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
- 格式:docx
- 大小:14.48 KB
- 文档页数:4
诸子百家高一知识点梳理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领域,诸子百家被称为是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流派,它们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本文旨在梳理和介绍一些与诸子百家相关的知识。
一、诸子百家的定义诸子百家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学派和流派。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一个个争霸的小国,各个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这种历史背景促使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出现和发展。
二、墨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学说强调了爱、和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反对战争和杀戮,提倡不以武力去解决争端。
墨子还强调社会合作和公共利益,他的学说对于后世的儒家和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道家是诸子百家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老子。
道家的学说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运行规律。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争取与之合一。
道家的观点对后来的佛家和禅宗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的学说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治理。
孔子提倡仁爱和责任感,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个人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也塑造和改善社会。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五、法家法家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韩非。
法家的学说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严厉的统治。
韩非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制和有效的管理,国家和社会才能达到稳定和繁荣。
法家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学派,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政治改革。
六、其他学派除了上述几个重要学派外,诸子百家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学派。
比如名家,他们强调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纵横家,他们主张权谋和策略;兵家,他们关注战争和军事。
这些学派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丰富了中国的哲学和智慧。
总结: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多元化和丰富性。
诸子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关于法家的形成,国内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法家的先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其早期代表为战国中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和慎到,而战国末期的韩非则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治齐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对内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工、商、渔、盐、冶、铁;举贤任能,寓兵于民,对人才、兵役、官吏等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奇效,从而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王。
早期法家大致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家的思想主要包括:特别强调法的作用,以法治国。
倡导耕战。
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
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利说。
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势、术、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
韩非说:“法者,编著之图藉,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他主张“不贵义而贵法”,“刑无等级”。
韩非也强调“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宗法制度的否定。
韩非“法治”思想,我们现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来论述:依法管理、法不阿贵、厚赏重罚、赏誉同轨。
“依法管理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法不阿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厚赏重罚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赏誉同轨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赏也均。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前言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
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道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欧培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仍然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德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和谐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是哺育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养料。
诸子百家的大量思想,如道家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倡导仁义中庸;法家重视法治;墨家强调兼爱交利,尚贤使能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铝公司正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发挥今天管理者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并提供有益的启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正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体现。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道近代企业管理思想源于西方,管理理论是纯制度式的。
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企业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化,目的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同时利用规章制度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和职业道德。
管理好一个企业,首先必须有规的科学管理体系,因为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企业管理的重要容之一就是建章立制。
但制度建设以后如何用人性的道德力量去执行遵守它,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面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悠久性,面对“情、理、法”三者并存的情感人文因素,完全照搬西方的这一套管理模式是值得商榷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信念,寓意作事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以人为本”的含义是指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
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应该遵循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理念,造就一个和谐、自然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情、理、法”并重。
在中国现代企业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必须的,这是“法”;但要用中国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来教育员工,让他们在理解制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自觉主动遵守制度,这是“理”;同时要关心和尊重员工,这是“情”。
