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老建筑赏析

哈尔滨老建筑赏析

哈尔滨老建筑赏析
哈尔滨老建筑赏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史诗。

多民族的集居,多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哈尔滨美轮美奂的的建筑艺术。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中西方各种建筑流派在哈尔滨竞相绽放、争奇斗艳。一条千米百年中央大街,就几近浓缩了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被各地的旅游者成为“建筑艺术博物馆”也确不为过。

随着历史的研磨,一些建筑已不复存在,除了给世人留下遗憾,也警示后人要珍惜历史、保护历史、铭记历史。哈尔滨著名摄影家刘延年先生,身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用广深的镜头记录下了哈尔滨的一大批知名保护建筑,并出版了《老街余韵》珍贵摄影邮册,希望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记录和保留历史,昭示后人。

笔者将刘延年先生摄影作品进行了翻拍呈现博友,愿与大家共飨建筑精品的大餐。每座建筑都标注了具体的方位,意在方便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来哈按图索骥、寻找芳踪。

透过镜头,我们仿佛又看到历史天空的漫天飞雪,耳边又回想起百年老街上的铜马车的蹄声。。。。。。

圣.索菲亚教堂(又名: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沙俄远东军随军教堂,1907年始建,1912年重建,1923年再建。位于道里区透笼街95号。

金安国际购物广场中的东北虎皮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原为犹太人奥昆大楼、协和银行。位于中央大街75号。

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古典建筑风格,建于1914年,原为犹太商人斯契德尔斯基私邸,曾为哈尔滨特务机关所在地。位于南岗区颐园街3号。

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于1911年,1923年两次扩建,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后为苏联红军会馆。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86号。

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仿巴洛克式建筑,1933年建,原为日满文化协会,曾做过哈尔滨教师俱乐部。位于南岗区一曼街247号。

省电力公司食堂,哥特复兴式特征的浪漫主义建筑,1919年建,原为基别洛—索科大楼,曾为意大利领事馆。位于南岗区63号。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巴洛克建筑风格,1935年落成,原为俄国东正教堂,现为天主教堂。位于南岗区士课街47号。

玛克威商厦,1920年建,原为小世界饭店,后为《哈尔滨新报》社,曾为道外区仁里派出所。位于道外区靖宇街168号。

中国东北教会哈尔滨教会,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建于1930年,原为圣母守护教堂(俗称乌克兰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黑龙江省工商联合会,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902年建,原为华俄道胜银行。位于南岗区红军街77号。

哈尔滨基督教会,带有北欧风格的德国哥特式建筑,1916年建,原为基督教德国路德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1924年始建,1925年8月竣工,原为南满铁路哈尔滨事务所,后为日本驻哈总领事馆。位于南岗区红军街108号。

哈尔滨市伊斯兰教会,阿拉伯建筑风格,始建于1908年,1935年建成,原为阿拉伯清真寺。位于道外区南十三道街54号。

教育书店,仿巴洛克式建筑,1918年建,原为日本松浦洋行、外文书店。位于

道里区中央大街120号。

江畔餐厅,俄罗斯木结构建筑,1930年建。位于道里区斯大林公园内,松花江畔。

原秋林公司俱乐部,仿文艺复兴建筑,1921年建,原为梅耶洛维奇大楼,曾办过医院、药房,著名的“荷花艺术学校”曾设在这里。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372号。龙门大厦贵宾楼,,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1902年建,原为中东铁路公司旅馆,后为临时战伤医院、俄国总领事馆、中东铁路理事会、大和旅馆、苏联专家楼。位于南岗区红军街85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救中心,1907年建,原为中东铁路局医院。位于南岗区颐园街37号。

哈医大第四附属医院图书馆,1925年建,原为中东铁路医院中央病房。位于南岗区颐园街37号。

哈尔滨市委办公楼3号楼,折衷主义建筑,1919年建,原为吉林铁路交涉局,后为中苏友好协会。位于道里区兆麟街123号。

和平村宾馆贵宾楼,浪漫主义建筑风格,建于1910—1920年间,意大利中世纪寨堡式的田园式住宅,原为满铁理事会董事长马忠骏公馆,后为107招待所。位于南岗区中山路171号。

哈尔滨市疾病控制中心,1912年建,原为东省特区市政管理局。位于道里区红霞街64号。

哈尔滨铁路局,新艺术运动风格,1902年建,1904年竣工,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51号。

哈尔滨卷烟厂,1922年建成,原为老巴夺烟厂。位于南岗区一曼街69号。

极乐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1924年建,建成后一直为极乐寺。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9号。

