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90分以上)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6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浅谈陶艺欣赏与制作-学陶艺体会关于陶艺一直都很向往,许多次在电视上看到陶艺师傅制作陶艺就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
看到大师们在那些可爱的瓷器上作画,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水云云的美景,婀娜的美人,生意盎然的画面越于瓶、杯、盘、碟等之上。
于是怀着小小的兴奋选择了陶艺制作与欣赏。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陶艺的知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
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东汉时期,____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朝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陶瓷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7408208学生:刘延慧艺术品璀璨生辉。
曾经有幸去了一次景德镇,再结合老师所讲,知道了景德镇陶瓷制造始于汉代,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经过瓷都人世代相承地探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素以“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著称而中外响誉中外。
他们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世界瓷都的美称。
自五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就以其制作精美、品种齐全而名扬天下。
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过渡时期,景德镇由于地处皖赣边区,战争侵扰甚少,社会经济相对安定,促进了其瓷业的繁荣发展。
尤其是元代中后期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器和枢府釉、铜红釉、钴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的新局面。
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于是景德镇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一、理论欣赏篇总结性的来说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中华陶瓷的演变与发展过程1、在80000-9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彩陶浮出水面。
那时的陶瓷都是在8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用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作画料,这些画料耐高温,且在高温下易显色,如铁红(氧化铁)。
2、在夏、商、周出现了釉陶,这是“釉”的第一次出现,是陶瓷艺术史的一次飞跃,而在这时的陶瓷上的釉都只有几十微米厚,但却因为有釉的加入而变得很好看;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越窑便出现了青瓷,这种青瓷是在釉陶的基础之上转变而来的,青瓷的釉变厚;4、隋唐五代,南青北瓷和天马行空的造型设计成为了陶瓷艺术是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广阔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器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无法超越的巅峰;5、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导致了瓷器的出现,这是第二次飞跃,使得瓷器到达顶峰状态;6、元明,一枝独店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在明代清幽古镇宜兴(中国陶都)出现了紫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7、在清代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陶瓷艺术的第三次飞跃。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2、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欢;3、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4、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5、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三、各个时代的陶瓷简介1.陶的起源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或仰韶文化时期有一个相当长的使用葫芦容器的时期,然后将葫芦容器作为陶器的天然模型,从而制成陶容器。
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
2.新石器时代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陶艺校本课程总结塔山中学王溢中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这其中的陶器精品、名品不计其数。
三彩文官俑、三彩武士俑、三彩天王俑、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三彩骑马女俑、唐三彩马……这无一不是各中精品。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
而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____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
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____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创作过程,我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课程的总结与思考。
首先,通过课程中的陶艺欣赏,我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古代的陶罐到现代的陶瓷艺术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尤其是通过参观陶艺展览和博物馆,我亲眼目睹了一些著名陶瓷作品的魅力,深刻体会到了陶艺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这让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对我以后的陶艺创作有了更多的启发。
其次,课程中的陶艺制作环节让我亲身体验了陶艺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通过学习陶瓷的基本工艺和技巧,我逐渐掌握了捏塑、拉坯、修整等基本操作,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几件作品。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我发现陶艺创作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得到满意的作品。
同时,陶艺的创作也充满了惊喜与创意,每一次将作品投入火中,等待着烧制后的惊喜是一种令人期待的心情。
此外,课程中的团队合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合作完成一些较大的作品或特殊的工艺。
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与沟通,学会了互相帮助和协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的效率,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团队合作,我认识到每个人的创作能力和经验都是宝贵的,只有借助互相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更加完美的陶艺作品。
最后,我认识到陶艺创作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炼。
陶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所以,我决心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学习和实践陶艺,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创作能力。
我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的陶艺活动和展览,与更多的陶艺家交流和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陶艺水平,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并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在已有的考古发现中,唐三彩中挂蓝釉的腾空骑马俑极其稀少。
