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硬皮病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3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气养血、健脾温肾、祛风活血化瘀以丸散治愈广泛性硬皮病病案:赵某,女,40岁。
初诊:1961年7月1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产后半月下水田劳动,3天后遂感四肢关节酸痛,低烧37.5~37.8℃,渐渐两下肢皮肤变肿变硬,两手指关节僵直不能伸屈,并逐渐浸润至躯干背部、两肩胛及两侧乳房。
皮肤变硬少弹性,如皮革样改变,蜡样光泽,毫毛脱落,汗出不畅,四肢无力,胃呆纳少,面色㿠白,就诊于上海某医院皮肤科,确诊广泛性硬皮病,经中西药综合治疗效果不显,自动出院而来就诊。
诊查:舌胖边有齿痕,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涩。
辨证:素体脾肾阳虚,产后气血两亏,风寒湿三气袭于肌腠,营卫闭阻。
治则:益气养血,健脾温肾,祛风活血化瘀。
取散剂,缓缓图治。
处方:上绵芪100g 大熟地黄100g 东白芍100g 西潞党参100g 生山药100g 鹿角霜60g 淡苁蓉60g 川桂枝30g 炮姜20g 乌梢蛇1100 羌独活各60g 防风已各60g 寻骨风100g 参三七80g京三棱50g 莪术50g 地鳖虫100g 炙全蝎30g 广地龙60g 怀牛膝100g 淮红花20g 炙甲片150g 白芥子40g 炙乳没50g 麝香3g上药共研细末,以无声为度,干燥处保存,每服10g.1日两次,开水调服。
共服2剂,十个半月后病获痊愈。
按语素体脾肾阳虚,加之产后气血两亏,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之邪乘隙外袭,阻于皮肤肌肉,以致经络阻滞,气血凝滞,营卫不畅,壅滞为患,此谓皮痹病也,故治疗以健脾温肾助阳,养血祛风、益气、温经、和瘀通络,少佐搜风化痰为法。
本例考虑一是不易速效,二是农村病人无力长期汤药治疗,三是加大散剂剂量,故缓图之计,终亦获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189,王近仁医案。
王近仁(1917-1963),江苏常熟人。
1924年入私塾攻读诸子百家之学,1934年随名中医章成器先生学习中医内外科,矢志岐黄之术,并得其真传。
硬皮病的中医治疗硬皮病的中医治疗一、寒凝血瘀证•证候特点:肢端皮肤发硬,肤色黯褐,指、趾端青紫,口唇色沉,遇寒尤重。
伴有关节疼痛,肤表少汗,毛发脱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涩。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方用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炙麻黄、熟地黄、白芥子、炮姜、当归、桂枝、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丹参、羌活、僵蚕等。
加减:关节疼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等。
雷诺现象明显者加鸡血藤、莪术、片姜黄等。
中成药:可选用风湿祛痛胶囊、寒湿痹冲剂等。
硬皮病的中医治疗二、湿热瘀阻证•证候特点:局部皮肤变厚或紧张。
手指皮肤浮肿,皮纹消失。
甚至指端皮肤溃疡、坏死。
伴发热,关节肿痛。
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宣痹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当归、玄参、金银花、蒲公英、萆薢、木瓜、牛膝、薏苡仁、苍术、滑石等。
加减: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白花蛇舌草、黄柏、连翘等;肿甚者加土茯苓、防己、车前子、泽泻等;皮肤溃疡疼痛者加乳香、没药等。
中成药:可选用湿热痹冲剂等。
硬皮病的中医治疗三、痰瘀痹阻证•证候特点:皮肤发硬变厚,感觉减退。
关节肿胀。
伴面部表情呆顿,头晕头重,四肢酸痛重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甚至指端溃疡,脘腹胀满。
舌质暗红或淡暗,苔白腻,脉沉涩或沉缓。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陈皮、茯苓、半夏、枳实、竹茹、菖蒲、桃仁、红花、赤芍、白芍、川芎等。
加减:瘀象明显者加刘寄奴、佛手、莪术、三棱等;痰浊重者加胆星、白芥子、全蒌等。
伴气虚表现者加黄芪、党参等。
中成药:可选用益肾蠲痹丸、大活络丸等。
硬皮病的中医治疗四、气滞血瘀证•证候特点: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发硬,甚至萎缩。
情绪波动或遇冷是手指变白变紫。
伴性急易怒或情绪低沉,女子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或乳房胀痛,纳差胁胀。
大便溏薄或干燥。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
丹皮、栀子、柴胡、茯苓、白术、当归、白芍、赤芍、生地等。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硬皮病*导读:硬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贯穿两大治疗原则,即扶正和祛邪,扶正以益气补阳,调养气血,祛邪以活血化瘀。
亦可归为“补”“通”二字。
……硬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贯穿两大治疗原则,即扶正和祛邪,扶正以益气补阳,调养气血,祛邪以活血化瘀。
亦可归为“补”“通”二字。
