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生平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孟德尔孟德尔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他通过对豌豆植物的实验研究,揭示了生物遗传秘密的一角,奠定了后世遗传学的基础。
下面将从他的背景、研究内容及对遗传学的贡献等方面对孟德尔进行详细介绍。
孟德尔于1822年7月20日出生在奥地利,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孟德尔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和园丁,这让他从小就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父亲的植物园中,孟德尔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植物,他对于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特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缺乏财政支持,孟德尔的教育一直受到限制。
然而,他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对神学产生兴趣,并进入布鲁恩大学深造。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一门名为"自然哲学"的课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孟德尔开始对植物的遗传和遗传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孟德尔在1865年开始了一系列关于豌豆的实验。
他选择豌豆进行研究是因为豌豆植物生长周期短,且繁殖能力强,容易进行实验观察。
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将具有不同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
经过多年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他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规律。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揭示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原理:显性和隐性。
他以世代繁衍的方法,发现了许多性状是可以遗传的,而且某些性状在杂交后会表现出显性特征,而另一些性状则会表现出隐性特征。
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成为现代遗传学的基石。
然而,孟德尔的研究结果一度被学术界忽视。
直到1900年,三位独立的科学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实验结果,遗传学才开始获得广泛的认可。
这一重大的突破让孟德尔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并且他被公认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孟德尔通过自己的实验成果,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奥秘,对于后代的遗传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不仅为人们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提供了基础,也为农业和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类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孟德尔[1](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奥地利人,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1822年孟德尔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里,父母都是园艺家。
他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他的父亲擅长于园艺技术,在父亲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
1843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奥尔谬茨大学哲学院继续学习,但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
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奥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当修道士。
从1851年到1853年,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系统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课程。
与此同时,他还受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植物杂交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54年孟德尔回到家乡,继续在修道院任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长达12年的植物杂交试验。
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
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
孟德尔的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
直到1900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编辑本段选材原因[2]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种。