据现有数据表明,国内收藏的三彩器中,仅此一件挂蓝釉的腾空骑马俑,国外至今未见类似三彩马俑的记录。
提腿马俑也是其中一种。
唐三彩的提腿马俑通常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这匹挂蓝釉的三彩马设计精巧,三蹄立于三角形底板上,前腿挺直,后腿微曲,右前腿微抬,腿部肌肉凸显出矫健的体态。
唐代工匠巧妙地捕捉到了马的特性,塑造出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
是马上人俑。
在唐三彩马中,马上人俑是一个重要类别。
三彩的马上人俑坐骑通常为站立姿态,而马上人则姿态各异,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马上胡人通常具有深目高鼻、落腮胡子的特征,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展现出强悍豪放的气质。
而马上女俑则身姿曼妙,服饰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展现出飒爽英姿。
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较为罕见。
马拉车俑的马体虽不大,但造型极为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仿佛在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赋予作品生动的动态感。
五是立马俑,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的三彩马,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其中也不乏精品。
例如一匹高40厘米的白色三彩马,它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细,马鬃梳理整齐,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细节处理得无懈可击。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手法丰富多变,使人常看常新,主要包括彩带装饰法、点彩装饰法、贴花装饰法、绞胎装饰法、拉毛装饰法等。
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如一尊高58厘米、长43厘米的三彩乘驼乐俑,出土于____年____的西安墓葬,现藏于____省博物馆。
这尊三彩骆驼乐俑为唐代陪葬品,骆驼通体白色,背上覆盖着绘有菱形纹的长方形毡子,色彩斑斓,背上搭建的平台上有七名男性乐俑,分别持各种乐器,作演奏状,中间立一舞袖女俑,形态生动逼真,仿佛能听到悠扬的乐曲。
唐三彩作为传统工艺品和美术品,不仅在中国陶瓷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艺综合实践总结范文近年来,陶艺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作为一名学生,我也有幸参与了陶艺综合实践的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收获颇丰。
陶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从基础的陶器造型、釉料调制到绘画装饰等方面都有涉及。
通过理论课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实践,我逐渐熟悉了陶艺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使用陶轮制作基础的陶器形状,并且学会了调制各种不同颜色和质地的釉料。
除此之外,我还学会了陶器的细节加工技巧和装饰方法,如镂空、刻线、彩绘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我在后续的陶艺创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课堂教学,陶艺综合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创作。
在整个学期的时间里,我共完成了三个陶器作品:一个基础的手拉坛子、一个精致的茶具套装和一个创新的装饰艺术品。
每完成一个作品,都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多次的实践修正。
例如,制作手拉坛子时,我一开始没有掌握好厚薄的分寸,导致坛子不够均匀和稳定。
经过多次的实践和教师的指导,我逐渐熟悉了掌握好坛子的厚薄,并且制作出了一个满意的作品。
通过实践创作,我不仅巩固了陶艺技能的运用,还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陶艺综合实践课程中,我还参观了陶艺工作室和陶艺展览,了解了更多关于陶艺的知识和技术。
参观陶艺工作室时,我看到了许多陶艺家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深刻体会到了陶艺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参观陶艺展览时,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从传统的宝瓶、瓷碟到现代的艺术品,每个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灵感。
参观这些工作室和展览,让我更加坚信自己选择了一门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创意的课程。
通过陶艺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掌握了基础的陶艺技能和工艺方法,还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创作陶器的过程中,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造型和装饰方式,而是尝试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新颖的设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装饰艺术品的创作中,我尝试使用了镂空、刻线和立体造型等多种技巧,使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艺术性。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____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是我校艺术类学科的一门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欣赏能力和制作技巧。
本次课程共持续了一个学期,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以及参观考察等形式,使学生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陶艺知识,还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技能与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学习在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陶瓷的历史、材料与工艺以及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我对陶瓷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陶瓷的制作和装饰技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使我们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些相关的美术展览和讲座,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二、实践操作陶艺的实践操作是本门课程最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们从基本的陶器制作开始,逐渐过渡到陶瓷雕塑和装饰等复杂的作品制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我对陶艺制作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仅如此,我还学会了使用陶艺工具和设备,熟悉了陶艺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多个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还参加了校内美术展,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赏。
三、参观考察在本门课程中,老师还组织了一些参观考察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到真正的陶艺创作环境。
我们参观了一些陶艺工作室和陶瓷材料厂,观摩了一些知名陶艺家的作品与创作过程。
通过这些参观考察活动,我对陶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一些陶艺的行业前景和就业机会,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四、个人收获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取得了一些个人的收获。
首先,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不同类型的陶器和装饰技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其次,我提升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了自我造物的乐趣和成就感。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前言:中国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