哈医大第四附属医院门诊部,意大利中世纪寨堡式建筑风格,原为中东铁路电话局,后为铁路中心医院门诊部。位于南岗区银行街31号。

东北烈士纪念馆,古典复兴建筑风格,1928年建,原拟为东省特区区立图书馆,后为伪哈尔滨市政筹备处、伪满哈尔滨警察局。位于南岗区一曼街241号。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古典复兴建筑风格,1909年建,原为波兰大木材商葛瓦里斯基住宅,后为满铁理事公馆。位于南岗区颐园街1号。

(整理)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在我国的城市中,哈尔滨市一个比较特别的城市。哈尔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是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城市。在哈尔滨,有着许多不同于中式建筑的欧式建筑。走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你可以看到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囊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一股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哈尔滨的建筑与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是分不开的。19世纪末,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我国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哈尔滨就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崛起的。 中东铁路是俄国修建在中国境内的一条铁路。整体呈丁字形。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是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它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中东铁路的大体形状如图所示:

1897年,俄国开始以哈尔滨为中心开始修筑中东铁路,于是哈尔滨作为城市开始发展,大量的俄罗斯人也就随之涌入了哈尔滨。1903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展开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随之,俄国在哈尔滨的影响也随之减弱,于是大量的各国移民来到哈尔滨,各国移民共有16万之众,人数众多的侨民与中国人共同生活在这座新兴的城市中,哈尔滨的繁华也盛极一时,哈尔滨虽有东方小巴黎之称。1918年俄国内战时候,有战败的俄国官兵流亡到哈尔滨,又有大量的俄国难民涌入这里,于是,哈尔滨形成了大量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聚居地,在这些难民之众,有着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里办俄国学校,出版俄文书籍,杂志,他们带来了浓郁的俄国文化。 当年,侨民聚居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在这里分布着大量的欧式建筑,建筑风格各异,极具美感。 一、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始建于一九零七年三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一九一二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一九二三年九月二七日,圣·索菲亚教堂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历时九年,一九三二年一一月二五日落成。1996年11月,该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教堂被修复并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向公众开放。

世界五大最著名建筑风格流派

一:巴洛克建筑 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三: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四: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著名建筑集锦

伦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 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伦敦塔占地7.2公顷,周围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实的城墙。城墙上有许多炮台、箭楼,四周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1107年,诺曼征服伦敦后,伦敦塔成了国王行辕总署和兵营。从1140年到17世纪该塔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的主要住处。英国暴君詹姆斯一世在塔内被处死之后,伦敦塔就成了监禁犯人的牢狱和刑场。伦敦塔现在已经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温莎堡 “温莎”(Windsor)一词源于古英语“windlesora”。 温莎堡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山冈上。这里最早是个被称为“温杜塞拉”的村落,现在是伦敦的布克歆马地区。这里地势高峻,能扼制过往伦敦的水道。其东部、北部是空旷的台地地形,视野开阔,可谓战略要地。1070年,诺曼底公爵即后来的威廉一世,为了保护泰晤士河一来往的船只以及王室的安全,在此大兴土木,营建了石堡,取名温莎堡。 温莎堡初为木构城堡,经历代君主的修建,到享利一世,不论其面积个内部装修均初具规模。现在规模是经19世纪乔治四世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扩建后形成的。温莎堡占地5.3万平方米,为英国最大日城堡。女王及其亲属经常到温莎堡度周末。每逢圣诞节,王室成员齐集堡内庆祝。一九一七年起,英王室以温莎命名,称温莎王室。

新天鹅城堡 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岩城堡,也叫白雪公主城堡,建于1869年。 新天鹅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亚的一个国王,路易二世。这个皇帝无治世之才,却充满艺术气质。他亲自参与设计这座城堡。里面有大量德国天鹅雕塑。他梦想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城堡。由于白色城堡耸立在高高的山上,其四周环山和湖泊。所以一年四季,风光各异。 新天鹅岩城堡的名字来源于中世纪,关于天鹅骑士的传说,这座白色的经常云山雾笼的建筑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新天鹅堡的对面就是国王童年的夏宫,旧天鹅岩城堡,那高山平原大湖塑造了年轻国王那浪漫和童话色彩性格,在这座浅黄色的旧天鹅岩王宫内孕育对面浪漫童话的新殿。 在这美丽和浪漫的背后却藏着一个年轻国王的悲剧。他的主人是巴伐利亚州的国王路德维西二世,这位国王从小喜欢各式歌剧和舞台剧,他自己写了不少与歌颂善良战胜邪恶的剧本,也是瑞士著名的舞台剧作家瓦尔纳的崇拜者。不可不提的是,这个年轻的国王曾是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好友,这两位年纪相差不小的领袖会面时,顿有发觉相逢恨晚的感觉,遂成忘年知交。一个年轻气质浪漫,一个老成意志坚强如铁般,他们的友谊让后人所称奇。 然而,国王的感情生活也是悲剧色彩,他的童年是与他年轻的的表姐,后来的奥地利王后西西公主一起度过的,在他那个对爱情开始产生朦胧的感觉时,他的表姐15岁就嫁去了奥地利。她那美丽的倩影留给了年轻的王子深刻难以磨灭的印记。在一次书信中,年轻的王子称呼西西公主,是世上最了解他的人。

