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的辨证论治
- 格式:pdf
- 大小:178.58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硬皮病*导读:硬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贯穿两大治疗原则,即扶正和祛邪,扶正以益气补阳,调养气血,祛邪以活血化瘀。
亦可归为“补”“通”二字。
……硬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贯穿两大治疗原则,即扶正和祛邪,扶正以益气补阳,调养气血,祛邪以活血化瘀。
亦可归为“补”“通”二字。
一、硬皮病的辨证要点(一)皮肤病变三期辨证硬皮病典型的皮肤病变分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水肿期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皱纹消失,紧张变厚,若外邪为寒湿,肤色苍白或淡黄,皮温偏低,若为湿热则见皮肤红肿,皮温较高,此期以邪实为主,外邪犯络,络脉瘀阻,津液不能渗于脉中而渗于脉外,故见皮肤肿胀,此时为皮肤变性阶段,是硬皮病治疗的最为关键时期,往往决定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硬化期皮肤变硬,表面有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指捏起,关节僵硬,活动受限,面部表情固定、张口及闭眼困难、胸部紧束感等症状,此期以改善皮肤代谢,恢复皮肤正常生理功能,治疗以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为主;萎缩期皮肤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甚至皮下组织及肌肉亦发生萎缩及硬化,紧贴于骨骼,形成木版样硬片,此期治疗难度较大,病理特点以正虚为主,外邪伤正,气血亏虚,络虚不荣,肌肤失养,治以益气血、通经络、养荣生肌,若治疗得当,皮肤尚能逐渐变软,皮肤代谢改善,以至恢复正常功能。
(二)辨寒热虚实疾病初期以邪实壅络为主,中后期往往以正亏络虚多见,或寒热虚实间杂。
但本病以虚寒证多见,症见四肢逆冷,手足遇寒变白变紫,颜面或皮肤肿胀但无热感,或皮肤变硬、变薄,伴有身倦乏力、头晕腰酸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而湿热瘀阻证型多见于水肿期,或湿热外侵,或寒湿入里化热,或脾肾阳虚,水湿不化,郁而化热,症见皮肤肥厚红肿,皮纹消失,呈淡黄色或黄褐色,皮温高,或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红肿,病变皮肤面积发展较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脏腑辨证系统性硬皮病可以累及肺、食管、胃、肠道、心、肾等多个脏器,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往往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成为治疗的重点。
硬皮病病理切片硬皮病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皮肤和血管的硬化和纤维化,最终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硬皮病的病理切片、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硬皮病的病理切片硬皮病的皮肤病理表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皮萎缩、真皮增厚和皮下组织纤维化。
表皮萎缩和真皮增厚是由于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的异常沉积引起的,皮下组织纤维化则是由于局部炎症引起的。
病理切片中,表皮萎缩表现为表皮厚度减少,皮下脂肪层变薄,基底层细胞聚集并变形。
真皮增厚表现为真皮层中胶原纤维数量增多和纤维间质增厚,形成硬性的结构。
皮下组织纤维化表现为皮下组织中胶原纤维增多,形态不规则,结构紊乱。
此外,硬皮病的血管病理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増生和内皮细胞损伤,以及相应的血管周围的纤维组织和肌肉细胞的增生和增厚,这些病变引起了皮肤缺血和萎缩。
二、硬皮病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硬皮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小剂量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病情。
钙通道阻滞剂可以在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平滑肌细胞放松等方面发挥作用。
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2.光疗光疗是治疗硬皮病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紫外线、光动力疗法等。
光疗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和血管的重建,从而改善皮肤萎缩和血管损伤。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如皮肤、肺、心脏等器官硬化严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4.康复训练对于硬皮病患者来说,康复训练比较重要。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疲劳,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改善行动和生活能力。
三、注意事项1.定期复查硬皮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随访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包括皮肤检查、肺功能检查、心脏超声等。
