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曾与恐龙共同生存过?亚马逊发现恐龙壁画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在一些领域,科学家可以借助强大的科学仪器来进行科学研究。
然而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发现新恐龙物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加拿大艾伯塔省皇家泰瑞尔博物馆恐龙馆馆长唐-亨德尔森说,“发现恐龙仍需要科学家在实地勘察、寻找,而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
”以下是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点评的8大恐龙考古发现。
1. 难逃泥潭龙难逃泥潭龙2009年古生物学家在中国西北富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中又有新发现。
中国科学家徐星和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发现了一种有喙的植食恐龙,命名为难逃泥潭龙(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
它显示兽脚类恐龙的生态在侏罗纪期间比以前认为是更加的不同,而且它还提供了关于鸟类的三个手指的手部怎样从恐龙的手部演化而来的重要证据。
这一发现对于揭开鸟类是否是从恐龙进化而来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个新动物是迷人的,并且它提供了关于鸟类手部的演化证据”,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说。
不同于其他兽脚类恐龙,泥潭龙的手部的第一指强烈缩小并且第二指增大。
对发现的化石的详细研究表明,它的上下颌是无齿的,显示出这种恐龙拥有充分发育的喙嘴。
它缺乏牙齿,没有锋利的爪的短前肢和胃石表明它是植食者,虽然它与肉食恐龙有关。
最近发现恐龙的手部外侧的两个手指在演化中缺失了,而内侧的三个被保留了下来。
然而,现存鸟类胚胎却建议鸟类缺失的是最外侧和最内侧的手指。
456游戏 /难逃泥潭龙发现于中国西北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1.59亿年前的沉积中。
克拉克和徐星以前也曾经在发现泥潭龙的化石层描述了多种恐龙,包括最古老的暴龙类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最古老的角龙类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剑龙类准噶尔将军龙(Jiangjunosaurus junggarensis)和鳄鱼的亲戚斯氏族准噶尔鳄(Junggarsuchus sloani)。
难逃泥潭龙生存的年代约为距今1.59亿年前,早于迄今已知最早的鸟类距今约1.5亿年的“始祖鸟”。
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是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生活在距今约2.3亿年前到约6600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
恐龙的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的繁荣和消亡也代表着地球生物进化的一个里程碑。
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书籍和电影中看到关于恐龙的展览、介绍和再现。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
然而,恐龙并不仅仅是一个过去的时期,它们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恐龙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恐龙的化石,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生态系统过去的景象以及生物进化的路径。
恐龙的化石被认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遗迹之一,也是研究古生物学的基础。
无论是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还是地质学家,他们都离不开恐龙化石的研究。
其次,恐龙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众所周知,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同名电影再现了人类与恐龙之间的关系。
这部电影不仅成为了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一,也让人们对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再次高涨。
此外,恐龙也成为儿童文学和动画的重要主题。
许多儿童书籍和电视节目都以恐龙为主角,从而向孩子们传递地质知识和生物多样性。
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恐龙的好奇心,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恐龙也是商业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恐龙玩具到恐龙主题公园,恐龙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牌。
各种各样的产品、游戏和服装都以恐龙为主题,吸引了无数消费者。
尽管恐龙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数百万年,但它们的影响仍然深远。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文学作品、动画电影还是商业产业中,恐龙都无处不在。
