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学海勒
- 格式:ppt
- 大小:980.50 KB
- 文档页数:27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重要流派和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法国,萨特《禁闭》,加缪《局外人》《鼠疫》,波伏瓦《女客》《他人的血》《一代名流》,梅勒《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萨特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厌恶》,《哲学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三幕悲剧《苍蝇》,代表作独幕悲剧《禁闭》,四幕悲剧《死无葬身之地》,独幕剧《恭顺的妓女》,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幕哲理论证剧《魔鬼与上帝》,最具争议的7幕悲剧《脏手》,自传性回忆录《七十岁自画像》。
思想倾向: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文学介入论”1.创作是为阅读而设的引导2.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萨特的艺术风格:1.极限境遇2.自由选择的人物《禁闭》最初取名《他人》全剧只有四个人物,一个是不参与剧情的侍者。
报社男编辑加儿散生、邮政局女职员伊内丝(同性恋)、贵妇艾丝黛尔(色情狂)。
名言“他人即地狱”的三层含义: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他他人对你的理解,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禁闭》艺术特征:1.题材的荒诞性2.境遇的极限性3.哲理的深刻性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使当代西方各种问题和困境在大暴露的同时,又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革命的冒险”和“后现代转折”。
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裹挟的各种先锋性、多元性的哲学观念、美学理论和艺术流派,使得对其加以清晰描述遭遇到困难,然而,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它那“耗尽”般的喧嚣和骚动,去把握其主要的理论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根源;基本特征1.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 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约瑟夫•海勒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荒诞的黑色幽默作者:米晓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9期【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挖掘社会重大问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也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本文通过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故事情节等,探讨海勒文学作品中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荒诞派文学黑色幽默【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80-01约瑟夫·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色幽默及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海勒的创作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作品取材于作者海勒所亲身经历的二战。
与其他作家的反战小说不同,《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但是对战争和军事官僚主义制度的批判,更是对现实社会日趋恶化的本身进行荒诞化的讽刺和批判。
海勒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来出发,以夸张的写作手法把现实漫画化,表现出的是以一种与写实性质完全不同的真实。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大队为写作题材及背景,实际上却并未具体描述二战中的战争情景。
作者海勒认为,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战争并不是值得感兴趣的,值得人关注的是官僚权力中的人际关系。
正因如此,海勒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创建了大量的人物及相应人际关系,并且突出各个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来夸张、象征的表现军僚主义的专横无理、军事机器的残害个性、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等。
本文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实例,解读作家约瑟夫·海勒文学作品中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完美结合。
一、《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荒诞派文学“荒诞”源于拉丁文sardus(耳聋),哲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的脱节。
约瑟夫·海勒光影下的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者简介:李杰,1974年3月,汉族,河北辛集人,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硕士,英语文学和英语教学(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北京 100101)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在世界文学大潮中,后现代主义的作为后起之秀已经越来越占领人们的视野,再加上全球化的推动,中国文学也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其中,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随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作家追求的不在是文学的终极价值,而是“叙述话语”本身。
话语和语言结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传达基础,它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
洛奇把后现代主义创作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无选择性的表现方法,归纳为6条原则:即矛盾、变更、随意、断裂、过度、短路。
其作品总体上体现出反讽嘲弄,黑色幽默的美学效果。
现实的发展往往能打破理论的设想,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既定事实。
后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中国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合理性。
作为后现代文学主要的分支之一的黑色幽默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对中国文学具有很深影响的约瑟夫·海勒,始终注视着美国的现实社会,他对美国社会阴暗面的揭示和嘲讽较其他黑色幽默作家更为直接、更为犀利。
约瑟夫·海勒1923 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
二战期间曾任美国空军中尉。
海勒的文学创作始于四十年代末。
在海勒的所有作品中,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主要成就,而《第二十二条军规》无疑又是他对美国当代文学所做的最大贡献。
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把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在喜剧中去悲哀。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4学时)第二节、海勒(2学时)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二、注意事项: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B、后现代知识状况C、后哲学的发展D、文化传统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C、元小说与元叙述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三、教学重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四、教学难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七、师生互动设计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偏离。
其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还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责、地位和存在价值的危机。
约瑟夫.海勒和中国后现代作家语言狂欢化之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后现代文学在西方浪漫文化色彩的艺术矛盾指引下创造出许多充满理性和内涵的作品,而约瑟夫·海勒与中国后现代文学作家在某种方面存在着很有趣的异同。
本文试以约瑟夫·海勒和中国后现代作家在语言狂欢化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中国后现代作家语言狂欢化异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入大学学习。
