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6.22 MB
- 文档页数:78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俞思念,陈平其(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至60 年代初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是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明显存在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痕迹和脱离科学技术进步的很大局限性,因而受到后起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
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并未就此消失;在新的历史时代,它正视科学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因而处于新的重建之中。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后现代理论;科学技术革命西方现代化理论发生于战后恢复的主要欧洲国家,却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都无情地证明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失误。
为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先后受到了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
尽管如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家们仍没有放弃他们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处于重建中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正视科学技术进步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推动作用,力图修补其理论缺失,恢复这一理论曾经有过的影响。
深入了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
二战以后,特别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由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性“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性进步。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20 世纪上半叶所未曾有过的持续经济增长局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人,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
而在二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欧洲,也迅速实现了重建与发展,并随后呈现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在西方社会造成了一种普遍的乐观情绪与自信。
不少西方学者因此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代表了现代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西方世界正处在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一、发展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二战之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美国为保证资本主义体系的复兴,建构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一方面实施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贫穷与愚昧是共产主义滋生的温床,而经济发展正是对付它的最有力的武器,从而开始大力支援新兴国家[1]。
为此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
由此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发展研究”逐渐形成。
狭义的发展研究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广义的发展研究则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随着发展研究的蓬勃兴起,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包括发展传播学等学派相继诞生。
当时发展理论主要限于狭义的层面,即研究者试图提出一种发展模式,解释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迅速改变贫困状况、制定各种变革政策的理论依据。
这种狭义的发展研究的结果是产生了“现代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研究开创了现代化经典理论[2]。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在1958年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一书正属于这个时期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书中勒纳着重强调了社会、个人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在中东传统社会中的渗透和过渡情况,并重点分析了中东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变化。
勒纳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推出了他关于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发展传播学史上的开创者地位,该书的出版也成为发展传播学诞生的标志。
这一学科在60~7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3]。
可见发展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布满冷战的痕迹。
因果主义与实利主义是指导早期西方发展传播学的思想体系。
二、发展研究理论范式的变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研究的主流;60年代末,现代化理论受到依附理论的挑战,把霸主的位置让给了以拉美学派为主的依附理论;70年代,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成为当时发展理论的主流。
依附理论的产生二战后,先前欧洲中心国家所殖民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但从经济上分析,这些国家要么是不发达,要么是在经济上附属于西方发达国家。
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这种现状的经济学理上的解释就应运而生,不发达与依附理论(the Dependency Theory)由此产生。
在20世纪6、70年代,依附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激进的学说。
依附理论由阿根廷学者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在20世纪60-70年代最先提出。
该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 外围层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该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之一。
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依附理论是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
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卡多索和埃文斯的观点则是“依附发展论”的代表。
“依附发展论”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视角。
依附论从一种经济与政治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论证当代发展中的边缘国家与西方发达中心国家之间的发展问题,因而,从一种学科角度上讲,依附论应划归为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流派。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有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论、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
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
它试图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从而解释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
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勒斯坦和霍普金斯等。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引言社会发展理论涉及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科学理论体系。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发展理论不断演进和更新。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当代社会发展理论。
1. 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
它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趋势,主要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现代化理论倡导国家应加强产业化、城市化和教育发展,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现代化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它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差异,将西方现代化视为唯一的发展模式。
2. 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它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压迫。
依附理论强调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采取自主发展的策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实现自主独立的发展。
3.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互动关系,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取决于各个部分的协调和相互依赖。
这一理论对于把握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它主张个体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是通过人类共同建构的。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关注语言、符号和意义的作用,认为社会现实是人们共同建构出来的结果。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
