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的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3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国际化的需求愈发凸显。
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变得尤为重要。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文将深入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用指导。
二、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1. 忠实原意,传达情感翻译电影片名时,首要原则是忠实原意,同时传达原片所蕴含的情感和气氛。
如《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可译为《肖申克的救赎》,既保持了原名的含义,又传达了影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简化表述,突出主题部分英文电影片名较长或包含复杂结构,此时可采用简化表述的方式,突出主题。
如《Forrest Gump》直接译为“阿甘正传”,突出了电影的核心人物和主题。
3. 创新表达,体现文化特色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创新表达方式,体现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色。
如《Gone with the Wind》译为《飘》,充分体现了中文对电影的意境描述。
三、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简单明了、意义明确的英文电影片名,可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如《Titanic》可直译为《泰坦尼克号》。
2. 意译法对于一些抽象、寓意深远的英文电影片名,可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如《The Pianist》可译为《钢琴家》,突出了影片的文艺氛围和人物特点。
3. 音译法对于一些特殊类型或国际知名的英文电影片名,可采取音译法进行翻译。
如《Matrix》可音译为“魔戒”,凸显其独特的国际知名度。
四、结论综上所述,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忠实原意、传达情感的原则,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此外,还需关注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力求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的表达方式。
变译理论视角下国产动漫电影的字幕英译——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刘思捷 方庆华武汉科技大学[摘 要]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国产动漫电影走出国门。
为使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字幕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但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受众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字幕英译也面临挑战。
本文从变译理论视角,分析改译、阐译、参译等方法在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字幕英译中的灵活应用及其效果,以期为国产电影字幕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字幕翻译;变译理论;改译;阐译;参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5-0049-03收稿日期:2021-1-6作者简介:刘思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外语翻译。
方庆华,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翻译。
2019年,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为《哪吒》)广受好评,荣登年度内地票房冠军。
在国内大受欢迎的同时,《哪吒》也相应推出了海外英文版。
优秀的电影需要优秀的字幕翻译,而贴切的电影台词英译文能更好地让外国人读懂中国文化。
电影字幕翻译具有跨专业性、大众性、瞬时性、空间性和跨文化性等特点,要求译文在简洁流畅、通俗易懂的同时兼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基于此,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变译理论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变译之“变”,即灵活变通,强调在准确传达原作信息的基础上,译者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和变通。
在变译理论指导下,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得以发挥,译文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影片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1 电影字幕翻译与变译理论电影字幕翻译指把电影中的原语对白以共时字幕的方式译为目的语。
字幕通常位于屏幕下方,与一般的书面翻译不同,电影字幕需要多重信息渠道的共同配合来传情达意,诸如画面、剧情和声音等。
钱绍昌先生将影视语言的特点总结为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与无注性(黄忠廉,2002)。
字幕语言的“聆听性”决定了译文要符合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且译文要切合作品中人物口吻;语言的“综合性”要求译文与影片画面的场景相一致,便于海外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从目的论的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电影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对一个简短词汇的转换,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环节。
目的论(Skopos Theory)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深入探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高质量标准与实践。
二、目的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翻译的结果应满足预期的交际目的。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文化传达目的:电影片名是电影的核心信息之一,其翻译需充分传达原片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原片的文化背景与情感色彩,确保译名在目标语文化中产生相应的共鸣。
2. 市场推广目的:电影片名的翻译还需考虑市场推广的目的。
译名应简洁明了,易于记忆与传播,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译名应与电影的内容相符合,使观众能够从译名中获取到关于电影的基本信息。
三、高质量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根据目的论,高质量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以下标准:1. 准确性:译名应准确传达原片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避免因误解而产生歧义。
2. 简洁性:译名应简洁明了,易于记忆与传播,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语义等效:译名应与原片在语义上等效,使观众能够从译名中获取到关于电影的基本信息。
4. 符合市场推广需求:译名应考虑市场推广的目的,具有吸引力与传播力。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Titanic》为例,其中文译名为《泰坦尼克号》。
这个译名准确地传达了原片的主题与情感色彩,同时简洁易记,符合市场推广的需求。
再如《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译为《肖申克的救赎》,这个译名不仅准确传达了原片的主题与情感色彩,还具有一定的隐喻性,使观众对电影的内容产生好奇与期待。
五、结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文化传达与市场推广的目的。
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在日常生活中,电影是人们消遣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片名作为电影的第一印象,扮演着引领观众进入电影世界的重要角色。