中央大街建筑历史风格介绍

哈尔滨中央大街调研报告 一、中央大街的历史,包括中央大街形成及演变过程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盛、最有规划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及特色食肆。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现在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了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宣染的多彩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之称走在中央大街上,映入人眼帘的比比皆是华美的欧式建筑。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一百多年来,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中央大街曾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 中央大街的历史

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中国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外国侨民,把随身携带的金钱和财产花到在这里建筑家园上。他们在哈尔滨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按照自己民族样式建起街道、商店、宅园,流亡者在异国他乡获得了生存环境使心灵得到慰藉。 中国大街,更是建筑师们展示才华的理想场地。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扬。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由于当时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市政权、警察权等为俄国所攫取,市区街道皆为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杂市街……充斥着异国味道。由于中国大街是建在沼泽上的,每逢春夏之交,车辆行驶在大街上,路面犹如海绵一般,稍有不慎车就会陷进地里,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把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大街顿时显示出高贵的气派。使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凿,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而当时一块银元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足足有一公里长的中国大街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192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权,1927年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改俄文街名为中文街名,1928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顺应民意,将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同时改换街牌。中央大街成了哈尔滨最洋气的街道。那些没有到过莫斯科、巴黎、罗马的人在这条街上尽情感受到异国风情,领略到欧式建筑的风采。而那些曾游历过世界的人,在这条街上感受到的是欧罗巴的文化气息。这条街上处处展示出哈尔滨“国际都市”的风情。 “九一八事变”以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乐土。到处挂着膏药旗,中央大街方砖石上传来的是穿着和服的日本艺伎踢踢踏踏的木屐声、日本宪兵骄横姿行的铁蹄声……大街在滴血、在流泪……1932年,也就是哈尔滨沦丧于日寇之手的第一年,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当时水位海拔标高至119.72米时,年久失修的江堤,突然溃决了,无情洪水像猛兽一样汹涌澎湃地冲进街市,顿时一片汪洋,全市险被洪水淹没。当时中央大街水深1米,交通断绝,车马停驶,小船在街中行进。全市男女老少相率奔命,登房上屋的危在旦夕,坠溺水中的呼救不应,真是惨不忍睹。侥幸逃出的人避难于高地,到处搭起了破烂窝棚,灾民大多是赤手空拳,粒米皆无。 《滨江时报》上有这样的记载:“老人小孩尽先救济,按人发给证书,凭书发给面包,而饥饿之灾民,每人仅给一片,时演争夺战……此种凄惨状况,见者没感战愧之不置。”饥寒交迫,疫病又乘机袭来,死于霍乱的到处可见,一处处死亡者即千余人。日寇汉奸们,也不得不承认“此次民众受患颇重,流离颠覆,饥溺相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水退后,路边杂草丛生,灾民饥

黑龙江著名建筑

黑龙江著名建筑 黑龙江著名建筑有哪些呢?黑龙江著名建筑有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塔、建国十周年纪念塔等著名的黑龙江建筑。 哈尔滨:龙塔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塔――龙塔是一座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广告传播、无线通讯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塔,塔高336米,为目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高钢塔。 龙塔隶属于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龙塔自2000年开业以来,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机制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游客量50万人以上,”龙的传人上龙塔”的品牌宣传已经深入人心,龙塔的综合实力在全国高塔中名列前茅。 龙塔内部资源配置丰富,龙塔科技乐园被誉为”龙江第一乐园”,是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之一;二楼新增”秦兵马俑军阵展”,气势恢弘,不去西安就可以领略兵马俑的风采。”龙的传人蜡像馆”,内有秦始皇、成吉思汗、武则天、等帝王蜡像40余尊。参观”龙的传人蜡像馆”,看伟人业绩,气壮山河,志凌霄汉。181米高度的观光层有中国首家名人手型馆,收藏各界功成名就人士手型300余枚,可与”好莱坞”星光大道媲美;周长60余米的”云中漫步惊险环”有惊无险、浪漫刺激;186米空中飞碟旋转餐厅,面积1256平方米,环境舒适典雅,中西佳肴款款精致;190米高度的室外观光平台、登高望远,心旷神怡。203、206米龙塔祈福殿展示金上京历史及中国佛教文化,耀眼生辉。

