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导学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 格式:doc
- 大小:246.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节熔化和凝固(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2、认识熔化和凝固的含义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4、认识熔点,识记冰、固态酒精、固态水银等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
学习重点:1、运用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海波、石蜡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1、实验探究海波、石蜡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在预习了熔化和凝固(从53-54页)后用10分钟时间完成。
学法指导: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知识准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材辅读:预习自测: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2、熔化:物质由变成的过程叫熔化;固体熔化时要(吸热或放热)3、固体可分为和,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个温度叫,这类固体物质熔化时不断,但是温度。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物质熔化时不断,温度。
课内探究学始于疑: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质疑探究:1、探究萘和石蜡这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加热采用的是法,这样加热的目的是。
2、实验记录表格:3、画出萘和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4、分析萘和蜡的熔化过程知道:(1)萘在熔化前,不断,温度;熔化时,不断,温度;熔化后继续加热时,温度;(2)蜡在熔化前,不断,温度;熔化时,不断,温度;熔化后继续加热时,温度;5、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固体熔化的条件是;6、分析可得出能将固体分为两类:(1)、晶体:,常见的如:(2)、非晶体:,常见的如:7、熔点:,晶体熔化的条件是;非晶体(“有”或“没有”)确定的熔点。
8、查看几种物质的熔点(标准大气压下):冰;固态水银;固态酒精归纳总结知识网络图课堂练习1.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同一种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该物质此时的温度有关. B.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C.物质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时不吸热.2、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3、小明针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列出了下面的表格,请帮他填写完整课后反思: 课后检测:1、在图4—10中,描述晶体熔化的图象应为( )2、在铅的熔化过程中:( )A 、铅的温度升高,同时吸热B 、铅的温度降低,同时放热C 、铅的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D 、铅的温度不变,同时吸热3.某固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固体物质一定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分析下图并回答问题:(1)AB 段物体是 态,物体 热,温度 ; BC 段是 态,物体 ,温度 :CD 段是 态,物体 ,E 点是 态;(2)物体从第 分钟开始熔化,到第(3)该物质是 体,熔点是熔化和凝固(二)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熔化;知道什么是凝固;凝固的条件是什么;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会画图像3、认识凝固点;学习重点:1、体和非晶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会画图像学习难点: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会画图像课前预习使用说明:在预习了熔化和凝固(从53-54页)后用10分钟时间完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物质各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知道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3、知道什么是熔点和什么是凝固点。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5、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解读目标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规律。
难点:正确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规律。
学法指导定向自学定向自学定向自学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物理量。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性质制成的,摄氏温度中,将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把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知识准备一、物态变化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2、我们把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
3、一般情况下,当变化时,物质会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二、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熔化。
熔化时要热量。
2、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时要热量。
阅读课本上53---55页,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该实验在课堂上完成,请同学们认真准备,并思考:(1)实验中温度计的作用是:(2)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3)实验中把试管放在烧杯中加热的原因是:实验结论(实验后填写)海波(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
石蜡(非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
三、熔点和凝固点1、晶体:在熔化时,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如、、等。
2、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等。
3、晶体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固定的熔化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的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教学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准备】教师用: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200mL)、水、试管、温度计、海波、蜡、萘、铁、铜、铝、玻璃、橡胶、塑料、松香、沥青、多媒体等。
学生用: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200mL)、水、试管、温度计、海波、蜡、萘、铁、铜、铝、玻璃、橡胶、塑料、松香、沥青等——5组。
【教学过程】——评估——交流合作2.熔点和凝固点【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 °C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 min 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者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 次【成果展示】分别选择2—3小组将海波或石蜡熔化图像投影在黑板上。
海波的熔化图像石蜡的熔化图像【提出问题】比较海波和石蜡熔化图像,温度变化有什么不同?晶体非晶体像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晶体除海波外,还有冰、萘、铁、铜、铝等各种金属学生交流讨论评估写出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更好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考、交流生1:海波在AB段温度不断上升,在BC段温度却保持不变,在CD段温度又再上升生2:海波在AB段为固体;在BC段为固液共存,且固体减少,液体增多;在CD段为液体生3:AB段是熔化前;BC段为正在熔化;CD段为熔化后生4: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生5: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状态变化,先变成粘稠状态,后变稀,最后是液体学生交流、思考、总结温度/℃时间/min温度/℃时间/min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课题熔化和凝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及它们吸放热情况,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3.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实验报告等.教学难点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象的区别.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则的,非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备课笔记进行新课熔化和凝固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生: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等,这些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成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变化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初、末状态相反,它们是互逆的两个过程.板书:1.