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与经营者的冲突与协调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24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关系的冲突及协调机制1 前言现代企业制度是以所有制分离为特征,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企业管理中有着不同的利益关系。
由于目标不一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
虽然这些冲突不能完全消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和管理措施来协调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
2 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者只享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不参与经营管理。
经营者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是企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由此,两者的利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2.1 目标不同所有者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而经营者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长期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所有者关心的是企业的短期利益,而经营者则更注重长期效益。
2.2 立足点不同所有者的立足点是企业外部的市场和环境,他们希望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而经营者则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希望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员工素质,来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
2.3 分配方面存在不同所有者是企业的股东,他们只享有企业的分红权,也就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权。
经营者则获得了企业的薪酬和福利,还可以通过绩效考核获得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3 协调机制为了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企业需要设计合理的制度和管理措施,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3.1 聘任制度聘任制度是企业控制经营者行为和策略方向的有效制度。
聘任制度规定了经营者的权力范围和职责,以及其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
通过对经营者的监督与考核,可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3.2 股权激励制度股权激励制度是企业媒体激励经营者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股权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具有股东的意识和责任,促使他们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经济效益。
3.3 分红制度分红制度是企业管理中调节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分配的重要制度。
分红制度规定了企业分红的方式和标准。
通过合理的分红制度,可以让所有者获得合理的回报,同时也可以给经营者足够的激励,以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效率和责任感。
如何正确处理公司股东冲突维护公司利益股东冲突是企业经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得当处理,可能导致公司的利益受损。
因此,正确处理股东冲突,维护公司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股东冲突,以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
一、建立明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股东冲突的基础。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明确公司股东的权利和责任,减少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1. 设立监事会:监事会作为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连接桥梁,负责监督董事会的决策和执行情况。
通过设立监事会,可以平衡各方利益,降低股东冲突的风险。
2. 提升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决策依据,让股东全面了解公司运营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 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股东的权益得到保护。
例如,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政策、采购审批流程和公司治理规范等。
二、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冲突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是处理股东冲突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帮助解决冲突的方法:1. 召开股东大会:定期召开股东大会,让股东了解公司的发展计划和运营情况,并提供发言机会,以听取股东的意见和建议。
2. 建立独立仲裁机构:对于较为严重的冲突,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仲裁机构,通过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调解和裁决,以达到公正和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寻求第三方专业咨询:在处理较复杂的冲突时,可以请专业机构或律师进行调解和咨询,以确保冲突得到公正处理,并保护公司的利益。
三、遵守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遵守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是处理股东冲突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严格执行公司章程:公司章程规定了股东的权益和义务,各方应严格遵守,不得任意违背。
2. 遵守法律法规:在处理股东冲突时,要遵守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规经营,并防止因违规行为导致的损失。
3. 增强法律意识:公司股东应加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遵守法律法规,并主动维护公司的利益。
代理冲突就是2家代理同个区域,一家或者2家以上。
代理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2、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3、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代理适用于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同时也适用于法律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如:申请行为、申报行为、诉讼行为。
拓展资料:一、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1、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冲突。
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控制股东与少数股东的利益冲突上,即发生在股权相对集中、控制股东与少数股东持股数额对比明显的公司中。
2、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
股东期望经营者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从事经营与管理活动,但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牺牲股东利益,使股东的期望和既定的财务目标异化,股东将不得不负担一部分由于经营者的利己主义行为而发生的成本即代理成本。
3、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
股东与债权人作为公司的两种资金提供者,既有相同的利益也会存在利益的冲突。
二、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冲突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认识,强调股东是公司的主人,职工是为资本赚钱的工具,是被公司所雇佣的对象。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股东与职工利益冲突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股东与雇员的利益冲突主要在于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雇员处于弱势地位。
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主要利益冲突在于:经营者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同时,能更多地增加享受成本;而所有者或股东则希望经营者以较小的享受成本带来更高的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
为了协调这一矛盾,通常可以采用解聘、接收、激励等措施。
1、解聘:所有者通过掌握对经营者的雇佣和解聘,对经营者予以监督。
如果经营者未能使满足所有者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可以解聘经营者。
2、接收:如果经营者经营决策失误、经营不力,未能使企业价值提高,该公司就可能被其他公司强行接收或吞并,相应经营者也会被解聘。
.. .. 1. 如何理解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和协调?又如何理解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1.股东和经营者间的冲突 经营者的目标是增加报酬,休闲时间,避免风险.但往往其目标和股东不完全一致,经营者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1)道德风险,经营者会为了自己的目标,避免提高股价的风险,不努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2)逆向选择,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挥霍股东的财富.
