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时代性
- 格式:pdf
- 大小:244.57 KB
- 文档页数:1
艺术史论分析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特征在艺术史上,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以艺术史的角度,对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特征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往往与时代的特征密切相关。
历史背景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艺术家们在这一时期追求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艺术作品展现出了对人体比例、透视、光影等技巧的追求。
而在现代主义时代,艺术家们强调自我表达和艺术材料的本质,创作出了一系列抽象、非传统的作品。
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是其作品的独特特点和风格,可以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对其创作理念的理解来揭示。
例如,梵高的星空系列作品以其浓烈的色彩和纷繁的绘画笔触而著名,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则展现了对形态破碎和多角度的探索,体现了他对现实的重新构造。
三、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相互影响时代特征对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会反过来影响时代的特征。
例如,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艺术家们拒绝传统的艺术规则和话语权,推动了艺术界的变革,并影响了社会的思潮。
这种双向影响使得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相互作用。
四、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特征的变迁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会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发生变迁。
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反映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从而不断调整创作风格。
例如,20世纪后半期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呈现出多样化和概念化的特点,反映了社会对于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质疑与否定。
五、结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特征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艺术家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时代特征的反映,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同时,时代特征也塑造了艺术家的创作风格。
通过对艺术家与时代特征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历史的演变。
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总有一些“永恒的价值”被继承升华,一些“思想观念”被抛弃修正。
而对文化的正确认知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认同的矛盾和纠结所在:在美术领域,近代以复制西方体系为进步,现代以时代的不同、片面的艺术独立性为说辞为一些当代艺术的“肆意宣泄”张目,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价值与本质内涵的歪曲,更深层的是这关乎人类灵魂深处的审美理性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人类对文明进步本质精神的认知与认同。
艺术的本质是促进文明与进步绘画是人类早期在表达情感、认识描摹世界中掌握的特殊语言文字系统,如代表人类史前文明的远古岩画,其所表达的内容及影响与作用都具有集体或社会意义。
区别于语言、物质工具,绘画是人类认识、表述世界和自身的“第一工具”。
不同程度上承担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情感、认知教化、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
即便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语言文字系统的成熟和巨大作用也没有取代绘画语言特有的文化功能,这是从人类灵魂深处衍生出的审美理性和内在精神。
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文化功能更具独特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艺术语言在拥有独立性的同时,又从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纵览古今中外,美术以其特有的语言和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西方的文艺复兴使欧洲的思想冲破宗教樊篱的长期束缚,是一场以艺术语言的真实性、生动性来彰显人文精神、启蒙人类理性精神的文化艺术运动,内在规定了文明发展新阶段的价值标识。
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是一个需要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性潜移默化、深入参与的价值观重构和思想解放的过程。
区分“美与丑”、“真与伪”,形成先进文化的价值观、荣辱观,从而定义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充实。
正是在此意义上,艺术语言拥有了真正的独立性,并跨越学科意义拓展到其他人文学科、科学领域,使美术话语同人类整个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与内涵密切关联起来。
浅论音乐创作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中国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任何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会受到文化发展和历史阶段的影响。
中国音乐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其时代的特点,所以在现今的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即要根植到中国民族艺术的土壤又要深入把握社会时代发展的脉搏,理性思考,在借鉴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标签:中国音乐特征;西方音乐特征;民族性;时代性;交融音乐文化是自然、社会和人所共同构建形成的。
任何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活动都离不开以人为中心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的社会文化背景,更脱离不了千百年来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下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音乐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是相辅相成的,一切音乐文化的发展都要受到历史观和时代發展的影响。
在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创作既要传承本民族音乐的风格,又要融入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元素,使时代性和民族性并存。
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中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构成世界东、西两大文化的主干之一。
西方人的思维是线性的、个体的,主张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精确的逻辑判断。
从艺术层面上讲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因此比较客观,突出主客对立。
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讲究和声,讲究节奏,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
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强调整体性、连续性和无形性。
所以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音乐以线条为主。
中国音乐相比西方音乐在结构上更加自由,在旋律上更加和谐、生动,在演奏技巧上更加丰富。
