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 茶文化是茶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项目。
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于整合信阳旅游资源,提升市场旅游战略地位和旅游文化品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且,茶文化旅游产品是茶文化旅游的基础,因此细致的分析茶文化旅游产品对信阳市茶文化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信阳茶文化旅游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产品的开发更直接关系到旅游企业的兴衰。
茶文化旅游产品属于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深层次的产品。
近年来,信阳市旅游文化发展迅猛,使得大力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迫在眉睫。
一.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条件1.自然条件信阳市是一个产茶大市,并且茶叶资源极为丰富。
淮南丘陵和大山区皆有种植。
荣获国家金盾质奖的龙潭牌信阳毛尖的原料则主要来自信阳市西南区,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即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
“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所产毛尖质量最优。
一是高山云雾多,光照适宜。
短光波的蓝、紫、红光易被叶绿素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使茶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茶叶味浓。
二是高山雾浓,空气湿润,芽叶持嫩性强,粗纤维少。
三是高山日夜温差大,茶叶经光合作用积蓄物质,有效积累多,故高山茶叶味浓郁。
四是高山林茂,枯枝落叶多腐烂为土。
有机质丰富。
土层深厚松软,偏酸性。
有利于茶树生长。
五是空气、水质洁净很少污染,茶叶质量纯正、无杂味。
2.悠久的茶文化积淀信阳市种茶历史源远流长,考古证明,信阳茶叶种植于战国中后期。
距今已有两千余年。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
1936年《重修信阳县志》称:“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渭义阳(今信阳市)土贡品有茶”。
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清代信阳毛尖的独特风格即已定型。
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清代已成为中国名茶之一。
更是先后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
乡村振兴视角下信阳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乡村旅游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产业。
茶产业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产品产业之一,也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信阳作为中国南方著名的茶叶产地,其茶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的视角下,探讨信阳茶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以期为实现乡村振兴和茶旅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信阳茶旅产业的现状分析信阳地处豫东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产区之一。
信阳茶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今,信阳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茶叶年产量约18万吨。
信阳茶叶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享誉全国,成为了信阳的一张靓丽名片。
信阳的乡村旅游业也是蓬勃发展。
信阳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川秀美、名山古迹众多,如云梦山、始兴岩、丁老庄等风景名胜区。
信阳市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如许垌村、马街村等,文化底蕴深厚。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信阳的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阳茶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一批茶旅融合的旅游景区、茶园生态农庄、茶文化体验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信阳市政府也提出了加快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茶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信阳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信阳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有着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茶旅融合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传统的乡村旅游以自然风光和古村落为主要景观,游客体验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
而引入茶产业元素后,游客不仅可以领略自然之美,还可以参与到茶叶采摘、制作等体验活动中,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体验。
茶旅融合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茶叶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可以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提高了当地茶农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茶旅融合有助于传承和发扬茶文化。
通过茶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将茶文化、制茶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和发扬下去,增强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浅谈信阳市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信阳是我国著名茶乡,茶风茶艺代代流传,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茶文化旅游构建在茶产业载体与茶风茶韵之间,相依相伴,呈现出多方共赢的局面。
茶产业载体为旅游业拉长了链条,促进了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彰显了信阳茶文化旅游的魅力,培育了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信阳种茶历史优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
经过长期的种植发展,茶叶生产已成为信阳的传统优势产业。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淮南茶光州(今信阳)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惊叹“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是茶的故乡,茶是信阳的象征、亦是信阳的“金名片”,发展茶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茶文化载体分布广。
2007年,茶农种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老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既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础载体。
茶品牌知名度高。
信阳毛尖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叶底匀整而享誉海内外,且屡获殊荣。
一批优质的茶品牌,为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
茶文化底蕴深厚。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
信阳的茶叶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阳的人文历史,茶叶与人文相互交织,共生共荣,共存共兴。
信阳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信阳地处中国南北文化结合部,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呈现出楚风豫韵的独有特色。
这一切,铸就了信阳茶独特精湛的制作技术,促进了信阳茶茗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赋予了信阳茶丰富的文化内涵。