浅析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2019-10-24摘要:中国历史沉稳厚重,思想⽂化更是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变⾰时期,产⽣了各种思想流派,这个时期的知识分⼦涌现出各流派争芳⽃艳的局⾯,如儒、道、法、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有各家所⽀持的社会管理思想。
关键词:管理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呈现⼀⽚繁花似锦的现象,各家哲⼈有着⾃⼰独到的见解,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我们继承了优良的品质,集百家精华为⼀体,众所周知,以孔⼦为代表的儒家,其管理思想核⼼是“仁”,仁者爱⼈,要求⼈与⼈之间要仁爱,相互爱护相处融洽;⽼⼦作为道家的创始⼈,提出了“天法道,道法⾃然”的思想,道家哲学含有丰富的管理辩证思想,本质是“⽆为⽽治”;墨家的创始⼈墨⼦的管理思想则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并且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
我们需要学习孔⼦的主张.体会⽼⼦的管理哲学,借鉴墨⼦的思想等,体味先贤哲⼈的管理思想,以⼈为本,知⼈善任,⼒求最⼤限度地发挥⼈的效能,实现⼈才的真正价值。
⼆、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学派,创始⼈孔⼦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世界⽂化名⼈,孔⼦及其弟⼦所著的《论语》是记载孔⼦思想的主要著作,也是后世⼈们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依据。
除了孔⼦,儒家的著名代表⼈物还有孟⼦和荀⼦,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管理中,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家的管理思想和学说⼀直都是国家的指导思想,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统治者都对儒家的管理智慧有着深⼊的研究,同时也对儒家的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也知道宋代儒家学者把《论语》作为了传统儒学的基本教材。
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主要是周代以前的⽂籍典章制度,其中记录着从传说中的尧,舜,禹三圣王⼀直到夏,商,周三朝代的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从⼀开始就和国家社会的管理思想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儒家思想中“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代儒家的哲⼈中都视之为⼰任,包括孔⼦,孟⼦,荀⼦,其中,孔⼦先后担任过基层的官员到国家⼤⾂的⼀系列⼤⼤⼩⼩的管理职务,在这个时期⾥,孔⼦不但把⾃⼰的思维理念运⽤在⾃⼰的管理中,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的经历和国家的改变,总结出了很多令⼈感悟深刻,令⼈启迪的话语。
墨子管理思想的“十论”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
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兼爱相利的管理伦理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子百家最突出的理论标志。
墨子对该思想的论述,涉及了“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以及“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等管理伦理问题。
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墨子所说的“兼爱”,就是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与儒家的“仁爱”相比较,有着重大的区别。
第一,儒家所说的“仁”,以“亲亲”为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然亲情的推演。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普遍的爱,超越了血缘、地域的差别。
第二,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侧重于仁者的“克己”,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并不关注别人的回报,重在伦理学上的义务。
墨子所说的“兼爱”,则落实到“交相利”之上,如果做到了“兼相爱”,人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回报,获取利益。
这体现着鲜明的功利观。
第三,儒家所说的“仁爱”,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完全是出自人的内在本性。
而墨子认为,他所说的“兼爱”是出于天的意志,即“天志”。
在墨子看来,公正、公平是天的本质,天的运行,广大而没有私心,上天会根据人们是否做到了“兼爱”而进行赏罚,这就使人们的“兼爱”行为带上了某种外在的约束与规范。
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在墨子看来,人类相互不友爱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为自己打算,而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对抗、争夺,墨子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别”。
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对待他人好像对待自己一样。
墨子比较了“兼者”和“别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说明“兼相爱”与“交相别”对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的影响。
假设有两位君主,其中的一位贯彻“别”的主张,另一位贯彻“兼”的主张,于是这位“别君”会说:“我哪能把我统治下的万民百姓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呢?这太不合情理了:人生在世没有多少时间,我个人享受还不够呢!”因此返身观察他治下的百姓:有挨饿的他不馈赠食物,有受冻的他不惠赠衣裳,有生病的他不帮助护理,有死亡的他不及时埋葬。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前言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
积极向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 通过对诸子百家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争辉夺目,各流派智慧的奇葩大放异彩。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的思想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站在管理的角度,我们亦可以欣赏到传统思想所绽放的灼灼光华。 诸子百家在中国思想史上流传千古,众多的思想大家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构建出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在几千年之前便站到了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的高峰。诸子百家之中,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儒、道、法三大家。此外,墨家,释家、兵家等亦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我将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核心思想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人性化的管理 (一)儒家管理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亦称孔孟之道,以圣人孔子和有亚圣之称的孟子为代表。以"仁义"为核心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儒家的"仁义"思想是中国管理史上人性管理的发源地,儒家在中国管理史上首创了人性化管理。儒家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礼治”、“德治”和 “人治”构建和谐社会。 在管理方式上,儒家主张"以和为贵",通过“礼”与“德”两种手段,实现人性化管理。儒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以“亲亲”、“尊尊”为立法原则,在各正其位的基础上主张“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在社会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华夏历史上长期被国家统治者奉为正统。 《论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之用,和为贵。治国以礼,而礼之功用和礼之运用,是以和为贵”。由此也可见,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和为贵”,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一个“和”字。这也恰恰印证了我们当今疾呼人性化管理的初衷所在——在天时地利之外求得人和。 (二)儒家人性化管理思想体系 儒家以治国为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人性化管理思想体系。 1、“仁”是管理思想的核心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指爱人,他集中反映了孔子本人的哲学观点。从“有教无类”到“德治”,从“亲亲”推及到博爱,莫不体现了孔子博施济众的仁爱思想。儒家以“仁”为管理思想的核心,站在较高的管理层次上突出了管理对人的关爱,强调了人本理念。 