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学海勒
- 格式:ppt
- 大小:980.50 KB
- 文档页数:27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重要流派和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法国,萨特《禁闭》,加缪《局外人》《鼠疫》,波伏瓦《女客》《他人的血》《一代名流》,梅勒《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萨特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厌恶》,《哲学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三幕悲剧《苍蝇》,代表作独幕悲剧《禁闭》,四幕悲剧《死无葬身之地》,独幕剧《恭顺的妓女》,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幕哲理论证剧《魔鬼与上帝》,最具争议的7幕悲剧《脏手》,自传性回忆录《七十岁自画像》。
思想倾向: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文学介入论”1.创作是为阅读而设的引导2.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萨特的艺术风格:1.极限境遇2.自由选择的人物《禁闭》最初取名《他人》全剧只有四个人物,一个是不参与剧情的侍者。
报社男编辑加儿散生、邮政局女职员伊内丝(同性恋)、贵妇艾丝黛尔(色情狂)。
名言“他人即地狱”的三层含义: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他他人对你的理解,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禁闭》艺术特征:1.题材的荒诞性2.境遇的极限性3.哲理的深刻性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使当代西方各种问题和困境在大暴露的同时,又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革命的冒险”和“后现代转折”。
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裹挟的各种先锋性、多元性的哲学观念、美学理论和艺术流派,使得对其加以清晰描述遭遇到困难,然而,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它那“耗尽”般的喧嚣和骚动,去把握其主要的理论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根源;基本特征1.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 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约瑟夫•海勒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荒诞的黑色幽默作者:米晓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9期【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挖掘社会重大问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也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本文通过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故事情节等,探讨海勒文学作品中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荒诞派文学黑色幽默【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80-01约瑟夫·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色幽默及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海勒的创作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作品取材于作者海勒所亲身经历的二战。
与其他作家的反战小说不同,《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但是对战争和军事官僚主义制度的批判,更是对现实社会日趋恶化的本身进行荒诞化的讽刺和批判。
海勒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来出发,以夸张的写作手法把现实漫画化,表现出的是以一种与写实性质完全不同的真实。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大队为写作题材及背景,实际上却并未具体描述二战中的战争情景。
作者海勒认为,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战争并不是值得感兴趣的,值得人关注的是官僚权力中的人际关系。
正因如此,海勒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创建了大量的人物及相应人际关系,并且突出各个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来夸张、象征的表现军僚主义的专横无理、军事机器的残害个性、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等。
本文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实例,解读作家约瑟夫·海勒文学作品中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完美结合。
一、《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荒诞派文学“荒诞”源于拉丁文sardus(耳聋),哲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的脱节。
约瑟夫·海勒光影下的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者简介:李杰,1974年3月,汉族,河北辛集人,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硕士,英语文学和英语教学(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北京 100101)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在世界文学大潮中,后现代主义的作为后起之秀已经越来越占领人们的视野,再加上全球化的推动,中国文学也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其中,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随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作家追求的不在是文学的终极价值,而是“叙述话语”本身。
话语和语言结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传达基础,它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
洛奇把后现代主义创作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无选择性的表现方法,归纳为6条原则:即矛盾、变更、随意、断裂、过度、短路。
其作品总体上体现出反讽嘲弄,黑色幽默的美学效果。
现实的发展往往能打破理论的设想,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既定事实。
后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中国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合理性。
作为后现代文学主要的分支之一的黑色幽默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对中国文学具有很深影响的约瑟夫·海勒,始终注视着美国的现实社会,他对美国社会阴暗面的揭示和嘲讽较其他黑色幽默作家更为直接、更为犀利。
约瑟夫·海勒1923 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
二战期间曾任美国空军中尉。
海勒的文学创作始于四十年代末。
在海勒的所有作品中,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主要成就,而《第二十二条军规》无疑又是他对美国当代文学所做的最大贡献。
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把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在喜剧中去悲哀。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4学时)第二节、海勒(2学时)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二、注意事项: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B、后现代知识状况C、后哲学的发展D、文化传统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C、元小说与元叙述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三、教学重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四、教学难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七、师生互动设计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偏离。
其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还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责、地位和存在价值的危机。
约瑟夫.海勒和中国后现代作家语言狂欢化之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后现代文学在西方浪漫文化色彩的艺术矛盾指引下创造出许多充满理性和内涵的作品,而约瑟夫·海勒与中国后现代文学作家在某种方面存在着很有趣的异同。
本文试以约瑟夫·海勒和中国后现代作家在语言狂欢化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中国后现代作家语言狂欢化异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入大学学习。
曾任美国《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1958年开始在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小说和戏剧创作。
1961年,其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创作了一大批先锋小说。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也运用了大量的戏仿的方法,语言也存在着很大的狂欢化色彩。
本文试以约瑟夫·海勒和中国后现代作家在语言狂欢化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狂欢化既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也是一种语言和具体的文学样式。
而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的庆贺、仪式等形式的总和。
它包括身体的亲昵接触,插科打诨,俯就和粗鄙。
当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时,狂欢化了的文学作品同样也就具有了挑战传统的刻板的文学样式的功能。
其实,在人类归驯于文明之前,狂欢就以某种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存在,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得以弘扬和发展。
而狂欢作为一种独立的系统化的理论提出,则是在20世纪。
一约瑟夫·海勒和中国后现代主义作品的语言特色约瑟夫·海勒的作品大多是为了评判现实主义而作的,从其行文的特点来看,非常具有狂欢化的特点。
但是具体来看,其在发展的脉络和语言的风格上与现实主义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
海勒小说大体上都是为了能够表达“非理性的服从”与“理性的叛逆”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解决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