2.预防感染硬皮病患者免疫功能差,易感染。
因此,患者需要注意日常卫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的发生。
硬皮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硬皮病症状,尤其是硬皮病的早期症状,硬皮病有什么表现?得了硬皮病会怎样?以及硬皮病有哪些并发病症,硬皮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硬皮病常见症状:皮肤硬化、毛发稀少、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一、症状【临床表现】1、皮肤表现早期手、指肿胀,也可累及前臂、足、下肢和面部,但下肢受累较少。
肿胀期可持续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水肿为可凹性或不可凹性,可伴有红斑。
皮肤病变由肢体远端起始向近端进展。
皮肤逐渐变硬、增厚,最后紧贴于皮下组织(硬化期)。
皮肤病变可分为水肿、硬化和萎缩3期。
(1)水肿期(edematous phase):表现为皮肤变厚、绷紧、皱纹消失,呈非凹陷性或可凹陷性水肿,颜色苍白或淡黄,皮温偏低,出汗减少,皮表可出现小的皲裂,指尖脂肪垫消失。
在局限型皮肤病变患者早期水肿出现在手指、手背和面部,以后向上肢、颈、肩等处蔓延,弥漫型者则往往由躯干部先发病,然后向周围扩展。
此期可持续数月。
(2)硬化期(indurative phase):皮肤增厚变硬,发生纤维化,手指、手背发亮绷紧,早期皮肤可发红,表面有蜡样光泽,不出汗,毛发稀少,皮肤不易捏起。
面部皮肤受累时可出现面部绷紧,表情固定,唇变薄,口周出现放射性沟纹,张口困难,鼻端变尖,手指渐变细,末节手指变尖变短。
可出现溃疡。
可产生手指屈伸受限。
胸部紧束感,患处皮肤可发生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毛发稀少,皮肤改变可局限于手指、足趾、手、足和面部,可向前臂扩展,亦可从胸背部开始,向周围扩展,累及上臂、肩、腹和腿。
通常在发病3年内皮损范围和严重程度达高峰。
(3)萎缩期(atrophic phase):皮肤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有时皮下组织及肌肉亦可发生萎缩及硬化,皮纹消失,毛发脱落,皮肤光滑而细薄,紧贴于骨骼,指端及关节处易发生顽固性溃疡,亦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皮下组织钙化。
以上为硬皮病的典型皮肤损害及过程,除Sine硬皮病无皮肤表现外,其他各型均可出现,这三期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而是渐进的皮肤病变过程。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进入>>>硬皮病专题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
硬皮病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病。
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为硬皮病发病高峰。
女性硬皮病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
硬皮病属于中医之“皮痹”、“肌痹”之范畴,硬皮病主要是由于素体阳气虚弱,津血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外被风寒诸邪浸淫肌肤,凝结腠理,痹阻不通,导致津液失布,气血耗伤,肌腠失养,脉络瘀阻,出现皮肤硬如皮革,萎缩,汗孔闭塞不通而有出汗障碍,汗毛脱落等症状。
皮痹日久不愈,发生内脏病变。
【病因病机】硬皮病病因、病机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在硬皮病患者中,某些HLA-Ⅱ类抗原表达较常人明显增高。
2、化学品与药物:如聚氯乙烯,有机溶剂、硅、二氧化硅、环氧树脂、L色氨酸、博莱霉素、喷他佐辛等可诱发硬皮与内脏纤维化。
3、免疫异常:硬皮病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在患者血清中可查到特异性抗Scl-70自身抗体。
说明硬皮病的发生与免疫紊乱密切相关。
4、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硬皮病特征性改变是胶原产生过多,皮肤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多。
5、细胞因子的作用:某些细胞因子参与本病的发病,如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
6、血管异常:大多数硬皮病患者均表现有雷诺现象,病理学显示,小动脉和微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实验室检查】硬皮病可表现为贫乏,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血沉增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免设检查:ANA阳性率>90%,主要为斑点型和核仁型,约20%抗RNP抗体阳性,约50%-90%CREST患者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标记性抗体),20%-40%系统硬化病患者血清SCL-70抗体阳性,(标记性抗体),30%病例RF的性,周围血T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其中T辅助细胞增多,T抑制细胞减少。
医药合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变硬为主要表现的结缔组织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失调、内分泌紊乱、感染、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毛细血管镜检查发现,微循环也有较多障碍。
