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方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0.27 KB
- 文档页数:2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效果分析李辉;王伟献;刘金梅;胡汝平;杨顺【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5-2018-05间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8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视力评分与中央前房深度均高于术前,眼压与用药次数均较术前降低或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前房出血发生率为3.49%,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为5.81%,虹膜纤维渗出发生率为3.49%.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矫正视力,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2页(P84-85)【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作者】李辉;王伟献;刘金梅;胡汝平;杨顺【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驻马店463000;河南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驻马店463000;河南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驻马店463000;河南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驻马店463000;河南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驻马店4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5.2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的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色素型角膜后沉着物、角膜上皮水肿、瞳孔中等程度散大及虹膜节段性萎缩、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1]。
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合并白内障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2016-05—2018-05间,我院对86例(8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86眼)患者均经视力、前房角镜及晶状体检查确诊。
根据Scheie分类法前房角为窄Ⅱ~Ⅳ,矫正视力<0.4,晶状体核硬度≥Ⅲ级,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
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在治疗的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效果,以及两者的优点及区别。
方法:对120例经临床明确诊断为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60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而实验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
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实验组和观察组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病人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在120例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中,实验组在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眼房角开放程度等方面均好于观察组(p值分别为0.012、0.008、0.021、0.006)。
结论:在对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的方式,还是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其两者的手术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较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效果会更好些。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白内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见病[1]。
近年来,研究发现,白内障和青光眼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盲性[2],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3]:白内障膨胀期或过熟期常继发性青光眼,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治疗增加了难度,所以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4]。
目前,白内障合并闭角型清治疗术方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各种治疗方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5],对于如何选择手术方案,或者选择哪种手术方案,不同的医疗机构或者不同的医生都是根据习惯和经验进行的。
这项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在治疗的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效果,以及两者的优点及区别,现将研究内容和结果报告如下。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使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房角分离术。
将其分为phaco组和phaco trab组,phaco组采用的手术方法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而phaco trab组采用的是超声乳化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
对两组患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视力、眼压、房角变化、前房深度等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视力都有所提高,前房角在手术后都有所增宽,两组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phaco组和phacotrab组的前房深度分别为340±030mm、351±026mm,在手术后都有所加深。
在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眼压进行比较,phaco组为1596±397mmhg,而phacotrab组为1620±461mmhg,p>005,无统计学意义。
phaco 组和phacotrab组的房角全周开放分别为64只眼(80%)、60只眼(75%)。
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非常好。
在手术后能增宽患者的前房角;能够加深患者的前房深度;可以降低患者的眼压;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
【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小梁切除术;房角粘连分离术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4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89-02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眼科疾病,并且非常多见,严重会导致患者失明[1]。
在临床上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般采用小梁切除术,但是此手术的处理比较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眼压的控制不稳定,并且前房的形成也非常缓慢,容易损伤视功能,最后导致手术不成功。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摘要】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29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的疗效,术后随访6~36月。
结果:术后29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特别是对晶体膨胀期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更为合适。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中,以往多数采取滤过性手术,但在临床上,术后常有浅前房、滤过泡粘连、眼压控制不理想等并发症,而且加速白内障形成,需再次行白内障手术。
