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代输液的风险防范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95.38 KB
- 文档页数:2
门诊输液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护理工作的重点项目,我从1996年到本中心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在门诊输液室工作,2012年被任命为中心护士长,更是承担了中心门诊输液室的管理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与管理,让我对门诊输液工作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
一、一般资料通过多年从事门诊输液室的临床工作以及几年的管理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条门诊输液主要的安全隐患因素:1、护士因素A护士操作规程、查对制度及无菌观念淡薄,在进行配水、输液操作时疏忽大意,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配错药、挂错水等差错事故及院内感染的发生。
B知识缺乏,药物及疾病知识掌握不到位,只能盲目的执行医嘱,不能发现医嘱中的错误,不能按照药物的性质和疾病的特点进行输液滴数的调节,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处理,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C服务态度不好,不能主动耐心地和患者沟通,不能及时准确的回答患者关于病情及药物的问题,从而引发护患矛盾。
2、患者因素A知识缺乏,自以为是,不遵照护士的交代,自行调节输液滴数,输液速度过快导致发生输液反应,或输液速度过慢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或病情延误。
B老年人或儿童反应较迟钝,不能及时发现及表达输液过程中的不适,导致病情延误。
C使用别人的医保卡,或护士叫号时听错姓名,导致输注的药物和患者病情不符。
3、其他因素A输液室接待的患者流动性大,和护理人员相处时间不长,大多数患者输液时间在1---3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因此护患关系不像住院病人那么熟悉,容易产生矛盾。
B患者男女老幼各年龄层次的人员都有,各种类型的疾病也都有,输液室的环境有限,不能进行不同病种的分区管理,因此容易出现交叉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
C应用的药物种类很多,特别是抗生素的应用,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
二、方法针对以上的安全隐患因素,我立足现实,总结经验,参照南京市及秦淮区历年的护理质控考核标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安全管理,以此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水平。
1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强化安全质量控制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管理原则,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定符合我中心实际情况的护理安全考核标准,同时制定出详细具体的护理工作要求,输液的标准操作规程,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工作。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液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社区医院输液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 输液安全管理小组由护理部、药剂科、院感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三、环境管理1. 输液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定期进行消毒,确保空气流通。
2. 输液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
3. 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输液室。
四、配药管理1. 配药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洗手戴口罩。
2. 药品应现用现配,如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执行,应注明药名、时间,并放置在规定位置。
3. 配药过程中,严格核对药品名称、剂量、浓度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五、操作管理1. 输液前,护士应评估患者病情、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
2. 穿刺前,护士应使用合格的消毒剂(2%碘酊、75%酒精、碘伏或安尔碘)消毒皮肤,待干燥后方可进针。
3. 穿刺失败2次时,应换人操作,并向患者道歉。
4. 每次穿刺都必须更换输液针头,确保无菌操作。
5. 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六、输液设备管理1. 输液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2. 输液设备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并存放在规定位置。
七、患者教育1. 输液前,护士应向患者讲解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预防感染、观察病情变化等。
2. 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八、监督与考核1. 输液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输液室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社区医院输液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有修改,需经社区医院输液安全管理小组讨论通过,并报院长批准后执行。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旨在提高社区医院输液治疗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输液主要安全隐患的探讨在输液室的护理治疗过程中,有相当多潜在或明显的护理风险,对各种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1]。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病人,绝大多数静脉输液患者是老年人和小孩,医疗输液安全尤其重要。
因此,在加强医疗质量安全建设前提下,对我院社康中心护理医疗输液安全隐患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提高社康中心护理工作质量与安全具有促进作用。
1 影响因素及分析1.1 社区护士准入制度执行难度较大根据我院社康中心资料显示,社康中心整体护士人员结构不尽人意,大多数社康中心护士是中专毕业后未从事过临床护理工作或从事临床护理时间短、边做边申请办理注册的护士,这部分人缺乏临床护理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尤其护理技术操作更是生疏,不符合社区护士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注册;②通过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③具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2]。
虽多次提出整改,收效不大,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也将会给医疗纠纷带来安全隐患。
1.2 社区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操作能力欠缺或不规范部分护士在治疗护理中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患者家属难于接受,容易引发护患纠纷;部分护士静脉输液时,事先把一次性输液物品大批剪开,暴露于治疗台或治疗车,容易被受污染,这样未能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执行,将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1.3 社区护士人员相当不稳定由于社康中心护士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因此一段时间后就去寻求薪水相对较高的单位,造成护士人员流动性大,更换频繁,使原来的各种护理规范及技术的培训又得从头开始。
因此,护士人员的不稳定给护理管理造成了一定困扰,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1.4 在输液环节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是药品种类繁多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根源[3]。
