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英语教学文化观论文摘要:英语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升华,是语言教学的生命源泉。
英语文化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个面,两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一、文化:英语教学的本质追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英语学习是学习西方国家的语言,归根到底是学习他们的文化,如果仅仅单纯的学习一种语言,没有文化做支撑,就好像一滴水离开了大海,没有存活的源泉。
因此,我们学习英语要从更加广泛的意义去理解英语学习的本质——文化的学习。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语言呢?据潘文国先生的研究介绍,自十九世纪初以来,众多学者给语言共下过六十多种定义。
潘先生将这些语言定义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以斯大林为代表,强调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即“交际工具说”,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第二类以索绪尔为代表,强调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自我实现,即“自足系统说”,这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第三类以洪堡特为代表,强调人类是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要求从人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语言,即“世界观说”,是语言的历史文化属性。
第四类以乔姆斯基为代表,强调从人类自身出发,揭示语言的本能,要求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语言,即“本能说”。
在此,我比较赞同许国璋先生的说法。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表征,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那么对文化又作何解释呢?其实至今文化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词源上看,西方“文化”(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本意是土地耕种,神明祭祀,动植物培养,后来引申为精神修养等义。
之后又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香港学者鲁凡之先生认为“文化具有化人的本质性”:“‘文化’即‘人化’,人在回应环境挑战而反过来将环境‘人化’——不仅将外在于人的客观环境‘人化’,而且将人自身的主体‘人化’,即人由‘自存体’(in-itself)向‘自为体’(being for-itself)的转化或提升。
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策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每个文明社会都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方面构成,而“文明社会结构的精髓是文化”。
文化传承着历史,文化弓I领着未来,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在全球化时代,谁拥有了文化,谁就拥有了影响世界的主动权。
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说明一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文化问题如此之重要,因而很多国家均将本民族文化的推广与民族文化辐射力的提升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高度重视。
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推广辐射,一方面源于文化具有超国界传播的特性,另一方面则在于民族文化推广辐射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家文化主权的特有价值:“一旦一种文化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时,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了更大的‘软权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地越广,其潜在的‘软权力’就可能越大。
”虽然很多国家都很重视民族文化的推广辐射,但各个国家的文化推广策略和民族文化辐射力却多有不同。
或以追求“文化霸权”为目的,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或虽也表现出文化扩张主义倾向,但不是追求“纵向的‘文化霸权’,即不是要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他人,而是一种横向的‘文化扩张’,就是要扩展一种文化的范围,甚至扩展到其他国家的领域中去,或者是要把已经在领土上属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用文化统一起来”;还有的是针对他国的“文化霸权”采取文化保护主义,积极争取本国的“文化主权”。
在国际文化格局中属于“第一世界”的文化产业发达国家韩国,即采取横向的‘‘文化扩张”战略,不断增强其民族文化的辐射力,这一点在其隶属于文化推广的语言推广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
本文以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策略为切人点,试析其在提升民族文化辐射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的语言文化推广战略提供借鉴。
一、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韩国语世界化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战略被称之为韩国语世界化。
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文化观光部®制定了“韩国语世界化促进计划”,并于2000年成立了韩国语世界化财团®,自此,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事业全面启动。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语言学视阈下的地域文化符号在语言学视阈下的地域文化符号地域文化符号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观察和分析,语言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地域文化符号在语言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论文将探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地域文化符号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旨在加深读者对语言学视阈下地域文化符号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地域文化符号的概念。
地域文化符号是指通过地域特殊性而形成的文化象征,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这些符号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中国的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常在婚礼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中运用;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象征着自由和民主,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其次,语言学视阈下的地域文化符号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韵学方面的研究。
地域文化符号在语音上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比如方言、口音等。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和比较,我们可以分析地域文化符号对语音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语义学方面的研究。
地域文化符号往往会影响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甚至会形成一些专属于某个地区的词汇。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域文化符号对语义的影响和反映。
第三,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地域文化符号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背景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符号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文化符号的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地域文化符号的使用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改变,这要求我们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动态的研究和分析。