【名人故事】生物学家孟德尔的故事生物学家孟德尔(Gregor Mendel)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世纪中期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豌豆实验,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传规律,成为了生物学史上的巨人。
孟德尔于1822年出生于奥地利一个贫穷的家庭。
他青年时期进入了奥地利的布鲁恩修道院学院,担任教师和园艺师。
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其是对植物的遗传机制感到好奇。
于是,他开始了漫长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豌豆实验。
在实验中,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进行十分耐心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传规律。
他选取了豌豆的七个形态特征,如种子形状、花色和茎长等,以此来研究基因的遗传性质。
他选取了雌雄两性的豌豆植株进行交配,通过观察后代的表现形态,发现了这些表现特征的重新组合和分离的规律。
在实验中,孟德尔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传定律,包括:1.基因的表现受到配对因子的影响;2.一种特征一定的形状,必定有两个配对因子,一个来自母亲体,一个来自父亲体;3.配对因子可以分离,然后重新组合;4.有些配对因子比其他因子更为“强势”,而其他配对因子则较为“弱势”,“强势”配对因子的表现形状可以掩盖“弱势”因子的表现形状。
这些发现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并成为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然而,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受到当时的科学界所重视。
直到1900年,孟德尔已经逝世多年,三位科学家独立发布了他的遗传规律,才被认为是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孟德尔的贡献,他被誉为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生命科学史上的巨人。
孟德尔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
虽然孟德尔当时并未获得他应得的荣耀,但他的研究成果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对我们的科学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研究目标,即使周围的环境有所不同,我们也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孟德尔生平事迹简介孟德尔(1822-1884)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学科的奠基人。
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1822年7月22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家。
孟德尔受到父母的熏陶,从小很喜爱植物。
当时,在欧洲,学校都是教会办的。
学校需要教师,当地的教会看到孟德尔勤奋好学,就派他到首都维也纳大学去念书。
大学毕业以后,孟德尔就在当地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教书,教的是自然科学。
他能专心备课,认真教课,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1843年,年方21岁的孟德尔进了修道院以后,曾在附近的高级中学任自然课教师,后来又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系统和严格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为后来的科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德尔经过长期思索认识到,理解那些使遗传性状代代恒定的机制更为重要。
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不久,孟德尔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
孟德尔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
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料或皱科、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
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
运用这样的实验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
他酷爱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十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
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开始进行豌豆实验时,达尔文进化论刚刚问世。
他仔细研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
保存至今的孟德尔遗物之中,就有好几本达尔文的著作,上面还留着孟德尔的手批,足见他对达尔文及其著作的关注。
起初,孟德尔豌豆实验并不是有意为探索遗传规律而进行的。
他的初衷是希望获得优良品种,只是在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把重点转向了探索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生平(1)一、孟德尔的青少年时期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祖籍德国,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地区的海钦道夫(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海恩西斯村)。
他父亲是个贫苦农民,母亲是个园林工人的女儿。
