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04.90 KB
- 文档页数:3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进展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和骨关节疼痛、僵硬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中医学中,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为“脊多黄病”,并认为该病主要是因为风寒湿邪入侵体内而致。
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成为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中医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以下是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进展。
中医病证辨析强直性脊柱炎是中医学中的“脊多黄病”,主要病机是风寒湿邪犯入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所致。
依据中医病证辨析的原则,强直性脊柱炎可以分为多种中医证型。
临床上常见的证型有寒湿证型、痹证型、血瘀证型、肝肾不足证型等。
针对不同证型,中医药使用不同的药物组方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采用中药治疗,根据病人的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巴豆、钩藤、秦艽、车前子、紫苏、穿心莲等。
2. 针灸治疗3.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和推拿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
推拿按摩可以放松患者的肌肉,减轻疼痛和僵硬感。
常用的推拿操作包括擦、拍、揉、压等。
4. 中医体育锻炼治疗中医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身体的代谢功能和自愈能力。
中医体育锻炼主要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这些锻炼方法可以促进脊柱和骨关节的活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由于其疗效显著、安全无害,已逐渐成为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
但是在使用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中药的剂量和服用时间,以及针灸和按摩的操作方法,以保证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骸骼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生多见于青壮年,我国发病率约为0.026%,且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本研究通过探讨其临床表现以及各种诊断治疗方法的分析和综述,对该疾病当前治疗进展的分析,以便以后对该疾病的治疗有一个更好的方案。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进展1.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和症状首先,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骸骼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关节囊、椎间盘和韧带等的骨化,肋椎关节、椎间关节和四肢关节等的增生与炎症 [1] 。
AS的发生多见于青壮年,我国发病率约为0.026%,且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但目前病因还不清楚,较多认为与慢性感染、遗传、内分泌失调以及自身免疫功能失调等有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病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极为密切,但由于该疾病的患者类风湿因子(RF)呈阴性,所以将之归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从症状来看,AS以腰背僵直和疼痛为常见症状,到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及较为严重的功能受损,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性以及工作生活等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该疾病病程多呈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除了危害人类健康、使病人的生活质量收到严重影响外,还造成了极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具体来看,AS的症状除了腰膝酸软、背寒怕冷,不耐久劳外,还相应伴有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夜尿增多,小便频繁;胸闷咳嗽;心悸气短;耳鸣、耳疼、听力减退以及眼部症状的反复发作;男性患者有较多伴有遗精早泄,女性患者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月经不调 [2] 。
其次,从中医角度来看,中医学中是没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一病名的,根据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将之归属为“痹症”的范畴,但从临床特征来看,又和一般所谓的“痹症”不同,具体属于其中的“川肾痹”、“骨痹”、“背楼”、“历节”、“大楼”或“骨极”等 [3] 。
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体育业的飞速发展,频繁的户外活动增加,颈椎损伤日益增多,其致残率、死亡率相对增高,常常导致患者死亡或者终身瘫痪,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有关文献报道下颈椎骨折占颈椎骨折的70﹪[1]。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案、手术入路选择、术前急诊颅骨牵引的重量问题以及手术时机问题虽然存在争议,但其共同目标是尽早有效的清除髓腔骨折块以及外伤性的椎间盘组织,使脊髓充分减压[2],即刻恢复正常的颈椎曲度、序列,消除颈椎节段性的不稳,重建颈椎生物学稳定,恢复椎体、椎间高度等。