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符号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
语言学视阈下的地域文化符号研究需要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语言学视阈下的地域文化符号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不同地域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语言文化论文】新媒体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进入21世纪,新媒体技术及平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在社会各个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渗透。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记录与见证,汉语言文学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语言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与更新。
尽管新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不属于同一范畴,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
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汉语言文化对外交流以及服务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呈现出强烈实践化及跨文化交流发展趋势。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能够借助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设备获得网络信息,并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不仅拓宽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渠道,也推动了新媒体文学的发展。
由江冰等著的《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以19章的篇幅,分别对80后文学的历史轨迹、时代背景、青春记忆、代际权利与社会权利、文化气质与文化意义、传播学阐释、后现代风格、市场化趋向、亚文化特征、文体特征、类型化写作、网络互动的关系和其中的“偶像消费”和“话语制造”以及80后写作的文学史意义等方方面面,引证了丰富的材料,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该书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及文学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分为导论、上、中、下编、附录五个部分。
导论主要说明课题研究的缘起与特色;上编主要对80后文学的形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阐释;中编则描述了80后这一代人成长的文化环境,其中重点突出了互联网所带来的网络文化空间对80后的深刻影响;下编落在了本课题的核心部分,展示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具体表现与内在缘由;附录部分展示本课题实证研究的部分成果,同时传达一种理论阐述如何与实证调查保持良好互动的学术探索态度与方式,试图在更为真实和形象的基础上,接近我们的研究对象,并由此体现出本课题的当下性与前沿性。
书的第一章节介绍了80后文学的历史轨迹,首先介绍了80后文学命名的意义,并从80后文学的偶像派写作、实力派写作以及另类派写作三个方面剖析了80后文学的写作特点。
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摘要: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第二语言习得已经成为我们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对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与积极影响,进行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一.前言第二语言习得如今已是我们课程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得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年龄因素、个体学习动机、性别差异以及个体本身的语言能力适应性等,外在因素包括第二语言和母语之间的差异和转移、母语发音的干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若想成功习得第二语言,必须掌握各种内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讲求效率与捷径,不同流派以不同角度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进行了研究,都有其独特的贡献,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适应”假说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评价。
二.文化适应假说根据网络上检索出的资料,文化适应的定义可以理解为:(1)对于周边文化中包含的行为模式的适应, 尤其是儿童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
(2)同化新观念于现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3)一个社会共有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看出:当学习者身处异国他乡,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要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所以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可以看成第二文化习得的过程。
文化适应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舒曼于1978 年首次提出。
舒曼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并于1976 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旨在说明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
舒曼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很高兴能写一篇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的文章。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思想、语言与文学的繁荣发展,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学远远不止是汉字的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升华。
本论文将会探讨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在现代社会中,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凸显。
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悠久而璀璨,汉语言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传承和弘扬了国粹之美,将文化融入到了民众的生活中。
汉语言文学在思想引领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可以引导人们从更深层次理解和认识社会和人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它是文艺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鼓舞人心、增长智慧、美化心灵。
汉语言文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些传统观念的淡薄和世俗化风气的侵蚀,让文学作产业化、流行化、市场化的压力增加,前提下,文学的创新、发展变得尤为关键。
为了盈利,有许多商业化的推销手段是在流量增加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受众。
一些成名作家也走入了文学泥沼。
这种状况是对文学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一次严重警醒和问题剖析,让我们明白了文学应该回归本源,回归最初的创作意图。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展望汉语言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呢?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学对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坚守文学的实质意义,保留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时代创新。
