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2届全国高考模拟试卷语文(一)(新课标)说明: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为必考题。
第1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
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
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
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
与余友。
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
2012年北京高考模拟系列试卷(一)语文试题【新课标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2012年高考(243)全国课标卷最新语文模拟试题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
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
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
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绝密★启用前2012学高考第一次模拟真题(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第Ⅰ卷注意事项: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症.候(zhânɡ)确凿.(záo)一叶扁.舟(piān)水涨.船高(zhànɡ)B.下载.(zài)拓.片(tà)宁缺毋.滥(wù)创.巨痛深(chuānɡ)C.遂.愿(suì)口角.(juã)一针见血.(xiě)处.心积虑(chǔ)D.款识.(shí)铜臭.(xiù) 亲密无间.(jiàn)矫.枉过正(jiǎo)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美丽的珠江小岛海心沙举行,流光溢彩....的开幕烟火和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点燃了广州市民的激情。
C.就算安阳的高陵墓是真的,这也只能说明安阳可以在曹操忌日方面下功夫,拿曹操的诞辰说事,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D.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快速迈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浪潮来得生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面对美韩军演剑拔弩张的局面,朝鲜除了在边境布防之外,还一反常态地高调“亮核”,这令各方颇感意外。
B.发生在富士康惊悚的连环跳,根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加以推想,大致可归因于超负荷工作、高淘汰率等原因。
C.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对孩子就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D.卓别林对世界电影史的贡献,一言以蔽之:马戏团小丑是行过,卓别林是完成。
2012高考模拟试题(语文)2012高考模拟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即(jí)使溘然(kè)嬗(shàn)变以儆(jǐng)效尤B.斡(wò)旋毗(pí)邻角(jué)逐鳞次栉(zhì)比C.潜(qián)力通缉(jī)嗔(chēn)怪自怨自艾(yì)D.符(fú)合驯(xún)服弹劾(hé)提纲挈(qiè)领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回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音乐剧在上海的跨越式发展,都与上海大剧院里程碑式的音乐剧作品的引进休戚相关....。
C.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走红,《品三国》版权拍卖拍出140万元的高价,颇使一些学术和媒体中人看不过眼,对易中天是学者还是娱乐明星、搞学术还是评书、是普及历史还是娱乐大众进行了不少批评。
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易粉”对易中天还是趋之若鹜....的。
D.陈水扁每搞一次“台独”分裂动作,就会同时在两岸关系上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作为掩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复兴之路》这部见证民族精神崛起的作品,让我们确实看到中国走过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
现在,中国人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应该更自豪与自信。
B.市井百姓的生活变化实实在在。
他们的欲求原本就简单,只是盼望着生活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然而,这看似简单、实则难得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稳扎稳打的“内功修炼”。
C.芜湖市教育局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将从12月第2个星期一开始至次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止,取消市区中小学冬季早读制度。
2012全国高考模拟试卷(新课标卷)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点“求异”思维江曾培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
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
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
如果反过来,“求异存同”,专“求”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在国际有害于和平,在人际不利于和谐。
不过,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
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
否则,不过是雷同重复,谈不上有什么意义。
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
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里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
现代学者胡适、章士钊等针对喜“同”恶“异”的现象,认为“同固欣然,异也可喜”,要人做到“好同而不禁异”。
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
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
《名校导航》2012年浙江信息卷语文一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B【详解】A项中“卷.轴”应读“juàn”;C项中“叶.韵”应读“xié”;D项中“粮囤.”应读“dùn”,“斗转参.横”应为“shēn”2、【答案】D【详解】A项中“按装”“纹身”应为“安装”“文身”;B项中“挛生”“宣闹”应为“孪生”“喧闹”;C项中“陷井”“修茸”应为“陷阱”“修葺”。
3、【答案】D【详解】(A选项中的“对簿公堂”是指“在法庭上受审问”,不能误用为“双方打官司”;B 选项中的“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C选项中的“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能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
)4、【答案】B【详解】A项缺少主语,在“对石家庄……”前加“广电总局”;C项“大约”与“六级以上”不能连用;D项“寻求……”改成“寻求……资格”。
5、【答案】 C【详解】(②①④话题一致,按分总关系排列;③⑥⑤话题一致,根据关联词确定顺序。
且依前文必须先谈水后谈山。
)6、【答案】(示例)(1)生命像一首劲歌,它在晴空中回响,激荡着千万心灵,朝蓝天飞扬。
(2)生命像一棵大树,它在大地上扎根,生长出无数枝干,向天空伸展。
7、【详解】示例一:处罚过重,李天一只是一个孩子,小孩子犯错误在所难免,何况也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李双江,受社会关注程度高,就要重罚,似乎讲不通;示例二:处罚过轻,作为名人,李双江的言行倍受社会关注,其孩子犯的错误不仅仅就是简单的寻衅滋事,与他平时的管教是否到位有关,所以如果不重罚,就可能在社会上形成邪气,应该重罚。