佳木斯:建国十周年纪念塔 在佳木斯通常被称为防洪纪念塔、江边大塔,即使是佳木斯本地人也常称其为防洪纪念塔,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影响,可见58年洪水给人们留下了多深的印象,相反其本来的名称很少有人提起。 位置位于佳木斯市区中心区中山路北端,松花江南岸,为佳木斯沿江公园一部分,有游船码头,可乘船去松花江北的柳树岛景区。建设该塔是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建设,是佳木斯市建国十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建国十周年纪念塔”,它是以现代化的建筑结构与古典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建造的。造型宏伟壮观,有较高的艺术性,是沿江公园的主体建筑。 该塔造型是:塔下厅、厅塔合一、塔高33米,塔身中空,塔下为六形基座平台,基座模宽27米,高3.6米,基座内设十厅,东、西两侧设两个入口。全塔为青色花岗岩砌筑。平台中心立塔、四周为石栏,塔底部高5.4米,为圆柱体,直径7.5米,其周围外壁为代表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古铜色人像浮雕,塔顶端支起一大四小红色五星标志国旗,星下配有”1949-1959”以示建国十周年纪念。1984年陈雷省长为其题词”一览江天大江东去”。

世界主要建筑风格分类

世界主要建筑风格分类 1、意大利建筑风格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式风格,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也称牛腿)。檐口处精雕细凿,气势宏大,既美观有避免雨水淋湿檐口及外墙而变色,使外观看上去始终保持鲜艳亮丽没有污浊。普通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是二楼的半圆形露台。 意大利建筑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又贴近自然的脉动,使其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其中铁艺是意大利建筑的一个亮点,阳台、窗间都有铁铸花饰,既保持了罗马建筑特色,又升华了建筑作为住宅的韵味感。尖顶、石柱、浮雕……彰显着意大利建筑风格古老、雄伟的历史感。 2、地中海建筑风格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拖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16621701.html, 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之美 作者:赵薇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4期 【摘要】通过分析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的发展状况;从"中华巴洛克建筑"形成时期入手,深入分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形成根源;阐述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建筑装饰特征,对"中华巴洛克"的影响能够更清晰、直观的呈现;体现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现状以及建筑风格之美。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哈尔滨巴洛克;风格 哈尔滨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特色鲜明,众多的老建筑就代表着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包含了1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中国社会变革在建筑领域表现为,持续了几千年的以传统木结构建筑为绝对主流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西方人殖民入侵而输入中国不同于传统中国建筑式样的殖民式及其它形式的西方建筑。这期间的建筑充满殖民色彩,西方的建筑风格、流派深深影响我们的近代建筑。同时这些建筑中相当一部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产生变异、和风格本土化倾向。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中国民间匠师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建造而成的,它具有典型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点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一、巴洛克和中华巴洛克的由来 1.巴洛克及其产生、特征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巴洛克风格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又称路易十四 风格。关于巴洛克词汇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葡萄牙语或者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另一种说法是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巴洛克艺术风格强调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运动和变化。这种设计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对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探索与思考