1 颈椎前路手术下颈椎骨折脱位常造成前纵韧带、椎间盘、后纵韧带损伤,有时伴有髓核脱出,甚至游离,需手术减压,如单纯切除椎间盘不能彻底减压,需同时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1.1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有Robinson和Cloward法。
Robinson法为取自体髂骨的三面带骨皮质的”马蹄状”骨块植入损伤椎间隙,手术操作简单,其植骨块的负重能力最大。
Cloward法用特制环锯减压,取圆形植骨块嵌入植骨,此法优点是植骨块稳定,但撑开效果差,钻入深度不当,易损伤脊髓。
这种不用内固定的单纯前路减压手术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手术后脊柱的不稳定,需长时间外固定治疗,因植骨块压缩吸收,导致椎间隙塌陷,从而引起移植骨不融合、移植骨脱出、进行性颈椎后凸、脊柱排列紊乱等。
因此这样用法现已少用。
1.2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目前内固定多为钛合金钢板,钛板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抗腐蚀能力、硬度高、轻便等优点,减少了螺钉因脱落等致食管破裂的严重并发症。
颈前路钛板通过侧方遮挡应力增加了椎间植骨塊的稳定性,并分担了部分骨块纵向载荷应力,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明显降低了植骨块松动的发生率[3],增加了椎间植骨融合率[4]。
植骨加颈前钢板明显优于单纯植骨。
1.3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入或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术颈椎Cage前高后低的设计能较好的恢复椎间高度和保持颈椎的生理前凸曲度,其内可放置植骨块,诱导骨生长,促进融合。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机制及治疗进展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轴骨骼和骶髂关节。
本文综述了AS导致患者僵硬、疼痛及残疾的病理机制,包括炎症过程、骨侵蚀和骨赘形成、基因因素、关节外表现、运动限制和肌肉萎缩。
此外,还总结了AS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基因研究、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研究、新型治疗方法以及生物疗法方面的功效及预后,为进一步理解和治疗AS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机制;基因研究;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生物疗法;治疗进展引言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炎性疾病,主要影响骶髂关节和中轴骨骼,导致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随着疾病的进展,AS可能导致脊柱融合,造成严重的功能限制。
本文旨在综述AS的病理机制和最新研究进展,特别关注生物疗法的功效及预后。
炎症过程AS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慢性炎症。
炎症过程导致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疼痛和僵硬,特别是在休息后加重,活动后有所缓解 (Dougados, 2001)。
慢性炎症导致的疼痛和僵硬是AS患者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骨侵蚀和骨赘形成AS的病理过程主要影响附着点(entheses),即韧带、肌腱和关节囊附着于骨骼的部位。
在这些部位可以观察到炎症、骨侵蚀和骨赘(骨刺)形成(Schett, 2009)。
这些病理变化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和功能受限,进一步加剧疼痛和僵硬。
基因因素HLA-B27基因与AS的易感性密切相关。
虽然HLA-B27的确切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其错误折叠和未折叠蛋白反应可能调节炎症反应,导致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Dakwar et al., 2008)。
关节外表现AS不仅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还可导致外周关节的疼痛和僵硬,特别是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和踝关节的受累(Law & Haftel, 1998)。
外周关节的受累进一步加剧了疼痛和功能障碍。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脊柱关节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腰背部疼痛和僵硬。
中医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病情进行针灸疗法和中药治疗。
推拿按摩疗法可以缓解疼痛和增加患者关节的灵活性。
中医康复理疗通过各种物理和运动疗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减轻症状。
中医治疗对患者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随着中医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中医治疗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可期,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和希望。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 推拿按摩疗法, 康复理疗, 作用, 积极影响, 发展前景1. 引言1.1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进展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和骨关节,导致脊柱强直、疼痛和功能障碍。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药物治疗和物理康复为主,但疗效有限,容易出现药物耐受性或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中医辨证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治疗方法、推拿按摩疗法和中医康复理疗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疗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疼痛,中药治疗方法可以调整患者的内环境,清热解毒,强壮体质。
