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晓上空泠峡》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7 KB
- 文档页数:1
一、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是E。
二、考查方式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由此可知,诗歌鉴赏的命题应该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②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③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⑤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的含义。
⑥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应考方略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考纲要求】【命题形式】历年山东高考诗歌鉴赏题:【200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2006】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隘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07】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008】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撚(niā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200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山东卷05年-15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附诗歌详解)2005山东卷诗歌赏析••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注]•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2006年山东卷诗歌赏析晓上空泠[líng]峡王闿(kǎi)运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里。
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撰著授徒。
⑴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分)【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解析】描述的情景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五更”照应标题中的“晓”,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是从“驿亭”出发“上空泠”;人物除了纤夫,自然包含着作者;事件是“上空泠”峡。
⑵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解析】前两句的写景叙事是为后面的言情张本。
一“惯”字写出了艰难挫折对他来说是常有的,而“不解”则突出了诗人根本不把它们放在心上,天大的困难也毫不畏惧,依然能冷静地“卧听”对待。
2006年全国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宫阙蓝宝石珠光宝器攻城略地B.貂婵踩高跷伏案疾书额手称庆C.缴税捅漏子各行其是螳臂当车D.思辨订书机无上光荣挑肥拣瘦2.依次填入下列横肉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的事。
②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
适当“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产。
③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还有一些的植物,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树干细细的,叶子像烟叶,一年开一次花,果实像豌豆,它的花和叶子都有毒。
④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学生的借书证,可以借十函线装书。
A.称道涵盖有害竟然B.称奇囊括有毒居然C.称奇涵盖有害居然D.称道囊括有毒竟然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着人居环境。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区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一场名为“相约文博会·爱心万里行”的大型文艺晚会将在省体育中心举办,一万人将现场进行手语表演,以此倡导“爱心文化”。
B.记者由此推想,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C.老人拿到医疗救助金后感动地说:“如今有这么好的政策,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虽然得了重病,并不可怕,我呀!还得活一阵子呢。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一、修辞手法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3、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借代:生动形象,突出特质5、拟人:使物具情,印象深刻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夸张: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7、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⑵一语双关: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比: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对偶: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10、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1、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二、表现手法1、衬托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4、动静结合: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5、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
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6、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
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亦为写实。
7、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2009年河南省)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2分)参考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3)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解题思路:本题应从诗中的关键词入手,如“心茫然”可以看出诗人心情不好,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前瞻后顾,整体考虑。
参考答案: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这一题型注重从整体出发来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时关注局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把这类诗歌作为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能透彻地理解诗意。
中独树一帜,但难度有些大。
在平时的复习中,同学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200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广东卷1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原文】: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释]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翻译】:五更时分,在阵阵南风的吹拂下,我从驿亭出发,依凭着缆绳上到空泠峡观看景色。
许是我经常漂泊的缘故吧,已不愿去为这峡上的似乎惨冷的风和水叹咏;只想卧于天地之间,倾听这空泠峡谷如雷般巨响的瀑布声,一阵阵传来。
【赏析】:这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起承转合章法严谨,颇有盛唐遗风。
狄保贤谓此诗“音节济亮,殊类太白、龙标。
”首句“猎猎南风拂驿亭”,写出清晨的出发时的景色,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气魄宏伟,意境阔大、清丽。
次句“五更牵缆上空泠”,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虽无一字写艰难,但想一想猎猎南风,想一想峡谷急流,我们立刻就会想到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
这两句写景叙事,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第三句“惯行不解愁风水”,写自己常年在外,奔波于旅途,已经成为习惯,根本不知道为风浪发愁。
这里的“不解”应为“不在意”的意思,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这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常年的漂泊,暗示了作者仕途坎坷的经历,所以这里的“风浪”既指自然的风浪,也指社会的风浪、政治的风浪。
尾句“瀑布滩雷只卧听”,紧承上句,不在意风浪,把一切艰难险阻视为坦然,“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高洁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所以,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是不无道理的。
【阅读训练】:(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在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雪”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