最具俄罗斯特点的代表性建筑形式为木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 1.木结构建筑风格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原址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中心广场,即现在的哈尔滨南岗区的红博广场)。教堂建于1900年,由著名的俄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后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 该教堂为典型的俄罗斯木构建筑,是一座古典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建筑色彩。教堂内部为巨大的穹顶空间’夕h部采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整体以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著称,整齐的圆木相互咬合,凸显出结构形式的清晰,透出整个建筑的粗犷豪放的气质。入口处配以双向室外的木楼梯及双坡尖拱顶篷,同时赋予精美的山花板雕刻加以装饰,美轮美奂。直人云霄的八面体帐篷,配以高低错落的“洋葱头”式穹顶,错落有致,富有动感,如此构造使整个建筑造型完美匀称,构成了整座教堂建筑的和谐美的建筑风格。 2.砖木结构建筑风格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道里区透笼街1号)。原为沙俄军队步兵旅的随军教堂,后将其捐赠给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其教堂始建于1907年,堪称为哈尔滨地标性的建筑,是哈尔滨城市的象征,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该教堂由当时俄罗斯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其建筑平面是东西向分布,呈拉丁十字式对称布局。主体全部为清水红砖结构,底部为一人多高的花岗岩底座,设计雄伟厚重,教堂上部为一个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四周配以四个大小不等的帐蓬冠小洋葱头穹顶,加之独特的拱券式造型,可以说,是深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建筑。 三、对哈尔滨俄式建筑风格的思考 建筑是首凝固的诗,被视为天人合一的一种感应,因为她好似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地域背景影响下的城市文化特征,反映着时代发展脉络。如今,许多城市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进程,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城市基建,建筑风格日趋多样化,这在一定意义上也突显出城市发展建设的弊端,一时间,许多赋予了独特地域特色的原有城市建筑风格也悄然逝去.城市文化更是不复存在,这不乏使人有了一些思考。 1.弘扬历史文化性 个性特色让人记忆.历史文化让人迷醉。对于哈尔滨这样一个较多融人俄罗斯建筑风格语言的城市来说,更是令人神迷和向往的。今日的哈尔滨随着城市现代化规模的不断壮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幢幢高层建筑充斥着各式历史建筑。动摇了其城市文化的根基。可以说历史建筑具有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纵观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她有别于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是在很多的俄外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文化的传承等因素的作用,弘扬其特有文化内涵,城市建筑风格上则更多地使用俄罗斯建筑语言,统筹发展,从而弘扬哈尔滨独特的俄罗斯建筑文化根基。 2.体现地域风格巨 每座建筑都是构成一座城市的细胞,特别是代表性的地域建筑,往往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地域风貌,哈尔滨,一座深受俄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地域特色浓郁,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基建的进行,城市地域风格一时间失去了原有色彩,大规模的整修翻新使哈尔滨蒙上了不伦不类的建筑风貌,单凭几处像圣?索菲亚教堂、江畔餐厅这样的代表哈尔滨俄式风格的建筑典范,更不能形成一种地域建筑风格,这不乏使人想起像北京的四合院、东北大院、云南丽江的三坊一照壁这样的传统院落建筑风格,由于这些传统风格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延续上百年时间。所以才堪称为“院落风格”。因而,在哈尔滨城市建筑规划上,应更多的考虑到俄罗斯建筑风格沿袭,从而进一步体现哈尔滨地域建筑的风格性,以其独特的俄式建筑语言谱写浓郁的哈尔滨俄式地域建筑的特色风貌。 3.彰显时代互融性 社会的进步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带有各式大大小小的“洋葱头”式和“帐蓬式”的城市建筑语言,诠释着其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可以说,她是在传承一种社会文明、解读着一段历史、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兴衰与荣辱。哈尔滨作为发展中的大都市,在各种社会文明不断交融的今天,各式俄罗斯建筑语言也应在与时俱迸中不断整合、交融,从而彰显俄式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推动哈尔滨俄建筑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城市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时代的特色风貌。因而,在发展城市的时候,要找到 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从而让世人更为深人地去解读这 座城市。社会在进步,历史在传承。而作为城市文化标 志的建筑,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 替代的第一珍贵资源。因而也必然有所保留,在传承中 得以发展,从而彰显哈尔滨特有的俄罗斯建筑艺术风 貌。 参考文献: 【1】聂云凌.哈尔滨保护建筑f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2】石方.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 响fJ】.学习与探索,1995[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世界十大建筑风格

世界十大建筑风格 北美建筑风格(The North American Style) 在中国发展进行的北美风格,更多体现在别墅这种业态上,北美别墅发展成为既简约大气,又集各种建筑精华于一身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简洁大方、轻松的特点,居住常常具有人性化。 北美建筑风格实际上是一种混合风格,不像欧洲建筑风格是一步步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在同一时期接受了许多种成熟的建筑风格,相互之间又有融合和影响,具有注重建筑细节、有古典情怀、外观简洁大方、融合多种风情于一体的鲜明特点。在北美建筑中,既有私密性强的个体居住单位,又有恢弘大气的整体社区气氛。而街区概念的形成,不仅满足了居住的需要,更要满住一个阶层心灵归属、文化认同、邻里回归的需要。 北美风格主要依据四个主要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典时期的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中世纪时期和现代风格。古典时期的风格主要参照了古罗马或古希腊时期的纪念物,和它较为类似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这两种古典风格具有许多相同的建筑细部。第三种传统风格出现在中世纪时期,在时间上连接古典风格和文艺复兴古典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参照教堂建筑纯正的哥特风格,也有居住建筑。这一时期英国和法国的建筑对北美住宅的影响最大。第四种传统风格是现代主义风格,开始于19