一、硬皮病的辨证要点(一)皮肤病变三期辨证硬皮病典型的皮肤病变分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水肿期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皱纹消失,紧张变厚,若外邪为寒湿,肤色苍白或淡黄,皮温偏低,若为湿热则见皮肤红肿,皮温较高,此期以邪实为主,外邪犯络,络脉瘀阻,津液不能渗于脉中而渗于脉外,故见皮肤肿胀,此时为皮肤变性阶段,是硬皮病治疗的最为关键时期,往往决定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硬化期皮肤变硬,表面有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指捏起,关节僵硬,活动受限,面部表情固定、张口及闭眼困难、胸部紧束感等症状,此期以改善皮肤代谢,恢复皮肤正常生理功能,治疗以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为主;萎缩期皮肤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甚至皮下组织及肌肉亦发生萎缩及硬化,紧贴于骨骼,形成木版样硬片,此期治疗难度较大,病理特点以正虚为主,外邪伤正,气血亏虚,络虚不荣,肌肤失养,治以益气血、通经络、养荣生肌,若治疗得当,皮肤尚能逐渐变软,皮肤代谢改善,以至恢复正常功能。
(二)辨寒热虚实疾病初期以邪实壅络为主,中后期往往以正亏络虚多见,或寒热虚实间杂。
但本病以虚寒证多见,症见四肢逆冷,手足遇寒变白变紫,颜面或皮肤肿胀但无热感,或皮肤变硬、变薄,伴有身倦乏力、头晕腰酸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而湿热瘀阻证型多见于水肿期,或湿热外侵,或寒湿入里化热,或脾肾阳虚,水湿不化,郁而化热,症见皮肤肥厚红肿,皮纹消失,呈淡黄色或黄褐色,皮温高,或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红肿,病变皮肤面积发展较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脏腑辨证系统性硬皮病可以累及肺、食管、胃、肠道、心、肾等多个脏器,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往往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成为治疗的重点。
硬皮病的中医治疗案例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硬化、紧张、厚实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治疗硬皮病的方法多样,下面列举了十个中医治疗硬皮病的案例。
1. 案例一:针灸疗法患者女性,47岁,患有硬皮病已有五年。
经过中医师的诊断,采用针灸疗法治疗。
每周进行一次针灸疗法,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硬化情况有所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2. 案例二:中药汤剂治疗患者男性,58岁,患有硬皮病已有十年。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中药汤剂治疗。
患者每天服用中药汤剂两次,连续服用三个月,症状明显减轻,皮肤硬化情况有所改善。
3. 案例三:中药外用治疗患者女性,35岁,患有硬皮病已有三年。
中医师给予了中药外用治疗,患者每天用中药煎剂泡浸患处皮肤。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硬化情况有所减轻,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4. 案例四:中医按摩疗法患者男性,42岁,患有硬皮病已有七年。
中医师采用按摩疗法治疗,每天按摩患处皮肤10分钟。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硬化情况明显减轻,症状得到了改善。
5. 案例五:中医药膏治疗患者女性,50岁,患有硬皮病已有六年。
中医师给予了中医药膏治疗,每天将药膏涂抹在患处皮肤上。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硬化情况明显减轻,症状有所改善。
6. 案例六:中医推拿疗法患者男性,60岁,患有硬皮病已有八年。
中医师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每周进行一次推拿治疗。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硬化情况有所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7. 案例七:中医草药熏蒸治疗患者女性,45岁,患有硬皮病已有四年。
中医师给予了草药熏蒸治疗,每周进行一次草药熏蒸。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硬化情况有所减轻,症状得到了改善。
8. 案例八:中医食疗治疗患者女性,30岁,患有硬皮病已有两年。
中医师给予了食疗治疗,患者每天按照中医师的要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硬化情况明显减轻,症状有所改善。
9. 案例九:中医穴位按压治疗患者男性,55岁,患有硬皮病已有五年。
硬皮病中医治疗方法
硬皮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结缔组织病,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的目标是调整免疫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等。