我们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收住我院的28例(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解除了瞳孔阻滞,降低了眼压,同时消除了晶体浑浊对视功能的影响,而且一次手术避免了多次手术造成的眼部损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也为患者减少了经济负担。
现将病例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共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28例(29眼),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8岁。
其中男12例、13眼,女16例、16眼,23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23 mmHg),6眼为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术前7眼视力为光感~0.1,19眼为0.2~0.3,3眼为0.4~0.5,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核硬度Ⅰ~Ⅲ级。
29眼均周边前房<1/5 CT。
前房角检查(Scheie分类法)23眼窄Ⅳ,6眼闭角。
本组病例均有患眼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下降,局部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前房浅、周边前房<1/5 CT,眼压明显增高。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0例临床分析作者:秦华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20期【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房角深度、眼压等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治疗前,眼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中央前房角深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白内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乳化吸除术;房角分离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指没有其他眼病存在,单由于患者的瞳孔阻滞或患者虹膜根部肥厚、前移,导致前房角关闭、房水流出困难、眼压升高的一种情况[1]。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时,因晶状体厚度增加,前房深度变浅,从而严重影响青光眼的治疗效果[2]。
本文笔者对本院4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36眼),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62~78岁,平均(71.5±4.3)岁;眼压22~34 mm Hg,平均眼压(26.5±1.9)mm Hg;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视力1.2 方法全部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首先给予甘露醇、醋氮酰胺等药物降眼压,眼部有炎症者给予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术前眼压控制目标为21 mm Hg以下,未达到上述目标者给予前房穿刺降眼压[3]。
全部患者手术前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大瞳孔,行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10~12点方位以穹隆部为基底做结膜瓣,行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分离至角膜缘内1 mm,在3点、11点方向做透明角膜内穿刺口,注入黏弹剂,穿刺口连续环形撕囊,从角巩膜隧道切口穿刺入前房,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冲净皮质,前房注入粘弹剂行房角粘连钝性分离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冲洗前房后关闭切口,包扎术眼[4]。
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5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
术前检查患者发现2只患眼患有黄斑病变,有3只患眼患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术后复查患有眼底病的患者视力无提高,其余患者视力均提高,所有患者眼压用药后均正常,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手术效果良好。
【关键词】三联手术;青光眼;白内障【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29-01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52例(52眼),术后效果良好。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眼52例(52眼),其中男30例,女22例,其中有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混合性白内障,其中以混合性白内障为主。
术前术眼给予剪睫毛、冲泪道、冲洗结膜囊处置,无手术禁忌症,均滴噻吗洛尔眼药水,个别患者眼压滴用眼药水不能降至正常需静脉滴注甘露醇,使眼压基本降至正常。
术前常规静脉滴注甘露醇、常规表麻、散瞳。
1.2 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球后麻醉,上方或其他象限剪开球结膜和球筋膜约3个终点范围,适当暴露准备做巩膜瓣区域,电凝巩膜充分止血后,先做两条垂直于角膜缘切口,然后做一平行于角膜缘切口,做一约3mm*3mm大小的四边形,切口深度约为1/2或2/3巩膜厚度,用镊子夹住巩膜瓣边缘,尽量翻转,用锐刀平贴巩膜方向划断巩膜层间纤维,分离至清亮角膜区内1mm,向两侧扩大板层切口,用刀作鼻侧或颞侧侧切口,3.2mm刀穿刺进入前房,向前房注入粘弹剂后,用撕囊镊做连续环形撕囊或用截囊针截囊,于3点及9点位向晶状体前囊膜下及皮质注入林格氏液,见金色环后,轻轻旋转核,核上下注入适当粘弹剂,扩大角膜缘切口,用障匙和辅手钩配合挽出晶体核,林格氏液冲洗皮质,抽吸皮质,注入粘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调位钩调整人工晶体位置。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进展【摘要】青光眼白内障术式治疗上并非单一局限于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随着国内新设备与新技术不断发展,可进一步提高青光眼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
随着微创术式不断应用于临床之中,青光眼白内障手术逐渐靠拢,如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小梁消融术等,但上述术式在轻度、中度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取得良好安全性,青光眼患者对药物依赖性整体降低。
联合白内障手术适应症逐渐扩大至闭角型青光眼,但国内研究展开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探索。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为全球仅次于白内障的致盲性眼病,对人们视力严重损害。
当前我国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较高。
眼球结构异常,在眼前节狭小人群中房角关闭发生率较高,继而出现眼压升高、视功能损害[1]。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术式被广泛应用于眼科治疗,但术式难度较大则并发症率随之上升,发病过程中,晶状体作用被发现,眼科医师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近些年来研究指出[2],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基础上,房角分离术应用下缓解前房“拥挤”结构,房水留出通道恢复且并发症率较少,作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首选治疗方案。
但需要注意每一项临床研究需对应一定病例选择标准,需结合疾病特点及就诊医疗机构、医师特点分析与抉择。
文章就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情况如下综述,现报道如下。
1.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PHACO+IOL术式中,将原有大于5mm膨胀前移晶状体替换为厚度不足1mm的人工晶体,后移晶体虹膜,加深前房,并解除瞳孔阻滞。
研究指出[3],超声波可抑制睫状体房水分泌功能,超声振荡、灌注液冲洗效应下,促使小梁网孔增大,增加通透性利于房水排出。
超声波下,促进小梁网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进一步降解小梁网细胞外基质,房水流出量增加,降低眼压[4]。
PHACO+IOL下手术切口密闭性良好,前房状态稳定,滤过泡作用微乎其微,经济实用,对眼部所致创伤较小,角膜散光小,治疗时间短,风险程度偏低,利于术后恢复。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观察目的觀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100例(1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进行6个月的眼压和视力随访。