世纪晚期并延续到现在。它没有过多的装饰,外部效果简洁明朗,新的结构技术的应用使其空间有了变化的余地。其他影响北美住宅的风格有西班牙风格,包括北美地区西班牙殖民地的简单建筑和西班牙本土精巧的建筑。东方和埃及的建筑或多或少也成为北美住宅的参照。 北美建筑的明显特点,是大窗、阁楼、坡屋顶、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街区氛围追求悠闲活力、自由开放。美式别墅的建筑体量普遍比英式别墅大;美式别墅多为木结构,体现了乡村感;运用侧山墙、双折线屋顶以及哥特式样的尖顶等比较典型的北美建筑的视觉符号;住宅类建筑个性化和多元化风格成分高。 在中国发展进行的北美风格,更多体现在别墅这种业态上,北美别墅发展为既简约大气,有集各种建筑精华于一身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简洁大方、轻松的特点,居住非常具有人性化,在别墅市场非常受欢迎。

哈尔滨欧式建筑欣赏

哈尔滨欧式建筑欣赏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 姓名:唐远明 学号:2015210263

哈尔滨教育书店 无论是从建筑修建的年代,还是从建筑本身来看,坐落在中央哈尔滨大街的教育书店都堪称哈尔滨经典建筑。教育书店建于1918年,原为松浦洋行。该建筑是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其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建筑整体色彩对比强烈,建筑顶部及阁楼为深红色,以下为银灰色,给人以奇特的美感。正门处似一椭圆柱的空间结构,墙面装饰丰富,外形自由,装饰和雕刻采用曲面,追求动态。建筑在转角顶层采用圆形穹隆顶,底层设立出入口,二层上方立一男一女大理石人像柱;三、四层贯通科林斯壁柱,窗上饰以精美的浮雕,壁柱上装点自由螺旋曲线,窗下出挑圆弧形花萼状阳台;顶层为半截阁楼层,孟莎式屋顶开老虎窗,半球型“洋葱头”顶端组成复合式穹顶。夸大尺度的檐口与屋顶阁楼老虎窗协调一致,丰富了檐头线角的光影变化,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品。

华梅西餐厅 华梅西餐厅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112号,始建于1925年,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它与上海雅克红房子西餐厅,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和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华梅西餐厅以经营俄式西餐为主,兼营法意式菜系,建筑和饮食风格被认为是富有浓郁特色的哈尔滨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华梅西餐厅整栋小楼以铁艺装饰为主,正门是黑色的,其上有一银白色的窗口,外方内圆,装饰以上下对称的花纹。二层窗台凸出墙体,以正门为轴,左右两窗对称分布。窗台上各有两个半圆形的小窗台,大窗台中央为一青色石像。建筑顶部为平顶,中间为圆顶凸起,圆牌中央雕刻着两个仙女手捧花篮飞舞的形象。建筑下层墙体为棕褐色,墙体装饰以银白色铆钉,建筑上层花纹式墙体,整体颜色和谐统一。建筑虽以铁艺装饰为主,但并不显生硬之感,整体给人以柔和舒适的感觉,是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

世界建筑风格及其意义

世界建筑风格及其意义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如是云。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建筑: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者。而江南的私家庭院、北方的四合院、岭南的土楼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伊斯兰: 伊斯兰建筑,西方称萨拉森建筑,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它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伊斯兰建筑以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为基础,借鉴、吸收了两河流域、比利牛斯半岛以及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造型,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 欧洲: 欧洲小国林立,民族众多,造就了多彩的文明,其建筑风格的演变也自然更加多元化,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1、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成就,在公元1-3世纪达到西方古代建筑极盛高峰。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