然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交际翻译理论中的文化差异、传播目的、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交际翻译理论强调了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电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片名往往紧密结合着电影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进行片名翻译时,需要考虑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保持对原作的忠实性,并且能够顺利传达给观众。
比如,电影《飞屋环游记》的英文片名“Up”,通过简洁明了地表达了“飞”的概念,而在中文翻译中则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屋”字上,更好地传达了电影中老人带着房子飞行的故事情节。
其次,交际翻译理论强调了传播目的对翻译的影响。
片名作为电影的第一印象,它的主要作用是引起观众的兴趣,唤起他们对电影的好奇心,并且能够在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
因此,片名的翻译需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
比如,电影《哥斯拉》的英文片名“Godzilla”,通过神秘的音节组合和不寻常的字母排列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而中文翻译“哥斯拉”则恰如其分地保留了片名的神秘感,符合了观众对科幻怪兽电影的期待。
再次,交际翻译理论强调了语言风格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和风格特点,翻译时需要根据目的语的语言特点进行调整和处理。
电影片名的翻译要求简洁明了,并且能够在有限的字数中传达电影的核心主题。
比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英文片名“Life of Pi”,通过简洁的短语反映出电影的核心内容,而中文翻译则将片名延伸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增加几个关键词来更好地传达电影的奇幻和冒险的特点。
总之,在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下,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差异、传播目的和语言风格等因素。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够保证片名的翻译在传达电影内涵的同时,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且在目的语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中图分类号:H31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05)05-0145-04从《洛丽塔》到《一树梨花压海棠》———初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①杨 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本文通过对千余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分析,归纳出了当前电影译名具有简明概括性和商业广告性等主要特点,并结合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从跨文化的角度指出了电影名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电影名翻译;功能对等;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文化补偿;文化移植COM PAR I S O N O F T WO TRANS LAT I O N VERS I O NS O F MO V I E T I TL ELOL ITA———On the Translati on ofMovie Titles fr om English t o Chinese Y ANG Yang(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 ,S ichuan U 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Thr ough the analysis of more than one thousand movie title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lated movie ti 2tles should be concise and generalizing with commercial mad advertising characteristics .I n ter m s of s ome correlative translati on theory,this paper has briefly intr oduced s ome app r oaches t o translate the na mes of movies in the cr oss -cultural pers pective .Key words:movie title translati on;functi onal equivalence;aesthetic value;cultural value;cultural compensati on;cultural trans p lantati on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的长篇小说《洛丽塔》(Lolita )一书于1958年出版后,便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影视翻译M O VIE LITERATURE/2014年第10期·电影文学顺应论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刘新星(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22)[摘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由于电影片名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浓缩了整部电影的灵魂,既是艺术,也是意识形态,同时还是商业广告。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在满足观众审美愉悦,体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传递着异域风情和文化。
本文用顺应论理论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对语言语境、文化语境的顺应。
[关键词]顺应论;片名;翻译电影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
由于电影片名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浓缩了整部电影的灵魂,既是意识形态,也是商业广告。
本文从顺应角度来探讨英文电影的汉译。
一、语境顺应论及其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 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提出了语境顺应论的观点。
语境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要与语境顺应。
语境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顺应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只有这样,目标语言才能真正体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语境,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融合,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实现无障碍交流,实现交际目的。
语境顺应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开拓了翻译的研究视野。
电影片名的翻译的重点在于顺应观众的需要,而不是拘泥于片名的内容和形式。
Verschueren 认为要实现交际目的,必须顺应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
因此,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灵活处理,做出动态顺应。
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因素与原则策略作者:肖菊来源:《电影评介》2019年第08期电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
片名是观众接触电影的第一信息源,其导视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
成功的片名翻译,不仅有助于提升电影的商业价值,还能达到有效传播文化的目的,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误译。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可见,电影片名既要实现文字层面的语言转换,更要实现文化层面的价值传播。
因此,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必须准确理解中西文化差异,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才能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字面意思与文化内涵,正确传达影片内在的文化价值,有效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给观众留下经久不息的深刻印象,产生艺术形式的共鸣。