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
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而我们在课上所学的陶艺则是软陶艺术,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
又叫“彩陶”,也称“烧烤粘土”。
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
中国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这类陶器较多。
软陶是古代陶器,按制作方法分泥质和细砂质两种,按烘烤方式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
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因此也称“印纹软陶”。
软陶常识:软陶表面纹饰结构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
因此当软陶最初面市的时候,人们看到之后都认为这就是橡皮泥。
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个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
尽管软陶的历史不算短了,但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只有大约10年。
最初流行是在台湾地区。
现在“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
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
后来传进美、日。
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族的最爱。
软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见到的字是[POLYMER CLAY]。
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一、引言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已经圆满结束。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们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了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以下是本课程的总结。
二、理论学习在陶艺欣赏与制作课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理论学习,了解了陶瓷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
通过学习陶瓷的材料、工艺和装饰技法,我们深入了解了陶艺的技术要点和艺术特点。
通过学习陶艺史、陶艺文化,我们培养了对陶艺的情感认同和文化意识。
三、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学习了陶艺的基本技巧和工艺流程。
我们从最基础的制作土块开始,逐渐学会了捏、拉、坯、修、烧等陶艺的各个环节。
通过实操练习,我们逐渐掌握了不同陶艺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制作水平。
四、陶艺欣赏在课程中,我们还进行了陶艺欣赏活动,通过观察和欣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陶艺作品,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我们通过参观陶艺展览、阅读陶艺书籍和研究陶艺文献,了解了更多的陶艺作品和陶艺家,拓宽了自己的艺术眼界。
五、创作实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们进行了自主创作实践,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自己独特的陶艺作品。
通过创作实践,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造型能力和表现力,还培养了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心得体会在这一年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中,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学会了欣赏陶艺作品,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我逐渐懂得了陶艺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其次,我学会了制作陶艺作品,提高了自己的手工能力和表现能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我逐渐掌握了陶艺的制作技巧和装饰技法。
最后,我学会了创作陶艺作品,培养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自主创作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造型能力和表现力,还培养了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展望未来通过这一年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继续进行陶艺的创作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是我在2024年上半年所参加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深入了解了陶艺的历史、技巧与艺术表达,不仅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创造力和耐心。
在此,我将通过____字的总结来回顾我在陶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经历。
首先,陶艺欣赏与制作课首先让我们了解了陶艺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学习了古代各地的陶器制作技艺,如中国的汉唐陶器、日本的茶道陶艺等。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陶器的制作过程和风格特点,我对陶器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著名的陶艺家和陶艺作品,如草间弥生的点点点陶艺作品、Bernard Leach的英国传统手工陶艺等。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开始思考陶艺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陶艺课程还注重实践操作,让我们亲身体验陶艺的制作过程。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陶艺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陶土的选择和处理、手工陶艺的基本技巧等。
随后,我们开始进行实际的陶艺制作,并逐渐掌握了制作陶器的基本步骤,如捏块、拉坯、刻画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陶艺制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作品的质量,所以我学会了慢慢调整自己的节奏,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虽然一开始制作出来的作品并不完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熟悉了陶艺的工艺和技巧,我的作品也得到了提升。
另外,在陶艺课程中,我还学习了陶艺的烧制和釉料处理。
我们学习了烧制陶器的各个环节,如装窑、烧制温度的控制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陶艺的釉料处理技巧,如施釉、修磨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艺,我提高了我对陶艺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能够更好地控制作品的最终效果。
在陶艺课程的最后阶段,我们还进行了一次作品展览。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制作的陶艺作品,并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获得反馈。
这个展览不仅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我不仅收获了许多赞美和鼓励,还从他们的反馈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的陶艺创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地质大学课程名称陶艺制作与欣赏教师姓名沈毅学生姓名谭嘉铭学生学号20101000970学生班级162101所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陶艺学号509论文目录一陶艺欣赏---------------------Page3 陶的起源欣赏一<五大名窑>欣赏二<青花瓷>欣赏三<紫砂器>欣赏四<现代陶瓷>二陶瓷的制作------------------Page13 盘条拉坯修坯上釉三课程总结--------------------Page16一陶艺欣赏陶的起源先说一下众所周知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瓷器、陶瓷的意思,可见中国陶瓷对世界影响之大,实际上,据说china是昌南的谐音,而昌南就是景德镇在宋真宗之前的名字,因“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这就是史载的景德镇名字的来历。
