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超)低渗油藏开发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水驱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体技术。
但随着低渗透油藏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不断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将成为低渗透油藏产量稳定的关键。
本文针对低渗透油藏采用注水开采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归纳了一系列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的相关技术,对提高低渗油藏开发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低渗油藏;水驱开发;采收率中国低渗透油藏经过长期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开发理论和开发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随着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不断深入、开发对象和储层改造的日益复杂,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水驱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体技术,提高水驱采收率是改善低渗油田开发效果,有效动用低渗储量,对油田持续稳产、效益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井网优化及加密调整技术2000年以后投入开发的特低渗透油藏,结合整体开发压裂,优化并采用了非常规的菱形和矩形井网。
这种井网的优点是井排距灵活可变,适应不同开发物性、不同裂缝发育程度的低渗透油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方向性水淹速度,提高侧向井见效程度及平均水驱均匀化程度。
缺点便是与基质物性匹配难度大,调整余地小,对于天然裂缝多向发育的油藏风险较大。
动态缝的延伸、沟通是低渗透油藏方向性见效、水窜的主要原因,天然裂缝方向和人工裂缝方向及相互影响决定了水窜、水淹方向。
裂缝侧向基质的有效驱替范围,主要取决于基质物性,是确定合理排距或注采井距的主要依据。
类块状油藏井网对河道砂体的控制和多层油藏井网对非主力层的控制是提高水驱动用的关键。
单砂体注采井网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是提高水驱波及的主要因素。
注采井网与砂体分布形态的合理配置,尽量避免沿河道方向注采,造成基质水驱沿主河道高渗条带突破。
井网与缝网的合理匹配是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针对不同类型油藏、不同井型、不同改造方式,优化并确定合理注采井网系统。
2 层系优化重组技术层间及层内非均质造成动用程度、水驱状况差异较大,层系优化重组技术,可以提高采油速度、水驱波及体积和采收率。
137延长油田SJH区块大部分井初期依靠天然能力衰竭开发,产出水均为地层水,含水率稳定在20%左右。
此时油井的储量动用范围有限,主要在近井地带,并且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产液和产油量均逐渐降低。
油井处于低含水率阶段,一方面原因可能为裂缝不发育,未形成油水井间水窜;另一方面原因可能为注入水未突破,尚未波及至油井。
在低含水率阶段,这类油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层压力低、能量供给不足。
针对此类油井,本文有针对性提出了氮气泡沫驱参数设计方法,以地层能量的补充和恢复为主要目标,以弱调驱作用为辅助目标,并针对SJH区块特点设计了相应注入参数。
1 水源充足氮气与泡沫液+水交替注入参数设计方法延长东部各采油厂注水资源、气体资源均相对缺乏,在实际氮气泡沫驱开发参数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际注入流体资源现状进行优化。
首先考虑当水源充足时,对泡沫驱方案设计思路为充分发挥注入水对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此时注入气段塞对水窜具有抑制作用,另外注入泡沫液可充分发挥注入泡沫液对泡沫驱流体注入能力及提高发泡能力的作用。
对于特低渗、超低渗储层,由于泡沫液与储层原油界面张力低,因此毛管力也低,所以同样的注入量注入水比注入泡沫液注入压力要高。
由于氮气与水交替注入、氮气与泡沫液交替注入均可以产生泡沫,只是注入压力具有差异性,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注入压力允许情况选择注入方式。
泡沫液成本相对较高,在水的注入能力满足压力供给需求的情况下,推荐优先采用氮气-水交替注入。
已有研究表明[1-3],如果泡沫驱周期太短,则注入气和泡沫液或水交替频繁,而段塞在地层中超低渗油藏低含水阶段氮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设计汤佳佳1 霍萍萍1 武金卫1 李康1 涂彬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60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0000摘要:针对延长油田SJH区块大部分低含水井地层压力低、能量供给不足等特点,针对性提出了氮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设计方法。
当水源充足时,设计每个注入周期注水段塞0.05HCPV、注气段塞0.01PV,充分发挥注入水对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注入气段塞对水窜具有抑制作用;当水源不足时,每个注入周期推荐注气段塞0.05HCPV、注水段塞0.01HCPV,充分发挥注入气对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注入水段塞对气窜具有抑制作用;当水源不足、且注入井注入压力较高时,每个注入周期推荐注气段塞0.05HCPV、注泡沫液段塞0.01HCPV。
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1.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在油层中钻设水平井,通过沿油层水平方向增加水平井段长度,从而增加油井与储层接触面积。