常用中药有白芍、炒枳壳、桑白皮、当归等,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配方。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运行,促进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太溪、曲池、合谷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推拿不同部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达到调整免疫功能的效果。
4. 饮食调理:中医讲究“上药下药”,强调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纤维素等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硬皮病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医药合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变硬为主要表现的结缔组织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失调、内分泌紊乱、感染、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毛细血管镜检查发现,微循环也有较多障碍。
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皮痹范畴。
本病是以局部(手足多见)或全身皮肤硬化为主症的疾病,严重者可累及脏腑。
多由营卫不固,或肾阳衰微,阴寒风凝,以致风寒、阴寒之邪凝于皮肤腠理,滞于经络,内舍于脏腑所致。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就有皮痹的记载:“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
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痹候》云:“风湿痹候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
”在这里将“皮肤顽厚”等变化的痹症称为风湿痹。
在宋代的《传信适用方》中也有“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磬,日渐瘦恶”的记载,指出此病在发热之后,病情骤然加重,皮肤坚如石的临床特征。
在《素问·痹论》中说“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这里指出了本病是由于外邪搏于皮肤,痹阻不通,营卫行涩,血凝为患。
《诸病源候论》则把“皮肤顽厚”为特点的风湿痹的病因归之于血气虚而受风湿。
而在《普济方·诸痹门·皮痹附论》中则明确地把皮痹的病因归于风寒湿之气。
到了清代的沈金鳌则集诸家之说,对本病的病因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说“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按之不和,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
不仅阐发了本病顽厚如木、麻木不仁的症状特点,而且综合了风、寒、湿、痰、血诸致病之因,对此病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对于本病的治疗,在《医学入门·痹风》中对治疗的论述比较详细,提出“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等治疗原则。
老中医经验方治疗硬皮病(一)风寒湿客于肌表证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皮肤发硬光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疏风散寒,佐以除湿。
方药:麻杏薏甘汤加减。
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12g、甘草10g、威灵仙3g。
加减:指趾厥冷者,加附子3g、细辛3g。
(二)寒湿内郁,风寒闭塞证临床表现:胃脘满胀,四肢厥冷,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化湿,散寒通阳。
方药: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麻黄10~15g、桂枝6~15g、附子10~15g、细辛4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7个。
(三)心肾阳虚,寒水不化证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腹冷痛,四肢厥冷疼痛,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微。
治法:温阳化水行痹。
方药:真武汤加减(任应秋法)。
附子10g、茯苓18g、党参10g、苍术10g、干姜6g、白芍18g。
(四)血虚络瘀证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指趾厥冷紫暗,舌苔白质暗,脉沉细涩。
治法:养血活血,温经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何首乌15g、菟丝子15g、鸡血藤15g、桂枝15g、细辛3g、威灵仙6g。
(五)肾气亏损证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指趾厥冷,腰背酸痛,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气。
方药:右归丸加减。
附子10g、肉桂10g、山茱萸10g、杜仲10g、怀牛膝10g、何首乌18g、肉苁蓉18g、菟丝子12g、山药12g、枸杞子12g、威灵仙3g、当归10g、苏木10g。
(六)气血俱虚,阴阳不足证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疲乏无力,指趾厥冷,全身酸困,纳呆食减,胃脘冷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健脾温中,益气养血。