因此,相较西方音乐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神韵和历史积淀。
虽然我们有着如此璀璨、博大的传统音乐艺术,但古老的中国在几百年里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政治、经济、思想都相对落后,以至于在中国已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文文化发展道路的今天,民族音乐还在受着“中国音乐无用论”和“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压力和不公的对待。
艺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艺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真是个有趣的话题!说到艺术,大家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就是那些大画廊里的名画,或者是博物馆里那些古老的雕塑。
可是,别忘了,艺术不仅仅是个展品,它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想想看,谁在什么时代做了什么,那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嘛!艺术家们就像是时间的记录者,拿着画笔或是相机,把他们所处的世界都记录下来。
想象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们都在追求完美的比例和光影效果,哇,那时候的社会氛围是多么的充满了对美的追求!人们开始质疑以前的教条,追求个人的表达,艺术作品就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标志啊!而再看看当代的街头艺术,哎呀,简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那些涂鸦墙面上写的、画的,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与抗议。
艺术家们用颜色和图案表达他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简直就是在说:“喂,醒醒吧!我们得改变点什么!”而且啊,艺术跟时代的关系就像是一对老搭档,有些作品看起来简直像是随波逐流,但其实它们背后都有深厚的背景故事。
艺术作品能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创作的,这幅画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哎,真是让人心痛。
可这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对那个动荡年代的控诉。
再说说流行文化,音乐、电影和时尚等等,都是艺术的一部分。
像是嬉皮士文化,那个时代的音乐和时尚都充满了反叛精神。
嬉皮士们追求自由,拒绝战争,这种情绪通过音乐和服装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听到那种音乐,大家都忍不住想跟着摇摆,真是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气氛,仿佛全世界都在为爱与和平而歌唱。
艺术作品有时还会成为某个时代的象征。
比如,60年代的波普艺术,那时候人们对消费主义的热衷,安迪·沃霍尔的汤罐头画,真是恰如其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精髓,像是用一幅画讲述了整个社会的故事。
人们看见这些作品,就像是看见了一个时代的剪影,让人心生共鸣。
当然了,艺术家们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思想,甚至他们的情感状态,都会在作品中留下痕迹。
论《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性和时代性在毛主席成千累万的诗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恢弘气概的传世之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作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它的题目中“忆秦娥”是来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至于“娄山关”,则是这首词的标题,讲的是作战的具体地点,它既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又是防守黔北重镇遵义的一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红军在娄山关的的战斗经历。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遵义。
随后即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此后。
红军又经娄山关北上。
本来拟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江,结果却未成功。
于是沿原路折回,再向遵义进军,经过半天的激战,打败了扼守关隘的黔系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并重新攻克遵义。
在《忆秦娥·娄山关》中,上阕描写的是红军在娄山关进军的战场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并融情于景。
下阕则写红军越过娄山关天险之后的豪迈气概,因心情的改变,而觉得娄山关的景色愈发的壮美。
毛主席首先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起兴。
试想西风劲烈,烟雾茫茫长空中,雁叫伴着霜晨月之景,承上启下再用了“霜晨月”,并将词意转向了红军进军。
而接下来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则写出了红军的马蹄声杂沓轻急,喇叭声呜呜咽咽,短短八字便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
整个上阕,主要侧重于“景中有我”,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景冷心寒,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奠定了悲壮基调。
同时,仅以二十一个字,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残月,瘦马,喇叭七个景物完美联系了起来,而且排列有序,词语凝练,景色清美,在声、色、音的结合中,别有一番音律美感。
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感在毛泽东的这首诗的上半阕里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堪言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时代与艺术的关系时代与艺术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讨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时代对艺术的影响、艺术对时代的反映、艺术与时代的相互塑造。
一、时代对艺术的影响时代是艺术创作的背景和条件,不同的时代会带来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艺术氛围。
比如,古代的艺术主要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而现代的艺术则更多地关注于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分裂、自由和对未来的想象。
在不同的时代,艺术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追求高度逼真的形象和错综复杂的线条,表现力十分强烈,而现代艺术则更注重抽象与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艺术对时代的反映艺术作品是时代的视觉化表现和反映。
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艺术总是紧密地联系着时代的思潮和情感。
当一个时代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时,艺术家们总会加入到时代的反思中,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来记录和表达。
例如,在1世纪初的罗马时代,艺术家们对罗马人的生活和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创作出了如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立体雕塑等体现罗马历史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为流传下来的古罗马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艺术与时代的相互塑造艺术并不仅仅是被时代塑造的,它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更新来反哺和改变时代。
在当今世界,科技、工业、文化等快速的变迁给了艺术家们大胆创新、不断突破的机会。
