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一第3单元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21.74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宏观·理清时序]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的建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 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由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外国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切抗日力量,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第6讲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4)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知能强化课Ⅰ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两次鸦片战争
(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率领爱国官兵反蒋抗日,在东北地区用“拜关公、讲忠义”来呼吁民众参军救国,吟诵岳飞的《满江红》来表达对国土沦陷的悲愤。
其意在( )A.运用忠义伦理动员民众反蒋联共B.借助民俗文化推进抗日救亡运动C.呼吁各界爱国民众投身国民革命D.广泛动员群众投身于全民族抗战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下列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事件发生在“全面抗战”阶段的是( )A.组织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B.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团结抗战C.积极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D.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3.《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中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这说明西安事变( )A.具有争取抗战和民主的双重目的B.表达了七七事变之后人民的心声C.试图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D.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4.《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创刊于江西瑞金。
该报在第306期发表了一首《民主共和国进行曲》,歌词中写道:“全国的人,一条心,我们要争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我们要实现,实现中国民主共和,创造人民的新生。
”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是( )A.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C.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5.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货币种类繁多,仅“四行号”发行的货币就有15个币种、136个券种。
1932年伪满政府规定,“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这本质上反映了( ) A.东北政局从混乱走向统一 B.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C.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D.国家干预经济应对经济危机6.“淞沪硝烟蔽晓天,全民抗日始开篇;将军奋死屠倭寇,战士捐躯铸铁拳;血染英名青史艳,兵枭贼首国门悬;尔来八十有余岁,难忘泪飞迎凯旋。
第2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2017·山东济宁一模)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
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
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
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B.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C.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D.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解析:B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全过程,没有涉及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故B项正确;不论十四年抗战还是八年抗战都能反映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也都能反映出中国的抗战是艰难的,故C、D两项错误。
2.(2017·山西太原摸底)《申报》刊登上海市抗敌后援会致江苏省政府的电文:“日来贵省沿京沪路密迩本市各县之居民,纷纷迁入我市,冀免战祸。
惟是本市人口膨胀……则粮食亦必发生恐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卢沟桥事变爆发 B.南京沦陷C.八一三事变爆发D.九一八事变爆发解析:A 材料反映出江苏省部分居民逃亡上海,是因为他们居住在京沪铁路附近,害怕日军借铁路南下。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危急,日军有可能顺京沪铁路南下,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上海还未沦陷,而南京沦陷是在上海沦陷之后,B项错误;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与江苏省部分居民逃亡上海不符合,C项错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东北,与威胁京沪铁路无关,D项错误。
3.(2018·河南八市测评)1941年,毛泽东重申:“在土地关系上,我们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过活”。
这一规定旨在( )A.继续推行土地革命政策B.联合不同阶层抗日C.兼顾农民和地主的利益D.减轻农民赋税负担解析:B 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政策,是为了联合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共同抗日,故答案为B 项。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课时3 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理论成果1.近代后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
2.新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
(3)毛泽东*。
3.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变化。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近代后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国民政府前期发展较快(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②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2.抗战时期遭沉重打击(1)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3.抗战胜利后走向绝境(1)原因⎩⎨⎧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考点二 近代后期的社会生活1.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交通(1)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航空业开始起步。
(2)1924年,上海开始运行公共汽车。
3.大众传媒(1)广播⎩⎨⎧①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最新考纲命题角度备考分析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2018·全国卷Ⅱ,30:从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的描述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2017·全国卷Ⅰ,30: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日政策考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2016·全国卷Ⅰ,30:从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考查国民党的专制独裁4.2015·全国卷Ⅱ,30:从日本侵略者发行“联银券”“军用票”考查日军对华经济侵略5.2015·全国卷Ⅰ,30:从国民政府要塞区的建设及防御工事考查国民政府的对日持久防御作战意图1.高频考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的抗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1.2018·全国卷Ⅰ,30:从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2.2017·全国卷Ⅱ,30:从群众组织及中共党员数量考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3.2017·全国卷Ⅲ,30:从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反击考查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2.教材空白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3.备考策略:(1)对于抗日战争的学习,应重视对全民族抗战的学习,体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2)注意抗战中的重要战役及境外战场的开辟,认识抗战的国际地位。
(3)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政策调整、斗争和合作。
(4)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化。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主要体现在: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建立成熟的领导集体、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土地政策的调整等。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则重点突出国共两党的合作。
九一八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台儿庄相持阶段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彭德怀中流砥柱滇缅公路假和平、真内战双十协定政协协议中原解放区全面进攻战略反攻辽沈战役国内和平协定社会主义。
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点1|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日本侵华战争1.背景(1)蓄谋已久: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
(3)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4)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战争(1)局部侵华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