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惯与传统不同,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新挑战,我们需要创新思维,顺应时代发展,与新媒体合作创作,传达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拓宽文学发展的多元路径。
纵观历史,我国文学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革。
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汉语言文学在未来一定会拥有非凡的成就。
语言的力量议论文语言的力量议论文1语言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被用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建立联系和影响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显著。
语言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它可以用来推动社会进步,也可以被用来削弱他人的尊严。
本文将讨论语言的力量,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它。
首先,语言的力量来自于它的信息传递能力。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它可以用来传递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政治领域,政治家可以使用语言来传达他们的立场和政策,从而影响选民的决策。
在商业领域,品牌营销人员可以使用语言来传达他们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从而吸引消费者。
在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除了信息传递能力外,语言的力量还来自于它的表达情感的能力。
语言可以被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我们的语言可以传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当我们向别人表达感激之情时,我们可以使用赞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措辞,从而加强我们的感激之情。
同样,当我们生气时,我们的语言可以变得尖锐和侮辱性,从而攻击和贬低对方。
最后,语言的力量还表现在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上。
语言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它可以用来推动社会进步,也可以被用来削弱他人的尊严。
例如,在各种群体之间,语言是建立联系和沟通的关键因素。
如果我们使用同样的语言,我们可以互相理解并交流。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使用贬低和打击性的语言,我们会破坏彼此的尊严和建立联系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呢?首先,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使用句式和措辞来传达我们的信息。
好的.措辞和文笔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其次,我们应该开发并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和表达。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对方的观点,并尊重他们的意见。
最后,我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并尊重他人的尊严。
我们不应该使用攻击性的语言来贬低别人,而应该尊重他们的感觉和看法。
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差异,语言差异反映文化差异。
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语言因素、文化因素都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差异语境翻译一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
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说:“语言永远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所属文化相关联。
归根结底离开了相关文化,词汇就失去了意义。
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语言代表文化,因为语言表达的是某一社会的信念行为即是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差异,语言差异反映文化差异。
具体以英汉文化为例,在英汉文化差异中语言差异体现在词汇、语言形式、语汇缺失等方面。
1.词汇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同。
比如,在中国有人把猫头鹰视为不祥之鸟,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警觉、智慧的象征。
又如,龙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高贵、权势的象征,中国人历来以龙的传人为骄傲,龙的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英语中的龙则用以指代混乱或邪恶。
与此相反,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意思的现象。
在汉语里,人们常说“胆小如鼠”,英语中却用as timid as a hare来形容人的胆小怯懦。
类似的例子还有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像热锅上的蚂蚁)、work like a horse(像老黄牛一样勤恳工作)等。
2.语言形式除了语言内容不同,英汉语言规则不同导致语言形式不同。
比如:i don’t think he will go back to harbin tomorrow.(我想他明天不回哈尔滨);i come from taiyuan, shanxi, china.(我来自中国山西省太原市)。
肢体语言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论文肢体语言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论文预读: 摘要:肢体语言是指能够传递某种信息的一种交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马洛比恩发明了一个原则:总交流=7%的文字交流+38%口头交流+55%的面部表情交流.这一公式充分了说明了肢体语言在人类交流中的重要性.本文中所提到的肢体语言具体包括面部表情、手势或者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这种肢体语言虽然曾经是人们沟通的一种初级手段,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开始拥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在这样的差异性中开始产生了不同的肢体语言.同时也会出现同一种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代表的含义也会各有不同.这就是我们跨文化交际中强调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因此在用外语沟通时,就必须要求第二语言习得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要掌握不同文化中的肢体语言所表示的含义,这样才能使得沟通更加顺畅、成功.一、表情语的文化差异表情语是指通过眼、嘴、面部肌肉等变化表现出的脸部的情感体验.通常指的是面部表情和眼部动作.面部表情是形体动作语言中最能表现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当今时下比较流行的一词“微表情”说的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说面部表情是最能体现人情绪的一种依据.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各种信号和行为在脸上表露出来.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表情的表达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笑这个肢体语言,在中国和美国当你对一个陌生人投以微笑意味着表示对于对方的欢迎,对方也会向我们投以微笑以示友好.但是如果对方的回应是板着脸,我们也会立刻停止微笑.但是印第安人则是用哭来表示对对方的欢迎.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动作就是吐舌头.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和适宜或者非常尴尬的时候,经常会吐舌头,同时缩一下脖子.这个动作在多数中国女孩中较为常见,并有时候被其他人视为可爱.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吐舌头这个动作是非常粗鲁的,并且他们从来不去做.所以当与美国人接触时最好不要做这个动作,以免造成负面影响.表情语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手段是目光接触.