一、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因素不可否认,中西文化差异是电影片名的命名与翻译产生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与西方国家由于地域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两者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生活习惯、道德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语言和文化差异使电影片名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偏差。
具体来说,电影片名翻译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影响。
著名的翻译家傅雷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
”[2]这足以说明中国人非常注重和强调综合与概括,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和强调细节与分析。
可见,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异也影响着电影片名的命名与翻译。
从电影名称来看,中国电影名称含蓄内敛、寓意深厚,而英语文化下的电影名称则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文学与影视180文化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龚萍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西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和传播也逐渐增多。
英文电影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媒介,能比较真实、全面地折射出西方社会、历史、文化风貌,是国人了解西方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观众偏爱英文电影。
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优秀的剧本、演员精湛的表现以及卓越的拍摄技术,合适的电影片名也是不可或缺的。
电影片名是对影片主题思想的提炼,出色的电影片名让人心向往之,而拙劣的电影片名让人望而却步。
因此,英文电影要争取更多的中国观众,片名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某种文化。
[1]语言的文化属性使电影片名蕴含着中西方独有的文化底蕴。
在中西方文化、语言的相互转换中,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要在两种文化的冲突找到平衡点,从而得出最出色的汉语译名,使其在中国观众中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和商业效应,成为电影翻译人特别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和文化意象对英文片名汉译的影响,以期对今后的影视翻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文片名翻译的影响关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翻译家傅雷先生作了非常经典的论述。
傅老先生指出,在思维模式上,国人偏向于从整体和抽象的角度来认识、思考事物,而西方人更爱从具体的角度来理解事物。
因此,国产影片的片名偏好于富有诗性和联想的隐喻,以少胜多,简中寓繁,概括集中,常常使用能将影片主题或意境高度浓缩的诗意语言,例如《卧虎藏龙》《看上去很美》《燕归来》《桃李劫》《春雨潇潇》等。
西方电影片名则偏好于具体和直淡的事实,着眼局部或要素,多使用影响影片剧情发展的要素作为片名,尤其是大量运用人名和地名。
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英文片名的翻译都是考虑到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
影片Lolita 根据著名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畸恋。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电影片名的翻译作为电影宣传和推广的重要手段,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票房和影响力。
因此,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和技巧,以期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背景和意义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是指将英语电影的片名翻译成中文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市场定位等多方面因素。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是电影推广的重要手段,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汉语文化中,一个好的电影片名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因此,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对于电影的推广和票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策略和技巧1. 直译法直译法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中,直译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Titanic”被直译为“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翻译方式既保留了原名的意思,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2. 意译法意译法是一种注重传达原文含义的翻译方法。
在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中,有时候原名的字面意思并不能完全表达电影的主题或情感,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法。
例如,“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被翻译为“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翻译方式更加符合中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3. 创意翻译法创意翻译法是一种在保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挥的翻译方法。
这种翻译方法可以使电影片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
例如,“Interstellar”被翻译为“星际穿越”,这样的翻译方式既有原意中的元素,又有新的创意元素。
四、实例分析本文以《Avengers: Endgame》(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为例,分析其汉译的成功之处。
《Avengers: Endgame》这个片名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法加创意翻译法的方式。
《功能翻译理论与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片名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影片的传播效果和接受度。
功能翻译理论作为翻译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交际性,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的目的被视为翻译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翻译的结果应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和需求。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还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效性,即译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表达效果。
三、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与挑战电影片名是影片的“名片”,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电影片名通常简短精炼,却要包含丰富的信息。
其次,电影片名的翻译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确保目标语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
此外,电影片名的翻译还要考虑其营销价值,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1. 目的论的应用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应将目标语观众的需求和期待作为翻译的出发点。