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皮痹范畴。
本病是以局部(手足多见)或全身皮肤硬化为主症的疾病,严重者可累及脏腑。
多由营卫不固,或肾阳衰微,阴寒风凝,以致风寒、阴寒之邪凝于皮肤腠理,滞于经络,内舍于脏腑所致。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就有皮痹的记载:“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
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痹候》云:“风湿痹候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
”在这里将“皮肤顽厚”等变化的痹症称为风湿痹。
在宋代的《传信适用方》中也有“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磬,日渐瘦恶”的记载,指出此病在发热之后,病情骤然加重,皮肤坚如石的临床特征。
在《素问·痹论》中说“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这里指出了本病是由于外邪搏于皮肤,痹阻不通,营卫行涩,血凝为患。
《诸病源候论》则把“皮肤顽厚”为特点的风湿痹的病因归之于血气虚而受风湿。
而在《普济方·诸痹门·皮痹附论》中则明确地把皮痹的病因归于风寒湿之气。
到了清代的沈金鳌则集诸家之说,对本病的病因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说“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按之不和,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
不仅阐发了本病顽厚如木、麻木不仁的症状特点,而且综合了风、寒、湿、痰、血诸致病之因,对此病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对于本病的治疗,在《医学入门·痹风》中对治疗的论述比较详细,提出“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等治疗原则。
硬皮病硬皮病是临床常见结缔组织疾病之一,以结缔组织的广泛性和弥漫性硬化为其特点。
本病主要累及皮肤、滑膜以及某些内脏。
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通常将本病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两型。
根据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应隶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尤其与“皮痹”更为接近。
后期内脏受损,因累及的脏腑不同,可有各种相应的名称。
若内脏广泛受累,正气严重耗损,又可隶属“虚劳”、“虚损”范畴。
【诊断】1初期见手背、上睑发生原因不明的水肿和皮肤对称性弥漫性硬化,晚期可见皮肤硬化和手指屈曲性挛缩。
2 .肢端动脉挛缩现象,或指、趾端溃疡和瘢痕形成。
3 .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
4 .肺纤维化。
5 .食管下端扩张和收缩功能低下。
6 .前臂伸侧皮肤活组织检查显示本病特有的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或血管壁显示上述类似的变化。
【治疗】一、辨证论治硬皮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病初肢体疼痛,皮肤肿硬较明显,多为寒凝血瘀邪实为主;病久内脏受损,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则多以本虚为主,治疗多以温补脾肾、散寒通络为原则。
气血亏虚者,佐以益气养血;阳虚及阴,肝肾不足者,又当补益肝肾。
1寒邪痹阻肢端部位皮肤发硬、色暗,手足冷感,遇寒尤甚,伴有骨节疼痛,无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药举例: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加减。
鹿角胶(怦化冲服)IOg,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2g,桂枝、麻黄各6g,细辛3g,白芥子6g,大枣5枚,甘草6g。
加减:寒邪偏盛者,加熟附子或制川乌IOgo阳虚明显者,加仙茅、仙灵脾各IOg7 .气血凝滞局部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发紧,不易捏起,日久硬化的皮肤变薄,肌肤甲错,舌质淡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举例: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柴胡、薄荷各6g,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川苜、赤芍各IOg,茯苓、白术各12g。
加减:气滞明显者,加枳壳10g,青皮6g,香附10g。
血瘀较甚者,加丹参12g,苏木10g,乳香、没药各6g。
硬皮病辨证治疗发表时间:2013-02-18T16:10:05.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徐美春[导读] 本病发病的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由于遗传、感染、结缔组织代谢异常、血管异常、免疫异常。
徐美春 (新建县铁河卫生院江西新建 330100) 硬皮病-免疫异常结缔组织疾病。
本病变常结合其他自身免疫,分局限性和系统性,患者皮肤变硬、变厚、萎缩性改变,好发于30岁至50岁之间,女比男多。
一、病因病机本病发病的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由于遗传、感染、结缔组织代谢异常、血管异常、免疫异常。