方药:十四味大建中汤加减。
黄芪15g、肉桂10g、川芎10g、当归10g、生地10g、白芍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0g、附子10g、麦冬10g、半夏10g、肉苁蓉15g、生姜3片、大枣5枚。
硬皮病的中西医治疗经验良方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及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疾病。
其发病率在结缔组织疾病中仅次于红斑狼疮。
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类型,前者损害仅限于皮肤,后者不仅侵犯皮肤,还累及食道、胃肠道、肺及肾等全身多种脏器。
本病临床上以皮肤损害,骨、关节、肌肉受累的疼痛、强直、变形较多见,可归属于中医学“皮痹”、“痹证”的范畴。
系统性硬皮病累及内脏,以其主要临床症状及相应受损严重之脏腑可分别属于“心痹”、“肾痹”、“肺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HLA-B8的频率增加,亲属中抗核抗体及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高。
(2)血管异常:特别在系统性硬皮病表现突出。
患者多有雷诺现象,甲皱毛细管袢清晰度差,数目显著减少但明显扩张,血流缓慢。
在疾病早期血清中可以检出一种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因子使血管产生病变,由此活化血循环中的一些细胞并释放出强效的介质促使组织纤维增生。
在皮肤肺、肾可以见到小动脉内膜下纤维化。
(3)免疫异常:在系统性硬皮病可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有些并具有特征性,但一般与发病机制关系不大。
B细胞活性的提高与辅助性T细胞功能的增强有关。
后者尚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可溶性因子与其他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释放的介质一起对成纤维细胞的趋化、核分裂和胶原合成起调节作用。
(4)胶原代谢的失调:在患者,循环的Ⅲ型胶原前肽及型胶原前肽及皮肤水肿期的Ⅲ型胶原前肽及型胶原增加,其成纤维细胞的I型胶原和MRN A值增高。
由于氨基前肽裂解缺陷促使细原纤维形成并导致可以反馈控制胶原生物合成的游离的前胶原肽数量减少。
此外,纤维连结蛋白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在患者纤维化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周围其含量增高。
2.病理在早期损害中,胶原纤维束肿胀和均一化。
胶原纤维间和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血管壁水肿,弹力纤维破碎。
晚期真皮明显增厚,胶原纤维索肥厚硬化,排列紧密,成纤维细胞减少。
附件1:专科诊疗方案硬皮病 (皮痹)诊疗方案一、定义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以及内脏器官受累(包括消化道、肺脏、心脏和肾脏等)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硬化症、局灶性硬皮病、嗜酸性筋膜炎、硬皮病样疾患等一组临床疾病。
硬皮病属中医“皮痹”“皮痹疽”范畴。
皮痹属于中医五体痹之一,其特点是除皮肤肿硬、萎缩之外,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使本病成为疑难杂症之一。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是五体痹之一。
2.西医诊断标准:(一)局限性硬皮病根据皮肤硬化症状及病理一般可确诊。
系统性硬化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0年推荐的诊断标准。
按198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 ) 制定的系统性硬皮病诊断标准凡具备以下(1)或(2)中的两项即可诊断:即主要条件: 近端皮肤硬化: 手指及掌指(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增厚、紧绷、肿胀。
这种改变可累及整个上肢、面部、颈部和躯干(胸、腹部)。
次要条件: 指硬化:上述皮肤改变仅限手指。
指尖凹陷性瘢痕, 或指垫消失。
双肺基底部纤维化: 在立位胸片上可见条状或结节状致密影, 以双肺底为著, 也可呈弥漫斑点或蜂窝状肺。
(二)欧洲硬皮病临床试验和研究协作组(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EUSTAR)提出了“早期硬皮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即如果存在:①雷诺现象;②手指肿胀;③抗核抗体阳性,应高度怀疑早期硬皮病的可能;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果存在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就可以确诊为早期硬皮病:①甲床毛细血管镜检查异常或②硬皮病特异性抗体。
如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或抗Scl-70抗体阳性。
但早期硬皮病可能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不易鉴别。
(二)证候诊断1.寒湿痹阻证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遇寒变白变紫,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得温减轻;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周身困重,四肢倦怠,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或紧。
