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 格式:pdf
- 大小:923.38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范文2024年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城乡发展均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2024年,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加快城市扩容步伐,倡导城市绿色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农村改革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五、农村产业发展: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
七、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城乡人才交流合作水平。
八、政策法规支持:完善城乡一体化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宣传和普及,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有序进行。
九、财政投入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资金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工作实施效果。
十一、协调推动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工作协调推动机制,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协调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十二、实施路径和措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
十三、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工作提供借鉴。
十四、展望未来:展望未来城乡一体化工作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和措施。
以上为2024年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希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协调和谐。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调整,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通过改革创新、绿色发展和提高全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分享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心得体会。
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通过减少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实践中,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
2. 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基础工作。
我们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构建高效、灵活、创新的产业链。
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支持,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3. 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环境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体系。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的工作,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创新发展。
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4. 提高全球竞争力提高全球竞争力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陈锡文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体制性障碍。
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我国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
这固然是由于我国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具备了实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经济实力,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党中央明确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
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的小康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尔后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判断和要求作出了深刻阐述。
此后,就有了一系列以前难以想象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密集出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都有了明显改观。
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精神指引下,近1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也开始发生积极变化。
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年总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到2011年的11424亿斤,年均增产350多亿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从2003年的2622元提高到2011年的6977元,年均增收540多元,尤其是近两年连续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此有所缩小。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黑政办发〔2016〕31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精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注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力争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任务及推进措施(一)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按照省要求,切实做好统筹城乡试点工作,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推动我市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特色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主题,以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企业和大户集中为主要任务,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努力实现“五个突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任务。
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三个集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走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推进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农村中心社区集中;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途径,推进土地向企业和大户集中。
“五个突破”:在城乡规划建设上实现突破,形成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格局;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上实现突破,形成三次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格局;在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形成城乡户籍管理、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一体化格局;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实现突破,形成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一体化格局;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上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格局。
3、奋斗目标。
到X年,试点工作实现重点突破,局部工作取得示范推广经验。
全市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基本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局面基本形成;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基本遏制,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水平趋于同等。
全市GDP达到X亿元,人均GDP 达到X元;城镇化率达到X%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X元和X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