它们不仅代表着地球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成为了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了解恐龙,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人类的起源论文摘要: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
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
但人类的起源究竟怎样,还有很多疑问。
目前关于人类起源有远古的“神造”说,“宇宙论”,“自然发生说”,“生命进化起源说”,“进化”论,即古猿进化而来之说,即人类起源于古猿。
还有人众说纷纭的新假说,等等。
其中,古猿进化学说是目前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起源学说。
而古猿进化之说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
关键词:人类起源古猿进化物种起源正文: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
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
在林奈的分类系统中,人、猿、猩猩等都属灵长目,人属灵长目的人种。
但人类的起源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如“神造”说,“宇宙论”,“自然发生说”,“生命进化起源说”,“进化论”。
P364,达尔文,一个伟大者的名字。
他出生于英国南安普特郡,从小热爱大自然。
1831年,他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
他对热带与亚热带的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
1836年回国以后,潜心从事科学实验和著述,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书中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主要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
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他还将进化论用于动物及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恩格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崇备至,尤为欣赏“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并对其作了几点重要的补充。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还说“火的使用,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在恩格斯的推动下,“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就成了定论,使人们以为我们的祖先千真万确的是猿猴。
并且认为:人和现代的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恐龙简介恐龙恐龙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
恐龙(不包含鸟类)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它们出现于晚三叠纪卡尼阶,各种恐龙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征,并发展出不同的体型大小,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并持续生存到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
有许多型态的爬行动物与恐龙生存在同一时期,例如:鱼龙目、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盘龙目,许多大众媒体常将它们也归类于恐龙,但它们在科学分类上并不属于恐龙。
鱼龙类、沧龙类、蛇颈龙类都是海生爬行动物,并不生存于陆地上,也不属于主龙类;翼龙类属于主龙类,是在三叠纪时期与恐龙分开演化,但并非陆栖动物:盘龙类生存于二叠纪,亲缘关系较接近于哺乳类。
恐龙是中生代的优势陆栖脊椎动物,尤其是在侏罗纪与白垩纪。
在恐龙占优势的侏罗纪与白垩纪期间,几乎所有身长超过1米的陆地动物皆为恐龙,同时代的其他动物因此受到体型发展与生态位上的限制。
举哺乳类为例,它们的体型多接近现代的啮齿动物,不超过猫的大小,食性为肉食性,以小型动物为生。
生存在白垩纪的三椎齿兽目(Triconodonta)的巨型爬兽(Repenomamus giganticus)是个少数例外,巨型爬兽体重12到14公斤,已知会以幼年鹦鹉嘴龙等小型恐龙为食。
恐龙家族极为庞大、多样性。
截止到2006年的学术研究,已确定有超过500个属;根据估计,化石记录中曾出现的属总数约为1850个,当中有75%已被发现化石。
一个早期的研究推测恐龙有将近3,400个属,但大部分无法在化石记录中保存下来。
截至2008年9月17日为止,恐龙记有1,047个种。
恐龙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杂食性动物。
有些恐龙以双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龙和禽龙可以在双足和四足间自由转换。
许多恐龙的身上具有鳞甲,或是头部长有角或头冠。
尽管恐龙以其巨大体型而著称,但许多恐龙的体型只有人类大小,甚至更小。
第1篇一、引言《恐龙帝国》是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罗伯特·T·巴克(Robert T. Bakker)所著的一本关于恐龙的科普书籍。
书中以恐龙的演化、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等方面为切入点,带领读者走进恐龙的世界,探索这个神秘而又古老的生物群体。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摘抄和心得体会。