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逐步降低,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逐步提高,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为(3.59±0.34)mm,术后前房深度为(4.72±0.83)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促进患者有效视力的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excis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120 eyes)with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excis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 Postoperatively,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visual acuity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 of the patients was gradual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surgery.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at 1 week,1 month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P<0.001);the visual acuity after surgery was gradual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surgery. The visual acuity at 1 week,1 month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surgery(P<0.05). The patient’s anterior chamber depth b efore surgery was (3.59±0.34)mm. The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fter surgery was (4.72±0.83)mm. The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excis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of patients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effective visual acuity.[Key words] Cataract;Phacoemulsification excis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Efficacy闭角型青光眼属于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的比例约为1.0:3.7,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开角型青光眼[1-2]。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方案分析
发表时间:
2017-05-23T15:14:59.0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5期 作者: 毛学祥
[导读] 研究分析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方案的实施效果。
(井研县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 613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
2014年1月—2016年12月份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
患者
107例139眼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白内
障超声乳化吸出
+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以及视力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较治疗前具
有显著变化,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视力较治疗前具有显著变化,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
义。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具有显著的效果,有
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吸出;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5-0055-02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多发生老年人群,对患者的生活、身体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临床传统的手术为单纯小梁手术,但是对患者的术后视
力提升效果不理想。随着近几年微创技术的不断深入,采用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成为一种可能。本
次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特选取
2014年1月—2016年12月份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107例
139
眼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资料整理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份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107例139眼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观察组、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
52例68眼,年龄51岁到79岁,平均年龄(65.61±2.31)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4例。对照组55例71眼,年龄
52
岁到78岁,平均年龄(64.61±2.57)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收集整理,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眼球周围进行麻醉,做结膜瓣,将上方角膜缘当做基底做巩膜瓣,然后对小梁和角巩膜组织依次切除[1-
2]
,同时剪除宽基底附近虹膜,确认无误后进行缝合[15-6]。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散
瞳: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表面麻醉:盐酸丙美卡因;确定主切口的位置:在
11点处透明角膜,切口长度:2.8mm;辅助切口:在3点
钟方向角膜边缘处;支撑前房:医用透明质酸钠从辅助切口处注入,直至周边前房的附近,将关闭粘连的方角进行充分的撑开;环形连续
撕囊后,充分水分离;浑浊晶状体使用超声乳化吸出,
Ⅰ/?A清除残留的皮质;将后囊抛光,囊内注入透明质酸钠;人工晶体(折叠)从主
切口置入囊袋内;
Ⅰ/?A清除残余的透明质酸钠;注入平衡液形成前房,并密切观察切口的密闭性;小梁切除术同上。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改善情况以及视力水平的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眼压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较治疗前具有显著变化,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的小梁术治疗只是单纯的对患者的青光眼进行治疗,但是
术后患者的视力提升效果一般,同时患者的白内障情况如果加剧,患者可能面临二次的白内障手术,对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是一个考验
[3]。
而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该种手术方法属于重建术,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将周边已经粘连关闭的房角
进行重新的开放、正常的解剖结构重建并恢复小梁网的滤过功能;手术中将人工晶状体置入囊袋,替代之前浑浊并膨胀的自身的晶状体,
有效的加深前房的深度,迫使瞳孔缘退后,解除其阻滞的状态,同时促进房水的排出
[4];房角分离术,术中通过注射医用透明质酸钠,可
以增加前房的压力,通过压力的作用将粘连的方角进行分离,避免传统术中使用的器械损伤虹膜、小梁网等组织,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术
后视力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伍海建,金玲艳,徐志伟,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5):48-50.
[2]
张付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6):38-39.
[3]
晓辉,冯朝晖,韩东刚.超声检测晶状体参数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12):
1265-1268
[4]
岳江,岳辉,黄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5):4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