信阳茶及其文化的升华与发展又推动信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在信阳人文的传承和发展中,必将带动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在信阳茶文化的弘扬光大中,必将促进信阳文化旅游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阳属北亚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小区域气候独特,日照、冷热适宜,昼夜温差大;经度、纬度适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水、土资源协调,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
文化生态学背景下信阳茶文化景观研究一、信阳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信阳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信阳茶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据史料记载,信阳作为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在该地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传统。
在信阳,人们以茶为荣,茶园遍布山川,茶商众多,茶文化在当地群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信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信阳茶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信阳地区,人们对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热爱,茶文化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情趣、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信阳茶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合璧,反映出信阳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信阳茶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群众基础。
在信阳地区,茶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更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和参与。
信阳的茶园、茶舍、茶器、茶艺等茶文化景观无处不在,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社会精神纽带。
信阳茶文化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众基础,为文化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范本和理论资源。
二、信阳茶文化景观的特征信阳茶文化景观作为信阳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景观特征,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生态功能,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信阳茶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价值。
在信阳地区,茶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旅游,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景点。
信阳的茶文化景观不仅是当地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
信阳茶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资源和农耕文化遗产。
在信阳地区,茶文化景观体现了当地的农业文化和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信阳的茶园、茶树、茶舍等茶文化景观,展现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作者:————————————————————————————————日期: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郭文茹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信阳旅游资源丰富,茶叶品质突出,非常适合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本文分析了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剖析了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促进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如打造休闲型茶文化旅游产品、建设茶文化旅游网站、开发特色茶馆及茶博物馆等。
一、茶文化旅游我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时期茶叶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至今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悠久的种茶采茶饮茶历史,形成了悠久深厚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的衍生物,是围绕茶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它们都表现了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物态、制度、行为、心理四个层面,包括茶的加工制作、茶叶茶具、茶礼、茶俗、茶艺、茶道、茶楼、茶文学、茶歌舞等。
茶文化旅游是茶业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生产、茶产品开发、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是以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依托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以蕴含丰富茶文化内涵、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涵盖观光、体验、习艺、娱乐、商贸、度假、休闲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发展茶文化旅游意义重大,它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信阳市茶叶资源丰富,信阳毛尖品质卓越,茶文化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将茶叶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不但能推动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弘扬信阳茶文化,而且还能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促进信阳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信阳毛尖茶文化开发问题探究一、引言信阳毛尖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在市场上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其文化开发仍有不足之处。
本论文旨在探究信阳毛尖茶文化开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信阳毛尖茶文化开发问题1. 品牌打造不够信阳毛尖茶作为传统名茶,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品牌建设和价值传递,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高。
2. 产品差异化不够作为同类茶叶的一种,信阳毛尖茶与其他茶叶的差异化仍然不明显,缺乏独特的卖点。
3.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信阳毛尖茶作为一种传统名茶,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需要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4. 营销方式不够现有的信阳毛尖茶营销方式比较单一,传统的营销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拓展更多的新型营销方式,增加产品曝光度。
5. 生产和品质管理不够信阳毛尖茶生产和品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对有机产品的认证不够普遍,这会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可度。
三、解决方案1. 品牌建设要提高信阳毛尖茶的国际知名度,需要进行品牌建设,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市场推广,降低消费者的品牌槛。
同时,可以利用一些公关活动、名人代言和新媒体的推广,提高信阳毛尖茶的品牌美誉度。
2. 产品差异化信阳毛尖茶需要差异化,开发具有独特特点的产品,比如利用短暂的初春雾气茶树上长出的嫩芽饱含水分的茶叶制作白毫银针,以及利用新鲜柠檬和风干柠檬皮制作柠檬茶,在市场上突出个性化和健康化的特点。