二、恐龙的起源与演化1. 恐龙的起源恐龙是爬行动物,起源于侏罗纪早期。
据巴克所言,恐龙的祖先是一种叫做“鸟臀目”的爬行动物,它们在侏罗纪时期逐渐演化出恐龙这一庞大的家族。
2. 恐龙的演化恐龙的演化历程经历了数千万年的漫长岁月,期间它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种类和形态。
巴克在书中提到,恐龙的演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恐龙:这一阶段的恐龙体型较小,身体结构简单,主要以植物为食。
(2)食肉恐龙:随着牙齿和爪子的进化,恐龙开始捕食其他动物,成为食肉动物。
(3)食草恐龙:部分恐龙逐渐演化出适应植物食性的特点,成为食草动物。
(4)鸟龙类:恐龙中的部分种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与鸟类相似,形成了鸟龙类。
三、恐龙的生活习性1. 饮食习性恐龙的饮食习性与其体型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巴克在书中提到,恐龙的饮食习性可分为以下几种:(1)食肉恐龙:以肉食为主,捕食其他动物。
(2)食草恐龙:以植物为食,包括草本植物、树木等。
(3)杂食恐龙:既有食肉习性,也有食草习性。
2. 繁殖习性恐龙的繁殖习性与其他爬行动物相似,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产卵:部分恐龙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在孵化后成长为幼崽。
(2)胎生:部分恐龙具有胎生习性,幼崽在母体内发育成熟。
3. 社会习性恐龙的社会习性与其生活环境有关。
巴克在书中提到,部分恐龙具有群居习性,它们会共同生活、觅食和防御天敌。
四、恐龙的生态环境1. 地球气候恐龙生活在地球气候逐渐变化的时期,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地球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湿润到干旱寒冷的转变。
2. 地貌环境恐龙生活的地貌环境多样,包括平原、森林、草原、沙漠等。
恐龙时代的壁虎和变色龙附变色龙资料恐龙时代的壁虎和变色龙附变色龙资料恐龙时代的壁虎和变色龙(附:变色龙资料)恐龙时代壁虎和变色龙被完备留存在琥珀中《中国科学报》(2021-03-08第2版国际)它们或许逃过了近存有羽毛的恐龙,但最终的命运却葬送在红树林的树液中。
新发现的12只保存在琥珀中的蜥蜴可追溯至白垩纪中期。
当时,诸如庞大的阿根廷龙等恐龙仍然存在,并且可能包括壁虎和变色龙的祖先。
这些蜥蜴源自缅甸克钦邦,被指出生活在热带森林中。
每只蜥蜴都镶嵌在缅甸琥珀中,而此前的研究将这类琥珀上溯至约1亿年前。
之前,人们仅对恐龙时代的琥珀蜥蜴的一些碎片有所介绍。
基因分析表明,现代蜥蜴群体最早演化出就是在这一时期。
这些在私人琥珀收藏中发现的蜥蜴,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哈佛大学借来展出。
它们没有瑕疵,并且具有异乎寻常的多样性。
研究发现,主要的蜥蜴群体在当时已经建立。
如今,这些样本将在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继续展出。
“其中一个样本可能将就是全球未知最出色的壁虎化石。
”源自休斯敦州立大学的juandaza则表示。
daza的团队阐明了这些辨认出,然后利用ct读取展开了研究。
该样本就是如此的细致,以至于该团队起初指出它就是一只现代动物。
不过,它并不是。
“我们发现现代物种所描述的特征没有一个能对上。
”daza介绍说。
黏性护趾已在这些古代样本中出现,而这表明壁虎攀爬的生活方式要比此前认为的更早进化出来。
另一个蜥蜴的舌头晃了出,有著窄小却弯曲的舌尖。
这同曾经辨认出的蛇或蜥蜴舌头都不相匹配。
一只大蜥蜴则被卡在像是蝎子一样的动物和千足虫附近。
daza则表示,这么将近的距离加之热带森林现代蜥蜴猎捕节肢动物的事实说明,这些动物以它们为猎物。
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michaelcaldwell介绍说,这些新的样本很美,并且非常激动人心。
“此前我们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能如此详细地展现蜥蜴家谱这一部分的化石记录。
我是一名解说员作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篇1 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小的解说员,我最喜欢恐龙了!你们知道恐龙吗?那可是远古时代生活在地球上的巨大动物啊。有的恐龙特别凶猛,有的恐龙温顺可爱,但是它们全都已经extinct(灭绝)了呢。不过别担心,我们可以通过化石了解它们的样子。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种会飞的恐龙,它就是pterosaur(翼龙)。翼龙可不是真正的恐龙,但是它们和恐龙一样生活在侏罗纪时代。它们是reptile(爬行动物),和现在的鸟类一样,身上也长着羽毛哦。
大家想象一下,一只巨大的翼龙在天空中展开它宽阔的翅膀,阳光照在它身上,整个就像一只飞翔的龙!是不是很酷呢?它们身上的羽毛可以有红色、棕色、黑色、蓝色各种各样的颜色。
翼龙并不是用翅膀煽动空气来飞的,而是利用热力环流升力飞行。这就好比我们人类滑翔伞运动员一样,一旦升起来就可以在空中长时间滑翔。有一种叫quetzalcoatlus的巨型翼龙,身长可达11米,翼展超过10米,体重超过200公斤,简直就像一架小型飞机!真不敢相信这样庞大的生物竟然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 除了飞行,翼龙也是猎食者。科学家发现过翼龙化石的肚子里还包裹着小型恐龙的骨骼呢。它们长着尖锐的爪子和钩状的嘴,专门用来撕裂猎物。有些较小型的翼龙可能以鱼虾昆虫为食,而大型的翼龙则以小型恐龙为食。
可是很遗憾,就连无所不能的"空中霸主"翼龙,在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也走向了灭绝的命运。不过科学家们一直在继续寻找翼龙的化石,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神奇动物的生活习性。或许有一天,人类就能成功"复活"翼龙,亲眼目睹它们在现代蓝天中自由翱翔!
