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社会角色

本章学习目标

角色的含义

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

角色偏差

性别角色差异

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角色的含义

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

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莱威(M。J。Levy)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 ;纽科姆(T。M。Newcomb)在其《社会心理学》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他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角色理论研究者彼德尔(B。J。Biddle)将角色视为行为或行为的特点,他在《角色理论:期望、同一性和行为》的著述中强调,“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特点”;森冈清美把角色分为两种,把地位分为“群体性角色”与“关系性角色"。以家庭为例,所谓“群体性角色”是观察家庭内的各个位置与家庭群体的整体关系时的概念.如户主、主妇、户成员的区别那样;所谓“关系性角色”是从家庭关系角色来观察各个位置时的概念,如妻子对于丈夫、儿子对于母亲那样.这样,如把家庭成员数作为n

的话,一个位置就会伴随(n—1)个关系性角色;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家李长贵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行动的规范、自我意识、认知世界、责任和义务等的社会行为” ;安德列耶娃把角色要素分为下面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待系统,这个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待系统,也就是说,角色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的外显行为;我国学者指出,社会角色包含了角色扮演者、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位、

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要素,于是,他们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正如彼德尔所说,这些角色定义都无所谓对和错,它们都从一种视角强调了角色现象的一个侧面。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科学的角色定义包含四种社会心理学要素: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要符合上述三点特征,都可以被认为是角色.角色即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二、角色的分类

社会上的角色是多种多样、千万变化的,有的人在某一时期内可能同时扮演着许多角色。怎样对如此纷繁复杂的角色进行分类呢?国内外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角色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划分。(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理想角色,也叫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理想角色总是尽善尽美的,它是一种“应该如何”的观点.如做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做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等.理想角色可以是明文规定的,许多规章制度都体现了理想角色的本质及其要求;理想角色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表现于社会公德、社会习俗和社会传统等对人的各种要求和期待之中。理想角色属于社会观念的形态。

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理解角色是领悟角色的基础,但是,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想方法不同等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角色的规范、行为模式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如对于领导角色的理解,有些人认为领导应该是民主型的,应该以高关心人为工作重点;而有的领导者认为领导应该是专制型的,应该是高关心工作的.所以,领悟角色属于个体观念形态。

实践角色,是指个体根据他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实际行为.领悟角色是实践角色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因而,即使对角色有相同的理解,落实到行为时也未必相同。实践角色属于客观现实形态.

(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ascriptive role),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它通常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物的基础之上,如性别角色以及由父子关系产生的父亲角色或儿子角色等;还有一些角色是由社会规定的,如封建社会中通过世袭制继承所形成的皇帝、公爵等角色,也属先赋角色之类。

自致角色(achieving role),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角色。自致角色体现了个人的自主选择性。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的多数角色都是自致角色,包括个人职业的选择、婚姻家庭的缔结、事业的成就等方面的角色,这些都是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的.如学生、战士、教师等都属于自致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需要具备独特的素质、才能、技巧和特殊的训练。(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也称正式角色(formal role),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他们在正式场合下的言谈举止、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办事的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都必须按照规定办。如政府外交官、法官、议员即属此类。规定性角色要求理想角色和实践角色是高度一致的。开放性角色,也称非正式角色(informal role),是指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如父亲、朋友、非正式群体的自然领袖等都属于开放性角色。这类角色的角色行为者有很大的行为自由,有利于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无论是正式角色还是非正式角色都可以测量,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研究表现更为主观的非正式角色,他们一般采取三种研究方法:观察群体成员;要求群体成员描述他们在群体中的角色和确认谁会和他们扮演相应的角色;研究者要求每一个群体成员概括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

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是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Dahrendorf)关于冲突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他认为,只要人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群体或社会,并在其中发生互动,则必然有一部分人拥有支配力,而另一部分人则被支配。具有支配他人的权力的就是支配角色,而受他人支配的即是受支配角色。达伦多夫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这两种角色具有下列特征:

(1)在每一个受权力关系支配的群体内,作为支配角色的人和作为被支配角色的人必将形成针锋相对的非正式阵营.一般地说,作为支配角色的人总是极力维持现状以维护其既得的权力,而作为受支配角色的人必将设法改善受人约束和限制的现状以获得自己的权力。

(2)这两种角色必然要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群体,各有自己的方针、计划和目标。总之,这两种角色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发展的关系之中。

(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把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这种角色的价值在于利益的获得,在于行为的经济效果。生产行为和商业行为就属于此类。一个公司经理的角色行为,在于能为这个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功利性角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表现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不计报酬的,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表现性角色,其目的不是报酬的获得,而是个人表现的满足.如艺术家表演、医生看病、教师教学等,都是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所驱使的角色行为,是对个人地位的责任感、义务感的实现。很显然,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观众的掌声比票房收入更能使他获得满足感。

(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

在萨宾(T。Sarbin)和艾伦(V。I。Allen)的《角色理论》一文中,两位角色理论家根据角色参与的程度,将角色分为七种类型(见表4—1).