哈尔滨建筑艺术赏析

哈尔滨建筑艺术赏析 也许你曾游历过江南,那烟雨迷蒙中的青瓦粉墙、小巧流水,透出温婉与柔媚的气息;也许你曾游览过千年古都,那朗朗晴空下的雕梁画栋、黄瓦飞檐,显示出堂皇与威严。而哈尔滨展现在你面前的却是另一种风格和魅力。 哈尔滨早已因一曲《太阳岛上》而蜚声中外,澄净如练的松花江与明珠般闪耀的太阳岛已成为哈尔滨优美自然风光的象征。但朋友们可曾知道,哈尔滨独具魅力的建筑艺术同样迷人。 谈到建筑艺术,不能不提及城市的建设史。尽管远离中原地带,与之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但哈尔滨地区同样有肃慎人居住;10世界30年代,女真人曾在这里建立阿勒锦村;12世界初,肃慎后裔金人在今阿城县白城子建立都城上京会宁府。此后哈尔滨地区逐渐发展,但到19世界末叶,哈尔滨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直至中东铁路的修建才成为城市发展的契机。 遥想在100年前的松花江边,勤劳的人们在这里渔猎牧耕,过着悠然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宁静与安逸。忽然有一天,一艘来自俄国的考察船溯江而上,发现了这片世外桃源,于是一切都改变勒。隆隆的汽笛声把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推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当然,发展中也夹杂着屈辱和无奈。 也许哈尔滨注定是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而其建筑艺术更是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舶来文化岂知。因为远离中原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思想及观念上较少束缚,因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以说哈尔滨在被动开放的状态下,广泛吸收了西欧、俄罗斯、日本的建筑文化,才逐步行程了今天色彩纷呈、丰富的建筑风格。而且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段历史,哈尔滨的建筑才会带有如此浓郁的异国情调。 哈尔滨的建筑大体经历了近代和现代两个发展时期,而其近代建筑的发展则包括初期、发展期及晚期几个阶段。我们所熟知的“异国风情”即指其多样的建代建筑。 从1898年至1917年,是哈尔滨近代建筑发展的初期,也是其建筑风格奠定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俄国势力的扩张,兴建立阿东正教堂、铁路职工住宅和高级官员住宅以及当时西方正盛行的“新艺术”风格的官方建筑,如提路系统所属的铁路管理局大楼、火车站、铁路局旅馆、商场、铁路技术学校、铁路商务学堂等。这些建筑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的基本风貌。 从1917年至1931年,是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发展时期。大家都知道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20年,中国政府收回了中东铁路的主权,自此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0余个国家领事馆和400余家外国资本投资企业的大城市。这一时期各国文化的交融甚为明显,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仅动正教堂就改建、扩建、新建了18座。与建筑发展初期的俄罗斯式及“新艺术”风格占主导地位不同,这一时期尽管仍沿袭了上述风格,但更多的式折衷主义风格融入建筑之中,并逐步上升为主流。

世界现代建筑史

读《世界现代建筑史》有感 近日刚刚开始阅读王受之先生的著作《世界现代建筑史》,心里面很有感触,感觉的确是一本能让自己彻底理清世界近现代建筑史的理论性著作,是一本值得一辈子阅读的好书,对于这样的一本著作需要漫长的耐心去品味。所以想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设计实践,抒发自己的一些观点,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也能不时的回顾一下自己的思想历程。 因此在那个阶段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复古风潮。这也因此联想到目前中国建筑的现状:多种风格、思想并存,大家都在探索、研究究竟什么是适合中国文化的现代建筑。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回想一下我们国家的建筑发展状况再比较一下西方国家的建筑发展史。我只能粗略的说说自己的感觉。 因此建筑的发展也必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阶段,建筑的形式是在不断否定、探索,结合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成熟,并形成当前现代建筑的形式。

而反观中国的建筑史,自从晚清以后出现了众所周知的断代,列强文化强行进入中国,并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建筑的发展自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并逐步的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脉络。这种无序状态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即使在建国初期因为国力和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也没有充分的去总结、探索研究属于自己文化的建筑,并且幼稚的依赖着前苏联的模式,从教育到实践,直至被人甩掉,新中国的建筑研究也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有所意识,但那时因为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意识的影响刺激着建筑的发展出现了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要跑步的局面,很多设计院、建筑师在还没有弄清自己国家的文化的时候就被逼上了市场经济的舞台,大量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的建筑形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在全国各地涌现。 建筑物外观是建筑师最注重的方面之一,这一点是公认的。但是,是否应将“审美诉求”这一主观概念作为评判建筑的决定性特征却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这是建立在建