•水平井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变低渗油藏的流动规律,提高原油的产量,从而提高低渗油藏的采收率。
2. 人工增压技术•人工增压技术主要包括水驱、气驱、聚合物驱等。
•水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水来增加低渗油藏中的压力,以推动原油流向井口。
•气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气体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压力,以减少原油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聚合物驱技术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物理性质,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进而提高采收率。
3. CO2驱替技术•CO2驱替技术是通过注入二氧化碳气体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相对渗透率及岩石表面性质,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CO2驱替技术能够改变低渗油藏中原油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原油流向井口,提高采收率。
4. 流动改造技术•流动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油藏微生物改造、化学改造等。
•油藏微生物改造是通过注入微生物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物理性质,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化学改造是通过注入化学剂来改变低渗油藏中的物理性质,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5. 提高采油效率的辅助技术•提高采油效率的辅助技术主要包括水下采油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等。
•水下采油技术是通过油井底部设置注水管道,提高水的注入效率,从而增加油井产量。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法预测低渗油藏的产量及采收率,从而指导采油操作。
以上就是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一些常见措施,每一种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油藏特征及成本效益,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手段。
通过采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低渗油藏的采收率,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续)6. 增强油藏管理•通过合理的油藏管理措施,如精确的施工、完善的注采井网布置等,可以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
•合理的油藏管理还包括有效地控制注采井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优化生产操作参数,如生产压力、注水量等。
精细注水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摘要:提高低渗透、尤其是特低渗透储量的动用率和开发效果是当前一段时期内采油厂稳定发展的关键。
注水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如何有效提升注水开发水平则直接关系到油藏开发效果及效益。
针对低渗油藏开发难点,结合采油厂各管理区实际情况,创新开发理念,集成配套技术,初步实现了低渗油藏的常规井网注水效益开发。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精细注水开发;提高采收率1低渗透开发面临的问题1.1深、贫、薄、低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所属低渗透油藏平均埋藏深度大,储量丰度不高,断层发育、构造破碎,且含油井段长、单层厚度薄,单层厚度甚至低于1m,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喉半径细小,驱替压力高。
1.2缺乏经济有效动用手段除了采用常规的注水驱油及化学驱油外,没有其他有效的低渗透油藏精细开发技术。
并且据原有认识,技术极限井距余经济合理井距相差较大,经济有效动用难度大。
1.3储层以砂泥岩薄互层为主,有效压裂改造难度大本区低渗透油藏普遍发育为砂泥岩互层,地层塑性强;油水层间互,压裂易水窜;压裂后无法实现分注。
2渗流机理再认识2.1主流孔喉半径决定储层渗流能力空气渗透率相近,有效渗透率差异大。
实验表明,特低渗储层在气测渗透率相差1/3,主流孔喉半径均值相差1/3,但液相渗透率相差达7倍。
2.2外来颗粒粒径和浓度决定储层伤害程度渗透率越低,伤害越大,必须根据孔喉半径筛选外来颗粒粒径。
这为水质细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2.3边界层进一步降低特低渗储层的渗流能力低渗油藏由于孔喉细小,边界层体积占比大,对渗流影响更大;但随压力梯度的增大,边界层的厚度相应减薄,渗流能力有所改善。
2.4两相流界面张力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远大于单相流体油水两相的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比单相高8~12倍;随着含水的上升油水两相启动压力呈现下降趋势。
2.5水井的水驱半径远大于油井的极限泄油半径与传统认识不同,油水井之间存在三个渗流区,其中水相渗流区启动压力远小于油相和油水两相区,从而决定了水驱油半径远应大于极限泄油半径。
水平井找水技术在超低渗透油藏的应用及认识摘要:水平井技术作为油田实现效益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在超低渗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水平井来说,受其井身结构的影响,生产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找水技术亟待解决。