祖国医学属于“皮痹”“肌痹”范畴,入里为“肾痹、肺痹、肌痹”范畴。
《诸病源候》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此证由素体虚弱,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外感六淫之邪,……,而成痹阻,发热酸痛,皮肤受损则肿胀苍白而为皮痹”。
二、临床表现皮肤皮疹像点滴样,绿豆状,或圆、或椭圆,或线条状,表面光滑,紫红色晕,皮肤变硬,常沿单侧肢体或肋间呈带状分布,数年后发生萎缩为局限性。
关节痛、神经痛、不规则发热,食欲减退,消瘦,皮肤苍白淡黄,水肿,发病往往从手足面部开始,逐渐扩张于全身,就称为系统性发病。
皮肤变硬,表面蜡样光泽,皮肤与皮下组织粘连,表情丧失呈假面具特性。
三、诊断本病不难诊断,可从下述几种方法进行确诊:1、只要有上述临床表现症状,即可确诊为硬皮病。
2、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抗核抗体阳性。
影像检查:X线胸片双侧肺呈网状或线行结节阴影。
四、治疗本病主要先天不足,内有沉寒固冷,卫外不固,或外感邪毒,阻滞卫阳不和,气血不通,波及肺、脾、肾三脏而是病生焉。
(1)硬皮病,或局限或系统,舌苔白腻,脉浮紧者,宜养阴宣肺,开腠解肌,补血通痹,麻黄鳖甲汤主之。
方药:麻黄20g,桂枝15g,葛根20g,阿胶20g,鳖甲20g,当归15g,牛膝15g,甘草15g(本方主治硬皮病)水煎服,每日两次。
(2)硬皮病,症证俱全,舌苔胖白,肢冷脉浮沉者,宜温补脾肾,补血益气,软皮汤主之。
硬皮病的中西医治疗经验良方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及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疾病。
其发病率在结缔组织疾病中仅次于红斑狼疮。
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类型,前者损害仅限于皮肤,后者不仅侵犯皮肤,还累及食道、胃肠道、肺及肾等全身多种脏器。
本病临床上以皮肤损害,骨、关节、肌肉受累的疼痛、强直、变形较多见,可归属于中医学“皮痹”、“痹证”的范畴。
系统性硬皮病累及内脏,以其主要临床症状及相应受损严重之脏腑可分别属于“心痹”、“肾痹”、“肺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HLA-B8的频率增加,亲属中抗核抗体及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高。
(2)血管异常:特别在系统性硬皮病表现突出。
患者多有雷诺现象,甲皱毛细管袢清晰度差,数目显著减少但明显扩张,血流缓慢。
在疾病早期血清中可以检出一种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因子使血管产生病变,由此活化血循环中的一些细胞并释放出强效的介质促使组织纤维增生。
在皮肤肺、肾可以见到小动脉内膜下纤维化。
(3)免疫异常:在系统性硬皮病可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有些并具有特征性,但一般与发病机制关系不大。
B细胞活性的提高与辅助性T细胞功能的增强有关。
后者尚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可溶性因子与其他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释放的介质一起对成纤维细胞的趋化、核分裂和胶原合成起调节作用。
(4)胶原代谢的失调:在患者,循环的Ⅲ型胶原前肽及型胶原前肽及皮肤水肿期的Ⅲ型胶原前肽及型胶原增加,其成纤维细胞的I型胶原和MRN A值增高。
由于氨基前肽裂解缺陷促使细原纤维形成并导致可以反馈控制胶原生物合成的游离的前胶原肽数量减少。
此外,纤维连结蛋白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在患者纤维化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周围其含量增高。
2.病理在早期损害中,胶原纤维束肿胀和均一化。
胶原纤维间和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血管壁水肿,弹力纤维破碎。
晚期真皮明显增厚,胶原纤维索肥厚硬化,排列紧密,成纤维细胞减少。
附件1:专科诊疗方案硬皮病 (皮痹)诊疗方案一、定义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以及内脏器官受累(包括消化道、肺脏、心脏和肾脏等)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硬化症、局灶性硬皮病、嗜酸性筋膜炎、硬皮病样疾患等一组临床疾病。
硬皮病属中医“皮痹”“皮痹疽”范畴。
皮痹属于中医五体痹之一,其特点是除皮肤肿硬、萎缩之外,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使本病成为疑难杂症之一。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是五体痹之一。
2.西医诊断标准:(一)局限性硬皮病根据皮肤硬化症状及病理一般可确诊。
系统性硬化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0年推荐的诊断标准。
按198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 ) 制定的系统性硬皮病诊断标准凡具备以下(1)或(2)中的两项即可诊断:即主要条件: 近端皮肤硬化: 手指及掌指(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增厚、紧绷、肿胀。
这种改变可累及整个上肢、面部、颈部和躯干(胸、腹部)。
次要条件: 指硬化:上述皮肤改变仅限手指。
指尖凹陷性瘢痕, 或指垫消失。
双肺基底部纤维化: 在立位胸片上可见条状或结节状致密影, 以双肺底为著, 也可呈弥漫斑点或蜂窝状肺。