目光语在肢体语言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俗语说:眼睛是心理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眼睛的表情我们可以观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例如,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中会使用更多的目光交流,美国人讲话就会非常注意目光接触的时间和方式.在普通对话中,他们会对看一分钟然后再挪开.如果两个美国人互相凝视,那就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在北美,孩子们必须学会直视对方的眼睛,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激情和自信.二、身势语的文化差异身势语是指人们借助手、脚、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人们除了用语言来表达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意思.可以说身势语的信息传递同言语信息传递一样,也是信息发出者编码到信息接收者解码的过程.因此想要用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对不同文化的身势语有所了解.身势语的第一表现形式即是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为手势语,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打手势”.不同的手部动作有着不同的行为代码和文化含义.以握手为例,在沙特熟人之间在谈话的过程中也会通过握手来表示彼此的尊重的意思.但是如果你在澳大利亚或者是英格兰面对熟人千万不要以这种方式来问候,因为在这些国家里握手的动作通常发生在两人之初以及分手道别之时.同一种身势语的交际功能也会随着文化的改变而变化.如有些文化中如中国,认为点头就是表示支持肯定的意思,摇头来表示否定的意思但在印度等地人们却用摆头来表示对对方的肯定,而相反点头则是表示对于对方的否定.英美人常常做出吧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对接构成圆形,其余三指自然伸出的手势,这个手势在这些国家表示的是“OK”或者非常好,但是在法国南部地区表示的意思则是零或者一文不值,在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则被视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三、小结根据原创论文数据分析研究,本文认为,肢体语言是各国文化差异的生动的体现.在夸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交际的的差异同时也要重视肢体语言的差异性,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并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肢体语言的确切含义,是自己能够在交流沟通中更为准确的掌握对方的意思,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正如谚语中所说的“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应当了解并且尊重对方与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熟知其风俗文化、信仰和他们的肢体语言,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实效性.。
浅析俄语基础知识与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之联系论文关键词:俄语基础知识民族文化知识联系论文摘要:随着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切,俄语学习应把重心关注在俄语基础知识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知识上,使俄语基础知识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真正地学会俄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并在实践的进程中得以正确地运用。
本文主要分析俄语基础知识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之间的彼此关系。
咱们知道,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掌握一门外语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咱们的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同时也为咱们开阔了更为广漠的就业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咱们自身的人生价值。
可是,咱们要知道学习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要先学其基础知识,俄语的学习也是一样的。
在方才开始学习俄语的时候,老师会详细地向学生教学俄语字母发音的规则,俄语辞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等。
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语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向学生教学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使俄语基础知识和俄罗斯民族文化彼此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整个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这已慢慢成为俄语界的一个共识,这恰好证明了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俄罗斯民族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一、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增进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了解。
俄语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了解。
即便咱们对俄语基础知识学习得超级透彻和了解,可是咱们在正式的俄语交谈中也不必然能够完全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若是咱们不能全面和深切地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当咱们在与俄罗斯人交流时,就很有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和笑话,乃至带来一些没必要要的麻烦。
这就促使咱们在学好俄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必需去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
接下来咱们可以以俄罗斯民族文化中身势语的用法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1.俄罗斯人在说话时常常会带有一些身势动作,可是他们最具有特色的动作是肩部动作就是пожатьплечами。
咱们都知道这个短语是耸肩的意思,可是咱们并非知道这个动作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或用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这就需要咱们对俄罗斯民族文化进行进一步深切地理解和学习。
文化语言学论文:文化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摘要:文化语言学理论有其传统的文化维度和认知科学的维度,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体系的核心就是将传统的对语言进行研究中的人文性与强调人类认知能力的认知语言学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了对语言的立体认识。
帕尔默将认知语言学理论整合到传统的对语言与文化进行的研究之中,为我们开辟了一种关于对语言学进行研究的新的、更为科学的视角。
文化语言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因而对外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理论素养、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外语教学;促进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存,所以外语教育必须将文化因素纳入视角,必须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可是,目前关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和实践还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作指导。
这样,深化和拓展现有的研究,并将之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实践之中,即将现有的理论成果与外语教学尤其是外语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结合起来,就成为需要我们予以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人士就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了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和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这对外语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外语教学方法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后,在原苏联也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学说,即语言国情学。