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质的温度有关2.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4.熔化和凝固是互逆的两个过程.【例1】(多媒体展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物质状态.(选填“固”、“液”或“气”)(1)用铁水铸造成铁锅:态变成态.(2)钢锭变为钢水:态变成态.(3)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态变成态.答案:(1)液固(2)固液(3)固气【例2】(多媒体展示)夏天,久放在冰箱里的西瓜会变得很硬,甚至刀都切不动,则西瓜在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溶化C.凝固D.融化解析:西瓜虽是固体,但里面含的汁液是液体,液体在低温状态下变成了固体,所以是凝固现象.答案:C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熔化、溶化和融化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以混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吸热转变成水;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溶化;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2)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而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思考题:(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物质的聚集状态叫做物态,物态通常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新课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1.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在熔化过程中,物质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都相同?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想:(1)在熔化过程中物质温度应该不断上升.(2)每一种物质熔化时温度应该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论证.(为了让学生发挥团结协作且更好地完成探究实验,教师将整个班级的同学分成6个科学研究组,每个小组推举一个小组长)组长组织讨论:(1)怎样设计实验,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装置?(2)怎样组装这些实验装置,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实验过程中如何分工使实验有条不紊?小组讨论并汇总,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讲述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①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实验时为了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③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④实验过程中分工要求一人报时,一人报温度值,一人搅拌,一人报物质状态,一人记录,一人照顾仪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海波与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情况.2.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有的固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如海波、萘等;有的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这两类熔化温度变化不同的物质,我们可以用晶体和非晶体来区别.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6“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并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加以解释:如钨的熔点是3140℃,说明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教师引导学生做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萘在70℃是态.(2)铁、铜、铝在常温下是态.(3)水银在-40℃时是态.(4)酒精在-100℃时是态.学生回答:(1)固(2)固(3)固(4)液【例3】(多媒体展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固态水银的熔点为-38.8℃,固态酒精的熔点为-117℃.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要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是由于()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高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解析: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固态水银的熔点为-38.8℃,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也为-38.8℃;同理,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也是-117℃.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冬天气温常常要达到-40℃以下,水银在这个温度下就要凝固,所以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不宜使用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管中的酒精,凝固点是-117℃,在较低的温度下还能保持液态,所以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使用较多的是酒精温度计,选项C正确.答案:C知识拓展: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酒精灯要用点火工具点燃,严禁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2)使用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3)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特别提醒: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受热均匀,注意采取以下措施:(1)试管应选择较细的,从而增大海波的受热面积;(2)海波不宜太多;(3)加热应缓慢,使试管内外温差保持在2℃~3℃.规律总结:碘、冰、食盐、石英、海波、萘、各种金属等是晶体,而橡胶、玻璃、石蜡、松香、沥青等是非晶体.小组问题探讨:(1)能否用铝锅熔化铁?(2)冰在0℃时是什么状态?思想方法: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用到了图象法,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具有直观、形象、简捷和概括力强等优点. 教学板书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熔化和凝固”,知道了熔化和凝固现象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还成功地完成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实验,探究出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成才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节课就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56“想想议议”】1.在图甲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是在吸热还是在放热?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解:对照图甲,EF段表示温度逐渐降低,晶体放热,物质处于液态;FG段表示温度不变,是晶体放热的凝固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GH段表示温度继续降低,此时物质放热,处于固态.2.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达到-52.3℃,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解:由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而水银的凝固点为-39℃,所以当气温达到-52.3℃时,水银早已凝固,不能用来测量.我们所选的液体温度计中的液体凝固点应低于-52.3℃,此时它不会凝固,才可以正常工作,我们知道酒精的凝固点较低,为-117℃,故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教材P57“动手动脑学物理”】2.在探究固体熔化过程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解:如果记录的时间间隔过长,会错过晶体熔化时固液共存温度不变的时间,导致画错固体熔化图象,而不能正确识别物质是否是晶体.3.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什么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多少?从晶体开始熔化到所有晶体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多长时间?教材习题解答解:对照图可知该物质在从第10min到第25min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是晶体的特性,所以它为晶体,此时所对应的温度为80℃,即为该晶体的熔点,持续了大约15min.难题解答【例4】(多选)萘的熔点是80.5℃,则萘在80.5℃时的状态可能是()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D.固态、液态、气态共存解析:固态的萘吸热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80.5℃,而还没有开始熔化时为固态;熔化了一部分时温度是80.5℃,为固液共存态;刚刚全部熔化时是80.5℃,为液态.答案:AB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节课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冰可以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为例,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熔化和凝固.教学中,对于物质的三种状态的认识,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2.