(二)欧洲硬皮病临床试验和研究协作组(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EUSTAR)提出了“早期硬皮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即如果存在:①雷诺现象;②手指肿胀;③抗核抗体阳性,应高度怀疑早期硬皮病的可能;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果存在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就可以确诊为早期硬皮病:①甲床毛细血管镜检查异常或②硬皮病特异性抗体。
如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或抗Scl-70抗体阳性。
但早期硬皮病可能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不易鉴别。
(二)证候诊断1.寒湿痹阻证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遇寒变白变紫,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得温减轻;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周身困重,四肢倦怠,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或紧。
硬皮病的中医诊治研究金超1,2,刘秋红2*(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00;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215000)摘要中医治疗硬皮病,相比较西医较局限的治疗,可以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调整用药,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㊂硬皮病中医辨证上多从肺脾肾三脏出发,病因病机基本围绕虚寒瘀三点,治疗上多采用温经络㊁化瘀血㊁祛风湿㊁止痹痛㊂关键词硬皮病;中医药;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351(2020)11-0104-02硬皮病[1]是皮肤增厚硬化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㊂在疾病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皮肤增厚伴或不伴纤维化,其中系统性硬皮病可见伴随内脏器官比如肠道㊁肺㊁肾等病变㊂硬皮病往往多伴有免疫异常及微血管病变,病程较长且难以根治,需要终身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㊂硬皮病[2]的发病率在我国结缔组织病中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㊁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复杂,是一大疑难疾病㊂中医方面,本无硬皮病的明确命名,古人根据其表现的病变特点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将硬皮病归为中医 痹证 皮痹 肌痹 等范畴㊂对其最早记载可追溯至‘素问㊃痹论“:风㊁寒㊁湿邪杂合成痹,因不同时节而有不同的痹证表现,甚则牵及五脏㊂西医治疗硬皮病注重抗炎㊁免疫调节药物治疗㊁针对血管功能异常的治疗及抗纤维化药物的应用[1,2],通常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明显,而中医治疗硬皮病通常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辨证施治,优势突出㊂现就近几年的关于治疗硬皮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㊂1辨证论治虽然古往今来,对于硬皮病的辨证分型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总的来说,本虚标实是众医家普遍认可的说法,古代医家认为,痹者,血气亏虚㊁腠理疏,外感风㊁寒㊁湿邪气,发为痹证;若医治不及时,病久入深,脏腑故为之病,且肌肤不仁更甚㊂从病理来讲不外乎虚寒瘀三点,从脏腑来讲,又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㊂现代众多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不少更深入更明确的剖析㊂旷惠桃教授[3]将硬皮病归纳为中医 皮痹 范畴,认为外感风雨寒湿之邪导致疾病的发生,且机体卫外不固,逐渐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尤以肺脏受损多见,继而牵及心㊁脾㊁肾脏腑病变;久病湿浊蕴于机体久聚成痰,气血运行无力或受阻,瘀血内停,乃虚实交杂证候㊂在治疗上,旷惠桃教授传承中医取类比象特色治法,针对硬皮病患者所表现的皮肤增厚㊁硬化和萎缩等症状,取用蝉蜕㊁刺猬皮㊁白鲜皮等以皮治皮;对于阳气不足㊁寒象明显的患者,注重温经散寒㊁表里兼治,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对于因先天禀赋不足㊁脏腑功能较弱而易感邪发病的患者,补养脏腑气血是关键,切不可因标而忘本,主次分明,标本同治㊂李元文教授[4]认为硬皮病是由本虚 肺脾肾三脏亏虚;标实 