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手术配合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
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记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压迫症状而进行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本手术记录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步骤和过程,以及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手术日期:XXXX年XX月XX日手术医生:XXX医生手术步骤:1. 患者定位:患者采取俯卧位,并根据术前CT/MRI影像确定手术部位。
2. 局部麻醉:在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使患者感到轻微疼痛。
3. 皮肤切开:医生在定位后,通过医用刀具在患者的腰部进行皮肤切开,露出手术部位。
4. 钢针导向:医生通过X光引导下将钢针插入到患者的椎间孔位置,确保手术的精确性。
5. 制作通道:医生在钢针导向下逐步扩大通道,最终露出神经根和椎间盘突出部位。
6. 摘除髓核:医生使用椎间孔内窥镜等微创器械,将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突出部分或髓核摘除,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7. 清理术野:医生清洁手术部位,并确保术野内没有残留的碎片或出血。
8. 定位封闭:医生将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止血,并逐层缝合皮肤,完成手术。
术后护理:1. 术后密切观察:术后患者需要在病房内密切观察,注意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2. 术后卧床休息: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提重物。
3. 术后用药:根据医嘱服用消炎镇痛药物,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疼痛。
4.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手术部位的愈合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5. 康复锻炼:术后患者可以根据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帮助加速康复和预防复发。
总结: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微创的神经根减压手术,能够有效缓解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术后的合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第二篇示例: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该手术通过椎间孔镜技术,将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
11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作者:刘锁梅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摘 ;要】目的:探讨局麻下侧后方经皮腰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皮腰椎间孔镜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愈后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4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66±18)min,平均出血(15±5)ml,未发生硬脊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符合生理功能的体位安置,熟练的手术配合及精心的护理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损伤较小,手术的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术后不易留疤,脊椎结构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且疗效显著[1]。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47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127-01腰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和纤维软骨环两部分组成,是腰椎关节的组成部分,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形状像个压扁的算盘珠。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症状为腰部钝痛,可以在几年中反复出现,大腿上部,小腿甚至足部和脚趾针刺感以及麻木感,抬腿有明显的引拉样放射性疼痛。
我院自2016年8月~2018年12月对42例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其中后路35例,侧路7例,效果良好。
现进行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所选患者共42例,其中女15例,男27例,年龄23-76岁,平均54.5岁。
突出节段均为L2/3或L5/Sl,均伴有不同程度单侧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直抬腿试验阳性。
2;术前准备2.1术前访视术前l天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告诉患者禁食禁饮,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法,并指导患者练习手术体位等,让患者以便更好地配合手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
2.2物品准备2.2.1台下准备:全内镜摄像系统、摄像头、光源导线、C型臂X线透视机.骨科多功能手术床、射频机、输液架、吸引器、脚踏开关、俯卧位体位垫、3000mlO.9%氯化钠注射液+1支盐酸肾上腺素(术中冲洗)、,2%利多卡因10ml、美兰1支。
【编号】3.26.9.3.1【手术名称】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英文名称】microsurgery 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别名】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后路摘除术;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手术;经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ICD编码】80.5107【概述】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应用小切口和显微外科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方法基本上被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所取代。
而一些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则可采用后外侧或侧方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6.9.3.1-1)。
【适应证】1.以髓核单纯向侧后方突出或脱出在椎间隙附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最适宜。
2.椎间盘突出合并以黄韧带增厚为主的椎管狭窄者。
【禁忌证】1.腰椎板外侧椎间盘突出。
2.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以及椎间孔狭窄者。
3.椎间盘突出合并因退变或峡部不连等导致腰椎不稳而需要同时处理者。
4.椎间盘突出诊断不明确的探查性手术。
随着微创器械和微创技术的发展,扩大了MED的适应证范围,上述禁忌证中的1、2、3目前在少数熟练的医师中已成为相对禁忌证。
【术前准备】1.MRI检查确定突出的部位,有无髓核游离到椎弓根及以下的部位。
2.手术器械和相应配套的椎间盘镜系统的准备(因各公司的器械不同而不同)。
【麻醉与体位】手术可采用全麻、硬膜外或局部麻醉。
病人俯卧于拱形体位架上,避免胸腹受压,并使手术间隙的椎板间孔拉开,以便手术操作(图3.26.9.3.1-2)。
【手术步骤】1.正位透视确定椎间盘的水平投影并做标记。
2.切口 常规消毒、铺单,取髓核突出侧的正中线旁开1cm做切口长约2.5cm。
切开皮肤、皮下和腰背筋膜。
如采用局麻可用1%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3.显露椎板间隙 用骨刀沿骶棘肌纤维方向插至椎板间隙,并向外侧剥离椎板间孔及上下椎板上的软组织。
将带有钝性剥离器内芯的工作通道套筒插入到椎板间孔处,安放好工作套筒,将内芯钝性剥离器拔除,连接并调节光源系统后,用髓核钳将视野内的软组织清理干净,显露好椎板间的黄韧带和上下椎板缘。
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记录患者姓名:XXX 年龄:XX岁性别:男手术日期:XXXX年XX月XX日手术医生:XXX手术经过:一、引言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明显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经详细检查和评估后,决定实施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二、手术准备1. 患者入手术室后,采取戒备姿势,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2. 将患者固定在手术床上,并进行无菌铺盖。
三、手术步骤1. 术前定位:通过C型臂X线机进行术前定位,确定手术入路和手术节段。
2. 术中定位:通过X线机进行术中定位,确定手术节段和椎板位置。
3. 镜下切口:在手术节段椎板下方约2cm处,进行切口,并经过组织扩张器扩大切口。
4. 椎间孔镜插入:将椎间孔镜插入切口,通过椎板下突将其导入椎间孔。
5. 镜下显露:用器械将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分离,显露椎间盘。
6. 摘除髓核:通过镜下操作,将突出的髓核摘除,同时保护周围神经结构。
7. 清理血肿:清理手术区域的血肿和组织碎片,保持手术视野清晰。
8. 椎间孔镜取出:完成摘除髓核后,将椎间孔镜从切口取出。
9. 切口缝合:将切口进行逐层缝合,保证切口闭合良好。
10. 结束手术:确认手术区域无出血,无异常情况后,结束手术。
四、术后处理1. 将患者转入恢复室,进行观察和监护。
2.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相应的镇痛和抗炎治疗。
3. 定期复查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
五、术后随访1. 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情况。
2. 患者需按照医嘱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和注意术后护理。
六、结语本次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顺利完成,手术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术后随访显示,患者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明显减轻,恢复良好。
术后康复锻炼和注意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是本次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记录,感谢团队的精心操作和患者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