孟德尔出生时,奥地利正处于哈登斯堡王朝统治时期。
由于家中田地很少,父亲不得不靠打短工和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维持全家生活。
少年时期的孟德尔就勤奋好学,聪明过人。
4年就读完小学全部课程,被称为“乡村中学的高材生”。
1833年,孟德尔进入中学。
当时生活十分艰苦,常常忍饥挨饿。
1840年,他结束了中学生活,全部课程成绩都是优秀。
此后,他十分想望进入大学,到奥尔莫茨现称奥洛穆茨哲学学院学习。
由于家境贫困,他本人的种种努力也都未成功。
失望和对前途的焦虑使他病了一年。
后来是他妹妹特蕾西亚(Tresia)拿出了部分嫁妆费,才使他进入大学。
在奥尔莫茨大学哲学学院中,孟德尔除了学习自然科学外,主要攻读德国古典哲学。
在大学学习期间,孟德尔还找到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经济上的困难尽管有所减少,但由于工作劳累,健康趋向恶化。
1843年,由于他父亲丧失了从事农业的能力,使他增加了新的困难。
二、修道院中的学生和工作1843年10月,孟德尔在物理学老师弗朗茨(F. Franz)教授的推荐下进入布尔诺(即布隆)奥古斯丁教派修道院。
他取名为“格里戈”,并充当该院的一名见习修道士。
孟德尔在《自传》中说,由于生活所迫,是环境决定了他“职业的选择”。
但是,孟德尔不久就觉察到,修道院不仅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还可以学习、研究学问。
布尔诺修道院位于现在捷克的摩拉维亚(Moravia)地区,当时是奥地利的属地。
该院负有的使命之一是通过学术研究,发展摩拉维亚的工业和文化。
因此,修道院中大多是科学家或技术人员。
其中主教纳普(Napp)是大学教授,对哲学、神学、语言学、数学、生物学都有相当的研究。
有的神父如特勒(A. Thaler)、克拉塞尔(Klacel)还是著名的植物学家。
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生平事迹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生平事迹【篇1】孟德尔(Monde)遗传学的开路先锋孟德尔选用豌豆担任遗传因子实验的「主角」。
并且从豌豆上找到了遗传因子,而成为遗传学的开路先锋。
学生时代的孟德尔西元一八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孟德尔在捷克的海森铎(当时属于奥地利)诞生了,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
当农夫的父亲觉得种田实在太辛苦,希望孟德尔能够多念点书,将来可以找到较好的职业。
而孟德尔果然不负众望,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资质,在学校功课一直名列前矛。
当孟德尔上中学时,校长也注意到他是位可造就的人才,如果留在家乡这所小型的中学,会埋没了他,所以说服他的父母亲,让他转到较大的学校─莱普尼克中学。
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后,他再度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预科学校。
孟德尔上学所需的学杂费,一直都是家里东拼西凑的情况下,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
等到上大学预科学校时,庞大的学杂费已经使全家人用尽最后的一分力量,再也缴不出伙食费,只好由父母亲轮流,每天步行三十多公里的路,送面包给孟德尔。
孟德尔在这种压力下,仍然尽力的把书念好,但是困苦的生活加上过分的用功,还是拖垮了他的健康。
对于一个的科学家而言,能够在活着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发明或发现被全世界的人肯定,甚至于获颁奖章,那真的是极大的幸福,像是:伦琴、瓦特、爱迪生、居里夫人等人;但是还有一类的科学家,生前的研究发现,不被世人所了解,一直到死后好多年之后,他的理论才被人重视,进而获得世人的肯定。
这类科学家,一生在发掘真理的道路上孤寂的前进,我们的「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就是这样的一个科学家。
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生平事迹【篇2】孟德尔是奥地利人,西元1822年出生,父亲曾经参加过几次对拿破仑的战役,是个见闻广博的人,战事结束后回到故乡务农,经营一片果树园。
孟德尔常常到园中帮忙父亲工作,果树园对一个少年来说,正是一个最佳的自然学校。
也许是正好有这样的环境,因此孕育孟德尔日后藉由培育植物来探索遗传法则的动机。
孟德尔的故事众所周知,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实验成果为后世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他的一生却并不顺遂,他的实验成果也并未得到当时学术界的认可。
本文将从孟德尔的生平、实验过程和成果三个方面,来探究孟德尔的故事。
一、孟德尔的生平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是1803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布鲁恩(今捷克布尔诺)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家族传统的农耕生活中,孟德尔从小就接触到了许多有关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知识,这对他后来的实验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德尔年轻时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1837年,他进入布鲁恩修道院,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在修道院里,孟德尔接受了一系列的自然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这些课程为他后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43年,孟德尔完成了修道院的教育,成为一名神父,并担任了布鲁恩修道院的教师。
在担任教师期间,他开始了他的遗传实验研究。
二、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孟德尔的实验主要是通过对豌豆的繁殖实验来研究遗传规律。
他选取了豌豆这种植物,是因为豌豆具有短的生长周期、繁殖能力强、花型颜色等特点易于观察和记录。