寒凝瘀滞造成的㊂虽硬皮病发病多以皮毛先累及,但内在的病因不能忽视㊂李元文教授将疾病发展中的不同体现总结为水肿期㊁硬化期㊁萎缩期,联系其病机特点擅于从益气㊁温阳㊁化瘀㊁通络四大治法出发,除了常用的补气温肾扶正药物,李元文教授重视根据血瘀的严重程度,予鸡血藤㊁红花㊁莪术等化瘀强度不等的药物,且主张藤类药物在疏通经络上起了很强的主导作用,常用青风藤㊁雷公藤等来祛风湿㊁通经络㊁止痹痛㊂秉持着相似理念的还有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5],他认为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导致本虚,寒凝血瘀是标实之因,禤老在治疗上主张分期治疗,进展期皮肤多肿胀紧绷,易捏起,色白,皮肤温度较低,病人多恶寒怕风,是因外感寒邪,气血亏损无力卫外所致,治以活血行气㊁祛风散寒㊂方用四物汤加减,药用熟地黄当归白芍黄芪川茸鹿角胶蜜麻黄鸡血藤丹参徐长卿积雪草㊂稳定期皮肤及皮下肌肉出现萎缩,大多患者伴脱发㊁血管扩张等,乃病程日久,累及肝肾,阴虚生热,治以补肝肾,清虚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药牡丹皮茯苓蕤仁肉益母草生地黄青蒿鸡血藤积雪草薄盖灵芝甘草㊂周翠英教授[6]认为要深刻认识硬皮病本虚标实本质,才能尽早预防邪气内舍于脏,治法上主张温肾健脾㊁疏肝宣肺㊁散寒祛湿通络,且提出活血化瘀乃本病贯穿始终的基本治则㊂针对硬皮病肾阳虚衰证候,他主张予以阳和汤加减以温补肾气;根据女性群体的高发病率现象,针对肝郁血瘀证型的患者常用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疏肝行气,活血通络;肺主皮毛,肺气可熏肤㊁泽毛,所以针对肺气郁闭主导的硬皮病患者,治以宣肺散瘀,常用麻黄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还有患者表现出寒痰凝滞征象的,便从散寒温化痰饮入手,散结软坚,选方牵正散加减;而根据硬皮病发展中出现的皮肤肿胀,甚则伴发热,周翠英教授辨证为湿热阻络型,治以清热解毒通络,选方四妙勇安汤㊂而边天羽教授对发热这一病程表现更是深入研究,辨证分为毒热证㊁血瘀毒热证,临床上多见于硬皮病前期病程阶段,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和硬皮病方以清热解毒㊁活血通络㊂2常用中药虽各医家对于硬皮病的见解有所不同,临证之时选择的处方也不一致,但总的来说都是在繁多的中药中,根据方剂的配伍㊁药物的药性归经筛选对硬皮病患者有用的中药,随症加减,李远等人基于数据挖掘统计后发现治疗硬皮病最常用的五味中药分别为当归㊁黄芪㊁桂枝㊁红花㊁赤芍㊂杨雪圆等人调查总结发现在单用中药汤药治疗中,黄芪㊁桂枝㊁当归㊁甘草㊁熟地黄㊁丹参㊁白芍这7味药使用频次是最高的㊂黄芪益气固表㊁行气通痹,桂枝温通经脉㊁助阳化气,当归补血活血㊁行气止痛,熟地黄滋肾阴㊁补精血,甘草补脾益气㊁调和药性,丹参活血养血,且中药药理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能抗纤维化,白芍柔肝止痛㊁养血调经㊂只有对药物药性作用的深入深刻认识和药物配伍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去应用于临床,发挥出药物最大的效用,体现出方剂的优势特色㊂3中药外治钟以泽教授认为中药外敷熏洗可以发挥局部用药的优势,尤其针对局限性硬皮病,不仅是对证论治更是对症施治㊂常选用散寒祛湿止痛的乌头㊁独活,配以清热解毒活血的白鲜皮㊁透骨草,再加上软坚消肿的料姜石,水煎,纱布在药液中浸润,外敷于患处,非常适合硬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操作㊂赵晨曦将二乌煎熬煮,利用其热蒸汽熏蒸病变部位,待蒸汽减少,再以汤药浸湿毛巾外敷在皮肤,等到汤药温度下降,可将剩余汤药冲洗患处,大大提高了汤药利用率,做到了多种简单易行方式有效结合㊂硬皮病是一类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常用非甾体抗炎药㊁糖皮质激素㊁免疫抑制剂等,不良反应较多㊂中医辨证分期施治,通常从温阳通络㊁益气补血㊁化瘀止痛等方面进行选方用药,往往有较好的疗效收益,缓解病人痛苦㊂参考文献[1]杨雪,邹和建.硬皮病治疗研究进展及治疗指南演变[J].药学进展,2019(4):261-268. [2]赵凯,屠文震.硬皮病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6):356-359.[3]吴鑫,旷惠桃.旷惠桃治疗皮痹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8):44-45+56.[4]姜颖娟,付蓉,李元文,等.李元文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7,10(2):218-220.[5]丁木云,黄咏菁,李红毅,等.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分期论治硬皮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9,25 (1):30-34.[6]张超,李大可.周翠英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6):46-48+56.(上接第97页)c o r t i c o s t e r o i d s d u r i n g a n d a f t e r r e-s p i r a t o r y s y n c y t i a lv i r u s-b r o n c h i o l i t i s m a y d e-c r e a s es u b s e q u e n ta s t h m a[J].P e d i a t r A l l e r g yI mm u n o l,2000,11(3):198-202.[6]陈运旺,辜德明.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8,22(4):753-756.[7]杨俊叶.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8, 27(2):95-97.[8]Z h a n g L.E f f i c a c y o fo x y g e n-d r i v e na t o m i z i n gi n h a l a t i o no fb u d e s o n i d ei nt r e a t m e n to fa c u t e l a r y n g i t i s[J].J o u r n a lo fH a i n a n M e d i c a lU n i-v e r s i t y,2016,22(2):116-118.[9]王叶芳,崔倪,诸葛远莉,等.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 L-4㊁I F N-γ㊁T N F-α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2):6271-6274.[10]杜剑锋.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8, 15(12):107-108.