第二节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并非是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在这一名称之下涵盖的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侧重与“角色”这一核心概念相关的实际研究的学者,他们共同为所

谓的“角色理论"作出了贡献.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角色理论(role theory)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角色理论概念体系本身接近真实生活,因而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它不仅受到社会心理学的重视,也受到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从其发展渊源上开,它的概念演化、发展和完善是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的,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起来.从其发展渊源上看主要受到了来自于社会学中的符号作用论的影响、来自于心理学的角色扮演技术的影响和来自于人类学的结构功能论的影响。

二、角色理论的两种取向

将这些来自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的研究作一个大致的归纳,即可发现,它们大体上分为两种取向:一种是对角色理论持结构性观点,另一种是采用过程的研究策略.前者称为结构角色论,后者称为过程角色论。

(一)结构角色论

结构角色论的代表是林顿,他认为角色概念是用作构造其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石.“结构角色理论家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的位置或地位组成的网络,其中个体在这个系统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对于每一种、每一群、每一类地位,都能区分出各种不同的有关如何承担义务的期望。因此,社会组织最终是由各种不同地位和期望的网络组成的。” 简言之,地位和相应的一系列期望组成了潜在的社会结构,这些期望又通过角色承担者个体自我的角色理解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来传递,最后又通过个体的具体角色行为来实现。显然,结构角色论强调了社会过程的既定的、结构化的一面,即强调了围绕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的、代表社会结构因素的期望对于角色扮演者的行动起制约作用. (二)过程角色论

以特纳(J.Turner)为代表的过程角色论者则以社会互动作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特纳还对结构角色论提出了一连串的批评:第一,由于早期角色理论强调规范、社会地位和规范预期的设定,它对于社会世界的看法是结构泛化的;第二,该理论倾向于把大量的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努力集中在“失范”的社会过程-—比

如角色冲突和角色紧张里,从而也就忽视了对人类互动常态过程的分析;第三,结构角色理论与其说是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系列前后不相联系、彼此没有联系的命题和经验概括;第四,结构角色论没有把米德的角色领会概念当作核心概念。正是作为对这些问题的修正,特纳提出了强调互动过程而不是受社会结构支配的角色论述。

特纳用米德的角色领会的概念来描述社会行动的本质,他假定把现象世界形塑成角色,这是作为互动中心过程的角色领会的关键所在,是大势所趋。特纳强调,行动者在互动时做出一定的姿态和暗示-—话语、身体姿势、嗓音的抑扬顿挫等,以使让自己置于他人角色之上,这样调适自己的路线以利于合作,为了强调这种观点,特纳只是简单地追随米德的角色领会的定义.

然后,特纳对米德的概念作了发展。他指出,角色的文化定义往往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这种定义最多也不过是提供了一个个体行动者从中建立行动路线的总体框架。因此,行动者建构角色,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告知对方自己在扮演何种角色。特纳指出,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假定(好像环境中的他人也进行着明确的角色扮演一样)的基础上行动的。这一假设给了互动一个共同的基础。运用这一假定,人们能够有效地解读他人的姿态和暗示,以便确立他人正在扮演什么角色.这种努力因他人建构和固化其角色的行为而变得容易,这样,个体就可以主动地暗示自己正要扮演的角色。

于是,对特纳而言,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在三种意义上建构角色:第一,他们通常面临着一个松散的文化结构,在这时他们必须建构一个角色以扮演之;第二,他们假定他人也在进行角色扮演,所以努力建构隐藏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角色;第三,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人们都试图寻求为自己建构一个角色,主要是通过向他人发出暗示,确认某一角色来实现。这样,互动就成了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连接点,使他们彼此受益。

平心而论,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看似针锋相对,实际上则是互补的。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融合二者,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角色理论.他们努力把互动过程看成是在结构框架之下具有角色规定的方向性的,而角色扮演者同时又发挥着创造性作用的能动辩证过程。比如,1980年,斯特里克(S.Stryker)提出如下框架来分析个体和社会通过角色而相关联的过程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

融合方案 :

(1)行为依赖于一个被命名、被规划某一等级类别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名称或者说分类语即表明了在互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共享的行为期望,通过和其他人的互动,个体学会了分别和互动有关的对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会了如何向这些对象反应。

(2)互动中习得的分类语标明了位置,即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形态化的一面。共享的行为期望或者说角色,即附着于这些位置。

(3)位置和角色部分地构成了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的关系网络中行动的人们彼此以位置的占有者命名和称呼。借助于此,他们实践着关于彼此的行为的期望。(4)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中行动的人们也同样以位置的占有者看待自己。这样,本来用作位置标示的名称便又成了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并建立起关于个体自身行为的内在期望.