部分社区护士,对药物特别是新药的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不了解,病人出现了毒副反应不能快速地作出判断;二是老年上厕所无家属陪同,存在跌倒的危险;三是部分患者擅自调快滴速,造成身体不适或不良反应;四是输液注射单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不清,患者姓名、药名难以辨认,甚至可能存在用法或剂量不对的现象,护士在查对时稍有不慎容易出现差错;均易造成医疗纠纷。
浅谈社区家庭输液风险的防范措施家庭输液已成为社区护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社区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家庭环境与医院条件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患者缺乏一定的预防保健知识,所以家庭输液存在着各种隐患。
无疑对社区护理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要求,笔者通过近年的实践,认为社区家庭安全输液是社区护理中的重中之重,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是关键。
1 家庭输液的对象选择1.1 患者必须是辖区内的居民。
必须是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最好是经正夫医院医生诊治过,或在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药品的,也可以是其它大医院就诊并带药来输液者。
但必须出示病历及购买药物的正规发票,不接纳非处方药物。
如果是自己在药店购药亦应当是定点药店。
1.2 患者应当不是过敏体质,一般患者如果有自理活动能力或年轻,以及病情太复杂的患者,一般不提倡家庭输液。
如果患者要求出诊,应尽量讲明输液的风险性,动员他们到医院治疗。
1.3 尽量选择有家庭照料能力,有一点医疗常识的患者家属,这些人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反应敏感,并能及时报告,或者能及时应对。
2 签订家庭输液治疗协议书凡输液患者,笔者在办好常规的手续后,均与患者及家属签订一份家庭输液协议书,一式两份、一份交患者、一份留在医院存档。
内容包括护士职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按时上门输液,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并教会换液,拔出针头的方法等。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输液穿刺完毕后,应观察20 min无异常后方可离去,必须保持微笑服务。
出现危急情况医护人员应在5~10 min内赶到。
不准在患者家吃东西,不准接受患者礼物等。
患者及家属应做到以下事项:要有思想准备,认识到输液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到生命;按预约时间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严禁不遵医嘱自行改变输液速度;出现异常应马上报告。
3 建立家庭输液护理记录根据实际情况自制家庭护理记录单,内容包括:诊断、症状、输液的起始时间、所用药物、滴速、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
输液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我们需要进行输液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
防范措施。
输液风险评估
在进行输液之前,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以了解患者
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常见的输液风险评估因素包括:
1. 过敏史:患者是否有对输液药物或物质过敏的记录;
2. 体质状况: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行输液操作;
3. 其他疾病或病史: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或特殊病史,如心脏病、肾脏病等;
4.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是否对输液操作有影响。
输液防范措施
为了减少输液操作中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 严格执行洗手和消毒操作:在进行输液之前,医务人员应该仔细洗手,并对输液设备进行消毒,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注射液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注射液的类型和规格,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3. 输液速度的控制: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身体状况,控制输液的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良反应;
4. 定期观察患者状况:在输液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状况,如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5. 定期更换输液管和针头:为了避免感染的风险,输液管和针头应定期更换;
6. 防止输液反应:对于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应提前进行皮肤过敏测试,必要时采取预防性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输液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患者的风险评估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减少输液操作中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并及时关注患者的状况。
社区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作者:周燕萍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4期摘要:静脉输液是抢救危重患者最快捷、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
因此,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之一,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
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
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现针对社区静脉输液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同时也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区护理;静脉输液;管理;隐患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它始于17世纪,但巨大进步主要发生于20世纪,静脉输液主要优点在于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同时还可以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1]。
但是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医源性疾病的增多等问题。
如何减少社区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已引起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1 社区静脉输液常见的安全隐患1.1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不合理静脉药物配置环境要求首先是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其次是无菌物品与有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第三是治疗室空气培养1.2护理人员的学历低,输液专业知识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学历比较低,对输液知识的掌握程度较熟练的比率亦较低。
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大部分为乡村医生从事输液操作,这些人员年龄偏大基础差,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知识老化、陈旧,他们每天只是机械性地执行输液,认为把液体输上任务就完成,对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不会处理,遇到危急,束手无策。
另外,社区无应急预案和急救流程,一旦发生输液反应,不能及时采取急救处理,会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