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的临床疗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研究·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6月第19卷第12期70探讨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剂注射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 作者简介:夏炳涛(1978.06-),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早癌及内窥镜下治疗夏炳涛1 张京菊2 乔军霞1 迎春1 ( 1.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消化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2.鄂尔多斯市第二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剂注射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剂注射术,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再出血率和疾病复发率以及出现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9%)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的再出血率和疾病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 >0.05)。
结论: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更显著,减少再出血和疾病复发的概率,具有较高安全性,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硬化剂注射术;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070-02肝硬化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呈慢性进行性进展,大多有肝炎迁延所致[1]。
由于肝脏存在较强的代偿机制,肝硬化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或不典型,但是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等症状,其中出现门脉高压患者90%都会进展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在胸腔负压引起的静脉血回流增多和胃内酸性物质侵袭时出现破裂出血[2],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险,故在临床上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措施选择至关重要。
TIPS和PTVE介入方法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优劣差异杨荣焕【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年(卷),期】2019(044)009【总页数】3页(P1012-1013,1016)【关键词】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上消化道出血; PTVE; TIPS【作者】杨荣焕【作者单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整创介入广东惠州 5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门静脉高压及分支内压力升高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血流量相对增加、回流受阻、血流淤滞等均是主要原因,门静脉及其分支在高压状态下会引起血管破裂,进而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现象。
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来势凶猛,出血量大,短时间内会引起失血过多休克、死亡等不良情况[1]。
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一般,具有较大的复发危险;外科手术治疗虽然效果较好,但易造成较大创伤,操作风险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镜下止血视野清晰度限制性较大,第一时间止血难度大。
随着近年来介入治疗的应用与发展,观察经颈静脉门静脉分流术(TIPS)和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有关二者的临床对比,相关研究并不多[2]。
本文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进行分组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 例研究,纳入标准:(1)实验室、胃镜相关检查确诊为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经腹部MRI/CT 确诊为肝硬化;(2)近期出现活动性出血情况。
排除标准:(1)肝肾心肺功能出现异常;(2)精神疾病,神志不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
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5~78 岁,平均年龄(48.6±9.1)岁;出血次数1~6 次,平均(3.5±1.1)次;Child-Pugh分级:A 级 12 例,B 级 10 例,C 级 8 级;治疗组:男 18例,女12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47.5±9.0)岁;出血次数1~5 次,平均(3.4±1.0)次;Child-Pugh 分级:A 级11 例,B 级10 例,C 级9 级。
介入治疗顽固性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大出血12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顽固性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20例顽固性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取介入疗法进行治疗,先胃底静脉栓塞,再经股动脉穿刺进入脾动脉进行脾脏栓塞。
结果:120例介入手术均获得成功;17例患者死于肝癌,8例因出血死亡,其余病例在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止血总体有效率为97.50%。
结论:介入治疗顽固性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既能有效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又能适度控制门脉高压,保护肝功,效果肯定,同时又安全、可靠、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介入疗法顽固性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47-01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常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顽固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死亡1。
顽固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是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常见临床急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
目前临床上治疗顽固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方法很多,内科治疗一般效果不是很明显,外科手术治疗病死率高。
介入疗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院近年来采用介入疗法治疗顽固性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选取120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谷丙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有明显升高,b超、ct影像检查提示肝硬化。
本组患者男87例,女33例,年龄23~73岁,平均46.25±5.69岁,病程3.67±1.02年,101例有过内科治疗史,38例有过手术史。
1.2治疗方法。
1.2.1由c型臂x光机监控,经右腋中线第8~9肋间,细针水平穿刺肝脏,针尖刺向胸10~11椎体之间椎旁2cm处,然后边退针边推注对比剂直至门静脉显影,用细导丝引入门静脉主干。
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
疗失败后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失败后,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出血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 11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内镜治疗后,仍有呕血或黑便,伴血压进行性下降,经皮肝穿门静脉,导管超选胃冠状静脉,用弹簧圈加聚桂醇栓塞。
结果 11例患者栓塞后胃冠状静脉闭塞,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消失。
结论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对内镜治疗失败补救疗效确切。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内镜;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09-0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起病急,出血量大,止血困难,常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随着内镜止血技术的推广,内镜下套扎术及组织黏合剂注射术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有了显著疗效,但仍有15%左右的患者出血难以控制,我院采用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对11例经内镜治疗后,仍有呕血或黑便,血压进行性下降患者进行补救治疗,均取得成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6月,急诊病例11例,
均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53岁,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诊断明确,并行内镜下套扎术及组织黏合剂注射术,术后仍有呕血或黑便,血压进行性下降。
内科治疗无效。
1.2 方法急诊行dsa下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术。
患者平卧于dsa台上,于右侧腋中线8、9肋间为穿刺点,消毒铺无菌巾,局麻后,21g穿刺针沿水平方向进针距离10-11胸椎2厘米处停止进针,拔出针芯,缓慢后退穿刺针,有血流出时,注入对比剂,证实门静脉后,送入导丝,置入5f动脉鞘,在导丝引导下,送入5fcobra导管于门静脉主干内造影,6-8ml/min,总量12-16ml,显示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明显增粗,胃冠状静脉扩张迂曲,通过导丝导管配合超选至胃冠状静脉内,于其开口上方予弹簧圈2-4枚栓塞,并用聚桂醇与空气制作泡沫(聚桂醇:空气1:4混合)栓塞加固。
10分钟后造影观察栓塞效果,至胃冠状静脉消失为止。
2 结果
11例患者经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血压平稳,经支持治疗后症状痊愈,出院。
3 讨论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病急,出血量大,可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1]。
当门静脉高压时,脾静脉和肠系
膜上静脉血流受阻,致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破裂出血。
目前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许多治疗方法:内科有药物治疗、三腔两囊管压迫治疗、内镜下套扎术及组织黏合剂注射术等;外科采用断流术联合脾切除;介入放射方法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术[2]。
在诸多治疗方法中外科断流术联合脾切除、介入放射方法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多因各种原因不愿或不宜采用。
内镜下套扎术及组织黏合剂注射术采用较多,但有15%左右的患者术后仍有呕血或黑便,血压下降,这与门静脉压力高,胃冠状静脉扩张增粗,血液灌注量大导致组织黏合剂注入不能完全封闭破裂血管有关[3]。
而门静脉高压时,胃底、食管静脉交通支开放,门静脉血液倒灌入胃冠状静脉,呈离肝血流,此为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的病理生理基础。
可以经导管注入栓塞剂至胃冠状静脉内,导致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闭塞,达到止血目的。
经皮肝穿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创伤小、止血效果肯定、并发症少等优点。
既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行紧急止血治疗,亦可患者下步序贯治疗赢得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琳,见于频.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4-226.
[2] 徐克,腾皋军.abrams介入放射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0:512-523.
[3] 令狐恩强.食道静脉曲张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诊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3):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