曾任美国《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1958年开始在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小说和戏剧创作。
1961年,其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创作了一大批先锋小说。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也运用了大量的戏仿的方法,语言也存在着很大的狂欢化色彩。
本文试以约瑟夫·海勒和中国后现代作家在语言狂欢化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狂欢化既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也是一种语言和具体的文学样式。
而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的庆贺、仪式等形式的总和。
它包括身体的亲昵接触,插科打诨,俯就和粗鄙。
当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时,狂欢化了的文学作品同样也就具有了挑战传统的刻板的文学样式的功能。
其实,在人类归驯于文明之前,狂欢就以某种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存在,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得以弘扬和发展。
而狂欢作为一种独立的系统化的理论提出,则是在20世纪。
一约瑟夫·海勒和中国后现代主义作品的语言特色约瑟夫·海勒的作品大多是为了评判现实主义而作的,从其行文的特点来看,非常具有狂欢化的特点。
但是具体来看,其在发展的脉络和语言的风格上与现实主义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
海勒小说大体上都是为了能够表达“非理性的服从”与“理性的叛逆”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解决的冲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Jo ur nal o f Chongqing U niv ersity of S c ie nce and Te chnolog y(S ocial S cience s Edition)No.62007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其独特的风格引导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
这部作品把“黑色幽默”荒诞离奇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在荒诞中又有着发人深省的严肃。
1创作背景及小说的象征意义《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始于1955年,正式发表于1961年。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世风日下,犯罪层出不穷。
海勒以一个艺术家的高度敏感,把这一切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形象地、高度艺术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描述的是虚构的战争时期皮亚诺萨小岛这个不可理喻令人绝望的世界的故事,暴露的则是美国资本主义统治集团的腐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一片有组织的混乱和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本质就是灾难,就是毁灭。
“第二十二条军规”可以使官僚统治集团成员为实现自己的卑鄙目的为所欲为、翻云覆雨。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任何人也别想逃脱的网,它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肆无忌惮地把人拖进种种荒诞可怕的陷阱中去,它给普通人民或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带来的是灾难和死亡。
“第二十二条军规”笼罩着全书,主宰着尤索林等小人物的命运,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怪圈。
作者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其中只有一个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军规规定,凡在面对迫在眉睫的、实实在在的危险时,对自身的安危表现出的关切,是大脑的理性活动过程。
奥尔疯了,可以允许他停止飞行,只要他提出请求就行;可是他一旦提出请求,他就不再是个疯子,就得再去执行飞行任务。
”[1]在这样荒谬的世界里,人性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
“军规”纯属子虚乌有,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或条文“可以让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愤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2]。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剧——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乔桥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张莉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摘 要:作为约瑟夫•海勒最享誉盛名的著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可谓一部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剧,其传达了一种“有组织的紊乱”,更流露了“制度化的疯狂”。
海勒以独到的手法,透彻地再现了二战后美国民众理想幻灭、价值崩溃的现实之况。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简介:乔桥(1984-),女,汉族,四川人,本科,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张莉(1981-),女,汉族,甘肃人,硕士,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新闻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120-02《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以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成功开创了黑色幽默流派。
著作全文充斥着浓厚的“黑色幽默”风格,展现荒诞离奇的同时,又不乏令人深省的严肃气息,被誉为当代经典之作。
一、《第二十二条军规》:浓重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海勒借用突破传统的消解、重构、混合、叠加、离散语言,有意、无意地打破现代主义文学理念的桎梏,呈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
(一)结构的消解纵观整部小说,冗杂无序、错乱交织,小说构筑的世界尽是混乱与疯狂。
但是,正是对有序结构的这般消解,非线性叙事手法,成就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故事伊始,应从尤索林住进洛厄里医院谈起,但作者却将这部分远远地置于第18章方才叙述。
随后的剧情是尤索林与温特格林谈话,并在洛厄里医院假扮士兵,前去会见其家人,但作者分别将其置于第10章、第18章叙述。
而在小说的第1章,尤索林早已执行飞行任务38次之多,并再次住进了洛厄里医院中;当尤索林执行战斗任务45次之时,又跳入了小说的中间章节了。
如此这般非线性叙事手法,与各章节跳跃的叙述事件、大跨度的故事情节,完全消解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1、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2、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1926),思索人生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
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
3、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白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十二个》(长诗)意象派(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1、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
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2、代表人: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隐逸派(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1、创始人:翁加雷蒂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两位弟子):夸西莫多和蒙塔莱(二)表现主义: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
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之创作特色作者:杨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4期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是海勒的代表作,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
