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14.08 KB
- 文档页数:2
刘文新文新茶业心容天下茶,是中国的骄傲。
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为世界文明与进步所做的又一重要贡献(世界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语)。
茗香绵延数千年。
在风行久远脍炙人口的中国名牌茶叶品种中,“信阳毛尖”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后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然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几经式微的信阳茶由于一位青年农民的出现,重新焕发出新的风采与魅力,爆响了信阳毛尖最具影响力的头号品牌!其人叫刘文新,其茶曰“文新茶”。
少年壮志不言愁1989年,16岁的刘文新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
曾经品学兼优的他,脑海里该憧憬过多少远大理想?可一回到家徒四壁的三间土坯房里,残酷的现实就像一张挣不脱的巨网,将他死死罩住。
举目就是全家9口人的满面愁容,7个孩子加父母终日劳作,仍难解决起码的温饱。
在父亲叹息声和母亲的泪光中,刘文新忽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胸中升腾起一个男人的悲壮与豪气,他决心离家外出去闯一闯。
临走时,母亲用颤抖的手塞给刘文新全家人省吃俭用省下的300块钱。
刘文新心中在流血,他知道这300元的分量。
可这300元能做什么呢?从老家来到了60里外的信阳市区。
一番权衡,他选择了最原始的农民进城的生存方式――卖鸡蛋。
卖一个鸡蛋还赚不到一分钱,可毕竟是一次开始。
刘文新手挎鸡蛋篮,走遍信阳城的大街小巷,沿途叫卖,当天进的鸡蛋卖不完,他就在车站候车室或别人的屋檐下趴在鸡蛋篮上打个盹,第二天清晨接着卖。
从生涩到熟练,从刚开始红着脸不敢高声吆喝到学会与人讨价还价,刘文新经历着一个青春少年本不该早来的煎熬与涅,但他浑然不怕。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改变命运,什么苦和累不能吃?唯一让他难堪的是,每每经过学校门前,听到里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就觉得心中隐隐作痛,赶紧逃也似的快步走过信阳本是茶乡。
信阳⽑尖的简介信阳⽑尖的营销策略分析经济管理学院夏兰兰信阳⽑尖茶是河南省著名的⼟特产之⼀,是信阳茶中的珍品。
因为它条索细秀、圆直有锋尖,⽩亮满披⽽被称为“⽑尖”,⼜因产地在信阳所以⼜叫“信阳⽑尖”。
信阳⽑尖也叫“豫⽑峰”,是中国⼗⼤名茶之⼀。
信阳⽑尖来⾃⼤别⼭腹地,位于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以南,这⾥⼭势起伏,云雾弥漫,得天独厚的⾃然条件造就了信阳⽑尖⾹⾼味浓、⽢醇鲜爽的优良品质,素来以“细、圆、光、直、多⽩毫,⾹⾼、味浓、⾊绿”的独特风格⽽饮誉中外,是我国传统名茶之⼀。
信阳是河南省的产茶叶⼤市,也是中国最早开发利⽤和栽培茶树的地区之⼀,其茶叶产业有着独特丰富的资源环境优势,在整个营销策略中起着⾄关重要的作⽤。
1 悠久的种茶历史信阳茶区是我国的⼀个古⽼茶区,信阳市种茶历史源远流长,考古证明,信阳茶叶种植源于战国中后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唐代茶圣陆⽻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产茶区之⼀。
唐朝信阳已盛产茶叶,信阳⽑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清代光绪末年。
清代信阳⽑尖的独特风格即已定型。
“信阳⽑尖”在历史上乃⾄今天仍享有盛誉,为信阳市著名传统特⾊产品,1915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质奖,1959获全国⼗⼤名茶,1988获⾸届中国⾷品博览会⾦奖,1990获国优名茶榜⾸,1990获国家优质产品⾦质奖,1999获99昆明世界博览会⾦奖,2007获第⼆届世界绿茶⼤会,获6个最⾼⾦奖、10个⾦奖、5个银奖,2008获“龙潭”牌获中国驰名商标。
2 优越的产地优势⼀,优越的⾃然⽣态条件.。
信阳茶叶资源极为丰富,主要产⾃信阳西南⼭区俗称为“五云两潭⼀寨”的车云⼭、连云⼭、集云⼭、天云⼭、云雾⼭、⽩龙潭、⿊龙潭、何家寨,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条件。
信阳茶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候区,以淮河为分界线,淮南属亚热带,淮北属暖温带, 年平均⽓温15℃以上,年⽆霜期210天以上;年⽇照时数2100 h以上;年降⽔量1000~1200 mm;相对湿度75%以上;年均云雾⽇数100天以上,独特优越的⾃然⽣态环境使得信阳茶叶独特品质得以形成.。
信阳毛尖现状分析整理:SICASABC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
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对于喜爱喝茶的人来说,信阳毛尖常常被提及。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一千多年前,茶神陆羽就在《茶经》中称赞信阳毛尖为茶中上品。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1915年,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1959年,信阳毛尖被国家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十大名茶。
1991年,信阳毛尖在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然而,近年来信阳毛尖的名茶地位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在一些民间组织的中国十大名茶评选活动中,人们已找不到信阳毛尖的身影。
这种情况以1999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评选中,信阳毛尖都榜上有名,之后的评选,虽然有几种版本,但信阳毛尖常常被排除在外。
对于这种结果,不少人大惑不解:“这是怎么了?谁把信阳毛尖踢出了中国十大名茶之列?1959年信阳毛尖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怎么到了今天反而不是了?”一、品牌及公共品牌的含义1、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to burn”,它的中文意思是“烙印”。