二、现代文阅读8、【答案】C【详解】(A曲解了“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
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
1.古今诗文填空。
(6分)【小题1】(2分)我们有些同学,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叫绰号,却总热衷给别人起外号,对这些同学,我们应该用孔子的“__________,”劝诫他们。
【小题2】(1分)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小题3】(2分)《过故人庄》中描绘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
【小题4】(1分)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_。
《春》2.默写古诗词(7分)【小题1】江山如此多娇,。
(《沁园春·雪》毛泽东)【小题2】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小题3】今夜偏知春气暖,。
(《月夜》刘方平)【小题4】过尽千帆皆不是,。
(《望江南》温庭筠)【小题5】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小题6】《武陵春》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__________,。
(《武陵春》李清照)3.根据提示默写(6分)【小题1】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小题2】浮云游子意,。
【小题3】初中毕业前夕,同学们互相激励,用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来表达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小题4】诗人心中激荡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辛弃疾表示“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苏轼坦言“西北望,。
”4.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句。
(4分)【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射天狼.【小题2】只恐双溪舴艋舟,。
【小题3】陆游称赞《出师表》的诗句是“,”。
【小题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以象征手法表示无论遭遇如何悲惨,自己的理想与节操永远不会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北京高考模拟系列试卷(一)语文试题【新课标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修订稿)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超然”和“参与”两个方面。
“超然”,是指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参予”则是以其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
借中国古人之用语,大致可以区分为“出世”与“入世”。
就“入世”讲,这一因掌握了知识而思考更具“普遍性”的群体,自古就形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孔子曰“爱人”,墨子曰“兼爱”,孟子说“民为贵”。
他们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
由此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弘大气象。
同时,也培育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者,忧民生之艰辛也;忧其君者,忧肉食者之失德也。
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所谓“邑有流亡愧俸钱”,都反映了那种战战兢兢、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
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文/姜有荣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开三面红苇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
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想一想,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想一想,就会想到电影《2012》。
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
商代的汤,有一次到郊外散步,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
让汤感到惊讶的是,其所张之网,不是一张,而是四张,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
对于鸟来说,就只有进的道,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
尤为可恨的是,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而且是越大越好,越肥越好。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
他感叹道,这样捕鸟,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
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
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
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九月,郑国大旱。
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向老天祈雨。
这些大臣祭祀完毕,看到天还不雨,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
这让子产非常生气。
他这样说,祭祀山神,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这简直就是犯罪。
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
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
《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
钓鱼与射击飞鸟,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用大网捕鱼,是贪夫的谋利之举,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
这不是英雄所为,更非君子之行。
在‚环保‛问题上,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
总起来说,‚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
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是两个环保。
‚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这使人胸襟开阔,气度高远。
其实,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
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了,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钓的其实是文王,这就有点太武断了。
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
不管怎样,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
(节选自《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1.下列关于文中古人“环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人的环保是怀着仁德的爱心、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气度进行的“兼爱”“推恩”式环保。
B.商汤和子产对环保是运用权力进行强制执行的,前者要求明令整改,后者则进行严厉惩处。
C.孔子和曾子以“君子”标准积极倡导环保,前者遵守“君子之行”,后者主张“君子姿态”。