2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协调 (1)监督,股东和经营者由于分散或远距离,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股东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监督经营者的行为.(2)激励,股东可以通过让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来鼓励他们采取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行动.通常,股东会同时采取这两种方式来协调自己和经营者的目标.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间此消彼长,互相制约.股东要权衡轻重,力求找出能使三项之和最小的解决方法,它就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3.股东和债权人的冲突 债权把资金借给企业目的是到期时收回本金和约定的利息收入,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用它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得到资金后可以通过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常用方法: .. ..
第一,股东不经债权人的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新项目.如果计划失败,对债权人来说,超额利润肯定拿不到,发生损失却有可能要分担.
第二,股东为了提高公司的利润,不征得债权人的同意而指使管理当局发行新债,致使旧债券的价值下降,使旧债权人蒙受损失.如果企业破产,旧债权人和新债权人要共同分配破产后的财产,使旧债券的风险增加\价值下降.
4.股东和债权人的协调 债权人为了防止其利益被伤害,除了寻求立法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等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资金的用途,规定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等.
第二,发现公司有损害其债权意图时,拒绝进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
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如果一家公司只有股东,没有别的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一致的。但是,这只是比较理想化的想法,一般来说,企业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而且这三方面的目标应该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 股东和经营者 .. ..
经营者的目标是:增加报酬和闲暇时间(二者有矛盾),避免风险(避免出现劳动和报酬不等的结果。也就是说经营者认为没有必要为提高股东财富而冒险。决策对了,企业价值提高了,股东财富增加了,对他们来说没有好处,但是如果决策错了,他们的名誉地位可能就会下降,甚至有可能被扫地出门。)因此,他们不必十分卖力地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就可以减少犯错,同时还可以增加闲暇时间。这还算是好的,如果碰到更为恶劣的,借口工作需要发股东的钱,比如说装修办公室啦,购买高档物品等等。那这时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就完全不一致了。 如何协调呢?一般使用的方法有两种:监督和激励。监督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因为你没办法达到事事监督、全面监督,如果实现了,那还不如你自己经营算了。激励呢,也是一样,经营者同样还会作出一些有利于自己不利于股东的行为,因为人毕竟还有自私的因素存在。并且使用这两种方法还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股东目标损失成本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因此,股东要权衡利弊,力求找出能使三项之和最小的解决方案。
二、 股东和债权人 债权人的目标应该就是到期时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特殊情况除外)可见,他与股东的利益也不一致。但是在这方面股东占有主动性,因为资金一到企业,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关键是股东1、有可能把钱投入到比债权人预期风险要高的新项目中(赚了,利润又是股东的,亏了,如果无法还债,那就要双方一起承担损失),2、有可能为了提高利润而发行新债,从而降低了原债券的价值。(具体后面会谈到) 因此债权人为了防止利益被伤害会采取一些手段。比如说,破产时优先接管、在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限定资.. ..