在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蜂蜡熔化特点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分工情况,然后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并参与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这个实验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要写实验报告,因此教师应给予详细指导.3.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易错点要让学生理解:①处于熔点温度的晶体,有哪几种存在的状态;②溶化和熔化、融化的区别;③物质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放热温度也不一定降低.4.对于凝固过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具体展开,为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介绍,也可以不涉及到它们对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对熔化和凝固的应用作进一步的了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2.记住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3.掌握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它们发生的条件和过程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利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难点:实验现象,组织教学【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多媒体课件,海波,石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铁架台,火柴,秒表【教学过程】【播放课件】: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40℃之间发生物态变化,把它掺在水泥中,制成墙壁和地板,可以使房间“冬暖夏凉”。
例如北京奥运会著名场馆水立北京水立方方,你想知道这种新型材料调节温度的奥秘吗?2(设计意图:以高新科技材料应用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物态变化【引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自然界里的水都有哪些存在形式呢?分别是什么状态?它们之间能否转化呢?生1:水、雨、雾、露水---液态冰、冰雹、雪、霜---固态水蒸气--------气态生2:冬天,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到了春天冰融化成水。
生3:扫地时,我们往地面撒一水,一会儿,水就不见了,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形成云,又会形成雨降落下来,或形成雪飘落下来生4:……(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从生活走进物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播放视频】:燃烧的蜡烛、钢铁熔化和固态氮燃烧的蜡烛 钢铁熔化 固态氮【师生总结】: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三章物态变化 3.2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是物质在固、液、气3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掌握熔化和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4.掌握熔点、凝固点,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为0摄氏度。
【课前预习】1.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 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温度为 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 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 D.温度为 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3.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准确的是A.第 5min 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B.在 BC段没有吸热,温度不变C.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8℃ D.CD段物质已处于气态5.冰的熔化温度为0℃,则0℃的水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 D.前三者都可能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 D.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7.我们生活在炎炎的夏日里,多么期盼环境的凉爽;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8.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A.蜡B.冰C.玻璃D.松香9.冬天,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了一层保温材料,是为了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不够而破裂10.将两块相同的方糖分别投入到两个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装水烧杯中,发现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消失的快,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方糖吸收热量熔化了 B.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C.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D.方糖的分子大小保持不变【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随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2、通常水有几种状态存在?影响它的不同状态的因素是什么?3、现象:固体与液体间的转换我们可以得出,冰变成水的过程中,物态由态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放热);相反如果水结成冰,物体由态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物态变化需要。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2《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热学部分的基础。
通过探究熔化和凝固现象,学生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本节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物质变化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于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实验探究方法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 1.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2. 掌握熔化、凝固的含义,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 初步掌握利用图像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培养图像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1. 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 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特点。
2.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难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像表示出来。
2. 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学习法教具准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冰块融化成水,水又蒸发成水蒸气,最后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备课笔记
熔化和凝固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1)熔化、溶化和融化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以混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吸热转变成水;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溶化;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
(2)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而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拓展: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
(1)酒精灯要用点火工
具点燃,严禁用一盏酒精
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2)使用时要用酒精灯
的外焰加热.
(3)用完酒精灯必须用
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特别提醒:
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
证海波受热均匀,注意采
取以下措施:(1)试管应
选择较细的,从而增大海
波的受热面积;(2)海波
不宜太多;(3)加热应缓
慢,使试管内外温差保持
在2℃~3℃.
规律总结:
碘、冰、食盐、石英、海
波、萘、各种金属等是晶
体,而橡胶、玻璃、石蜡、
松香、沥青等是非晶体.
小组问题探讨:
(1)能否用铝锅熔化
铁?
(2)冰在0℃时是什么状
态?
思想方法: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
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用到
了图象法,利用图象处理
数据具有直观、形象、简
捷和概括力强等优点.
解:对照图甲,EF段表示温度逐渐降低,晶体放热,物质处于液态;
温度不变,是晶体放热的凝固过程,
此时物质放热,处于固态.
2.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达到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