中医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其对患者的积极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未来,随着中医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医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 正文2.1 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是强直性脊柱炎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辨证治疗注重从整体角度分析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和病因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进展既往许多人把强直性脊柱炎比喻为“不死的癌症”,如今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相关研究的发展,如果患友们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诊,绝大部分是可以保持病情稳定,不发展,不残疾,达到“与病共存,与狼共舞”的境界。
目前,医生用来对抗AS这个“强魔”的药物武器主要有以下几类:非甾体类抗炎药一线药物,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晨僵,改善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有助于延缓患者影像学进展。
对于病情活动期和有症状的患者需持续用,注意胃肠道、心血管及肾脏副作用风险。
缓解病情抗风湿药包括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沙利度胺、来氟米特等。
能阻止疾病进展以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生物制剂应用最多的是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TNFi),TNFi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够迅速控制疾病活动度,阻止疾病的进展。
常用的TNF-α抑制剂包括进口的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以及国产的生物制剂等。
糖皮质激素如果无眼炎等关节脊柱外合并症,不主张全身口服使用,可关节内注射迅速缓解局部炎症,减轻局部疼痛。
镇痛药对于上述药物治疗失败,有禁忌或耐受不良后残留有疼痛的患者可考虑予以扑热息痛及阿片类药物等来止痛治疗。
其中,尤以生物制剂对于控制AS疾病活动度效果显著,生物制剂的应用在AS治疗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但目前应用于AS上最主要的生物制剂是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但是TNFi种类有限,且长期用药会产生免疫原性、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
因此,我们急切需要更多更安全有效新药物的研发。
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将来有可能加入“抗强武器库”的几个新药物:1.托法替布(Tofacitinib)口服JAK激酶抑制剂,已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获得美国FDA和中国食药局CFDA 的认可,获准在美国和中国上市,目前已用于治疗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荷兰学者Van der Heijde在2016年欧洲风湿病年会上发表的一项为期16周的Ⅱ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探讨了不同剂量托法替布治疗A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脊柱骨折手术治疗进展赵炳荣卢天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于减少痛苦,缩短治疗时间,早期社会复归的追求。
新的手术治疗技术体现在各种内固定的广泛开展、复杂部位内固定的实现、固定的微创化、固定的准确化等几个方面。
脊柱内固定的广泛开展过去由于脊柱内固定手术需要神经外科的指导,需要C形臂等价格较为昂贵的辅助设备,需要较为复杂的手术技术,因此基本都是由大医院的外科医师开展的。
但现在脊柱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已经在很多大、中、小医院广泛开展,从患者可以迅速得到治疗的角度看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种技术迅速普及的原因首先是脊柱内固定技术的成熟,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来传播,大医院的专家外出会诊使手术广泛开展,进而使中小医院的医生可以较快的获得相应的技能。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医院设备的进步使得很多中小医院也具备了脊柱内固定的条件。
患者的经济状况的改善使患者能够接受比较昂贵的内固定手术也促进了患者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普及。
但是脊柱内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也存在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没有掌握手术适应症和常规,没有懂得内固定的种类和范畴的选择,没有掌握相应的内固定手术的操作技术,没有基本的内固定手术条件而强行开展手术,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内固定手术并发症。
复杂部位内固定的实现最能体现复杂部位内固定这一进步的是颈椎的内固定,在过去颈椎没有很好的内固定方法,常用棘突椎板钢丝,较长范围的钢棒或头胸外固定支架,或使用前后路手术的方法。
1990年日本首先使用颈椎椎弓根固定技术一期后路固定治疗颈椎骨折,取得成功。
但是由颈椎椎弓根细小,手术操作具有较大难度,我国北京积水潭医院在2003年发表了使用三维导航下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报告,为这一手术的应用开拓了新的前景,现在可以使用齿状突内螺钉固定治疗齿状骨折,不但固定范围小,对于寰椎和齿状突功能也很好的保留。
脊柱骨折的微创治疗1987年国外报告了首先开展透视下经皮穿刺骨折椎体内注入骨胶治疗肿瘤造成的病理性椎体骨折的方法,以后逐渐扩展到骨质疏松性病理骨折的治疗,称之为椎体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