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梨园春秋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5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必修三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讲述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和表演特点。
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剧种、表演技巧和梨园文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掌握其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如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工和表演特点。
2. 教学重点: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梨园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戏曲表演视频、戏曲脸谱、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引发兴趣。
1.1 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这段戏曲表演有什么特点?”2. 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1 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2.2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剧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剧种,了解其特点,并进行简单表演。
3.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2 各组进行表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2. 内容:1)戏曲的历史演变2)主要剧种3)表演特点4)梨园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对我国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戏曲表演技巧的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更多戏曲表演,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社团,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华文化》第三章“梨园春秋”部分,内容包括戏曲的历史发展、角色分类、表演艺术、经典剧目欣赏等。
具体涉及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京剧艺术概述”,详细内容为京剧的起源、四大名旦、表演特点、脸谱文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戏曲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京剧的表演特点和脸谱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京剧的历史发展、角色分类和经典剧目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戏曲表演道具。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霸王别姬》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京剧的历史发展、角色分类、表演艺术等,穿插讲解脸谱文化。
3. 实践:分组让学生模仿京剧表演,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
4. 例题讲解:以《霸王别姬》为例,分析京剧表演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绘制自己喜欢的京剧脸谱,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京剧艺术概述2. 内容:京剧的起源与发展角色分类:生、旦、净、末、丑表演艺术:唱、念、做、打脸谱文化:色彩、图案、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霸王别姬》为例,分析京剧表演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 答案提示:从角色表演、唱腔、脸谱、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京剧表演的模仿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其他经典京剧剧目,如《红楼梦》、《白蛇传》等,进一步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三章第十课《梨园春秋》,内容包括戏曲的历史发展、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以及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特色介绍。
详细内容涉及戏曲的起源、演变,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以及戏曲脸谱、服饰、道具等艺术元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2. 通过学习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不同地方戏曲的风格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地方戏曲的风格特色。
教学重点:戏曲的历史发展,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戏曲表演视频、戏曲服饰、道具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戏曲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戏曲的历史发展、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等。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戏曲表演,加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梨园春秋》中的经典片段,讲解戏曲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戏曲表演中的唱腔、动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2. 内容:(1)戏曲的历史发展(2)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3)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4)地方戏曲的风格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戏曲的历史发展过程。
(2)举例说明生旦净末丑的角色特点。
(3)分析京剧和越剧的表演艺术特色。
2. 答案:(1)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唐宋时期的繁荣,元明清时期的成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2)生:男性正面角色,如武生、小生;旦:女性正面角色,如花旦、刀马旦;净:花脸,如大花脸、二花脸;末:老年男性角色;丑:喜剧角色,如文丑、武丑。
高密市第四中学 高二历史学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NO.:010 1 第10课 梨园春秋
编者:张庆君 审核:邱昌满、王凤霞 使用时间:2012-09-20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 学号______ 面批时间__________ 【课程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元杂剧、京剧的形成。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重点问题】京剧兴起的背景以及其特点和影响。 A层【知识梳理】(必须在课本相应位置标注好!) A层【预习自测】 一、戏曲的起源——傩 1、起源 2、概念 3、发展的历程: ⑴春秋战国以后 ⑵唐代 ⑶宋代 二、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兴盛的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 (2)市民阶层壮大 2、特点: 3、地位: 5、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三、“百戏之祖”——昆曲 1、鼎盛时期: 2、兴起地点: 3、主要特点: 4、发展和地位: ★四、“国粹”——京剧 1、背景: (1)外部因素: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一大中心 (2)内部因素:徽班进京 2、形成的过程 (1)发端的契机: (2)徽调在北京扎根 (3)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3、特点:综合性和写意性
1、戏剧的源头——傩的产生最初与哪种因素有直接关系: A 政治因素 B 宗教巫术 C 经济因素 D 文化艺人的创作
2、关于元杂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钟表演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B、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C、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促成了元杂剧的昌盛 D、主要在北方地区兴起
3、京剧中行当分四大类:生、旦、净、丑,角色归类的标准是: A 依据各剧种流传的习惯 B 依照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和性格 C 依据儒家传统道德的标准 D 依照剧情的要求不断变化 高密市第四中学 高二历史学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NO.:010 2 4、历史地位:
【知识拓展】京剧的艺术特色 综合性:京剧将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写意性: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舞台行动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文学讲究含蓄有余味,“无字处皆有意”;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艺术。建筑提倡“透风漏日”,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虚拟性或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舞台布置: 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象征性,既可以作为普通的桌椅使用,也可以用作其它东西的代用物。如桌子可以是床铺,如果将两张桌子相迭,就表示「点将台」;两桌前后并列,就表示高山、楼船……。同样,舞台上的椅子也可以当作山、当作门,还可以当作云,剧中人站在上面就意味着腾云驾雾……。 人物化妆:戏曲脸谱:根据不同性格勾画不同的脸谱来表现人物,以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等。观众睹脸则知其人。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 人物服饰: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课中探究案(B层) ★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 剃剪、织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及昆腔,花部为京腔、秦 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谈班。 ——清钱泳《绿源丛话》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戒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⑵.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⑶.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种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高密市第四中学 高二历史学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NO.:010 3 ⑷.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当堂检测】 1、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 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 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 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2、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内容以历史故事为 B 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 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下列历史情况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①词的兴起和流行 ②唐朝诗歌的兴盛 ③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 ④元杂剧的繁荣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个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课后拓展案(C层)
1、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 A.傩戏的形成 B.南戏的流行C.元杂剧的兴起 D.京剧的形成 2、京剧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徽班进京,这一京剧形成过程中的大事发生于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道光年间 D. 同治年间 3、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它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 A.傩戏 B.元杂剧 C.京剧 D.粤剧 4、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戏剧发展的历程,其中包括我国戏剧发展的起源和成熟的标志,它们分别是( ) 高密市第四中学 高二历史学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NO.:010
4 ①傩仪中使用的面具 ②元杂剧壁画 ③京剧《玉堂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5、京剧中行当分为四大类:生、旦、净、丑,角色归类的标准是( ) A.依据各剧种流传的习惯 B.依照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和性格 C.依据儒家传统道德的标准 D.依照剧情的要求不断变化 6、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B.同光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C.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7、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都城( ) A.汉 B.唐 C.宋 D.清 8、下列对京剧形成的背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统治者的重视 C.徽调与昆曲的融合 D.民间艺人的努力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知识结构】
自我测评:1.提示:戏曲最初的源头之一是原始时期的歌舞仪式,称为“傩”春秋战国至汉唐时期,宫廷乐舞、杂技百戏一定程度上与戏曲的产生有关联。两宋时期出现的南戏已经是较为完备的戏曲形式。戏曲完全形成的标志是元杂剧的产生。此后,戏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昆曲的艺术水平达到更高的程度,影响其他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清中期京剧艺术的兴起代表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 影响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包括: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相关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2.简述京剧的艺术成就和特色。①艺术成就: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剧”;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优秀成果,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而代代流传;形成了一大批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剧目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美好品质。②特色:形成之初即吸纳了众多的地方剧种的优点,民间地方色彩较弱;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解析与探究:1、《京剧脸谱》邮票的角色都属于净角行当。 2、中国各类艺术的最大共同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手法上虚实结合,行神兼备,强调写意,追求意境。 高密市第四中学 高二历史学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NO.:010 5 第10课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1—3 BCB 【当堂检测】1-4 BBAD 探究: ⑴娱乐演艺场所⑵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⑶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⑷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课后拓展CBCAB CDC
第10课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1—3 BCB 【当堂检测】1-4 BBAD 探究: ⑴娱乐演艺场所⑵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⑶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⑷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课后拓展CBCAB CDC
第10课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1—3 BCB 【当堂检测】1-4 BBAD 探究: ⑴娱乐演艺场所⑵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⑶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⑷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课后拓展CBCAB 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