例如,当数码技术渐渐进入社会生活时,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着多元化的呈现形式,通过网络、动画、VR等多种媒介来拓展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同时也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与未来。
综上所述,时代和艺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家们从所处的时代中汲取灵感和启发,通过不断地反思与创新,为这一无穷无尽的时间流转注入了美学的意义和生命力。
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特征时代的变迁会对艺术产生广泛的影响,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征。
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还是雕塑等,都会表达出独特的时代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艺术形式的角度探讨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特征。
绘画与时代特征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绘画作品中的题材、风格、技法等来反映时代特征。
首先,绘画作品中的题材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向往。
而在现代绘画中,更加注重表达个体情感和社会现实,如对城市生活、人际关系等主题的描绘。
其次,绘画作品的风格和技法也可以反映出时代的特点。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以透视法和写实手法为主,追求形象的真实性;而印象派则采用快速笔触和明亮的色彩表现主观印象。
这些艺术风格和技法的变化折射了时代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变化。
音乐与时代特征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同样可以反映出时代的特征。
首先,音乐作品中的曲调、节奏等元素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
例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以复杂的和声和曲调变化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秩序和对称的追求;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则更注重表达个体情感和独特个性。
其次,音乐作品中的歌词和主题也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点。
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摇滚音乐反映了当时年轻人对自由、反叛的态度;而现代流行音乐则更关注社会现实和情感表达。
文学与时代特征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故事,同样可以反映出时代的特征。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和主题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潮。
例如,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体情感和超越现实,反映了当时对自由、个性和想象力的追求;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关注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索。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风格也能够体现时代的特色。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语言选择、风格和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茅盾作品中艺术表现的时代性作者:刘逸丹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茅盾是中国伟大的共产作家,其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重现中国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
他采用网状性结构形式,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探索社会心理因素,以更好地把时代特征熔铸到作品中。
本文从文学结构、小说题材、艺术表现手法三方面探讨其作品中艺术表现的时代性。
关键词:时代性;茅盾;艺术表现矛盾是现代文学著名的作家与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将现实人生真实的反映出来,刻画了各类环境的典型人物形象,不仅对现代文学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矛盾的作品中,非常具有艺术性色彩,这些艺术中,又具备突出的时代性色彩。
以下就针对茅盾作品中艺术表现的时代性进行分析。
一、茅盾及其作品的基本介绍茅盾生于19世纪末期,卒于20世纪80年代。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茅盾出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县的一户思想观念新式的人家。
茅盾从小接受西化教育,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的预科班。
在战乱烽火的年代,茅盾带领着人们进行了文化改革,领导了伟大的“新文化运动”。
其代表作《春蚕》、《子夜》、《夜读偶记》等都为后世所传颂。
上世纪80年代,在病榻中的茅盾将自己的毕生积蓄,用于“茅盾文学奖”的创办,可以说茅盾先生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最热爱的文学事业。
二、茅盾作品时代性分析(一)文学结构与时代性为了给作品多增添几分时代感和社会性,为了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社会面貌,茅盾在文学作品结构方面努力创新。
采用的网状式结构形式被广为称赞。
这种结构以“一树千枝”为特征,将零散的元素整合为有机整体,虽然枝多叶繁,但是能够多角度深刻地表现时代现象。
茅盾吸取《战争和和平》、《红楼梦》等中外文学作品,创作出代表作《子夜》,作品开始就以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为背景,让人物都出场,组成复杂的关系网,提前设下因果关系,作为伏笔。
试论工艺美术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概述说明1.1 概述工艺美术是指通过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将实用的物品与艺术相结合,使其具备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涵盖了陶瓷、玻璃、金属、木材、纺织等多个领域,并通过镶嵌、雕刻、绘画等技巧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念与情感。
从古代到现代,工艺美术一直扮演着连接过去与未来,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工艺美术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首先,“2. 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部分将回顾工艺美术在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社会的兴起、变革与应用。
接下来,“3. 工艺美术与社会时代变迁的关系”部分将探讨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传承、工业化进程以及当代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然后,“4. 当代工艺美术发展趋势分析”部分将从科技推动力量、环境意识和多元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工艺美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5.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所探讨的要点,并对未来工艺美术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变革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工艺美术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更好地认识工艺美术在不同社会时期中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对其历史演变和现代应用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工艺美术如何适应并推动时代进步,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此外,本文还将着眼于当代社会对于工艺美术的需求,强调其在实用性与观赏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并提出关于可能挑战和变革的思考。