2012年在**超低渗油田开展了水平井产出剖面测试和储层参数评价测试试验,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了措施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后期水平井找水奠定了基础。
abstract: horizontal well technology a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benefit development of the oilfiel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 field. for horizontal well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s casing, dynamic monitoring for water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needs to be addressed. in 2012, a superlow-permeability oilfield develops the tests on horizontal well production profil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test of reservoir parameter, and the result is positi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ater horizontal wells water locating.关键词:水平井找水;产出剖面;储层参数评价;硼中子+氧活化测井key words: horizontal wells water locating;production profile;evaluation of reservoir parameter;boron neutron and oxygen activation logging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77-020 引言**超低渗油藏区域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属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以中扇亚相为主,可分为浊积水道、浊积叶状体两种沉积微相,其中浊积水道是主要沉积微相,砂体基本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我国将渗透率低于50×10-3平方微米的油藏统称为低渗透油藏。
其中,渗透率小于10×10-3平方微米的称为特低渗透油藏。
这类油藏的开采有其突出的特征。
1.自然产能低,需经压裂改造才有工业开采价值低渗透油藏油井自然产能很低,根据国内9个油田的统计,单井自然日产油量一般只有1--8t,有的井甚至无自然产能。
经过压裂以后,平均单井日产油量可达到3.6—27.7 t例如大庆的榆树林油田,油井自然产能只有0.86t/d,压裂后增加到9--lOt/d,基本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2.注水井吸水能力低、地层和注水压力上升快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注水井吸水能力低,启动压力和注水压力高,而且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矛盾加剧,甚至发展到注不进水。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地层中粘土矿物膨胀和水质等因素影响,油层遭到伤害,吸水指数下降;另一方面是低渗透油藏渗流阻力大,传导能力差,再加上井距往往偏大,注水能量很难传导扩散,致使注水井压力很快上升,在注水井附近憋成高压区,降低了有效注水压差,造成吸水量的递减。
3.生产井注水见效差,低压、低产根据我国主要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资料统计,在井距250--300m的条件下,油井一般在注水6个月后才开始见效。
有些低渗透油藏由于储集层性质太差,非均质性又比较严重,虽然注水时间长,但油井见效率仍然很低。
4、油井见水后采液指数大幅度下降,产油量加速递减低渗透油藏含水60%时,产液指数一般只有原始值的40%左右,再加上地层压力水平低,产液量很难提高,这样就造成了低渗透油井见水后产油量的加速递减。
大量实践证明,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主要矛盾就是注水井的地层压力和注水压力上升快,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注水量、产油量、开采速度和采收率都非常低,正如人们所形容的,是“注不进;采不出”。
5.注采井距适当缩小,开发效果明显改善为了探索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的开发途径,各油用开展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矿场试验。
价值工程器,使过电压保护系统趋于复杂,且成本升高,因而在实际中通常采用不平衡保护技术代替。
这一技术的原理是检测一组电容器中正常部分与受损部分之间在电流和电压等指标方面的差异,将这种差异作为保护的动作量,其数值大于整定值时,保护动作自动切除故障电容器组。
电容器组的接线方式不同,构成不平衡保护的方式也不相同,其中主要有零序电流保护、零序电压保护和差压保护。
在线路正常运行情况下或者接地系统无故障时,三相电流或电压的向量和为零或者只有很小的不平衡电流;而当线路运行不正常或者接地系统发生故障时,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二次回路将出现较大电流和电压,使保护装置动作并发出信号或切除故障回路。
目前在城市电路系统或者主网变电站中,大部分采用的不平衡电压保护,是将电容器组的三相电压互感器二次头尾相接(A 相非极性端连接B 相极性端,B 相非极性端连接C 相极性端),并从A 相极性端和C 相非极性端引出二次线形成差电压回路,将此电压接入保护装置来判别,使之动作并发出信号或者切除故障回路。
不平衡保护技术的要点包括了八个方面:①与熔断器保护相配合,这样可以保证在整组电容器切除之前故障电容器便已被检出并切除,保证电容器系统的正常运行;②不平衡保护技术应具备相当的灵敏度,当由于单台电容器的切除引起剩余电容器的过电压低于5%时,应发出信号,而过电压超过额定电压1.1倍时,则应跳闸和闭锁。