在当时,西方游牧部落在马背上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部落之间的财产,上面写着一句话:“不许动,它是我的”,并附有各部落的标记。
后来这种打烙印的方法被用到手工艺品的标记上。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对品牌进行了权威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2、随着品牌应用的延伸,公共品牌随之而生。
所谓公共品牌,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某种产业特色为纽带形成的区域品牌形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品牌的公共性。
2021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范文 摘要:茶文化不仅包括其精神财富部分的内涵,也包括茶业发展历程中的物质财富。
信阳茶文化历史悠久、价值内涵丰富,充分挖掘信阳茶文化的历史和价值,有助于社会各界重视茶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茶文化对社会的贡献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化;茶文化;历史;价值; 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探索和适应自然规律的过程中留下的全部印记。
它既包括有形的器物文化形态,也包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制度规章等无形的精神创造。
因而,我们可以把广义的文化分为器物、观念和制度三个文化层。
[1]文化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并非是一个绝对静止不变的概念。
对于茶文化来说亦是如此,时代的更迭、环境的变化都会赋予其某些新的内涵。
一、茶文化的概念 知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先生在《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提到:"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因此,茶文化也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2] 笔者在文中提及的茶文化即是指广义概念的茶文化。
信阳茶文化的内涵应该既包含信阳茶及其历史、茶的种类及其生产、制作的过程,也包含人类在生产、制作、饮用、经营茶的过程中表达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中的各种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以及以茶为媒形成的茶俗、茶制、茶礼、茶艺、现当代的茶叶展销会、茶文化节、茶艺馆等。
信阳地区有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
茶原产云南,经四川、陕西于东周时传至河南,因气候因素,只在信阳生存下来。
而信阳茶文化的历史则是伴随着信阳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茶俗史,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
二、信阳茶文化史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
据信阳《地方志》记载,信阳种茶开始于东周、闻名于隋唐、兴盛于宋元、发展于明清、繁荣于当代,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茶艺表演解说词【范例15篇】茶艺表演解说词1信阳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始于东周时期,两千多年的种茶和饮茶历史,构成了独具地方色彩的信阳茶文化。
千古国珍流芳远,天生丽质盖群英。
细备深山珍茗,准备茶席是信阳人传统的待客之道。
此刻表演的是备茶设具,从茶水、茶具都一一准备好。
锋毫初展:信阳茶叶网供给的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有“茶王之乡”美誉的浉河港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传统精细的手工制作造就了她“细、圆、紧、直”的外形特征,请各位慢慢鉴赏,锋苗纤细,白毫满披的翠芽,好似佳人着纱,委婉典雅。
烹泉请杯:信阳毛尖绿茶茶艺表演为各位沏茶用的.水便是取自浉河上游的南湾山泉水,信阳茶、信阳水原滋原味,口感独特。
信阳毛尖茶“色绿、形美、毫多、汤鲜”,为使其完美展现,故准备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沏泡,此时如同琼楼晶宫,等待佳人登临。
流云拂月:温杯是沏茶的重要步骤,杯体升温后不至于茶汤骤冷,影响汤味,然后旋转杯体,将温杯之水倒出。
同时,也有洁净之意,愿能为远客涤去一路风尘,静心享受一杯好茶。
南湖蒸腾:高档的信阳毛尖,极其细嫩,沏泡水温要求在85°C 左右,所以沸水要晾冷,这个过程犹如南湾湖在艳阳高照下水汽蒸腾,也示意信阳茶艺事业蒸蒸日上,香飘五洲,友遍天下。
龙潭飞瀑:是悬壶高冲,入杯五分满,形如龙潭飞瀑,亦为高山流水,同时也是为了使水快速降温,以免烫伤茶叶。
移步汤泉:茶叶纷纷入杯,好似佳人轻移莲步,徐徐入池,在汤泉中沐浴,同时也是为了使茶香散发。
涤尽凡尘:这是一道润茶的过程,好茶独得天地之精华,润茶,能够使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香气散发,同时,也有利茶汤浸出。
随乡入境:此时,茶叶已初步舒展,清香散发,其形若兰芽,香气清高,合目细嗅,仿佛置身于迷朦的茶山之中,渐入佳境。
有凤来仪:沏泡采用凤凰三点头注水法,犹如三鞠躬,使茶叶在杯中上下翻滚,茶汤尽出,同时,也示意对贵客光临的欢迎与敬意。
敬奉香茗:茶香袅袅的一杯翠绿,如同春山薄雾,可望而不可及。
家乡的信阳毛尖茶有故事极美的信阳山水,蕴育了令国人称奇的绿茶名品——信阳毛尖。
关于信阳茶,早在唐代就有记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义阳所指就是信阳。
宋代苏轼的“淮南茶信阳第一”更是奠定了信阳毛尖的千古知名地位。
1915年2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受到了各国参展客商的盛情赞誉,并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优质绿茶的代表。