3. 文化内涵挖掘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发掘需要更多的力度,对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渊源进行整理和整合,将这些内容嵌入到信阳毛尖茶的品牌及营销活动中,加强产品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及品牌的认同感。
4. 新型营销方式利用更多的新型营销方式提高信阳毛尖茶的曝光度,比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推出不同主题的活动和娱乐项目,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配合互动,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渠道增加用户粘性。
5. 品质与认证管理信阳毛尖茶应该注意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标准。
信阳茶⽂化旅游资源分类以及发展策略探讨信阳茶⽂化旅游资源分类以及发展策略探讨摘要:信阳作为中国的⼋⼤茶区之⼀,有着丰富的茶⽂化旅游资源。
信阳的茶⽂化旅游资源主要分为有形的茶⽂化旅游资源和⽆形的茶⽂化旅游资源,其中有形的茶⽂化资源主要有:信阳⽑尖、信阳茶区、信阳的茶楼和茶馆、信阳的茶建筑等;⽆形的茶⽂化旅游资源主要有;悠久的茶⽂化历史、信阳的茶艺表演、独特的茶道⽂化、信阳的待客茶俗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歌等。
但是信阳茶⽂化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景区缺乏规划、重视物质资源发展,缺少茶⽂化内涵、旅游形式单⼀,体验性不⾜等。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促进信阳茶⽂化旅游发展的策略:加⼤⽣态观光茶园的建设、提升茶⽂化旅游的⽂化内涵、促进多样化的茶⽂化旅游形式。
关键词:信阳;茶⽂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茶⽂化旅游资源概述(⼀)茶⽂化的定义茶叶是⼈们劳动的⽣产物,⼈们在劳作中创造了茶叶。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茶叶的故乡。
关于茶⽂化定义,⼈们所持的意见各有特⾊,关于茶⽂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陈⽂华在《长江流域茶⽂化》中指出,茶⽂化主要分为⼴义和狭义两个层⾯,⼴义的茶⽂化是指茶叶发展中所有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总和,狭义的茶⽂化则专指其“精神享受”部分。
[1]王玲的《中国茶⽂化》,主张将茶⽂化作狭义论,她认为茶⽂化是指茶在应⽤过程中所产⽣的各种⽂化与社会现象,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茶与禅教、饮茶习俗、茶艺表演以及饮茶、品茶的学问,还包括茶为社会交往及⼈际关系的媒介等。
[2]王⼩丹、肖⽟蓉认为茶⽂化应作⼴义论,茶⽂化是物质⽂明与精神⽂明⾼度统⼀的产物,是⼈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
[3]综合上述的阐述,我认为茶⽂化是茶与⽂化的相互交融,并体现特定时期和地域的物质⽂明和精神⽂明,主要包括茶礼茶俗、茶楼茶馆、茶艺与茶道以及与茶有关的综合⽂化现象。
(⼆)茶⽂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赖以⽣存的基础。
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浅析摘要:信阳是著名的信阳毛尖茶的故乡,产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绚丽独特、具有全国性的地位与影响。
茶文化的旅游开发意义重大,文中系统论述了信阳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意义,分析其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 旅游开发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5000余年的文明历史。
而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久负盛名,信阳享有“中国生态茶都”的盛名。
茶文化作为信阳的一大独特旅游资源,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力。
一、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意义茶文化作为综合的资源系统,所体现的是一定时间内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程度[1]。
茶文化不仅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还包括茶与风土人情、饮茶艺术、茶礼仪式、文学艺术、科技成果等[2]。
更包括茶叶所蕴涵的洁性不污、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
“廉、美、和、敬”的现实气质。
茶文化在信阳具有较高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一)弘扬祖国茶文化茶文化旅游可以让游人在美的享受与游的乐趣中,学习和体味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感受当代茶人庄晓芳先生提倡的“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起着教育国人、带动茶文化复苏与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借“茶”之名,宏扬民族文化之实。
在良好的宏观背景中,茶与文化的交融,实物与理念的结合,使茶文化成为信阳重点旅游文化资源之一。
(二)推动信阳茶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信阳茶文化旅游能进一步提高信阳茶的知名度,并在客观上推动信阳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三)丰富信阳旅游内容,提升吸引力信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仅有鸡公山,南湾湖,将军墓、博物馆等还拥有早已蜚声中外的信阳毛尖,独具特色,茶文化旅游有很强的可开发性。
可以相信,未来的信阳也将以“中国生态茶都”的崭新形象成为一张清新的名片。
(四)迎合新世纪的旅游发展趋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文化理念逐步回归于自然、回归于生活、回归于自我,对物质文明的新要求是环保、素食等,而茶文化旅游以其传统的养生和休闲方式、独特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高享受的服务以及蕴涵于生活方式的文化经历,正迎合了这一趋势。
文化生态学背景下信阳茶文化景观研究一、引言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文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塑造。
信阳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人类社会生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本文将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信阳茶文化景观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信阳茶文化概述信阳茶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产于河南省信阳市,因其细嫩鲜爽、香气独特而闻名于世。
信阳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信阳,人们以茶为媒介,进行各种社交活动,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信阳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信阳茶文化也包含了一系列的茶产业、茶叶加工、茶文化旅游等产业链,构成了信阳茶文化景观。
1. 环境因素与信阳茶文化信阳地处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是茶叶生长的理想地区。
信阳的自然环境为信阳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信阳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信阳茶文化景观中的茶园、茶树、茶田等自然景观,与信阳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信阳茶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古代,信阳曾是著名的茶驿站,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信阳茶文化景观中的茶驿站、茶叶市场、茶叶交易等历史文化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信阳茶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信阳茶文化景观对环境的影响信阳茶文化景观对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保护生态环境信阳茶文化景观中的茶园、茶山等自然景观,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覆盖和保护,有利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茶叶种植的方式也大多采用传统的有机种植方法,没有过度施肥和农药,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侯丽