孟德尔的实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豌豆的自交实验,即自花授粉,另一个是对豌豆的异交实验,即不同品种间的授粉。
通过这些实验,孟德尔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传规律,包括基因的隐性和显性遗传、遗传比例和遗传变异等。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他的实验成果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并未得到当时学术界的认可,他的研究成果甚至被认为是“无聊的智力游戏”。
三、孟德尔的成果尽管孟德尔的实验成果未得到当时学术界的认可,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成果对后世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孟德尔的实验成果的重要性,他被誉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
孟德尔的实验成果为后世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在基因的隐性和显性遗传、遗传比例和遗传变异等方面,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简介200字
孟德尔(Gregor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全名约翰·格雷戈·孟德尔(Johann Gregor Mendel),是一位奥地利的修道院神父、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
他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在布鲁诺修道院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豌豆的育种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提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他的实验结果表明,性状的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的,而且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他提出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后来被称为孟德尔定律,成为遗传学的核心理论。
然而,孟德尔的理论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重视,直到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和接受。
他的研究为后来的遗传学家和生物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理解物种起源、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深远影响。
尽管孟德尔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未得到广泛认可,但他的遗传学研究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视为现代生物学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孟德尔的简介孟德尔是十九世纪出生在奥地利帝国布隆的遗传学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孟德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德尔的简介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年7月22日-1884年1月6日)是遗传学的奠基者。
著名的豌豆实验便是他亲手操作,并且成功地从这些实验中发现了遗传规律以及自由组合的规律。
除了进行一些植物杂交的实验外,孟德尔也研究过植物嫁接以及养蜂方面的知识。
大概从一八五六年开始到一八六三年,他做了大约八年的豌豆实验。
豌豆一般都是自花受精的,但是孟德尔将豌豆的一个高的品种和一个矮的品种进行杂交,结果生产出来的植物种子都是高植物的豌豆。
他解释道每一株植物都有两个决定高度特征的因子,高的因子是显性的,相反矮的是隐形的,所以杂交后的豌豆植物全是高个子的。
当豌豆自花受精时,可以是两个高的因子组合在一起,也可以是两个矮的或者是一个高的和一个低的,再者便是一个矮的和一个高的。
前面两个结合的话繁育出来的后代要么高要么矮,后面两者则是以三比一的概率繁育出来高的或矮的。
孟德尔把他的研究结果拿给提出颗粒说的奈格里以便支持他的颗粒说,但是奈格里对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并不表示重视,因为他觉得这是靠实验得来的而不是理智得来的。
他的发现在那个时代太过于超前以致于无法被人重视,到后来他的研究成果才被证实并且公之于世。
这就是关于孟德尔的简介。
孟德尔的历史影响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后来发现的许多遗传学规律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并建立起来的,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近代遗传学发展的前途。
1.理论应用从理论上讲,自由组合规律为解释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大家知道,导致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却是出现生物性状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一对具有20对等位基因(这20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0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生物进行杂交,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220=1048576种。
孟德尔的生平(1)一、孟德尔的青少年时期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祖籍德国,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地区的海钦道夫(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海恩西斯村)。