2、“五伦”是管理规范 儒家将五伦思想作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依据天尊地卑、阳主阴从的理念明确了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朋友之间、与外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从而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处理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管理规范,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伦理。从此处也可以看出,西方管理学重视制度,强调硬性化的管理,而儒家比较重视伦理,善于运用软约束。 3、“五常”是行为准则 儒家提出“五常”之道作为君子的行为标准。从儒家的观点出发,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应当符合“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谨守“忠恕”之理。在开展管理工作或者与人沟通时,爱人当为尊重他人,是彼此交往的基本前提,有仁心讲义气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有礼有节是取得良好交往效果的催化剂,忠信是人际关系不断稳固发展的基本保障,恕道是化解人际交互危机的重要法宝。 4、理解与信任是协作之道 孔子以“恕”道为核心。向我们阐述了如何确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协作关系。在孔子看来,遵从“恕”道,一方面体谅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另一方面当有容人之雅量,能合理宽恕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各正其位是管理的基本前提 儒家将正名郑伟、明晰权责作为管理的基本条件。孔子在如何治理好国家的根本问题上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在儒家看来,治理好一个国家,首要条件是君臣各正其位、各尽其道。 事在人为,儒家思想抓住了“人”这个根本的因素,在管理体系构建方面没有将具体事务的操作规程作为研究重点,而将事务的执行主体“人”作为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 二、道家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 (一)道家管理思想核心 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循道、无为。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视“道”字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倡导由“无为”——循道、效法自然而至“无不为”的境界。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最大的“仁”莫过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老子看来,政令繁多并不是好的管理,最好的统治者不会无端干扰民生,而是让人们自由生息。 (二)道家的管理艺术 1、无为而至无不为 道家管理思想传承了太极的思想理念,“无为”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无为”当有为,唯有有为,方能至无为之境界;第二,“无为”当无为,人应该效法自然,不可逆天行道,不可多为。这与孔子的天命论—“尽人事以听天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而,道家的“无为’并非毫无作为。依循道家管理思想的理念,“无为”本意在于不要超越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老子在《道德经》中向我们阐述了治国的几种不同的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很显然,在老子看来,最高的治国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老子并非主张万事不做,而是告诫我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时,老子也以物极必反的道理向我们阐述了不可多为的思想主张——“弓满则折,月盈则亏”。 2、柔弱胜刚强 道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特色在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道家对为人处事的阐述与打太极颇为相似。与“无为”思想一样,老子贵“柔”处“弱”的思想实际上也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人应当守“柔”巨“弱”;第二,守“柔”“巨“弱”的前提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充实、发展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坚“、“强”是“柔”、“弱”的基本前提,守“柔”巨“弱”的思想为管理者开创了一个“无忧”的,能得以长久成长的生存发展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往往具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 3、深藏的管理品质 道家“无为”、“贵柔”的管理艺术,隐含了“深藏”的品质。 “无为”不等于无能,管理者之所以能纳器于身、深藏不露,原因在于此时无为胜有为。不争不等于不力,管理者之所以韬光养晦、与世无争,因为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来掌控整个局面,而不需要为名利而头破血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唯有真正的有为者才能做到真正的无为,而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有可能很好的贵柔处事。从太极的思想来看,有为是无为的基本前提,实力是守“柔”巨“弱”的根本保证,而“深藏”则是有为化无为的手段,也是恃“坚”、“强”而处“柔”、“弱”的法宝。 (三)道家的管理规律——物极必反,祸福相依 阴阳相存,物极必反是《易经》太极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道家传承了《易经》阴阳相长相消、相互转化的思想理念,提炼出祸福相依、物极必反的思想。 道家融合了《易经》的智慧,将物极必反、祸福相依的道理管窜于思想体系。借用“阴阳共存、相互转化”的思想理念,以“物极必反、祸福相依”的形式阐述了生活当中事物的基本发展规律。对管理者而言,“物极必反”对工作中“度”的衡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祸福相依”对全面看待、分析问题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历史上,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循道思想对统治阶级治理天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效能也得到了历史的验证。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践行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之道,使刚刚从秦朝苛政之中解脱的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从而造就了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 三、墨家的管理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一)墨家的核心思想 墨家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兼爱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完全的博爱,推己及人;非攻反对战争;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兴利除弊;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杨善除恶,借鬼神以警示后人;非命主张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非乐力求摆脱等级格局下的礼乐束缚;节用在于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葬主张丧葬从简,不把社会财富和精力浪费在死人身上。 (二)墨家的管理思想体系
1、墨家的“组织愿景” 墨家的“组织愿景”表现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以此为教育目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尤中艰苦实践,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2、墨家的行政管理思想 墨家的行政管理思想突出特点表现为集权控制。所有的墨者都接受巨子领导。墨家纪律严明,巨子拥有很高的权力,可依墨家之法处置犯了过错的墨徒。按照墨家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墨家的集权控制基于“尚同”的行政管理思想。“尚同”作为墨家核心管理思想之一,要求墨徒绝对服从巨子的领导,不但在行动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而且要求无条件地绝对服从——“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在思想上不许有任何怀疑。墨家要求每一级都应该符合“尚同”的要求万民“尚同乎乡长”,乡长“尚同乎国君”,国君则“尚同乎天子”,天子则“总天下之义尚同于天”。 “尚贤”是墨家人事管理的核心。墨子认为,选贤任能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所在,“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在人才任用方面,墨家提出依据人才德、人才结构的不同,”以德就列,以官服事”,量才使用,按照个人的品德素养高低和能力大小加以委任。“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从人才任用的角度建立了刺激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社会底层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不逊于儒家,道家。在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机会都可以看到墨家思想的影迹,如勤劳简朴、艰苦奋斗、相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