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无比优越的地理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
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造就了“信阳毛尖”的无与伦比。
作为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信阳毛尖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
外形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
柔嫩细腻的信阳毛尖一直是心中的最爱,应为绿茶中的极品,条形娟秀挺直,口感清香溢人,清心明目提神,是极好的解暑降温的饮品。
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姥姥说信阳最出名的是毛尖,她有抗暑解渴治病的功效,更有优美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山上并没有茶,乡亲们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病,死了很多人。
有一个叫春姑的姑娘在彩云山上从一位采药老人那儿得知西南方向有一种宝树,叶子片片都是宝贝,只要人们喝了用它煎的汤,便神清目爽,积劳顿消,百病可除。
为寻找宝树搭救乡亲们,她历尽艰难险阻,战胜重重困难,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江。
终于从神农氏那儿得到种子,美丽的春姑依神农氏的嘱托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衔起那粒金晃晃的茶籽,飞到了家乡,倾尽全部心血培植了茶苗后,她晕倒在茶苗旁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了。
石头经雨水浇灌竟长出一棵牵牛花,牵牛花里飞出一群尖尖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它们用嘴啄下了一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的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药到病除”。
从此,人们便知道这种山茶宝树可以治病,大家十分爱护它。
2018年第04期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基金年项目《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自觉性的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14YJCZH150。
作者简介:王明磊(1981-),男,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1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的形成与现状信阳种茶历史十分悠久,清朝中期是河南信阳茶叶发展的关键阶段,制茶工艺已经得到了持续的完善,在清末信阳毛尖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炒制工艺。
信阳甘周源等人在1905-1909年初步组织建立了宏济茶社,具体是到安徽六安一带购买茶籽,同时邀请了六安茶师指导种茶制茶。
大体上对六安瓜片的炒制方法进行了参考借鉴,即分别利用小平锅实施生熟炒制。
相关的操作是采取帚把挑着炒茶,熟锅使用大帚把替代了揉捻。
这也是信阳毛尖最初的制作工艺。
信阳茶商1911年在杭州西湖购买了茶籽,同时对龙井炒制工艺进行了研学,之后与六安瓜片炒制方法有效联系,在信阳茶的炒制流程中借鉴吸收了西湖龙井的抓条、理条工艺,通过熟锅大帚把炒制替代了生锅的小把炒制。
当前信仰毛尖制作雏形便是由这一茶叶炒制方法演变而来。
由于民国时期信阳五大茶叶高度重视吸收和引入制作工艺,从而很好完善了加工信阳茶的工艺。
信阳毛尖一般都是采取手工形式进行炒制,浉河区周氏炒茶是比较正宗的信阳茶区手工炒制工艺。
周氏祖传炒茶工艺主要是全面把握生熟锅的火候,采取一定的技巧对茶条进行紧、细、圆的操作。
不仅世代传承,还受徒传人,在信阳产茶区域极具影响力。
2007年5月,河南省政府已经批准由浉河港申报的信阳毛尖采制技术作为民间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也出现了周祖宏的名字。
周师傅出身茶师世家,对信阳毛尖传统制作工艺精华有效继承,通过几十年的认真研究,其逐步成为信阳炒制毛尖领域最具代表的人物,这位民间的炒茶能手由于在该领域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而成为信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信阳毛尖采制的传承人。
2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价值2.1信阳毛尖茶传统生产技艺的经济价值河南省茶资源异常丰富,产生了品质优良的茶叶,形成了较高的声誉,其中信阳毛尖茶最负盛名。
河南信阳有哪些土特产河南信阳有哪些土特产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因其成品严密而巩固,故称为毛尖。
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
最早是由汉族人创于民国初年,中国的茶叶消费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就有了,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高原,后面随着气候,文化,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开展变迁。
茶树就在气候温和的南部信阳大别山一带生根。
唐代,茶叶消费进入兴盛时期,茶叶的鼻祖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本《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域,分为八大茶区。
信阳归淮南茶区。
北宋鼎鼎有名的大诗人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茶最好喝的就是”手把茶“。
具有”细、光、圆、直。
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独特风格。
午后时间,泡一杯淘呱呱纯手工茶,闻着茶香,品味着几千年的茶历史。