金用途,更进一步有可能提前收回借款等等 至于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优惠条件,比如说提高利率,同时通过抵押、担保贷款等等来消除债权人的限制性条款,达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当然这些是要付出成本或增加风险的,只能是寻求一个平衡点
股东和债权人都为企业提供了财务资源,但是他们处在企业之外,只有经营者即管理当局在企业里直接从事管理工作。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企业是所有者即股东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股东的目标。股东委托经营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努力,但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并不是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与股东的目标也不一致。公司必须协调这三方面的利益冲突,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一)股东与经营者 1.在股东和经营者分离以后,股东的目标是使企业财富最大化,千方百计要求经营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经营者也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其具体行为目标与委托人不一致。经营者有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这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
(1)道德风险。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他们没有必要为提高股价而冒险,股价上涨的好处将归于股东,如若失败,他们的“身价”将下跌。他们不做什么错事。只是不十分卖力,以增加自.. ..
己的闲暇时间。这样做,不构成法律和行政责任问题,只是道德问题,股东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
(2)逆向选择。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目标。例如,装修豪华的办公室购置高档汽车等;借口工作需要乱花股东的钱;或者蓄意压低股票价格,以自己的名义借款买回,导致股东财富受损。
2.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的方法 (1)监督。经营者背离股东的目标,其条件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经营者了解的息比股东多。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路是股东获取更多的信息,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在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时,减少其各种形式的报酬,甚至解雇他们。
但是,全面监督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股东是分散的或者远离经营者,得不到充分的信息;经营者比股东有更大的信息优势,比股东更清楚什么是对企业更有行的行动方案;全面监督管理行为的代价是高昂的,很可能超过它所带来收益。因此,股东支付审计费聘请注册会计师,往往限于审计财务报表,而不是全面审查所有管理行为人。股东对于情况的了解和对经营者的监督总是必要的,但受到监督成本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监督。监督可以减少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
(2)激励。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利益的另一种方式是采用激励计划,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采取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行动。例如,企业盈利率或股票价格提高后,给经营者以现金、股票期权奖励。支付报酬的方式和数量大小,有多种选择。 .. ..
报酬过低,不足以激励经营者,股东不能获得最大利益;报酬过高,股东付出的激励成本过大,也不能实现自己最大利益。因此,激励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通常,股东同时采取监督和激励两种方式来协调自己和经营者的目标。尽管如此仍不可能使经营者完全按股东的意愿行动,经营者仍然可能采取一些对自己有利而不合股东最大利益的决策,并由此给股东带来一定的损失。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间此消彼长,相到制约。股东要权衡轻重,力求找出能使三项之和最小的解决办法,它就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二)股东与债权人 当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也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其目标是到期时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用它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
债权人事先知道借出资金是有风险的,并把这种风险的相应报酬纳入利率。通常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司现有资产的风险、预计公司新增资产的风险、公司现有的负债比率、公司未来的资本结构等。
但是,借款合同一旦成为事实,资金划到企业,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可以通过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其常用方式是:
第一,股东不经债权人的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新项目。如果高风险的计划侥幸成功,超额的利润归股东独享;如果计划不幸失败,公司无力偿债,债权人与股东将共同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破产法(试行)》)尽管规定,债权人先于股东分配破.. ..
产财产,但多数情况下,破产财产不足以偿债。所以,对债权人来说,超额利润肯定拿不到,发生损失却有可能要分担。
第二,股东为了提高公司的利润,不征得债权人的同意而指使管理当局发行新债,致使旧债券的价值下降,使旧债权人蒙受损失。旧债券价值下降的原因是发新债后公司负债比加大,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增加,如果企业破产,旧债权人和新债权人要共同分配破产后的财产,使旧债券的风险增加、价值下降。尤其是不能转让的债券或其他借款,债权人没有出售债权来摆脱困境的出路,处境更加不利。
债权人为了防止其利益被伤害,除了寻求立法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等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资金的用途、规定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等。
第二,发现公司有损害其债权意图时,拒绝进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
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 股东与经营者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股东委托经营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但是有时候他们之间的目标也会不一致。经营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如增加报酬、怎么休息时间、避免风险等,这些就会和股东的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这个目标相悖。因此,股东与经营着之间必须时常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避免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