本文意在通过分析该小说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来看作者海勒如何独到地将创作手法与主题内容完美结合,从而窥见后现代主义框架下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4-0049-02《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由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根据自己二战期间在某空军部队服役的经历所作,在该小说中,海勒一反传统的清楚明晰、合乎逻辑的叙事风格,取而代之以颠倒错乱、稀奇古怪。
他将现实世界中的丑恶、畸形、非理性的东西夸张到荒诞离奇的程度,使人们从反面认识到这个扭曲变形的世界的本质。
海勒成功运用了多元性的创作手法(如:反讽、幽默、象征、话语游戏等),使艺术的表现特征与小说的主题内容达到完美结合,开创了“黑色幽默”之先河,该长篇小说在美国文坛一直广为流传,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作。
一、故事情节的逻辑荒谬性故事情节的逻辑荒谬性主要是通过迷宫手法体现的。
迷宫手法简而言之是一种无变化、无发展的循环重复的写作方法(它被后现代派作家用来表现后现代人在当代社会中失去自我的感受)。
它具体表现为材料处理途径的单调乏味,同语反复和总体循环,旨在给读者制造迷宫感受,达到不给读者预留出路的目的。
评论家道格·歌克罗杰(Doug Gaukroger)对这部小说结构会大加赞赏道:“一部描写本质上荒诞混乱的世界的小说使用同样是荒诞散乱的风格显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It is only fitting that a novel which deals with an apparently absurd and confused world should be written in an apparently absurd and confused style)(徐连宏,2005)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反复描写了多个形象和事件,如树上的裸体男子、全身雪白的士兵,递增的飞行任务等。
约瑟夫·海勒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作者:张程旨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7期摘要:约瑟夫·海勒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印上了“黑色幽默”的烙印,他塑造了大量荒诞、古怪的人物形象,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对比色彩,也为他的文学创作赋予了一定的深度。
本文主要针对约瑟夫·海勒作品中后现代主义表达手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作品;后现代主义表达手法;应用一、约瑟夫·海勒作品的黑色幽默在文学创作中,“黑色幽默”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这种创作方法首次出现在西方的文学界内。
其实这就是一种通过喜剧的创作手法来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
海勒所创作的作品就很明显的突出了这一种“黑色幽默”,这是他的风格,此后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就在文学界里流行起来。
这种“黑色幽默”风格的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喜剧来写悲剧,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及其人性进行无限的放大,这就会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种荒诞的感情。
在古希腊的戏剧文学中,分为了悲剧和喜剧两种,而在海勒的文学作品中,他并没有将悲剧和喜剧进行划分,而是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在表面看起来诙谐幽默的文字下,中心人物的内心实质是痛苦和不幸的,这种感觉是很深刻的,所以这样把喜剧和悲剧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往往比纯粹的喜剧或者是悲剧更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更能深入了解中心人物的痛苦不堪甚至是绝望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深刻的感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海勒的作品中,他将很多负面的情节加之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处理,他一般都会在作品中加入一定量的喜剧成分。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中,自始至终的充斥着死亡这个主题,有很多令人害怕感到痛苦的场景他总会用那种轻松诙谐幽默滑稽的创作手法来描绘,看则轻松幽默,实则细细品味能给读者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就更能感受到这荒诞不经的现实世界。
幽默和死亡的融合,这就是一种极其绝望的幽默,所以在海勒的作品中他就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1.现代主义(1)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最早于19世纪70—90年代流行于法国。
20世纪20—40年代象征主义走出法国波及全欧,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仍然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
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又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深,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后期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
英国的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
代表作《荒原》(2)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思潮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20—4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20世纪头30年最有声势、最为重要的先锋派文艺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
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
此外还有美国的尤金·奥尼尔,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琼斯皇》、《毛猿》。
(3)意识流小说(im):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法国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
另外还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2.后现代主义(1)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现代注意文学流派之一,是一种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形象阐述的文学思潮.它于20世纪30年代末兴起于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欧美,波及亚非诸国,50、6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逐渐衰弱,80年代随着萨特的去世而结束。
它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寓哲理于形象、情节中,其基本主题是表现人生的荒谬与痛苦、人的被异化,不拘一格地运用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各种技巧,体裁是小说与戏剧。
外国文学史后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4个流派?存在主义文学萨特《禁闭》荒诞派戏剧尤内斯库《秃头歌女》;让·热奈《女仆》黑色幽默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库斯《百年孤独》什么叫“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3大命题?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巅峰,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史上的直接形式。
主要表现关于人类存在状态的哲理基本观念是世界的、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但倡导人们通过自由选择去面对荒诞的现象和痛苦人生,从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艺术上力求富哲理于文学,强调哲学客观冷漠。
代表作家萨特、加缪、波伏瓦。
存在主义三大命题:(1)存在先于本质;(2)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3)自由选择说。
相关知识:“他人就是地狱”出自萨特的《禁闭》。
萨特的境遇思想。
《死无葬身之地》萨特的境遇剧共有11部:《苍蝇》:取材于古希腊戏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三部曲《俄瑞斯忒斯》中的第三部《报仇神》。
苍蝇象征邪恶。
《毕恭毕敬的妓女》:一部反种族主义的剧本。
体现了作家“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主张。
《禁闭》:主要人物是三个鬼魂—一男二女:加尔森(男)、伊内丝和艾丝黛尔。
荒诞剧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代表作有尤内斯库《秃头歌女》;让·热奈《女仆》。
贝克特《等待戈多》黑色幽默剧代表作家及作品。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魔幻现实主义剧流行与拉丁美洲,代表作家及作品。
(神奇幻想,表现现实)马尔库斯《百年孤独》-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