通过分析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兴趣爱好,确定翻译策略和技巧。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片名,可以采用意译法,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观众的心理预期。
2. 等效性的实现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应尽可能地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效性。
这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含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要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风格。
3. 文化因素的考虑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片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歧义。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或宗教色彩的电影片名,应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改写,以确保目标语观众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
五、案例分析以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其英文片名为“Titanic”,在中文翻译中采用了直译法,保留了原名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电影片名翻译的交际翻译特性和翻译方法——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谈起》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片名翻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好的电影片名翻译不仅需要准确地传达原片名的含义,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和目标受众的接受度。
本文将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出发,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交际翻译特性和翻译方法。
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服务于交际目的,追求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等。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关注原片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语言特色以及目标观众的接受度,力求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的准确传达。
三、电影片名翻译的交际特性1. 文化传播性:电影片名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其翻译需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
2. 语言特色:电影片名往往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韵律感,翻译时应保留这些特色,使译文更具吸引力。
3. 目标受众: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审美偏好、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四、电影片名翻译的翻译方法1. 直译法:对于那些含义明确、文化内涵较为普遍的电影片名,可以采用直译法,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保持一致。
2. 意译法:对于那些含义抽象、文化内涵丰富的电影片名,可采取意译法,通过解释、引申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3. 创新法:在保留原片名核心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翻译手法,使译文更具吸引力。
例如,采用修辞手法、添加文化元素等。
五、实例分析以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其原名为一个较为复杂的英文名字,但在中文翻译中采用了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既保留了原名的核心信息“救赎”,又通过“肖申克”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名称,使中文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这一翻译成功地将原片名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传递给了目标受众。
六、结论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特色和目标受众的接受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作者:赵闳宇 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4期
摘要: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美影视作品不断涌入我国,本文通过分析部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英文电影名的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片名;翻译;跨文化;方法;特点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看电影,同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电影被看作是一座传播文化的桥梁,促进并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佳作佳译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只有在忠实英文电影内容的基础上顺应中文的文化特点,遵循英文翻译的原则,突出英文翻译功能,这样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才能博得大众眼球,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影。
一、从电影翻译策略来谈英译电影片名 1.直译——简单明了,直奔主题 直译就是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翻译时不添加或者增减,争取达到一定的统一,这样才能忠实传达原语的思想,反映原语的表达方式甚至作品的风格,做到形神兼备,否则译品就会失去原作的精髓。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原创的电影,优秀的电影译名在宣传电影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标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翻译,可是平淡中又不失神秘。比如一部有关心理学的电影BeautifulMind,译者将其直接译成《美丽心灵》,没有添加任何的其它元素,使得人们对这部电影有种平静之中带有神秘的感觉。还有今年上半年的一部有关伊拉克战争狙击手的电影AmericanSniper,译者将其直接翻译成《美国狙击手》,当人们看到片名的时候便能清楚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什么题材的片子,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直奔主题,不失原意。
2.意译——异曲同工之境,文化特色 意译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有一部很经典的尼古拉斯凯奇的作品FaceOff,有译者将其翻译成《变脸》或者《夺面双雄》,这两个翻译都是意译,没有按照原来电影片名进行直译。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表达了英文片名要表达的意思,又传达了电影的内容。当英文电影遇到中国文化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电影名能够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又带有本地的文化特色,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让人们很快地了解电影的大概内容。比如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叫作CatchMeIfYouCan,翻译的版本并没有直接翻译成《如果你可以就来抓我》,而是按照中文四字成语的习惯以及共有的文化特色翻译成了《猫鼠游戏》或者《逍遥法外》,这两个翻译的版本都很好地使用了四字成语,注入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并且突出了主题,让人们过目不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增译与省译——突出电影特色,紧扣主题 增译或者省译是指在原来的基础上翻译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信息以达到更好地传递信息的功能,使得电影的名字更加具有代表性,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比如Interstellar这部电影,译者没有将其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星际》,而是增加了词语变成了《星际穿越》,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并传递电影的信息,一举两得。还有HowtoTrainYourDragon这部动画片,译者没有翻译成《如何驯服你的龙》而是简化成了《驯龙记》,简介明了,直入主题。