潢川甲鱼河南信阳,山美水也没,东有良田万顷,西有茶园万亩,南有秀水南湾湖,信阳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话说好山好水出美食,今天淘呱呱带大来到信阳地区中部的鱼米之乡-潢川县,品味一道当地名菜-潢川甲鱼。
潢川古称光州,民国二年〔19___年〕光州改为潢川,是中华黄姓发地,据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潢川位于信阳中南部,淮河南岸,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淮河是南北地理分界限,独特的气候使潢川历来物产丰盈,盛产美食无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甲鱼。
为此潢川也有”甲鱼王国“之称!息县松花蛋松花蛋最早是由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由咸鸭蛋演化而来的。
明确记载皮蛋的,明孝宗十七年〔1504〕本钱的《竹屿山房杂部》也是有详细记录皮蛋。
挖掘一下皮蛋历史,没想到在北魏时期咱们的皮蛋就有了,还是先祖够聪明呀。
一直延续到如今,仍然是人们餐桌上热爱的美食之一。
信阳的皮蛋味道更是一绝,金黄色的蛋黄,裹着水晶球一样的外壳,要是夜晚在灯光下更是好看。
吃起来就更不用说了,沾点醋,辣椒,拌点大蒜汁,蘸着吃,咬到嘴里,让你一天里面都忘记不了它的'味道。
信阳松花蛋最有名的产地,要属息县了。
制作方法:把碱面、食盐、石灰、黄土、广丹置于缸内,其它原料放入锅里熬煮,待各种原料下齐后退火,将煮好的料水转入碱面、石灰缸内,搅拌均匀,过滤后冷却泡蛋。
一、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1、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①神农尝百草至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②我国的云南地区有树龄超过2000年的野生大树:③茶叶是从唐朝起自我国向朝鲜、日本、荷兰、葡萄牙、英国、俄国、美国等传播:④茶称谓起源于中国;2、茶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发现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①神农时期:大约5000年前,茶生叶被用来煮着喝,作药用;②春秋时期至西汉初:大约2000年前,茶叶作为食用;③汉朝:1500年以前,茶叶已成为宫廷饮料;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成都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④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饮茶已十分普及,兴起茶道;⑤宋代:1000年以前,讲究水质、斗茶活动,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已达登峰造极;⑥明代:据今600多年,朱元璋下诏“摆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撒茶开始流行;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⑦清代:300年以前,茶馆开始盛行,中国茶开始大量出口,独布世界茶市,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工艺相继形成:⑧清末至建国前,由于清政府腐败和战乱,茶道走向衰弱:⑨改革开放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开始复兴;二、茶区的分布1、世界茶区分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其中亚洲的面积最大,并以中国为最;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以生产红茶为主,出口占据欧洲市场的主要部分;日本主要生产蒸青绿茶,有小部分乌龙茶;中国的茶叶种类最齐全,有六大茶类;2、中国茶区分布四大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三、茶叶的双重属性1、自然属性:即茶叶的保健功效;2、社会属性:以茶会友,以茶养性,以茶送礼,以茶修得,以茶养廉,以茶清政,以茶坐禅,以茶健身等;四、茶叶的特性1、吸附性:可吸附异味、杂味;2、避光性:阳光照射会变色、变味;茶叶通常只能用文火焙,不能太阳晒;五、茶叶的味道茶叶的滋味,是由几十种呈味物变化的综合反映;其中主要的五味及其成味物质如下:1、苦味:咖啡碱2、涩味:茶多酚3、鲜味:氨基酸4、甜味:可溶性糖5、厚味:果胶六、茶叶的贮存1、避光2、防潮3、防异味4、防氧化5、密封保存七、茶叶的基本常识1、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巨着是什么,何时何人所着,共分几卷几节茶经,唐代茶圣陆羽,分三卷十节;2、三大无酒精饮料是什么茶、咖啡、可可;3、现代的十大名茶分别是什么①杭州:西湖龙井绿茶②江苏洞庭:碧螺春绿茶③闽北武夷山:武夷大红袍乌龙茶④闽南安溪:铁观音乌龙茶⑤安徽六安:六安瓜片绿茶⑥安徽祁门:祁门红茶红茶⑦河南信阳:信阳毛尖绿茶⑧湖南:君山银针黄茶⑨安徽黄山:黄山毛峰绿茶⑩江西庐山:庐山云雾绿茶4、何谓发酵何有作用茶青由茶树摘下后,叶中水分会逐步蒸发、消失,此期间内叶片不断的产生化学变化,此过程称为发酵;叶片水分蒸发时产生化学变化时会将叶片所含草青味带走,散发出自然香气,此时再以高温急速让水分蒸发消失而将香气保存于茶叶之中,所有发酵过程是决定茶叶成品带有香气与否的重要因素;5、树种下几年才可以采收,什么时候老化茶树一般要2至3年菜可以采收,4年以后才能量产,但受茶园的管理及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投产12至15年以后减产,20至25年以后茶树老化;中国茶叶种类知识中国茶叶据统计有6000多个品种,按制做方式分类为大三类,即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按商品分类为六大类,即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青茶;绿茶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红茶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所以称为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微雕、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乌龙茶乌龙茶,也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它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