语言国情学对词语文化更感兴趣,同时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日本的一些学者也对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是,上述研究均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支撑。
到上世纪末,美国著名的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将认知语言学理论整合到传统的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之中,从而开辟了对语言学进行研究的一个新的、更富科学性的视角。
在《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帕尔默第一次将这一理论命名为文化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包括了关于语言研究的两个维度——传统的文化维度和新兴的认知科学的维度。
一、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来源及其构建1 传统的文化维度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很重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认为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的研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如何传承并影响着当下的文化发展。
本研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介绍1.1 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重大。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和传承问题,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内容包括对相关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的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并影响着文化发展。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2.1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赋、曲等形式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作品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古代文学在传承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审美观念。
2.2 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在传承和发展中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达,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反映。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状况和社会发展。
第三章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3.1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地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多年的传承和流传,成为国民文化的共同记忆。
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艺术,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思想、艺术和情感表达方式,对当代作家和读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指导思想与实践4.1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传承中国古代文学要重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初一英语论文模板(10篇)二、双向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中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所以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学。
在我国,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任务是在比较中国文化与西方分化的异同基础上,将与西方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诚然,我们在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国英语教学内容和重点时不难发现,以前过于注重英语这门语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着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技能与能力,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近年来,随着对语言与文化关系认识的深入,教师在涉及文化方面的教学中,更注重对目的语文化的传播,却疏忽了对本族语文化的传播。
长此以往,高职学生热衷于用英语来表达英美文化,而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漠不关心,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更难以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精彩与底蕴。
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上要加强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及英语表达,在介绍西方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导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提高高职英语的有效教学,感受到其工具性和实用性。
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的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双向文化导入的语言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高职英语教学中要以培养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双向文化素养培养为目标,以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为导入内容,将文化输入与输出紧密相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按照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高职英语教学应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既要继续夯实学生语言基础,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技能,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这个工具处理跨文化交际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面向各行业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多是技术及服务的第一线。
关联理论下的语境一、相关性Sperber和Wilson 对于相关性概念的明确指出是在二人的合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之中。
他们依次从语境效果、交际主体和言语现象对语言的关联性进行了界定。
此书对关联性的界定是基于语境效果为基础的:在,并且仅在,某个设想于一个特定语境之中产生语境效果后,其就于此语境中出现关联。
此界定包含双方面的先决因素。
先决因素a:若某个设想于一个特定语境产生明显的语境效果,则其于此语境中具有关联性。
先决因素b:若某个设想于一个特定语境之中在经受分析过程中要求的难度不高,则其于此语境中具有关联性。
据语言学家分析,关联性指的是造成语境效果的目标知识和原知识(也就是语境) 之间的相关度。
关联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进行的会话内容与已有的知识(会话人已有的认识范畴和领域,也就是语境)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相关性,在此条件下,会话信息的接受者就有可能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获得对方意在传达的目标信息,由此而促成语境效果的产生。