论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差异摘要:电影片名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过程,而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外来影片的译名往往不尽相同。
本文以实例分析比较两岸三地电影译名的差异,旨在促进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字:电影片名翻译;内地;香港;台湾;比较差异在当今这个发达的信息爆炸时代,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而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一种介绍异域文化简洁直观的手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量外国电影被引入我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电影的翻译也随之日益突显其重要地位,其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就是电影片名的翻译。
精彩的译名可为影片锦上添花,促进国际间跨文化艺术交流,还能和电影一起世代流传,而失败的译名却极有可能埋没一部精彩的电影。
如何译好电影片名早已成为翻译界长时间讨论的话题。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不同,甚至是地域文化差异,都会导致影片译名有所不同。
由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历史沉淀以及语言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即使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都有着普遍认可的翻译方法和标准,在同名英文电影引进之后,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出现不同的片名翻译版本,内容形式大相径庭,导致目前两岸三地对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文从实例出发,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对于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不同运用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特色,指出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导致差异的原因,从而促进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
一、大陆地区片名翻译1.1翻译方法和特点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大陆的译者有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译风,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大都采取忠实原文、审慎小心的态度而加以直译。
影片译名较为传统、保守,但又不失严谨、慎重,基本上保持了片名的原汁原味。
如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美元宝贝》,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等。
论跨文化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的翻译摘要:电影片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影片的内容和主题。
通过对大量中外电影片名翻译的例证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影片因过于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了文化差异,出现了文化失语的现象。
为了解决文化失语现象,本文研究了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认为影片名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
最后,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片名翻译宜采用的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电影片名;文化失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日益深入。
作为民族文化产物的影视作品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据统计,2012年中国进口商业影片税收突破两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票房也高达35亿美元。
因此,在国外大片纷至沓来,国产影片走向国际的今天,影片的翻译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而影片名的翻译则更是成为了我国翻译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因为片名翻译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原片名语言艺术、文化内涵的正确传递,还关系到影片的票房和人气。
作为叩击观众心扉的第一声敲门声,片名有时直接决定着观众是否有走进电影院的欲望。
例如,如果将美国爱情片《Ghost》直译为《鬼》的话,很容易使观众误以为它是一部惊悚片或恐怖片,而意译为《人鬼情未了》则诗意化地描述了跨越生死的爱恋这一影片主题,并且这一凄美的片名更能引发观众对这段未了情缘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然而要译好片名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影片主题,更需要有驾驭两种文字的高超语言功底并深谙不同民族的文化。
因此,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失语现象片名的翻译犹如雕琢一件艺术品,不仅要考虑影片内容和文化典故,还要尽力使其兼具文化性和商业性。
但有些影片因过于追求商业价值,一味考虑眼球的冲击力而忽视了文化差异,出现了不少文化失语现象。
1. 忽视诗词的文化内涵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短短数十字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或婉约,或豪迈,或忧民生疾苦,或抒自身豪情。
当我们翻译借用古诗词为题的影片时,要充分考虑到诗词言简义丰的特点,译名不仅要展现原片名意境之美更要体现诗词中所浓缩的历史人文。
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此类影片名在进行翻译时往往只追求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却忽视了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
例如,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电影片名。
它出自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作《不第后赋菊》中的最后两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处的“黄金甲”一语双关,不仅指金黄色的菊花还指起义军队。
但其英文译名仅从影片中反复出现,极力渲染的金色菊花这一意象出发,将其译为“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这一译名无疑成功地为影片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也极易使观众浮想联翩,纷纷猜测Golden Flower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爱恨情仇和不可逾越的诅咒(curse),不由得产生一睹电影而后快的冲动和欲望。
因此,这一译名有助于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但中文影片名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消失殆尽。
单薄的Golden Flower承载不了那段厚重的历史,Curse一词也无法描绘诗人所抒的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
2. 忽视同一事物在中西方不同的象征义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
因此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民族的象征义往往不同。
在我们国家,龙是“神物”更是“圣物”。