来源:《商情》2017年第09期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层出不穷,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新型旅游产品,备受大众的青睐。
信阳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热点城市,著名的信阳毛尖茶就产自这里。
目前,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开发中对自身文化内涵认识不足、挖掘深度不够等原因,其开发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茶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为信阳地区茶文化旅游的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部,地跨淮河流域,境内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
信阳毛尖更是饮誉海内外,是绿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中国绿茶之王”。
近些年来,本地区的旅游业取得飞速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开始被大众所熟知,并且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但目前茶文化旅游业还属于新兴的旅游产业,其拥有着大的发展空间。
一、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旅游宣传不全面,对外缺少竞争力
信阳作为中国名茶之乡,茶叶产业是本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之一,信阳种茶历史悠久。
但是除了茶文化节以外,在其它的方面仍然缺少较大力度的宣传,像电视广告,平面媒体和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宣传都很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茶文化旅游必须利用好网络,否则很难对外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二)茶文化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少多样性
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茶叶产品,与茶叶相关的采摘、制作、品茶、茶艺、茶道都可以开发成为一种或多种旅游产品。
信阳毛尖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名茶和国内很多名茶一样,在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大部分在市场的定位上都是以高端的礼品的为主,却忽略了中低端的消费群体。
如果只是在茶叶产品的范畴内进行拓展,不仅会使产品的结构变得单一,而且经济效益也会受到限制。
目前,茶文化旅游在信阳地区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茶文化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业升级转型的同时,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要素的配套建设,很多景区忽略了对游客提供的服务的重要性,而且对员工缺少正规化的系统培训。
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和国内的一些发展比较好的相关景区相比,仍然还有一段距离。
(四)对本地茶文化资源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
信阳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但是本地区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既不能充分的展示茶文化,也难以让游客形成深刻的印象。
随着旅游的发展,本地相关的旅游景区景点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大部分茶文化旅游只是让游客简单的游览参观和体验,没有让游客感受到茶文化的真正魅力。
(五)缺少对其它地区开发茶文化成功经验的学习
茶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当今社会。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怎样做到茶文化和旅游巧妙而完美结合,无疑将成为开发茶文化旅游的难题。
目前信阳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和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多汲取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促进本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二、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竞争力
目前,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整体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大,各方面的宣传营销也很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本地区在茶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过程中,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宣传营销的同时,要着重体现本地茶文化的内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另外在茶文化旅游产品推销的过程中,必须有重点有目的的去推广一些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产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对当地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近代以来,随着信阳毛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信阳地区的茶文化开始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认可,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阳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在已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通过对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拓全新的旅游方式,努力开发出具有休闲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的信阳茶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得到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具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享受。
旅游业基础设施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之一,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接待、娱乐购物的一系列的相关服务设施。
信阳作为一座新型的旅游热点城市,发展旅游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水平对本地发展茶文化旅游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通过培训等手段来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服务规程,服务规范。
(四)对茶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注重品质内涵
本地区在开发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而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茶”字上。
茶文化旅游产品涵盖茶叶商品、茶馆茶艺、相关演出展示以及本地区的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所以在全面开发的同时,要坚持“深度开发,注重内涵”的原则。
(五)从茶文化旅游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
信阳在开发茶文化应该做到与本地区的景区景点相结合,例如鸡公山登山采茶,南湾湖赏湖品茶,同时更多的加入一些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茶文化的产业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应该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根据本地区深厚而独特的茶文化资源,开发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
在开发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京传.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发展[J].农业考古,2005,02:1-5.
[2] 罗艳玲.论开发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意义、优势及其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