会话信息接受者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对自己所有的认知语境进行筛选分析,故而关联性同时亦涵盖了目标信息同会话者本身之间的关系。
这是静态的关联。
另一方面,会话信息接受者在面对目标信息过程中需要找寻同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够产生关联的部分,由此获得自己能够理解认知的目标信息。
这是动态的关联。
因此语言的关联性其实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相关--既包括了目标知识信息同原知识信息之间的关联又包含了基于关联的基石之上会话者能通过认知手段获取的更多的具有相关性的目标知识。
言语产出者最好是能够找到会话信息接受者已有的语境范围之内的信息进行表达,才能让其最大限度地了解本人的说话内容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会话信息接受者则应尽可能搜寻能与目标信息发生关联的语境,找到切入点恰当地分析会话者的言语内容从而实现最佳会话效果。
二、语境效应Sperber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还指出,当外在的目标信息同话语接受者已有的知识源产生共鸣之时,这种共鸣会作用于话语接受者自身的原语境,令其发生改变从而促成更新后的语境的生成。
【关键字】论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摘要]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语法、句式、语义系统之间的语系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语句差异、思维差异与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翻译造成一定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内涵。
于是深富特定民族情感、内涵深厚的一种语言就会成为译者极难克服的对手。
有学者把英汉语言与中西思维方式、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单向、双向或交叉对比研究,但“ 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
” [ 1 ]这始终是英汉互译困难的焦点所在。
因此,只有明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才能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一、英汉语句差异(一)英汉词汇现象对比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词化程度相当高,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就可以使译文简洁。
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补语” 的意思,“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
英语一个动词,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
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就简洁多了。
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 3 ]。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表现力极强。
沈家煊认为,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
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汉语往往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
从使用方法上来看,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Polite Language[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 for human beings. And in it is loaded the profound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Since mankind headed into the era of civilization, polite language has been highly valued in each culture, community and group. On one hand, polite language is an indication of being elegant and civilized,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s an observable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something superficial and is recognized as a norm in all societies. People in every culture are trying to be polite when communicating. Furthermore, politeness is culture-specific to some extent and a reflection of specific cultural values in the languag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s, the actual manifestations of politeness and the standards for its judgment differ substantially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Therefore, misunderstandings or even breakdown may occur i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are neglected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polite 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 in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the points that people should be aware of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Key Words] polite language; cultural trait; cultural valu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中西文化差异对礼貌用语的影响【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学毕业论文在语言学领域,毕业论文是对语言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它不仅展示了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是对其研究方法和学术写作能力的考验。
以下是一篇语言学毕业论文的正文内容: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语言作为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其研究价值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特定语言现象的分析,揭示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本文将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入手,分析语言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语言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但普遍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工具,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以及它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结构。
其次,本文将探讨语言多样性的问题。
语言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存在的不同语言和方言,它们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语言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威胁,这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知识体系构成了挑战。
因此,保护语言多样性,促进语言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信息,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例如,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现象,都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
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观念,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改革来促进社会公平。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问题。