[11]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J].临床儿科杂志,2018,36(2):95-107. [12]吴建华,刘燕,徐素琴.个体化全程护理干预运用于婴幼儿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16,32(4):277-279.基金项目:2016年东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6105101260),项目名称: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后不同管理方法对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硬皮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难治玻讨论了其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情况。
【关键词】硬皮病;痹证;辨证论治GuangxingHspitalAffiliatedtZhejianghineseedialUniversity,HangZhu(310007)Abstrat:Slerderaispresentlyandiseaseinrheuatis.Thisessaydisussesthediseasenae,itsdiseaseausarbiandehanis,thenrEiteratesitstreatentbydifferentiatinfsignsandsypts.Keyrds:slerdera;paralysis;differentiatinfsignsandsyptins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症、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难治病之一[1]。
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目前西医无特效药物,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疗效不理想,且存在较多副作用。
近几年来以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在防治本病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前景。
1关于病名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由于其症见关节僵硬、酸痛,早期皮肤变硬如皮革,晚期皮肤萎缩可薄如羊皮,肢端发绀发紫,同时可伴见咳嗽、喘满等,一般将其归为中医“痹证〞、“皮痹〞、“血痹〞、“皮萎〞、“肺痹〞等范畴[2]。
2硬皮病病因2.1外邪侵袭感受外邪是硬皮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其包括风,寒,湿,热,燥邪及饮食不节,外伤等。
?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以及?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名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后来的学者在此根底上又进一步提出热邪、风毒及燥邪均可成为痹症的病因。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辨治探讨石家庄平安医院青岛新安中医院李学增摘要系统性硬化病(SSc)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以“皮痹”为特征名称的一种体脏痹症。
一般情况下体痹发展形成脏腑痹,但因患者禀赋体质与脏腑功能差异,感受病邪种类强弱有不同,因而各种脏腑痹即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发生,且轻重不一。
风寒湿热等邪毒是SSc的主要致病原因,痰瘀痹损体脏脉络是SSc的主要病机,气血阴阳诸虚不足贯穿病程始终,SSc为本虚标实之症。
总的治则是祛邪解毒、散结通络、扶正固本,病程的早中阶段祛邪为主、后期扶正为要。
根据皮肤病变所处水肿期、硬化期、萎缩期以及内脏受累情况大致分为水肿期: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涩滞,湿热痹阻经脉、壅遏营卫气血;硬化期:邪毒痰瘀互结、痹损脉络气血; 湿热痹阻经脉、壅遏营卫气血,邪瘀寒凝痹阻、营卫阳气虚弱; 萎缩期:气血阴阳俱损、络痹失其温荣等型辨治。
系统性硬化病(SSc)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以“皮痹”为特征名称的一种体脏痹症。
近二十年来,我们采用中医为主辨治SSc近千例,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辨治方案,现介绍如下。
1.SSc 是以皮痹为特征的体脏痹症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皮肤炎症、增厚变性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包括食管、胃肠、肺、心、肾以及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
本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预后情况差异很大,其中局限型皮肤硬化以肘膝以下远端肢体和面颈部为主,进展较慢,内脏损害出现晚;弥漫型除远近端肢体、面部外还可累及躯干皮肤,内脏损害出现早,变化难料,甚至致命。
中医传统痹症理论有些认识与此病十分相近,如;;《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痛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疼痛…”;《三因极〃病症方论》;“三气袭入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