二者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所以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用作用,主要突出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乌龙茶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名字叫做苏龙,因为他长的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之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了,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品尝野味,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当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想起此事,没想到放置了一夜的新鲜叶子,已镶上了红边了,并且散发出阵阵清香;制成的茶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于是,经过反复的试验与细心的琢磨,通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就成了乌龙茶的着名茶乡了;黄茶在炒青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黄茶,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芽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广东大叶青等;白茶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它的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白茶的产区主要在福建省的一些县市;境内丘壑其夫,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优良;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黑茶黑茶,在鲜叶选料、工艺流程和对其色泽、品质的要求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标准与风味,形成了同其它茶类不同,独占一个“黑”字的茶类;绿色的鲜茶叶,是经过何种制作工序变成黑茶的呢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性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由绿逐渐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既是黑茶之由来;黑茶的采摘标准多为一芽五至六叶,叶粗梗长;其制作基本工艺流程是高温杀青、揉捻、堆积做色、干燥;由于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夜色黝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由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而其中云南黑茶是用滇青毛茶经潮水沤堆发酵后干燥而成,统称其为普洱茶;普洱散茶是黑茶类中,独具浓醇陈香的品种;详情见下:一、基本茶类1、不发酵茶1绿茶:属不发酵茶,鲜叶一般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炒青绿茶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等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细嫩绿茶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等烘青绿茶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微烘青、苏烘青等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高桥银峰等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等燕青绿茶煎茶、玉露等2白茶:白毫银针的制造工序主要有茶芽、萎凋、烘焙、筛捡、复火、装箱等;而白牡丹、贡眉制造工序主要为鲜叶、萎凋、烘焙或阴干、捡剔或筛捡、复火、装箱;白芽茶银针等白叶茶白牡丹、贡眉等3黄茶:属轻微发酵茶,其制造的典型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2、乌龙茶青茶:属,其工序主要有鲜叶、凋萎晒青、晾青、做青摇青、杀青、揉捻、毛火烘焙、包揉、足火、烘干等;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广东乌龙凤凰单纵、凤凰水仙、岭头单纵等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乌龙等3、全发酵茶1红茶:属完全发酵茶,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烟熏烘干等工序;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等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闽红等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未茶2黑茶:属完全发酵茶,工序为不同产地品种的黑茶制法有所不同,但大都经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工序;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四川边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等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等二、再加工茶类花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等紧压茶黑砖、茯砖、方茶、饼茶等萃取茶果味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猕猴桃茶等速溶茶、浓缩茶等药用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甜菊茶等含茶饮料茶可乐、茶汽水等。