③不平衡保护的动作延时要较短,以便减小由于电容器内部燃弧型故障造成的损坏,防止剩余电容器的过电压时间超过允许的限度。
该延时应该足够短,以防止在单相或者断相故障时不平衡保护中的电流互感器或电压互感器以及保护继电器等设备受到过电压的损害。
④不平衡保护的动作时间要选择恰当,防止在出现涌流、外电路发生接地故障、雷击、临近设备的投切、断路器三相合闸不同步等情况下出现的短时间不平衡,造成不平衡保护误动作,在一般情况下,电容器组的不平衡保护可以采用0.5s 的延时。
《低渗透高温油藏活性水降压增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透高温油藏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低渗透油藏的特殊性质,如渗透率低、温度高等,使得其开采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
本文将就该技术进行详细研究,探讨其应用、效果和可行性,为实际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二、低渗透高温油藏的特点低渗透高温油藏具有以下特点:1. 渗透率低:油藏渗透率低,使得原油难以在地下有效流动,从而影响了油藏的开发。
2. 温度高:油藏温度较高,对开采过程中的设备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储量丰富:尽管开采难度大,但低渗透高温油藏的储量往往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概述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是一种针对低渗透高温油藏的开采技术。
该技术通过向油藏注入活性水,降低油藏的压力,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实现增注的目的。
活性水具有以下特点:1. 良好的流动性:活性水能够有效降低油藏的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2. 降低油藏压力:通过注入活性水,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藏的压力,从而促进原油的开采。
3. 对油藏无害:活性水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对油藏无害,不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四、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研究针对低渗透高温油藏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活性水的制备与选择:研究不同种类的活性水对低渗透高温油藏的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活性水配方。
2. 注入方式与参数优化:研究活性水的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等参数对增注效果的影响,优化注入参数。
3. 增注效果评价:通过现场试验和模拟实验,评价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的增注效果和经济效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现场试验和模拟实验,本文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活性水的选择:经过对比不同种类的活性水,发现某一种活性水对低渗透高温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降低油藏压力,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合理采油速度研究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在(10~100)×10 - 3 μ㎡之间的油田,其开发过程中会有着特殊的表现性质,渗透率低,且单井产能较低。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未开发油田都属于低渗透油田,因而如何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油效率,进一步提高采油的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就此展开分析。
标签: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采油速度引言:低渗透油藏是目前油藏开发过程中主要的油藏,要进一步做好采油工作,就需要對低渗透油藏的采油工作进行分析。
江汉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上的主要开发单元里,很多油田渗透率均位于低渗透油藏的范围当中,文章分析了其中坪北区的低渗透油藏开发特征,以及具体的地质情况,统计得出采油速度和地层流动系数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给有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1.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低渗油藏表现出压力较大,注水较为困难的特点,有关工作人员曾经使用过水井压裂和酸化增注等一系列措施,但是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鄂尔多斯盆地的坪北整体为两翼不对称的高陡背斜地形,油层深度在1156米到1377米之间,含有井段最长为187米,含有层有四个小层,分别为1到4号油组。
储层的沉积主要是在河坝以及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的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64-0.76之间。
储层岩石的润湿类型为水湿,油井注水之后含水变化之至64%左右。
油藏整体有着较好的流动性之和较高的矿化程度,粘度在70摄氏度的条件下表现为1.27.mPa.s,地层水的总矿化程度在4000mg/L以上,主要水型是CaCl2。
