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七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社会历史背景:二战中德军入侵,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后工业化时代的工厂,嬉皮士,奔驰车与名模,物质主义与商业主义达到极致哲学思潮背景: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现代:结构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二战后西方出现的各种文化思潮总称。
涉及领域广,影响大后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下半叶西方盛行的各种激进的反传统的文学现象。
主要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
既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是一种悖离。
(1)对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传统进行更尖锐、更全面的批评(2)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包容差异(3)追求自由不羁的艺术形式和技巧的创新·荒诞化,碎片化,多义性,不确定性·有‘反文学’之称争议:定义、划分、评价•主要流派“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是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形象阐述的文学思潮,20世纪30年代末兴于法国,二战后影响到欧美及亚非,50、60年代达到高潮成就:小说、戏剧特征:哲理性和思辨性,“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代表作家:•萨特 Sartre 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1943文学创作:(1)存在主义小说a.成名作:《厌恶》(《恶心Nausea》)1938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对生活的“恶心”感,表述“存在就是荒诞,就是恶心”的哲学观,对社会的批评意识b.多卷部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49以二战为背景:通过知识分子玛蒂厄的人生道路与选择,阐释“自由选择”的哲学观c.短篇小说集《墙》The Wall, 1939:通过反法西斯展示伊比塔与格里偶然性的生与死说明世界与人生的荒诞。
(2)剧作:境遇剧萨特为表达存在主义思想而特设的一种戏剧类型。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文学、建筑、美术、音乐、哲学、社会学、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文学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继承现代主义文学、同时又发展、背离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现象。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二)哲学思潮背景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1、不再追求文学帮助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终极价值;2、不再认同人的主体性;3、作品情节内容具有荒诞性;4、追求没有规范、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技巧的创新;5、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界限,出现明显的亚文学倾向。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等。
(一)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以表现人生的荒诞——生存环境的荒诞与生存方式的荒诞——为基本主题;以表现形式的荒诞——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台词的荒诞化与悲喜剧因素的荒诞化融合——为基本艺术特色。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尤奈斯库(1912-1994)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者和主将之一;名作有《秃头歌女》、《椅子》、《犀牛》等:《秃头歌女》,是第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是彻底的“反戏剧”,通过史密斯夫妇与马丁夫妇空虚荒唐的语言、行动和胡乱敲响的挂钟、忽明忽暗的灯等喻示人生的空虚荒诞,通过博比一家同名、马丁夫妇互不相识、两对夫妇互换位置等喻示自我的丧失、人际的隔膜,通过循环结构喻示荒诞生活的延续不绝。
《椅子》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使用“反戏剧”手法,通过发生在一对生活在荒岛上的老夫妇身上的荒诞故事直喻物对人的压迫、人生的孤独凄凉、空虚、没有价值。
《犀牛》通过人变犀牛的荒诞故事直喻人异化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