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13
历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以下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早C. 好D. 人3.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句子成分划分?()A. 主语 + 谓语 + 宾语B. 主语 + 宾语 + 谓语C. 谓语 + 主语 + 宾语D. 宾语 + 主语 + 谓语4. 下列哪个作品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A. 《将进酒》B. 《静夜思》C. 《望庐山瀑布》D. 以上都是5.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排比D. 以上都是二、判断题1.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总评】2012年普通高考安徽卷语文科目的试题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符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的要求,与往年试题相比,具有鲜明特色。
一、隐中有变本套试卷难度适中,稳中有变。
一直是山东试卷语文试题的特色。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从结构和分值上看,与往年没有大的变化,第一卷仍然为阅读题,66分,第二卷表达题,84分,总共150分。
从考点和题型上看,也基本延续了2012年的试题模式,如第一大题考论述类文本,题目的设计也与2011年基本相同,涉及结构思路、信息整合,将理解词语改成理解句子;文言文的考查依然是实词、虚词、信息整合、翻译句子等,这些都保证了试题的相对稳定。
但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今年试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亮点,论述类文本选择了爱因斯坦的论文,在文言文的选材上,将《说苑》与《史记》对比阅读。
诗歌选择了韦应物和赵秉文的诗对比阅读;词语没在纯考成语,不再间杂词语;作文采用名人名言材料,通用题进行了创新,将压缩、连贯、得体与设置展板、欣赏书法、劝导交通等日常应用场景密切联系,设题新颖,令人目耳一新,体现了今年语文试题的明显变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课程改革和中学语文数学。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贴近考试实际的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地域色彩。
试题首先在材料的选取上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涉及到了幸福感、舌尖上的中国、心理健康、航母、留守儿童、城镇化等热点话题,材料新颖,时代性极强。
论述文选择爱因斯坦论文,以科学的角度看伦理学,具有国际视野,文学作品描写桐庐,富有地方色彩。
试卷中体现出的这些特色,有助于引导考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考查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0】文学常识、文化经典阅读和名句名篇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10题,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3)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宋词《永遇乐》)答案:(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望中犹记佛狸祠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只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2、(2012全国大纲卷,第13题,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1),非能水也, 。
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纷纷暮雪下辕门,.轮台东门送君去,.(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2)月出于东山之上, 。
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答案:(1)假舟楫者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2)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解析:考查学生只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3、(2012山东卷,第15题,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荀子•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与子偕老。
(《诗经•击鼓》)鹤汀凫渚,;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安徽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 诣:前往B. 谒:拜见C. 稽首:叩头D. 敕:命令(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 “臣闻君命召,不俟驾而行。
”翻译:我听说君主有命令召见,不等车驾准备好就出发。
B.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翻译: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2. 现代文阅读(1)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答案:作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2)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文章中使用了比喻、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1. 解下列方程:x^2 - 5x + 6 = 0答案:x = 2 或 x = 32. 计算下列定积分:∫(0 to 1) (2x + 3) dx答案:(1/2)x^2 + 3x | (0 to 1) = (1/2) + 3 - 0 = 7/2三、英语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1)He is always the first _______ to school every morning.A. getB. getsC. to getD. getting答案:C2. 阅读理解(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答案: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四、综合试题及答案1. 政治(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答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历史(1)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3. 地理(1)长江流经我国哪些省份?答案:长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11个省市区。
2012高考作文题目出炉盘点历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核心提示:2012高考作文题目将出炉,盘点历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拉开帷幕。
随着11:30的临近,众人关心的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也将浮出水面。
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将会以什么形式呈现?本网将为您揭晓。
对于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已成一个回忆。
为此,小编梳理了近几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让我们一起追忆,那些年,曾经写过的高考作文题。
安徽省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为《梯子不用时横着放》,而非之前网上爆料的《曾经》。
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具体内容如下:一个公司放着一个梯子,上面写一个字条:注意安全。
有天一个客户来了,看到梯子后说,换一个字条:梯子不用时横着放。
请就这个材料写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拟。
对于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已成一个回忆。
为此,小编梳理了近几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让我们一起追忆,那些年,曾经写过的高考作文题。
【2011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问题不限;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题】“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
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弯数多。
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 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是非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修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 清]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 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遂发愤以卒 B.填淤则舟楫不通 木欣欣以向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D.既为方伯所知 月出于乐山之上 秦王为赵王击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 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7.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咸呼舞,以为数直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林。(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