2.合理采油速度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石油企业运行过程中,如何确保采油过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在发展过程中维持这样的稳定发展,让企业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经营主要目标。
因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当避免短期行为,着眼长期效益,让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2.1技术经济特点工业项目在投产并发展到设计规模之后,如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一直能够保持稳定,产品的供需一直平衡,就会体现出基本稳定的产量。
1
二、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延长油田石油开发近年来形成了以“精细油藏描述、油田产能建设、注水开
发和水平井开发”为核心的特(超)渗油藏开发技术,为延长油田科学、规范、
有序、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特(超)低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
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精细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
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可视化地质模型的技术。延长油田属于
典型的低孔低渗岩性油藏,所以储层精细描述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重点。特低
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5项重要技术:
(1)、旋回厚度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层对比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特征,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传统的旋回厚度小层划分方法有机衔接,实
现了分层时间域的统一,单砂体划分趋于合理。
(2)、基于流动单元的多参数储层评价技术: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岩性、
孔隙结构、渗流能力的定量分析,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粒度中值、渗透
率、含油饱和度等作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建立流动单元判别函数。
(3)、基于相控约束与随机建模的隔夹层表征技术:在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砂体内部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精
细刻画和量化表征隔夹层空间展布情况。
(4)、复杂裂缝描述技术: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古地磁测量和微地震监
测三种手段,综合评价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发育特征。运用非结构性网格方
法近似模拟技术实现了网格系统、裂缝单元一致性表征。
(5)、油水分布精细刻画技术: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剩余油监测、
水洗检查井分析、生产测试资料等,通过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分析精细刻画油水
分布状况,实现剩余油空间分布量化表征。
在油田的不同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应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开发前
期,侧重于前4项技术的应用,在开发后期,更多是要对油水重新分布情况进行
研究。目前,在延长油田的开发中,以上技术都紧跟国内外的研究步伐,但由于
测试手段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复杂裂缝描述技术应用不能达到油田精细开发的精
度和深度。
2
2、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
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是在深化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搞清含油
分布规律,编制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通过钻井和投产,将勘探储量转化为现实
产量的技术。主要包括新区油藏评价技术、开发方案优化技术、产能建设实施跟
踪研究与调整技术。
(1)、新区油藏评价技术: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建立油层快速识别图版;通
过储层预测、流体识别等方法,摸清油层展布规律,落实储量规模;利用储层改
造技术,评价单井产能,优化储量动用序列。
(2)、开发方案优化技术:根据不同类型油藏天然能量状况,论证开发方式;
结合油层分布状况,划分开发层系,根据裂缝发育状况优化井网系统,制定开发
技术政策界限,根据油层分布规律优化布井方案,预测油田开发指标,推荐实施
方案。
(3)、产能建设实施跟踪研究与调整技术:根据开发方案整体部署分批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以相控论、岩控论为指导,评价井、骨架井先行,紧密开展随钻地
质分析,实时进行效果评价,及时优化调整,多轮次滚动实施,确保钻井成功率,
快速形成规模产能。
特(超)低渗油藏产能建设技术评价突出快,建产突出优,形成了“评价先
行、整体部署、分批实施、优化调整”的滚动建产模式,有力指导了延长油田新
区产能建设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行。产能建设主体技术保持了国内特(超)
低渗油藏先进水平,鉴于鄂尔多斯盆地特(超)低渗油藏多物源、多期沉积等地
质复杂性,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新区储层预测、高产油气区预测方面还需提高准确
度。