茶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起源时间,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起源时间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茶文化起源地点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
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信阳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
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
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
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
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
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
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
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
介绍信阳毛尖的说明文尊敬的读者: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种著名的中国茶叶——信阳毛尖。
1. 信阳毛尖的历史悠久信阳毛尖是中国茶叶的名品之一,品名依据其生产的地点,即河南省信阳市产的一种茶叶。
信阳毛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约在公元801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信阳散”、“黄笋禅”等茶名了。
历经千年沧桑,信阳毛尖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2. 信阳毛尖的种植特点信阳毛尖是以芽头为原料炒制而成的茶叶,它生长于大别山及其东北面的信阳市,具有细嫩、肥壮等三大特点。
不论是树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或者是现代化的鲜叶采摘及深加工生产技术,信阳毛尖的生产环境非常优越,是一个茶叶生长的极佳环境。
3. 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全部由熟练的工人操作手工完成,全程无机械辅助。
它的制作流程是:摘茶叶→萎凋→揉捻→杀青→干燥→筛分,每一个步骤都要保证每一朵茶芽的生长环境、生产过程竭尽全力,用感性艺术把毛尖制作出精品。
4. 信阳毛尖的品质与口感信阳毛尖的独特口感与色泽深受消费者欢迎,其色泽清亮、汤色浅黄、干茶香气芬芳、鲜茶清香高爽、口感甘醇、回味悠长,具有“清香、甘醇、匀顺、鲜嫩”的特点,每一朵茶芽都肥嫩、匀长、挺拔,啜饮时口感散发出一种清新的气息,令人陶醉。
5. 信阳毛尖的营养价值信阳毛尖茶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茶多酚是茶叶所含量最高的成分,它具有降低血脂、防癌抗氧化作用;茶多酚还有舒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作用。
同时,信阳毛尖茶叶也含有茶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素,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等功效。
综上所述,信阳毛尖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品质优良的茶叶,它的历史悠久、制作手艺独特,绝对是茶叶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推广中国好茶、弘扬中华茶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信阳毛尖的美好。
苏东坡:淮南茶,信阳第一普洱茶吧网资讯:宋代,信阳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成倍增长,产量仅次于四川成都和江南的东西路,制茶技术也超过历代。
据清乾隆《光山县志》载:“在宋时,光州所产片茶,有东首、浅山、薄侧等名,普洱茶吧网资讯:宋代,信阳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成倍增长,产量仅次于四川成都和江南的东西路,制茶技术也超过历代。
据清乾隆《光山县志》载:“在宋时,光州所产片茶,有东首、浅山、薄侧等名,又于光山、固始等地置茶场,则昔时亦产茶处也。
今县境不甚产茶,惟连康山有之,然品味不及闽吴远甚。
”据茶叶专家黄执优在《中国名茶·信阳毛尖古今谈·茶叶经营》一书中介绍道:“宋王朝大力推行榷茶制度。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即977年,在蕲、黄、卢、舒、光(光山、潢川、商城、固始一带)6州设立13个山场(茶场),官买官卖。
”光州茶场在宋时每年收茶三十多万斤,卖钱一万二千多贯……光山茶,品味俱佳。
另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当时光山、商城、子安三个茶场,年产茶101万斤。
茶叶的制作比唐代更为精湛,茶具也更为讲究,进贡茶叶的主要品种是散茶,包装一般都与龙凤相连。
《宋史·食货志》载:当时进贡的“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
”一些名茶产地建立了贡御茶园。
皇家饮茶更讲究茶道,宋徽宗还亲自著述《大观茶论》,文臣武将有功者以得到皇帝赐茶为荣。
信阳茶叶生产再度出现繁荣局面。
《续茶经·茶之煮》载:“予(苏东坡)顷自汴入淮、泛江峡归蜀,饮江水盖弥年。
既至,觉井水腥涩,百余日然后安之。
以此知江水甘于井水也,审矣。
今来岭外,自扬子始饮江水,及至南康,江益清驶,水益甘,则又知南江贤于北江也。
”另据《重修信阳县志》(卷十二·食货·食货三)货类载:“茶:唐《地理志》义阳贡品有茶。
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县志》也有类似记载。
这说明苏东坡不仅到过信阳,而且对信阳茶、信阳水、信阳饮食应该比较熟悉。