③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①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②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1)野蛮的军事进攻。
(2)屠杀和平居民。
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类似的惨案。
(3)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实行殖民统治。
(5)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6)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沦陷区的居民进行洗脑,清除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沦陷区人民,是一种民族侵略政策。
[教材补遗]__“十四年抗战”概念1.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敌后战场①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课题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一、“十四年抗战”(一)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931~1937年)1.背景(1)日本方面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大陆政策,侵略中国成为其既定国策。
②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局动荡,国内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中国方面:国民党加紧“围剿”红军。
(3)国际方面:英法美执行绥靖政策;苏联自保。
2.侵华史实(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吞并了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一·二八事变: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为其殖民地。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中国共产党:1935年,面对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同时,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
(2)中国国民党:一方面,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妥协,对内积极“围剿”红军;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也开始做抗战的准备。
(3)中国人民①国民党的一些爱国官兵开始自发地组织抗日斗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②人民群众组织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并对抗日活动捐款捐物。
③爱国学生组织了一二·九运动,要求抗日,反对内战。
(二)卢沟桥事变与全民族抗战(1937~1941年)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日本的侵华罪行(1)军事侵略与占领:卢沟桥事变后,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中国领土,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实验并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点1|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日本侵华战争1.背景(1)蓄谋已久: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
(3)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4)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战争(1)局部侵华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
③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①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②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1)野蛮的军事进攻。
(2)屠杀和平居民。
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类似的惨案。
(3)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实行殖民统治。
(5)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6)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沦陷区的居民进行洗脑,清除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沦陷区人民,是一种民族侵略政策。
[教材补遗]__“十四年抗战”概念1.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敌后战场①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①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②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1)百团大战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②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入缅作战①背景:1942年日军威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结果: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教材补遗]__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二“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
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史料三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
(3)史料三信息“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揭示出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提示] “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2)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失败”原因是什么?[提示] 主观原因: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客观原因:日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
[史论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1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史料一《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这是民族自觉性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史料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史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料解读](1)史料一信息“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自觉性的开端”体现了全民族的觉醒、全民族的抗争,是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2)史料二信息“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表明国共合作抗战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3)史料三中几种观点均是片面的,抗战胜利是各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体现“民族自觉性”的突出表现。
[提示] 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为核心,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三观点的不足之处。
[提示] 史料三观点忽视了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重大作用。
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援是外部条件,对中国的抗战胜利起促进作用。
[史论归纳]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
这主要说明(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D[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有力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2.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
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
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
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为了“以华制华” D.建立统制经济B[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这一做法也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但这不是意图而是结果,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华制华”的策略,故C项错误;这一做法有利于建立统制经济,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以上数据说明( )【导学号:02990040】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A[据材料从1938年起,中共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升,这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A项正确;全面抗日战争的作战方式除了敌后游击战还有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故B项错误;在抗战期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抗日,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时,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故C项错误;在防御阶段时,日军把国民党军队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到相持阶段时才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故D项错误。
]4.“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这次祭奠意在( )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B[“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不能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为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图,故B项正确;材料中祭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更多体现了所有炎黄子孙应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理念,故C项错误;“始祖轩辕黄帝”的地位早已确立,故D项错误。
]考点2|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战争(对应学生用书第62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