他父亲是个贫苦农民,母亲是个园林工人的女儿。
孟德尔出生时,奥地利正处于哈登斯堡王朝统治时期。
由于家中田地很少,父亲不得不靠打短工和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维持全家生活。
少年时期的孟德尔就勤奋好学,聪明过人。
4年就读完小学全部课程,被称为“乡村中学的高材生”。
1833年,孟德尔进入中学。
当时生活十分艰苦,常常忍饥挨饿。
1840年,他结束了中学生活,全部课程成绩都是优秀。
此后,他十分想望进入大学,到奥尔莫茨现称奥洛穆茨哲学学院学习。
由于家境贫困,他本人的种种努力也都未成功。
失望和对前途的焦虑使他病了一年。
后来是他妹妹特蕾西亚(Tresia)拿出了部分嫁妆费,才使他进入大学。
在奥尔莫茨大学哲学学院中,孟德尔除了学习自然科学外,主要攻读德国古典哲学。
在大学学习期间,孟德尔还找到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经济上的困难尽管有所减少,但由于工作劳累,健康趋向恶化。
1843年,由于他父亲丧失了从事农业的能力,使他增加了新的困难。
二、修道院中的学生和工作1843年10月,孟德尔在物理学老师弗朗茨(F. Franz)教授的推荐下进入布尔诺(即布隆)奥古斯丁教派修道院。
他取名为“格里戈”,并充当该院的一名见习修道士。
孟德尔在《自传》中说,由于生活所迫,是环境决定了他“职业的选择”。
但是,孟德尔不久就觉察到,修道院不仅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还可以学习、研究学问。
布尔诺修道院位于现在捷克的摩拉维亚(Moravia)地区,当时是奥地利的属地。
该院负有的使命之一是通过学术研究,发展摩拉维亚的工业和文化。
因此,修道院中大多是科学家或技术人员。
其中主教纳普(Napp)是大学教授,对哲学、神学、语言学、数学、生物学都有相当的研究。
有的神父如特勒(A. Thaler)、克拉塞尔(Klacel)还是著名的植物学家。
摩拉维亚是个农业昌盛的地区,所以在修道院的研究活动中,也包括杂交试验。
在纳普主教的支持下,修道院内建立了植物标本室和植物园。
孟德尔当时只是一个生物学的爱好者,在克拉塞尔等人的支持和影响下,使他酷爱生物学,从而不遗余力地通过自学和请教知名学者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1847年,孟德尔被任命为副主祭司,一年后提升为神父,负责教会医院的传教工作。
1849年,主教派他当大学预科的代理教员,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
由于他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受到国家社会道德教育部的通报表扬。
三、维也纳时代孟德尔的教学工作虽很出色,但毕竟仍是个代理教员,为取得正式教员的资格,他参加了1850年在维也纳大学举行的教师转正考试。
可惜没有录取,后几经周折,总算在1851年进入维也纳大学深造。
到维也纳后,孟德尔发奋地学习着。
他读书以物理学为主,但也聆听数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和古生物学等课程。
此外,凡是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会,他都争取参加。
维也纳时代对孟德尔从事科学事业极其重要。
这所大学是奥地利的最高学府,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校内集中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例如,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学教授多普勒(C. Doppler),是“多普勒效应”的发现者。
他的研究方法不是按培根的方式先进行许多观察后归纳出基本规律,而是首先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孟德尔曾听过多普勒的实验物理学课,并在他的实验室作过实习实验员。
著名物理学家兼数学家埃廷豪森(A. von Ettinghausen)是孟德尔的数学老师,他曾培养出马赫(E. Mach)这样的杰出物理学家。
埃廷豪森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喜爱用数学方法研究所探讨的问题。
他相信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
孟德尔后来在植物杂交试验中应用的精密实验技术和数理统计学知识,都是在大学中打下的基础。
当时的化学,以道尔顿(J. Dalton)的原子论为基础,借微小质粒(原子)的聚合离散,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以致于孟德尔从这里引出将原子置换成遗传因子来看待生物的想法。
教授植物学的昂格尔(F. Unger,1800-1870)是孟德尔最崇拜的老师。
昂格尔以研究细胞学著称,他在课上常滔滔细述有关植物生殖的最新知识。
他还经常向学生讲述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的观念。
他在1852年出版的《植物学通信》一书中,否定物种的不变性,并断言植物界“是一步一步逐渐发展而来的”。
关于细胞起源的问题,书中写道:“(细胞的起源)在于这样的事实,即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基础的每个细胞都来自先前已存在的细胞。
”昂格尔有关植物受精过程的全部最新的研究工作(1855年以前),在他同年出版的教科书中也作了论述,其中较多涉及到格特纳的工作。
在教科书的参考书目中,昂格尔全部引用格特纳和科尔罗伊德的著作。
可见孟德尔在大学中有可能已了解他前辈的科学研究。
昂格尔当时也已描述过有关杂种方面的已知事实即在F1代杂种的一致性和在F2代又倾向于亲本的现象。
孟德尔后来的豌豆杂交实验项目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来选题的。
1853年,正是孟德尔结束维也纳大学生活回到布尔诺的那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一种有害的昆虫——豌豆蟓”发表了。
从论文题目可见,在维也纳时代,孟德尔就开始对豌豆植物产生了兴趣。
孟德尔的生平(2)四、植物杂交的实验孟德尔回到修道院后,仍当过代课教师,讲授物理和博物学。
有时因身体虚弱,医生称他患有一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症,多少也妨碍了工作。
1856年夏天,孟德尔已完全恢复健康,并开始从事豌豆杂交实验。