在中国传说中,它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古代帝王常常以“真龙天子”自居,龙也是帝王的专有饰物,普通百姓对龙顶礼膜拜,即使今天,海内外华人也自认为是“龙的传人”。
但在西方,龙是一种体型庞大、凶残可怖的怪物。
它让人联想到残暴和邪恶,因此龙是不受人喜爱之物。
在西方的古战场上,盾牌上经常以龙为雕饰物,目的是吓阻敌人。
由于忽视“龙”在中西方的不同象征义,电影《卧虎藏龙》被译为了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成语“卧虎藏龙”出自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意指“隐藏着的未被发现的人才”。
但无论是Tiger 还是Dragon都很难传达原作品的文化内涵,甚至还会引起误解。
3. 忽视典故的文化内涵典故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语言简洁洗练,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悠长。
我们在翻译以典故作为电影名的作品时,一定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和文化内涵,否则就会产生文化失语现象。
例如,影片《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这一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人。
以这个典故作为电影片名不仅符合这部武侠电影中反复呈现的一步一伏的场景,也切合“人心即是江湖”的电影主题[1]。
但这一文化内涵颇丰的片名在欧美上映时被翻译为House of Flying Daggers,在日本、韩国则被译为Lover。
这些都是对《十面埋伏》一种可笑的颠覆,是对中国文化的抛弃。
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策略,准确而传神地翻译电影片名。
而要避免这种文化失语现象,关键是要洞悉中西文化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
二文化差异现象的表现文化失语现象是由于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影响而造成的。
影片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传播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最好媒介。
作为高度浓缩影片主题的片名必然会被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因此片名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融。
唯有精准地表达影片名所要传达的深层内涵,方能构成合理、有效的翻译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着眼影片内容,也要关注片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否则译出来的片名将会在文化内涵上与源语相去甚远,失去原片名的风采。
影片名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方面。
1.人文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优美雅致,讲究意境,尤喜用四字表达法,因此很多英语影片名汉译时都采用了四字短语,以顺应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Top Gun译为《壮志凌云》,Matrix 译为《骇客帝国》,Speed 译为《生死时速》,Shakespeare in love 译为《莎翁情史》,Charlie’s Angels译为《霹雳娇娃》。
有些影片名中包含了俗语、习语或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这就要求译者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要深谙他国文化。
例如,2000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American Beauty,它流传较广的中文译名是《美国丽人》或《美国美人》,但这两个译名均与影片的内容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美国American beauty指的是一种在一年四季都开花的蔷薇科植物,蔷薇美丽却短暂,它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代指美国没落的中产阶级。
因此该片被译为《美国蔷薇》更能将原片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如,充满了浓烈的反体制,提倡个人自由意味的影片“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也许很多人会将其直译为《飞越杜鹃巢》。
殊不知the Cuckoo’s Nest是一个习语,为“疯人院”之意。
影片叙述的也是发生在疯人院的故事。
着力刻画了为追求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迈克·墨菲的悲剧人生。
尽管迈克·墨菲没有成功,但他对自由的追求点燃了身边朋友的生命热情,他最好的朋友“酋长”在他的感召下,最后终于砸开铁窗,逃离了这所“吃人”的疯人院…… 因此《飞越疯人院》这一译名,不仅忠实于源语并且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
2.宗教文化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有许多的差异,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形成不同的宗教文化。
中国人对《圣经》不甚了解就如同西方人对中国的佛教知之不深一样。
翻译蕴含宗教文化的电影片名时,我们通常需要充分考虑观众对宗教文化的理解程度,必要时应添加一些解释性信息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影片的主题。
例如,Friday the 13th被译为《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源于西方的宗教信仰与迷信:耶稣基督死于星期五,而他的最后的晚餐是与他的12位门徒共进的,因此“13”,这一代表最后晚餐中的就餐人数的数字被西方人视为不吉利的数字。
不管哪个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都会被认为是超级不幸的一天,故被称为“黑色星期五”。
另一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影片是Seven。
它讲述的是一个高智商的杀人恶魔以上帝的名义,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逐条实施杀人阴谋。
如果影片名Seven只是简单地直译为《七》的话,不仅很难让中国观众产生相应的宗教文化信息联想,还会因片名过于抽象而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
所以译者根据影片内容及其文化内涵把该片名译为了《七宗罪》。
再如影片Salt of the Earth。
The Salt of the Earth 一词出自《圣经》。
据《新约·马太福音》(Matthew)第5章记载:耶稣对他的门徒说:”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r, 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 “耶稣把他的门徒比喻为“世上的盐”(salt of the earth),其中earth 指人类,salt指人类社会的精华。
因而salt of the earth指“社会精华,最优秀的人,最高尚的人。
” 正是出于对西方宗教文化的尊重,Salt of the Earth被译为《社会中坚》。
我国具有宗教文化含义的影片名不是很多,《无间道》是其中的一部。
“无间道”是《法华经》等佛经里“avicinar aka”的新译,旧译为“阿鼻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也是所谓的十八层地狱中最下面的那一层。
电影在国外上映时被译为了Infernal Affairs,意为“恶魔的事情”,体现了“无间道”的佛教内涵。
三英语片名的翻译策略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为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2]。
同时他也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3]。
Susan Bassnett也赞成“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4]由于中西方在生存环境、语言习惯、风俗信仰、人生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改变文化失语现象,片名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转换过程中要考虑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两方面的文化差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笔者对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经过分类研究,总结出电影片名翻译宜采用以下翻译方式:1. 直译直译是指译文套用原文的表现手法,保持源语中的句式结构和语序。
即,译文形式和内容都与原文一致的翻译方法。
通常当影片名中所蕴含的语言现象在两国的表现形式相似或相同时,抑或是译制片名的文化含义对于本国观众来说非常容易理解时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