2. 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2.1 古代工艺美术的兴起与演变在古代,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工艺美术主要以陶器、石器等手工制品为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开拓,金属器等物质材料逐渐被应用于工艺美术创作中。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古代工艺美术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在古代文明中,工艺美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用具、建筑装饰和礼仪品的需求,还展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结构、宗教崇拜以及政治权力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艺术作品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价值观。
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还是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都能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不仅仅是时代的风尚,更是一种呈现时代特征和现象的集合。
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借用社会上的事件和问题,以此反映出时代的特殊现象。
比如,20世纪上半叶,尤瓦尔·哈里发的小说《1984》揭示了当时极权主义的崛起;而现代电影《战狼》则从一个特种兵的角度,呈现了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自我保卫的决心。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见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和呈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价值观。
其次,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是对艺术理念的革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家也在不断突破传统和创新。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琪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挑战了宗教界对于宗教艺术的规范,开辟了人文主义的新篇章。
同样,现代音乐家约翰·卡奇以其前卫的创作理念,打破了音乐的传统结构,开启了电子音乐的新时代。
这些革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形式,也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此外,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也体现在作品中的思想和主题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艺术作品反映了时代中热点问题和人们的内心思想。
例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9世纪的小说《悲惨世界》中,通过描述贫困与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今天,我们也能在电影中看到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人权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与时俱进的思考和灵感。
总之,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反映,是艺术家对于时代的思考和表达。
无论是在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欣赏音乐还是参观美术馆时,我们都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思潮。
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展现时代特征和价值观的一面镜子。
论述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民族的史诗,时代的缩影!纵观历史,环游世界,我们总是能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所创造的建筑中看到其被赋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在人类历史的最初,建筑或许只是一个以满足人们居住的空间,这正如《墨子》描述的那样,建筑只需要“高足以辟润湿,旁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就行了,可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建筑便很快超越了单纯居住的需要,突出了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内容,从而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实用艺术。
由于建筑受产权所有者的制约和建筑功能性的制约,建筑师本人必须把自己融合在某一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中。
再加上建筑艺术创作的抽象性,使得建筑师主要不在于表现他本身的艺术个性,而在于更为本质、更为概括地反映群体文化精神面貌,包括科技水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思想、民族性格、宗教感情等等。
所以建筑艺术在本质上是和某一时代、社会群体文化心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建筑,它的造型和风格,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造物和结晶,因此建筑艺术也被赋予了深深的时代性和浓浓的民族性。
一、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创造除了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建筑,同时也其在所创造出的建筑中展现了本民族的风俗、文化,闪烁着其智慧的结晶!如果你读过戴望舒的《雨巷》,你一定能感受到诗中那条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悠长悠长的雨巷;如果你钟情于法国,你一定知道所谓的枫丹白露,你一定沉醉于夕阳下的塞纳河,你一定很想领略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如果你醉心于神秘的埃及,你一定很好奇尼罗河畔古老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
如果你心驰神往历史悠久的东方,你一定很想穿越时空,走上雄伟磅礴的长城,走进壮丽辉煌的故宫……江南的雨巷,法国的枫丹白露、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埃及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中国的长城、故宫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每个民族智慧结晶和风俗文化的缩影,诸如此类的优秀的建筑艺术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论述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艺术啊,就像一个大花园,里面各种各样的花朵争奇斗艳。
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呢,就是滋养这些花朵的不同养分。
咱先说说民族特色吧。
民族特色在艺术里那可是根儿一样的存在。
就好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艺术也是这样。
你看咱们中国的京剧,那脸谱一亮相,花花绿绿的,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忠诚的红脸,奸诈的白脸,这就像咱中国人心里有一杆秤,通过这些直观的颜色和图案就能把人物的善恶分得清清楚楚。
还有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婉转悠长,每一个拖腔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种独特的韵味是西方歌剧里没有的。
再看那华丽的戏服,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精致图案,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的,那是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手艺。
这京剧啊,就是深深扎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汲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才开得如此绚烂。
少数民族的艺术也别有一番风味。