中国茶道信阳毛尖信阳毛尖是中国茶道中的一种经典茶叶品种,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品质享誉世界。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成为了国人饮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信阳毛尖的起源、特点、饮用方法以及茶道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起源与历史信阳毛尖起源于中国河南省信阳市,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传说在唐代,一位名叫陈岳的茶农发现了信阳地区的茶叶呈现出特殊的形状和风味,于是开始了信阳毛尖的种植和制作。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信阳毛尖逐渐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绿茶品种之一。
第二部分:特点与品质信阳毛尖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口感而闻名。
它的叶子呈细而直,茸毛丰富,色泽嫩绿,带有银色的光泽。
这种茶叶采用的是嫩叶制作而成,因此口感清爽,滋味鲜嫩,香气高长。
泡出的茶水呈黄绿色,清澈透明,入口回甘,回味悠长。
信阳毛尖的品质与制作工艺密不可分。
它严格遵循"一叶一心,一心一叶"的采摘原则,只采摘嫩叶,丢弃老叶和叶脉,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在制作过程中,信阳毛尖采用手工揉捻的方式,将茶叶的形状塑造得更加挺拔匀整。
在炒制时,要求温度和时间的掌握非常精准,以确保茶叶不受损伤。
第三部分:饮用方式与茶道文化信阳毛尖的饮用方式讲究以质为主,不依赖辅料。
一般情况下,使用5克的信阳毛尖茶叶冲泡250ml左右的水,水温控制在80℃左右。
首先倒入一定的水,泡茶器一烫,倒掉这一次的水,然后再加入80℃左右的水进行第一泡,时间约为30秒。
之后每泡增加10秒的时间,直至茶叶逐渐展开。
这样泡制的信阳毛尖,既能品尝到其清香爽口的初泡,又能品味到茶叶的细腻和回味。
信阳毛尖作为中国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道是一门注重仪式、礼仪和精神体验的艺术,而信阳毛尖作为其中的一种代表,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喝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专注地品味和欣赏茶叶的外观、香气和口感,将心境沉淀下来,享受茶文化带来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
元朝,据元代马
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
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
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
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
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
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
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
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
制茶法基
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
行炒制。
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
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
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
这就是
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
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
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
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
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
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
茶的代表。
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在喝茶上十分讲究,极儒雅,极繁文缛节,贵族气十足。
首先是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滚才可沏茶。
杯中放
了茶叶,注入浅水,但并不饮,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这叫“洗茶”。
经过了这番洗,茶方可饮。
送给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满杯,而是八成满,俗称“酒七茶八”。
茶杯是绝对不可盖的,这既不同
于北京的盖碗茶,更不同于闽南的功夫茶。
信阳人饮茶无论城乡都
讲究一个观赏美,客人到来,一溜十几个玻璃杯亮晶晶排开,一一
放茶叶,又一一注浅水洗茶,再一一斟满,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
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不断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会及时续茶,使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水温适宜。
到信阳做客,饮茶应漫饮细啜,边谈边饮,不可狂饮暴喝。
客人喝足,倒掉残茶,即示意不再饮用,否则,主人还会给客人续茶。
在信阳,不仅客人登门要以茶敬客,真诚恭谨,而且亲朋好友之
间的往来,也多以茶为礼,绝不疏忽。
这是信阳流传了千百年的纯
朴习俗。
信阳民间,逢年过节或日常拜亲访友,都有馈赠茶叶的习惯,虽然包装简陋,却是他们亲情和友情的真诚传递。
友人,特别
是来自远方的好友,短暂的欢聚之后,临别之时意犹未尽,以自产
的茶叶为赠,不仅是友情的展现,也是对友人深深的祝福。
赴外地
看望多年未见的好友同窗,战友同事,一包信阳毛尖必不可少。
送
茶表达的不仅仅是浓浓的故乡情和同窗情,还有互相的思念和永不
褪色的友谊。
在外地学习工作的信阳人从故乡归来,也总不忘带点
上好的信阳茶,简单而质朴的信阳茶,成为友谊的厚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