D.古人的环保与今人的环保发出的信号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友好的,而后者却是不友好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大量援引古人有关“环保”的主张和做法,不仅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启发了今人的思考。
B.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规则上,孔子言行一致,他既主张“不以其时,非孝也”,又恪守“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C.姜太公的直钩钓鱼完全是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而世人却因一己臆断而误读,武断地说他“钓的其实是文王”。
D.在语言表述上,文中的直接引用增强了论据的确凿性、可信性,而间接转述则增强了文章的活泼性、可读性。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网开三面”不仅表现了商汤的仁德之心,而且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长远利益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B.今人的环保都是“恐吓”式的,其本质上是利己的,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和大自然的友好相处问题。
C.古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观点中反复强调的“以时”,体现了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朴素思想。
D.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合适合宜”地对待环境,而它有待于每个人心胸、气度等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
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
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
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且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
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
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尝捶之。
‛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
‛太后嘿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
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
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
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
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
‛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
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
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
‛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
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
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议者惜其失几。
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
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
‛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
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人爱之,为立生祠。
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
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未报.,得疾卒。
赠中书令,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后嘿然,遂论.如法论:判罪B.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已:停止C.缮壁.垒,增守御备壁:墙壁D.未报.,得疾卒报:答复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连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昊造反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杀;元昊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他受命赴庆阳册封,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他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译文:⑵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桂州严大夫韩愈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8.颔联写出了桂州山水的哪些特征?是怎样来写的?(5分)答: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司马迁《屈原列传》)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刘禹锡《陋室铭》)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走进同一片阳光葛克友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农舍毗邻,炊烟袅袅,杨树摇曳,玉米金黄。
路边黄豆棵上结满饱满的豆角,鼓囊着就要胀开来。
翠绿丛中红得鲜嫩的辣椒格外惹眼。
乡风轻拂,白果飘香。
一群群闹猛的鸟儿在枝头嬉戏,不知疲倦,轮番起劲地唱歌,仿佛欢迎我这一身风尘的游子归。
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心驿神荡起来,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
佝偻着身子、满脸沧桑的双亲,早已等候在村口那座老窑旁,刹那间,激动写在父母亲、妻子女儿和我的脸上,旅途的劳累瞬间消失殆尽。
父亲百般疼爱地摸着女儿的头,母亲赶紧抓着女儿的小手,嘘寒问暖,关切唠叨,仿佛有千言万语,一下子要急于表达。
踏进家门,一股菜饭香味早已飘飞过来,直袭味觉。
父亲备好了我们喜欢吃的‚农家乐‛:爆炒草鸡、黄豆干烤鱼、辣椒草鸡蛋、尖椒黄豆芽儿、豆角凉拌韭菜花、大葱小鱼干儿、鲜萝卜豆儿、粉浆、煎饼、凉拌茄子等等,这些都是父亲亲手‚土制‛的家庭菜,再高级的饭店也是绝对看不到的,堪称盛宴。
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
父亲脸上露出很有成就的笑容来。
父亲知道我们喜欢田园风光,就带我们到田畴里,这次也不例外。
翌日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走在阡陌纵横的乡村小路上,大大小小的土狗虽不熟悉,会凑到你的近前,跟你亲近。
蟋蟀低吟,小鸡悠闲地踱步。
满目绿色,满目金黄。
远离都会,远离物欲权力,踩着挂满露珠的幽幽小草,沐浴乡风,倾听乡音,亲近乡情,亲近自然,嗅着泥土的芬芳,谛听自然的声音,心情格外畅快。
人在自然中,自然在心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洗涤心灵,给灵魂吸氧,畅快通透,好一曲丰富精彩的田园秋歌。
农家门前,堆满黄豆、玉米等,到了夜晚也不见哪家收进屋子,这里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一位老大娘席坐地上,总是固定着一两个动作,满足地搓着玉米,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平淡平凡,真实神圣。
这是故乡的给予,更是父亲的精心安排。
如此‚奢侈‛的待遇,如此丰盛的‚精神‛盛宴,让久居都市的我等,来不及细细品味、细细消化。
我思忖着,一定好好咀嚼品味,好好珍惜,好好受用。
在故乡的时间紧而又紧,短短的几天,父亲不忘带着我们走亲串户,联络感情,把维系亲情的那根无形的‚亲情链‛拉得很长很长,把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延续延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