3、特(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技术
油田投入开发生产后,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相应油层,以人工补充地层能量
的方式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建立有效驱替压力梯度,实现油田持续稳定生产,
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通过近十年的现场实践,成功建立了以特低渗油藏渗吸-驱替渗流理论为核
心的“适时温和”延长注水开发模式,探索形成了适合延长特(超)低渗油藏的
注水开发应用技术系列,实现了油田注水开发工作的快速发展。
3
(1)、注采井网优化及调整技术 开展单井产注能力评价,优选注采井网形
式,优化井网井距,实现井网与裂缝的合理配置和储量有效控制,建立有效驱替
场。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成果,调整注采井网,完善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有效提
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
(2)、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技术 对不同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产液结构、措施
结构、产量变化、综合含水、自然递减进行分析,开展产量递减、含水上升、油
水运动三大开发规律研究。对油藏注水现状、注水利用状况、水驱控制程度、储
量动用程度、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采收率等进行研究,形成了“从油藏着眼、从
单井入手、以井组为单元、深入到小层”的评价模式,分析井网适应性,评价开
发效果,揭示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注水开发政策界限论证技术 以非达西渗流理论为基础,应用地质、
测井、生产数据及测试资料等,从油藏工程研究入手,开展油水运动规律研究,
确定不同类型油藏注水时机,制定不同含水阶段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比、
采液速度等注水开发技术政策。
(4)、特(超)低渗注水开发调控技术 在油水分布精细刻画的基础上,评
价平面、剖面压力、产液、产油能力变化,建立见水见效台帐,实施注水结构实
时调整,降低无效注水,提高注水效益。实施分层注水,调控剖面注水不均衡,
提高剖面动用程度;实施调剖调驱,缓解平面矛盾,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延长特(超)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应用技术系列紧随国内外的研究步伐,在
油田规模注水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目前油田认识的加深,油田注水综合
调控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精细注水的矿场需求。
从2007年到2015年,通过注水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油田注水规模逐年扩
大,水驱面积从336平方公里增加到3433平方公里,水驱动用储量从15503万
吨提高到177817万吨;注水产量比例逐年上升,注水开发效果逐年改善,单井
产量得到有效提高,注水区单井产量比非注水区提高了0.19吨/天,注水区自然
递减控制到12%以内。
四、特(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针对延长油田低渗/超低渗油藏难以有效动用的特点,水平井是提高油田开
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经过5年的研究完善,目前水平井开发技术主要发展出
4
井位筛选技术、井网参数优化技术、井眼轨迹优化技术、地质导向技术、完井及
投产优化技术共5个技术系列。
(1)、水平井井位筛选技术是针对复杂的油藏类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
上,通过油层钻遇率、油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油层系数、控制储量等多项
参数,评价水平井实施的可行性,实现区块和层位的优选,是水平井开发的前提。
(2)、水平井井网参数优化技术是采用常规井与水平井灵活组合,通过“五
点法”、“七点法”、“分段五点法”、“交错式立体开发”等井网系统建立有效注采
系统,对水平段方位、长度、垂向位置、注水井距离等参数进行优化,是实现水
平井整体开发的关键。
(3)、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技术是针对复杂的地层特征,在考虑油藏类型及
油层隔、夹层的情况下,以提高油层钻遇率和储层改造效果为前提,实现不同情
况下水平井井眼位置的分布优化,其中超浅层水平井弓形井眼轨迹优化及控制技
术可达国内领先水平。
(4)、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是在无地震资料且电阻率、密度、孔隙度测井对
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分辨率不高等情况下,以提高入靶精度和增加效益为前提,简
化了随钻测井系列并预设副A靶,使水平段准确着陆率由82%提高到97%,随钻
测井费用降低40%以上。
(5)、水平井完井及投产优化技术是针对不同油藏类型及油层钻遇情况,以
开发效益优先,应用非线性渗流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井完井方式、裂缝形
态、裂缝长度、裂缝条数、裂缝间距等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建立稳态、非稳态数
学模型对单井产能进行预测和评价,其中非线性渗流大模型模拟优化技术可达国
内领先水平。
该技术整体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非线性渗流大模型模拟技术及超浅层水平
井井眼轨迹优化可达国内领先水平。延长油田油藏类型多样,目前水平井注水见
效情况差异大,现有井网及注采政策等不能完全适应油田开发,仍需加强对特殊
油藏水平井井网形式及能量补充方面的研究深度,同时加强措施应用实现异常井
的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