语言政策是指政府或组织为管理语言使用而制定的规则和措施,而语言规划则是为了实现特定的语言目标而进行的系统规划。
在多语言社会中,合理的语言政策和规划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案例,探讨其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最后,本文将总结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并提出对未来语言学研究的展望。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论文
2014—2015年第2学期
《语言与文化》学习报告
专业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 2013241021
姓名: 郭宏传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想知道说他们间
关系,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化。只可惜连定义都难以界定。对语
言的定义也只能从某方面来说明,语言从结构特征来看,是个符号系统,它是
由音位,语素,词组,句子组成的层级系统。语言从功能看,它是人类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各家说法不一,文化
似乎只是个感觉的东西,难以解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最活跃的是词汇。从中文的发展历史就能看出。
语言不过几大块:语音,词汇,语法。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我们可以发现
古汉语最难理解的就是词汇,有的词看起来和现代汉语一样,其实却相差甚远。
比如:“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在古代汉语里却是两
个词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词汇意义的不同,就能反映各种语言所表
达的差异。
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了语言习惯上。我们学习外国语言时会发现,
没有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多语言词汇就无法真正理解。
举最简单的例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英语的俗语SLANG。
比如:“LUCKY DOG ”,翻译成汉语就是“幸运儿”的意思。可如果直接翻译
就是“幸运狗”。而狗在中国人眼里自古就没什么好名声。说一个人势利叫“狗
眼看人低”,说这个人成天跟在别人后面作威作福就叫“狗仗人势”。。。可
在英语中,狗却是和很多好东西联系在一起。幸运的人叫“幸运狗”。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屋。西方人欣赏狗的忠诚因而也很爱狗,他们把
狗看成自己的家庭成员之一,所以狗在英语中代表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就不奇怪
了。我们如果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不会对英语文化中如此大加赞扬狗而感到
不可思议了。
文化影响语言,我们学习英语会发现,英语里很多倒装的句式,先把结果说
出来,再说原因,再来修饰。我们汉语就相反,总是把修饰语放在前面,按顺
序来组织句子。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感到背单词并不是最难的,我们
常常发现这句话每个单词都认得,可就是不懂整句话的意思。英语倒装的各种
从句把我们搅的头晕脑涨,完全不知所云。而我们也会发现,在个性上,西方
人比中国更外放,他们喜欢直接表达情感,而中国人讲究的是含蓄,崇尚内蕴
的美,这就和语言结构一样,一个直接说出结果,一个含蓄表达意思。或许正
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才使得语言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语言也会随之发展。在古代,文化单一,语
言相对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多彩,一些文化现象的衰退也会导致与之相关的语言
词汇退出交际舞台,反之亦然。当代是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受其影响,我们
的语言也变得多姿多彩。最有代表性的的就是网络语言。
计算机是上世纪的产物,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事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网络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使得网络语言自然地渗
透到了人们日常语言中,虽然其中有些已经干扰了语言的健康发展,比如:酱
紫哦,IC啦。(这样子哦,我明白啦。)对于这样的语言我们要给予抵制,阻
止其干扰语言的纯净。但有些网络语言却可以使得口语变得更加生动,更有表
现力,我们对待这类语言就可以予以吸收,增强语言的时代感。再看这两年颇
有争议的“超女”现象,由此而产生的新文化现象,带来了新的词汇,即使你
不看超女,你也一定听过“PK,草根文化”等词语吧,这也是一个文化影响语
言的例子。
现代是个文化多元的新时代,国际交流频繁,语言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全
民学英语的时代,英式的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
欧式的长句我们早已习惯成自然。一些外来事物我们也不再意译,而是用音译
如:派对(PARTY),博客(BLOG)。。。还有的就直接用英文了:CD、DVD。
很多外来词语在交流过程中已完全溶入了我们的语言中,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些
词竟然来自外语。在这样的形势下,汉语如何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
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汉语承载了汉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注意使用规范的汉语,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汉语的纯净。
近年来,全球兴起的“汉语热”是我们发展和宣传汉语的好时机,也是把中华
泱泱大国文化向世人宣传的好机会。汉语优美的音律,极具美感的形态,深厚
的内涵,悠久的历史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
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
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
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
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
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
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
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
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
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
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文化在语言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1.由不同文化背景引起的交流困难
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由于文化的差异,误解经常发生。
尽管交流时所用的语言是没有错的,但相同的文字语句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代表
着不同的意思,因此由于文化的差异,就可能导致笑话或引发问题:一句没有
恶意的话可能导致不愉快;外国人讲的笑话可能在异国得到冷场,然而同样的
笑话在讲话人的本国却会引起欢笑。
2.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扮演着
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没有语言,文化就不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语言
又被文化所影响和刻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是交流
的一种工具。它包括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及思考的方
式。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和文化之间是不同的。每一种文化都是独
一无二的。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发音语法、词语和习语,还要学着用该语
言使用者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学着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风俗、社
会行为,学着理解他们的语言思维。学习一门语言是离不开学习它的文化的。
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J].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