而听过八节陶艺欣赏课之后,至今难忘,下面对课程进行回顾一番。
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有学者指出:“通常认为,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或仰韶文化时期,就发明了陶容器;但忽略了前此尚有一个相当长的使用葫芦容器的时期,然后将葫芦容器作为陶器的天然模型,从而制成陶容器。
我们根据民族志资料可以推断:世界上凡是远古曾生长葫芦的地方,那里的原始先民,在使用陶容器之前,曾先使用天然容器 ---葫芦;而葫芦容器也就是陶容器的现成模型。
”这样的推断大致是不错的。
原始彩陶中有些器形是模拟葫芦器的,可以算是证明。
火的使用是陶器产生首要条件,无庸赘述。
但是火的使用在那个阶段和陶的产生相关联,却是饶有兴趣的问题。
考古学和民俗学发现,人类定居以后,火塘在人居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崇拜火,火塘也可以取暖、烧烤和炊煮。
当炊煮的需求开始萌动时,葫芦容器不能实现,于是用泥包裹葫芦,以葫芦器为内模烧制粗陶的原始方式就产生了。
欣赏一<五大名窑>: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定窑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
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
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2 .汝窑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
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
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
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
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
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
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
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
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
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
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
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
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
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
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
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
据考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满釉”为典型特色的汝瓷。
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
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
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
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欣赏二<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我想对于杰伦的这首青花瓷,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歌词中提到的青花瓷,给人一种古典温婉的美感,不竟然人想对青花瓷有更深入的了解一番,那么由我来带你们进入青花瓷的世界吧!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青花瓷的款识有一下几种:纪年款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
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
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
宣靖款端庄刚劲。
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
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
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
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
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
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
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
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
书写得很随意。
吉言款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
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
“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堂名款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
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
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赞颂款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
“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
“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纹饰款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
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
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欣赏三<紫砂器>康熙微服私访记·紫砂记这部经典的电视,不知道大家都看过没,想必那个贯穿故事始末的紫砂茶壶大家都还记得吧!它是一种炻器, 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紫砂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宜与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
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其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
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据不完全统计,依据实物可考,从明正德(公元1506年)开始,至清宣统(公元1911年)止,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瓷设计、创作的著名学者、诗人、艺术家不下九十余人。
这种情况,各代相延,因此,紫砂陶从形、质、色、神、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
紫砂器是极其珍贵的,有“价埒黄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
在宜兴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而紫砂茶壶的兴盛与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紫砂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
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
近几年,装饰方面又有创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银丝等装饰新工艺更为光彩夺目、锦上添花。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
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内容适合、触觉舒服、形体完美、美观大方。
一般说,泡红茶,宜用深一点的壶,泡绿茶,宜用浅一点的壶。
在工作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
紫砂陶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
欣赏四<现代陶瓷>想想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古人能制作出那么精美的陶瓷,我们现代人做出来的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国的现代陶艺应是从属于现代陶瓷艺术文明的一支,但她更多的是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