那可真是了不起的场景啊!生活在地球当下的我们,能亲眼看到远古生物在眼前飞翔,那该有多么震撼和神奇!你们是不是也很向往啊?祝愿有一天,我们的这个美好愿望能够实现,让蓝天再次迎来翼龙的身影!
篇2
好啊!我现在就用小学生的语气给你写一篇关于"我是一名解说员,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作文,文章长度2000个字左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类曾与恐龙共同生存过?亚马逊发现恐龙
壁画
作者:
来源:《奥秘》2019年第01期
豆豆 译 周周 编
世界各地相继发现多个颠覆历史的遗迹。南美秘鲁最新发现的遗迹中,出现了同时绘有人
类和恐龙的岩画。长头的人类与威吓人类的大型恐龙……
人类果真曾与恐龙共同生存过吗?能够证明这一事实的“岩画”最近被公开了!
发现地点就在南美洲秘鲁的亚马逊伍托克半巴县,亚蒙地区的“亚蒙遗迹”。
岩画是在1 996年,由考古学家露丝·夏蒂与同伴阿兹洛·路易斯·埃斯特拉达,以及语言学
家阿弗雷德·托雷洛共同发现的,直到最近才被公布于众。
岩画绘制于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以黄色、白色、红褐色等颜色为主,内容上共
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了大约20余个人物,第二部分是骆驼和狩猎的情景。第三部分可以确定是
几何学图案,上半部分描绘的是男女进行繁殖行为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男人女人的头部都
被绘制成了“长头”。
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第四部分岩画。无论是考古学界还是正史中,这一时期都不曾存在
过恐龙,但恐龙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壁画上。而且壁画描绘的还是恐龙威吓长头人类,猎人
们为了击退恐龙而共同围攻恐龙的场景。
如今我们早已知晓,在远古时期,人类的先祖们曾经与猛犸象共同生存在一个时代,这些
岩画则如实地描绘出还有一部分恐龙曾与远古人类共生。
美国德克萨斯州格伦洛斯的帕鲁西河就曾出土发现过许多人类同小型恐龙的足迹,它们大
多出现在白垩纪的石灰岩地层。
另外,在美国犹他州的鲍威尔湖附近,著名的游览胜地天然桥国家纪念碑,其間就有美国
原住民的遗迹,当地的岩画上就描绘着类似阿根廷龙的大型恐龙的影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阿根廷龙体长约40米,号称史上最大的蜥脚类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1亿1200万年前~
9350万年前的美国大地上。这幅岩画表示的则是直到数千年前,阿根廷龙都一直存活于世。
1961年,距离秘鲁首都利马300公里的伊卡镇出土了许多大约13000年前的“卡布雷拉
石”,石块表面绘有类似恐龙的动物,其中还有形似三角龙的图案。
2012年在美国蒙大拿州道森郡出土了三角龙角,经过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测定,属于33500
年前。这个时期我们人类的祖先已经存在于地球上了。
那么或许可以说明,人类确实曾与恐龙共生,是不是可以修正现代科学中的定论呢?这些
发现会不会成为彻底颠覆达尔文进化论的物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