比如说蒙古族的马头琴,那声音就像大草原上的风,呜呜咽咽的。
琴杆顶端的马头造型,仿佛带着草原上骏马的灵魂。
当琴声响起来的时候,你就感觉自己好像骑在马背上,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像一朵朵移动的白云。
这马头琴就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写照,他们逐水草而居,马是他们的伙伴,所以马头琴里就有了他们对马的热爱,对草原的眷恋,这是蒙古族独有的艺术,别的民族可学不来。
那时代特色呢?时代就像一阵风,吹到哪里,哪里的艺术就会跟着变一变。
以前啊,人们画画都是工工整整的,像什么《清明上河图》,画里的人物、建筑、街道,那叫一个细致,这反映的就是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生活比较安定,有闲情逸致去描绘这些。
可现在呢?现代艺术那是五花八门的。
有的画你乍一看都不知道画的啥,全是一些线条和色块的组合。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啊,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多元和开放。
现代画家不再满足于描绘具体的事物,而是想要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就像现在的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现代艺术也像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论艺术的时代性
发表时间:2009-08-24T14:37:21.700Z 来源:《文艺生活》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林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 [导读] 时代需要艺术。
时代影响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艺术的变化。
摘要:时代需要艺术。
时代影响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艺术的变化。
艺术家受时代观念影响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看待艺术。
关键词:艺术时代文化心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无一不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同当时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它或是走在时代前面,为先进意识鸣锣开道,或是拖在时代后面,为保守意识鸣冤叫屈,而且它在时代前后波动的曲线正好体现了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
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
但是,“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
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结构之间,还必须有一种中介结构,即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是由艺术家生理心理中自然秉赋予与他一生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化性经验两大领域的因素构成。
自然赋予人类先天的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在内的许多遗传信息,是人类从童年的原始时期经历每个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
它的发展变化是极度缓慢的,但却深深保留着时代变迁的痕迹。
人类在漫长岁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内容,特别是艺术家后天的经验学习获得的信息更直接影响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
也就是说,只要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代综合因素不断变化,文化心理结构无疑也发生相应的转变。
而这又影响了审美文化的走向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
进而影响了创作主体——艺术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变化。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形态,都不能被关在时代精神凝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外。
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来,渗透于每个个体心灵深处,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用,对于善于体会生活的艺术家而言,这种作用尤为显著,推动着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表现。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便完全属于全人类的时代成果,并由时代对它进行优劣筛选。
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和反映真实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作品,才能最终具有永恒的魅力。
希波战争的胜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那个时代需要创造新的典型,讴歌奴隶主民主政治和战争的胜利。
那个时代的艺术任务就是刻画有充沛生命力的理想的自由民。
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品体现时代特征。
只有蕴含时代精神内容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得住考验,而一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时代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审美心理结构不同,艺术也因此不同。
瑞士艺术史家海恩瑞希在其《艺术史原理》中指出,不存在某种能适合一切时代的艺术形态与风格,艺术作品及其风格,形式特点的形成,不仅同艺术家的个性有关,而且同他浸染接续的时代精神有关。
艺术史家一般都把毕加索的艺术经历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晚年艺术。
毕加索一生绘画风格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与艺术家本身心理和后天经历有极大的关系。
但在他身上,正好印证了变化了的时代赋予艺术家不同的时代观念。
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立体的形象变化,绘画一连串发展在毕加索各个时期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
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既是艺术主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又同时是时代观念变化的化身。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存在,其本身成为时代风潮与社会风气的预兆,成为其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回响。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艺术形态与艺术风格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形成的,同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艺术只有通过由时代发展变化形成的形式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内容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古希腊雕刻作品的理想化写实风格,中世纪宗教艺术的神权至上风格,以及宗教对个体灵魂的自我克制、压抑的体验。
现代艺术作品中的无序感,对复制形式的追求,以及后现代艺术的虚拟、拼贴。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负载着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
每个时代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必然深深反映了它的时代特征。
我们无法阻止时代的脚步,更无法决定艺术的去向。
但是,艺术作品需要我们观众——整个时代来给予自己的解释。
当代艺术朝着多样化发展,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看今天的艺术。
我们要以一种更宽容的心态去接受:艺术必须紧跟时代,时代性的才是世界性的、全球的。
[1]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江苏: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