他从事这一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的颜色变异对于观赏植物进行人工受精的经验”。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19世纪,尽管奈特、格特纳、诺丁等人做了大量的植物杂交试验,但在所有这许许多多试验中,没有一个试验就其规模和方法来说,能确定杂种后代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数目,或者按照不同世代把这些类型予以可靠性归类,或者明确地查明它们在统计学上的关系。
要从事一项如此规模巨大的工作,的确需要一些勇气;但看来是我们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对有机类型的进化历史方面是难以过分估计的”。
这是孟德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植物杂交的试验》(1865年)绪言中的一番话。
他本人就创造性地做了这样的工作。
1857年,孟德尔从市场上购买了34个豌豆品种,他将经过精心选择的22个品种种在修道院的后院内,并确定7对稳定可区分的性状作为研究对象,即茎的长短和颜色;叶的大小和形状;花的位置、颜色和大小;花柄的长短;荚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种子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种皮和子叶的颜色。
有人认为,孟德尔的“性状”和拉瓦锡(A. L. Lavoisier)的“化学元素”相类似,孟德尔也由此被称为“植物学上的拉瓦锡。
”在分别对这些性状稳定的品种进行系统正反交的基础上,孟德尔精细地计算杂种后代表现相对性状的株数,从而分析它们的比例关系。
他证明,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结果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杂交一代所有植株的性状都只表现为一个亲本的性状,另一亲本性状则隐而不见。
孟德尔称这一对性状中的前者为“显性”,后者为“隐性”。
第二,杂交二代的植株有性状分离的现象,即一部分植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其余植株表现另一亲本的性状,在第二代群体中相对性状的分离值大致总是3比1。
孟德尔对某些植物的试验继续了5代或6代。
在所有世代中,杂交种都呈现3与1之比。
上述结果表明,控制豌豆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因子(即现在的“基因”)存在着,它们可以隐而不显,但不会消失。
孟德尔认为,因子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因此,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因子能互不干扰,彼此分离并通过因子重组表现出来。
此后,孟德尔同时观察两对或数对性状的后代中出现的情况。
如把圆形黄色种子的豌豆与皱皮绿色种子的豌豆进行杂交,结果杂交一代都是圆形黄色种子。
再将这些种子经过单独培育,自花传粉,第二代则有4种类型的种子:圆形黄色、圆形绿色、皱皮黄色、皱皮绿色。
它们的比例约为9∶3∶3∶1,恰好是3∶1的平方。
同时观察3对性状,则第二代有8种类型的种子,其比例约为27∶9∶9∶9∶3∶3∶3∶1,正好是3∶1的立方。
由此可推出(3∶1)n 的遗传规律,n代表相对性状的数目。
为了解释上述现象,孟德尔进一步提出,不同的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这一对因子与另一对因子的分离和组合也互不干扰,独自分到配子中去。
孟德尔的发现表明,性状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造成豌豆变异的原因。
孟德尔在豌豆植物中的这个发现,被许多学者在其他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后来,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C. Correns)将这一发现概括为“孟德尔定律”,即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定律开创了遗传学的新纪元。
尽管孟德尔有多么重要的成就,但是他的工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1865年2月,当他在布尔诺召开的奥地利自然科学学会会议上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时,据说到会的约50人,其中有博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工作者。
孟德尔花了一个小时介绍他的豌豆杂交试验,与会者除了对数学统计进入遗传学感到惊讶外,对其他内容则毫无兴趣。
他们耐心地听完报告,有礼貌地鼓掌后,都默默地拂袖而去。
孟德尔对此也有感触,他在给耐格里(K. n geli)的信中说:“我料想会遇到分歧意见的,然而就我所知,迄今还没有一个人重复过我的这些实验。
”第二年,孟德尔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题为“植物杂交的试验”,刊登在奥地利自然科学学会年刊上。
这篇论文虽然分送欧美城市的约120个图书馆,也曾被多次引用过,如德国植物学家福克(W. O. Focke)的论文中曾提到过15次,在他的《植物杂种》(1881年)一文中,记载了孟德尔在豌豆上的实验和在其杂交类型中发现的恒定比例;俄国植物学家施马里高践(J. F. Schmalhausen)在他的学位论文“论植物杂种——圣彼得堡植物区系的观察”中提到了孟德尔的论文;贝利(L. H. Bailey)在演讲“杂交育种和杂种生成”(1891年)所开的书目中、皇家学会的《科学论文目录》(1864—1873年)中以及英国生物学家罗曼斯(G. J. Romanes)为《植物学百科全书》第9版关于植物杂交的条目中也都分别提到孟德尔的论文。
但是孟德尔论文的意义,在他1884年逝世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却始终没有被学术界所认识。
在当时的科学家中,耐格里是最了解孟德尔的。
他们通信的时间达7年以上。
有大量信件往来。
但是,他也未认识到孟德尔成就的价值。
唯有施马里高践认识到孟德尔学说的巨大意义,但当时俄国并未重视他对孟德尔的评价。
直到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才分别由三位著名的植物学家重新发现,这位避世而居的僧侣在很久以前所揭示的生物遗传普遍规律,终于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