硬皮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进展通过文献搜集,筛选出近年来关于硬皮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并分析其中医证型和治疗规律。
文献分析发现,阳虚寒凝证、痰瘀络脉证、气血不足证均为临床中较常见的证型,其标为寒凝和血瘀,其治法以温阳散寒及化瘀通络贯穿疾病始末,为硬皮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提供思路。
标签:硬皮病;证治规律;综述硬皮病以患者出现皮肤炎症、变性、纤维化继而硬化、萎缩等皮肤损害为标志性表现,能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属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中较为顽固凶险的一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在祖国医学“皮痹”的范畴对硬皮病的个别证型及治疗做过初步探讨,但未就硬皮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独立进行系统性分析。
笔者汇总并分析近年来关于硬皮病中医治疗方面的报道,试图整理出硬皮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的初步思路。
1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付新利[1]根据硬皮病患者中最早期的表现往往是雷诺现象,认为皮痹病属气血、脾肾,若内外因致使脏腑功能虚衰,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血运不畅,血滞则脉络瘀阻,四肢指(趾)端失于气血温煦、濡养而肌肤麻木,皮色苍白,指(趾)端发凉,加之风寒湿等外邪侵袭,邪气壅遏气机,气滞津凝血停为痰瘀,气虚无力也致痰瘀凝滞。
錢先[2]从本病发病时皮毛会出现憔悴枯槁、肌表不固等症状,根据肺合皮毛,认为肺虚是主要病因,若肺气亏虚不能输精于卫表,或又因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肺气亏虚会影响血的生成,致使腠理失于温润滋养,甚至血行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内脏组织失荣受损。
王玉玺[3]教授不仅在脏腑的角度指出硬皮病与肺、脾、肾三脏联系密切,更从八纲的角度,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且尤以为阳虚、寒盛为最;又从六淫的方面论述,外邪以寒邪为要,并见燥、湿二邪互化,其硬皮之疾,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外损肌肤,内伤脏腑,诸证尤生。
2 辨证分型治疗范永升[4]教授认为硬皮病分为阳虚寒凝,肺脾不足,络脉痹阻三型,①阳虚寒凝:病因肾阳亏虚,复感寒邪凝滞经络肌腠,②肺脾不足:是因肺气不足,水谷精微物质不能经宣发以润泽肌肤,从而出现皮肤失润硬化之症,③络脉痹阻:皮肤的荣润离不开气血的濡养,若瘀血阻于脉络,皮肤失于濡养则硬化萎缩。
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硬皮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难治玻讨论了其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情况。
【关键词】硬皮病;痹证;辨证论治GuangxingHspitalAffiliatedtZhejianghineseedialUniversity,HangZhu(310007)Abstrat:Slerderaispresentlyandiseaseinrheuatis.Thisessaydisussesthediseasenae,itsdiseaseausarbiandehanis,thenrEiteratesitstreatentbydifferentiatinfsignsandsypts.Keyrds:slerdera;paralysis;differentiatinfsignsandsyptins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症、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难治病之一[1]。
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目前西医无特效药物,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疗效不理想,且存在较多副作用。
近几年来以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在防治本病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前景。
1关于病名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由于其症见关节僵硬、酸痛,早期皮肤变硬如皮革,晚期皮肤萎缩可薄如羊皮,肢端发绀发紫,同时可伴见咳嗽、喘满等,一般将其归为中医“痹证〞、“皮痹〞、“血痹〞、“皮萎〞、“肺痹〞等范畴[2]。
2硬皮病病因2.1外邪侵袭感受外邪是硬皮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其包括风,寒,湿,热,燥邪及饮食不节,外伤等。
