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示范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2.98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水循环(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结合材料,分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________、岩石圈、________中,通过蒸发(蒸腾)、________、降水、________、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循环类型字母主要环节海陆间循环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________、⑤下渗、⑥________陆地内循环C ⑧________、⑨蒸发、③降水海上内循环B ①蒸发、⑦降水3.循环过程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____________作用下大量________,形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________。
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________,或沿地面流动形成________,或渗入地下形成________。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判断】(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________。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不同水体不同――→决定水资源有限性―→水资源利用不应水体更新速度3.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1)不断塑造着________。
(2)成为________联系的主要纽带。
(3)对到达地表的____________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影响着全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判断】(1)江河水与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
()(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十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 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 ”)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 “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 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 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形成各种水体,构 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 “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大气水(河流水 湖泊水地表水J 沼泽水 土壕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地下冰【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 关系。
《水循环》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这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水循环有关【讲授新课】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1.水循环的过程师: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吗?生: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播放课件,展示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师:水循环可分为几种类型?(配合课件讲解)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循环》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
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
这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水循环有关
【讲授新课】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
1.水循环的过程
师: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吗?
生: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播放课件,展示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
师:水循环可分为几种类型?
(配合课件讲解)
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这种海陆间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列表总结三种类型:
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此处引用资源“【活动设计】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请提前下载并发送给学生。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在局部地区可以对地表径流施加某些影响。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思考:水循环有那些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水循环的作用。
●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各种形式的水在循环
中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
水的存在形式不同,更新周期差别很大。
教师展示: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
江河——16天;湖泊——17年;深层地下水——1400年;高山冰川——1600年;极地冰川——9700年;海洋——2500年。
活动:水循环使得陆地的淡水资源得以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运用所学知识,就此观点说明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
●缓解了高低纬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把陆地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输送到海洋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