5.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是对传统的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
它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无法判定优劣的,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主张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依附理论姓名:郭星麟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号:1330020019摘要:依附论在战后非西方国家的道路选择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代表着一种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挑战和替代方案,其目标理论在于探索造成第三世界发展困境的原因和寻找摆脱不发达状态的最佳路径。
依附论在思想渊源上与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他借助了结构主义发展学的“中心——外围”模式,提出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导致的落后国家对外依附的基本假设,主张走激进或改良的非西方发展道路。
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中,依附论过于强调外因作用的单项理论图式难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悄然退出了主流的学术舞台,但是其理论本身和曾经有过的影响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反思空间。
关键词:依附论;现代化理论;中心-外围结构;世界体系(一):依附论的产生和理论渊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先后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但是并未从此走上富裕富强之路,它们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
依附论就是基于解释这种现状,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其外围并受剥削与控制的现状而产生的。
战后拉美经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更为鲜明,因此,依附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拉丁美洲产生并发展起来是再自然不过了。
依附论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渊源上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
多数依附者认为,依附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源于马克思的著述。
伊文斯不仅认为依附论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而且还强调依附论对边缘资本主义实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做出贡献。
巴西学者多斯桑托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等分析,为探讨殖民问题开辟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领域,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分工视为基本的社会现实,是推动其他一切事物变化的因素。
依附论者吧这一社会分工学说引申到国际领域,把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看做是一种依附。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欧洲的起源》(Morderm World—Syste 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这种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学术界继5 0,60年代现代化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其影响遍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主要社会科学领域.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的趋势。
沃勒斯坦采取了新的观察视角,他认为民族国家并不是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而是具有结构性经济联系和各种内在制度规定性的、一体化的现代世界体系才是考察16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唯一实体。
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
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本层面,是政治体和文化体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雏形是产生于―延长的16世纪‖(1450―1640年)的欧洲经济体。
在这一时期,欧洲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分化‖:在西欧,制度性的总危机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全面衰朽,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确立并巩固;而在与之毗邻的东欧,同样的危机却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后果,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得到加强,已经趋于消失的封建农奴制死灰复燃;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则介于两者之间。
这样,在互补性的地区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欧洲的各个地区之间结成了经常的、稳定的、大规模的贸易联系,一体化的欧洲经济体由此诞生。
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 ,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依附理论是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
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卡多索和埃文斯的观点则是“依附发展论”的代表。
“依附发展论”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视角。
依附论从一种经济与政治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论证当代发展中的边缘国家与西方发达中心国家之间的发展问题,因而,从一种学科角度上讲,依附论应划归为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流派。
二战后,先前欧洲中心国家所殖民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但从经济上分析,这些国家要么是不发达,要么是在经济上附属于西方发达国家。
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这种现状的经济学理上的解释就应运而生,不发达与依附理论(the Dependency Theory)由此产生。
在20世纪6、70年代,依附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激进的学说。
依附理论由阿根廷学者劳尔·普雷维什(raulprebisch)在20世纪60-70年代最先提出。
该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该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之一。
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乐观的“依附发展论”依附理论对于理解古典的依附是有用的。
可是,很显然,需要重新考虑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动力问题。
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一种较新的知识传统在发展,这一传统特别集中在费尔南多·卡多索(femandocar doso)和恩佐·法莱图(enzo faletto)的著述中。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一、发展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二战之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美国为保证资本主义体系的复兴,建构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一方面实施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贫穷与愚昧是共产主义滋生的温床,而经济发展正是对付它的最有力的武器,从而开始大力支援新兴国家[1]。
为此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
由此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发展研究”逐渐形成。
狭义的发展研究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广义的发展研究则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随着发展研究的蓬勃兴起,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包括发展传播学等学派相继诞生。
当时发展理论主要限于狭义的层面,即研究者试图提出一种发展模式,解释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迅速改变贫困状况、制定各种变革政策的理论依据。
这种狭义的发展研究的结果是产生了“现代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研究开创了现代化经典理论[2]。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在1958年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一书正属于这个时期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书中勒纳着重强调了社会、个人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在中东传统社会中的渗透和过渡情况,并重点分析了中东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变化。
勒纳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推出了他关于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发展传播学史上的开创者地位,该书的出版也成为发展传播学诞生的标志。
这一学科在60~7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3]。
可见发展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布满冷战的痕迹。
因果主义与实利主义是指导早期西方发展传播学的思想体系。
二、发展研究理论范式的变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研究的主流;60年代末,现代化理论受到依附理论的挑战,把霸主的位置让给了以拉美学派为主的依附理论;70年代,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成为当时发展理论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