分崩离析。
二、解体的影响1.国际格局的变革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冷战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态势缓解;另一方面,解体后的共和国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挑战,国内动荡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国际社会对于新生共和国的认可和支持影响着其未来的走向。
2.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冲击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重大挑战。
苏联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解体暴露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起到了负面示范作用。
这一事件使得许多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受到动摇,选择放弃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对社会主义的启示1.顺应时代发展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体制。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其原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对我国来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对深化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入手,分析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 政治体制问题:苏联政府垄断权力,导致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
政治体制僵化、不民主化导致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
2. 经济问题: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国有化程度高,经济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缺乏市场机制。
经济体制的问题导致了苏联经济危机。
3. 民族问题:苏联内部存在多样的民族群体,民族矛盾严重。
中央集权导致了民族地区对中央的不满和抵制。
4. 国际环境变化:苏联对外扩张导致了国际对苏联的孤立态度,国际形势的变化给苏联带来了压力。
二、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1.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 经济体制改革: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经济体制的问题,这对我国的深化改革提出了警示。
我们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支持和引导,打破行政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增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3. 多元民族融合:苏联的解体与民族问题密切相关,我们要重视民族团结和融合,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支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 积极适应国际环境: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在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际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多边交流合作,适应和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二十世纪中旬,东方的大陆上屹立着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和苏联,在社会主义这面大旗的领导下,中国和苏联,却在一条陌生而又孤僻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辉。
中国和苏联就像一对兄弟,哥哥照应着弟弟,弟弟支持着哥哥,兄弟俩相互搀扶着在路上摸索着。
可兄弟二人在一个岔路口停下了,由于哥哥的盲目和冥顽,他走向了一条看似平坦的大道,并要求弟弟跟随着他一同前往,弟弟因趋附哥哥的权威便一同前往。
可弟弟很快就闻到了错误的气息,他停下脚步,迟疑了,要求同哥哥返回走另一条,可由于哥哥的执拗,从此两兄弟分道扬镳。
哥哥一路向前,以为自己成功了,不停加快步伐,可等待他的却是悬崖末路,最后,哥哥跳下了悬崖,四分五裂。
哥哥于一九九一年永远停止了脚步,而弟弟一路披荆斩棘,一直走到了今天。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
从此不复存在了。
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呼啦啦如大厦之颠倒,突然间就在世人面前坍塌了呢?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是多方面的。
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因(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所谓内因,既不是寿终就寝也不是被暴力推翻,而是由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的合力以和平的、法律的方式宣布“终止存在”的。
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沙皇反动政权、俄国资产阶级软弱政权的统治,带领广大的俄国人民战胜了内部叛乱、外部干涉的不利局面,关键点就在于他们宣布以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等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坚持走了群众路线,团结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苏联一跃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成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标杆。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摘要: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和自豪的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不复存在,它解体后所留下了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仍有重要的鉴见作用。
2 它的解体对社会主义事业有重大的影响,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解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而深刻地分析和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世界的影响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更有易于我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苏联,在近70年的发展中,辉煌一时。
可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却像一个高高垒起的积木,经人轻轻一点,就突然倒塌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各种矛盾长期累积的结果。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学者福山自信地宣称: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失败,标志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政治形式和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自由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就是历史的终结。
1 可20多年过去了,这种宣言被西方国家制造出的一系列社会危机所打破。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 意识形态的错误。
苏联解体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失败,而失败是从意识形态、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首先,苏、联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导致党内思想混
乱。
从而导致政策失误、经济下滑、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分裂,进而引发一系列内部、外部的问题。
一方面,苏联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
对于世界的各种变化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原有的理论没有办法来应对世界的变化,对出于无奈出现的反对倾向也无法控制。
另一方面,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一直存在误区,对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
一度认为已经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更加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实行了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内有些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腐败特殊化。
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造成人民群众从不满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的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被国外反对势力所利用,从而造成了1991年的悲剧。
其次苏联放弃了对于思想领域的控制,使得cnn等一系列西方媒体把资本主义的一些思想传播给苏联民众,为后来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同时苏共只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共,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而民众在现实中却没有体会到,反而对苏共产生怀疑。
尤其在苏联后期,由雅科夫列夫控制的新闻机构和传媒开始公开迎合西方反动势力的需要,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大肆散布诽谤苏共,苏联舆论鼓吹全盘西化,却不允许正面意见在报刊上发表,加剧民众思想混乱,从而毁掉了人民共同奋斗努力的思想基础。
2. 经济体制的失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30年代发展过程中,曾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在二战后对于恢复经济也起到
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这种体制有很大的弊端和缺陷,这种经济特点是一切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它的特点是企业与国有关系行政人隶属于国家,一切由国家行政指挥,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都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种政策在一定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一定作用。
但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其作用不断衰退,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导致苏联经济运转失灵。
其后的各种只是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根本改变这种经济体制,而且共工农业关系以工业为主,轻金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速度与效益以速度为主,生产与消费以消费服从生产,片面发展工业,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总之,僵化的苏联经济体制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进而导致信仰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并最终促进了苏联解体。
3. 民主政策的失误。
错误的民族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苏共无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无视苏联各民族发展实际进程,出现一系列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失误,严重伤害了非俄罗斯民众。
从斯大林时代开始,民族平等友好原则就被破坏,大俄罗斯主义盛行。
强力推行一体化,强迫少数民族迁徙,不关心和尊重各个民族的价值而注重怎样消灭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俄罗斯民族处于联盟中央领导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享有特权,而其它少数民族则处于“次等民族”地位。
1936年,斯大林提出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以此为出发点,认为“民族纷争的基本组织者——剥削阶级已经消除,关系到各民族权利平等、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从而盲
目地认为苏联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兄弟合作已经建立起来”,忽视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苏共领导人长期忽视民族问题的解决,致使民族问题愈积愈多,最终民族问题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推动下,以民族矛盾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致使统一的苏维埃国家走向崩溃!
二.苏联解体的教训
按照西方的说法,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的错误,计划经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可它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效,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
它只能说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有更快地发展,更多的公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证明了的。
改革而不应改变,在政治道路上不应该改变方向。
1983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考察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苏东国家共产党人已经失去信仰,这些国家正在崛起一代新的领导人,不是思想家而是实务派。
”戈尔巴乔夫自己承认他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上位后便企图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想”来改造苏共。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的手段,改革不能变成“信仰放弃、方向背弃、正义抛弃”,改革不是改向。
3 对于中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放思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惠。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制
定并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配合,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按照五个同等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党必须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既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坚持“与时俱进,开创创新”。
坚持统一国家范围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民族平等,满足各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样才能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苏联解体是全世界共产主义心中永远的痛,但现实总是要面对的,怎样避免苏联的悲剧不再重演,怎样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基业常青举行,并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我们应在社会主义大和谐的背景下,继续研究苏联解体后的原因和教训,使得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完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光,《深入剖析苏联解体因果教训准确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趋势》[j.],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5.20第10版.
2.韦妙华,《苏共亡党的原因和历史教训》,传承,2010年12期。
3.张树华,《深入剖析苏联解体因果教训准确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趋势》[j.],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5.20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