哈尔滨十大名街

哈尔滨十大名街 哈尔滨十大名街之洋味十足-中央大街 哈尔滨最富有"洋味"的街道当属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不要说外地人连连称奇,就是老哈尔滨的人,每每走到这条街上,也会为那些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建筑而陶醉。那些没有这莫斯科、巴黎、罗马、希腊的人,尽可以在这条街上领略这些城市建筑的特色。 说是"洋街",当然要有一段"洋的历史"。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而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是阴沟,铺上木板、铁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着木桥。走在这大街上的是骡马驾驭的车子。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人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修表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现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马路宽11米,人行道各宽2至6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街道两侧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形成了门类齐全,服务较为完备的商业服务中心。特别是近年来,各商家纷纷重新装饰门面,贴金镶银,张灯结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最富有特色的商业一条街。 哈尔滨十大名街之昔日沼泽-新阳路 沧桑世界,连历史对历史也会感到陌生。"偏脸子"这个名称对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是多么熟悉啊,而现在却无人提及了。偏脸子,"偏"在哪里,倒成了史学家寻根问源的话题。 原来,偏脸子位于经纬街偏南新阳路两侧,该地的街道都以"安"字命名,安国街、安定街、安顺街、安良街等共有20多条。这些"安"字头的街道除安德街和安隆街外,其余所有的街巷都偏斜,故将这一地区称"偏脸子"。 最实姝"偏脸子"是一片沼泽地,芦苇丛生,野鸭成群,狐獾出没,蚊蝇滋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俄人由赤塔、海兰泡、海参崴逃亡来哈,哈尔滨俄人自治会在这里建立了收容所。1918年俄人着手开发这一地区,建立了"纳哈罗夫卡村"。所以也有人说,这里偏僻荒凉,故称"偏脸子"。 "纳哈罗夫卡",由俄语"纳哈勒"一词演变而来,意为懒汉无耻之徒。 纳哈罗夫卡村,一些房屋杂乱地建在高地上,根本无路可走,人们借栈桥通行。由于倾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 1、巴洛克风格 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

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4、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这种风格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5、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同时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就是成熟的实例 6、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

揭秘哈尔滨百年名街上的老建筑

揭秘哈尔滨百年名街上的老建筑 建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个城市的建筑文化,像哈尔滨这样融汇中西,精彩纷呈。《城市建筑游,把珍珠串成项链》一文见报后,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刘延年先生设计的建筑游精品线路上的文化背景,本报记者再次采访了刘延年先生,就大直街这条百年老街上的老建筑,及老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追踪——— 大直街上最早的外来文化建筑 对于哈尔滨来说,圣·尼古拉教堂是一个共同的心结。圣·尼古拉教堂已经成为传说,人们对那座精美建筑留下的辉煌背影,依旧不能释怀。 据刘延年介绍,南岗的老名叫秦家岗,秦家岗得名于横亘东西的一条天然土岗。中东铁路建成后,秦家岗划给中东铁路局管辖,成为铁路附属地。这道土岗是当时哈尔滨人心中的风水宝地,是一道“龙脉”。抛开风水之说,单就地理位置而言,这里确实得天独厚。首先地势高。有专家考证,800年前这里是松花江的天然堤坝,坎下的道里、道外曾经是松花江河道。十九世纪初开始城市建设时,道里道外的很大面积依然沟汊纵横。对于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濒临松花江的城市来说,秦家岗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不怕松花江水泛滥。再者,在黑土包围中的这条土岗,是上好的黄粘土,容易打好建筑地基,适宜盖高楼大厦。1900年,俄国人确定在山岗上修了一条路,定名为大直街。当时中东铁路局的重要部门,都建在这条街上。 开埠之初,这条街上最重要的建筑是圣·尼古拉教堂。修建圣·尼古拉教堂与中东铁路修建相辅相成。东正教是俄罗斯的主流宗教,与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结合紧密。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哈尔滨,东正教也随之进入这个城市。1898年8月,中东铁路工程局在现在的香坊区香政街上,建了一座小型的木制教堂,称之为尼古拉教堂,供铁路工程人员从事宗教活动。随着俄国人在哈尔滨增多,宗教活动需要更大的场所,1899年,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决定在哈尔滨修建一座中央教堂,地点选在大直街和今天的红军街交口,也就是今天的博物馆转盘道。如今走过那里,我们可以看见一座梯级式玻璃棚子,在阳光下刺人二目。曾经中外闻名的宗教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已经在文革时灰飞烟灭。 据资料介绍,教堂的设计者是俄罗斯著名设计师波德列夫斯基,设计方案在彼得堡的设计招标会上被选中。为了远在哈尔滨的一座教堂,专门举行了一次招标活动,可见沙俄当局对这座建筑的重视,也可看出沙俄永远占领这座城市的野心。刘延年说,这座教堂在1900年春天开工,同年底竣工。首任掌院神父为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教堂为全木结构,八面体,醒目的尖顶与北方的自然景色和周围建筑非常协调。中央大圆顶上,矗立着一个钢制镀金大十字架,十分别致的帐篷顶式钟楼,精美的台阶和雕花的窗子,使整个大教堂显得庄严而雄伟。 很多上了年岁的老人,都对这座教堂记忆犹新。圣·尼古拉教堂是哈尔滨城市建筑中较早的异国风情的建筑。 极乐寺纯粹民族特色 极乐寺距离大直街很近,处于大直街龙头的位置,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寺庙建筑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