?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以及?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名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后来的学者在此根底上又进一步提出热邪、风毒及燥邪均可成为痹症的病因。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辨治探讨石家庄平安医院青岛新安中医院李学增摘要系统性硬化病(SSc)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以“皮痹”为特征名称的一种体脏痹症。
一般情况下体痹发展形成脏腑痹,但因患者禀赋体质与脏腑功能差异,感受病邪种类强弱有不同,因而各种脏腑痹即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发生,且轻重不一。
风寒湿热等邪毒是SSc的主要致病原因,痰瘀痹损体脏脉络是SSc的主要病机,气血阴阳诸虚不足贯穿病程始终,SSc为本虚标实之症。
总的治则是祛邪解毒、散结通络、扶正固本,病程的早中阶段祛邪为主、后期扶正为要。
根据皮肤病变所处水肿期、硬化期、萎缩期以及内脏受累情况大致分为水肿期: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涩滞,湿热痹阻经脉、壅遏营卫气血;硬化期:邪毒痰瘀互结、痹损脉络气血; 湿热痹阻经脉、壅遏营卫气血,邪瘀寒凝痹阻、营卫阳气虚弱; 萎缩期:气血阴阳俱损、络痹失其温荣等型辨治。
系统性硬化病(SSc)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以“皮痹”为特征名称的一种体脏痹症。
近二十年来,我们采用中医为主辨治SSc近千例,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辨治方案,现介绍如下。
1.SSc 是以皮痹为特征的体脏痹症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皮肤炎症、增厚变性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包括食管、胃肠、肺、心、肾以及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
本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预后情况差异很大,其中局限型皮肤硬化以肘膝以下远端肢体和面颈部为主,进展较慢,内脏损害出现晚;弥漫型除远近端肢体、面部外还可累及躯干皮肤,内脏损害出现早,变化难料,甚至致命。
中医传统痹症理论有些认识与此病十分相近,如;;《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痛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疼痛…”;《三因极〃病症方论》;“三气袭入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
中医治疗硬皮病十三法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
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大类。
此病归属于中医“皮痹”、“阴阳毒”、“痹证”范畴。
经专科大量临床实践总结认为,其主要病机为阳气亏虚,邪毒阻络,证属本虚标实,治疗以益气温阳,通络排邪,以毒攻毒为总则。
因其证侯虚实、寒热错综复杂多变,且常可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治疗方法也应随之相对灵活。
我们在分期分证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辨证施治,临床治疗归纳为十三法,分述如下。
一、透表散邪法:适用于硬皮病肿胀期。
人体阳气亏虚,运津无力而致痰湿停滞,留滞于肌表,或寒湿之邪乘虚阻滞肌肤脉络,症见手指、手背,甚至上臂、头面、躯干等处出现皮肤非凹陷性肿胀,紧厚光亮,皱纹消失,舌质淡白,脉沉细。
此期以实邪阻滞为重,故当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治宜辛温透表,散寒除湿,代表方剂用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减,药用麻黄、桂枝、白芍、汉防己、银花等。
若皮肤肿胀潮红,瘙痒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此乃湿郁化热,治宜辛凉散热,代表方剂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银花、连翘、荆芥穗、桂枝、白芍等,以开鬼门,透邪外出。
二、化痰散瘀法:适用于硬皮病的整个病程,尤其用于硬化期。
系统性硬皮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硬、皮斑、出血点、指(趾)端紫绀、肌肤甲错,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等瘀血症状。
瘀血阻络,直接影响了津液的输布,津液留滞为痰,痰瘀互为因果,所谓“百病兼痰”、“久病必瘀”、“祛痰不忘化瘀”、“化瘀不忘祛痰”。
依据硬皮病病情缠绵、顽固难愈的病程特点及其临床表现,从痰瘀论治系统性硬皮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代表方剂用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枳实、陈皮、半夏、桃仁、丹参等。
三、养荣生肌法:适用于硬皮病萎缩期。
症见皮下组织及肌肉萎缩、硬化,紧贴于骨骼之上,关节挛缩,肢体活动受限或萎软无力,舌质胖淡或淡红,脉沉弱,或脉缓,或脉细。
因寒湿或痰浊、瘀血等阻滞经脉,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生化匮乏而失去其濡养肌肉、筋脉、皮肤的功能;或寒湿郁久化生毒热,暗耗气血,亦可出现“气不主煦,血不主濡”的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