(5)在情境中,人们利用对情境、对他们自己、对其他参与者以及与互动有关的情境特点的分类语来定义情境,进而利用该定义来组织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6)由于互动牵涉到许多人对情境的定义,也由于先前的定义可能会限制后来的定义,因而,社会行为不是由这些定义所给定的,而是角色塑造过程的产物。角色塑造过程虽然由对情境的初始定义形成的期望所发动,但却是在互动者之间那些敏感、微妙的探试性交流中逐渐展开的。在这种交流中,互动双方可以随时调整和更改互动的形态。

(7)围绕着互动情境的更广阔的社会结构背景将影响角色塑造的弹性,就像它制约进入被设定的角色的因素一样。结构对于角色和角色扮演的变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所有的社会结构对于情境定义的种类也有一定的限制,从而也相应地制约互动的可能性。

(8)情境定义、用于定义的分类语、互动发生的可能性等等的变化是在角色塑造的弹性内发生的。这种变化反过来也能导致互动在其中发生的更广阔的社会结构的变迁。

显然,斯特里克的这一分析框架在处理互动中个体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上要灵活得多,也更贴近现实。

总之,角色理论家认为人就像演员在一场戏剧中扮演一个角色一样,人在实际生

活中的角色行为是整个行为系统的产物。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员,社会环境和周围人群与其发生直接的和间接的、外显和内隐的、真实的和想象的联系,会在个人态度和习惯难为的各个层面发生相互作用。而且在现实社会结构中占据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个人的行为是由客观的行为环境、社会的要求与规范、他人在各自地位上的角色表演以及自身对于角色的理解、个性和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但角色理论同时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同时也重视个人可能的角色创造,因而被认为是“社会有限决定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从研究的对象来分) 个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群体心理 应用社会心理学 研究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不带入主观 系统性原则:环境的影响 伦理原则:自愿、风险最小 平衡原则:风险和收益平衡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哲学思辨阶段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英国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爱德华、罗斯编写教科书)实证分析阶段(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奥尔波特有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 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理方面;性别: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社会对男女的期待) 语言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 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播媒介 计算机网络 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或个体在群体、社会中的一种功能(一定社会生分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社会角色的分类 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 理想角色(期望角色) 领悟角色 实践角色(实际角色) 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 先赋角色 自致角色 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制约程度的不同: 规定性角色 开放性角色 根据角色于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 支配角色 受支配角色 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 功利性角色:该角色的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 表现性角色:于之相反 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角色失调: 角色错位 角色混乱 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 角色规范法 角色合并法 角色层次法 角色偏差

第 4 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念 (一)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 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 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 (二)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为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因为: 其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其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其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三)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所谓反向社会化,使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超我是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自我在超我与本我之间发挥着中介和平衡的作用。 2、弗洛伊德指出,人格形成主要基于一个人的早期社会化。在青春期之前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人格塑造来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二)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 1、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 再次,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库利的理论集中于他的"镜中之我"概念,即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2、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和"客我"。"主我"是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客我"是个人所想象的一套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在米德看来,"主我"首先发展起来,而"客我"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社会化过程才会出现。因此,自我的发展包含着"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孩子们在世界各地所有的文化中所接受的道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他认为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常规水平。其中第一阶段为服从与惩罚阶段;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主义阶段。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 内容:第一,二章:总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和教学要点 一,导入心理学的概念 二,导入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社会心理学主要的内容,意义 五,社会心理学三种具体研究方法 六,心理学的或然性 七,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历史与现状 八,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呈现 一,研究的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受社会影响的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应注意的问题:1,所谓“受社会影响”,实际上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只有受到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时,社会心理学才去研究它,研究人怎样受这种影响,为什么接受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影响的效果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增加或减少影响的变因是什么,等等。 2,所谓“受社会影响的个体”,是指社会

心理学主要研究受社会影响的个体情况,进而也研究众多个体的集合——群体,包括小群体心理。 3,所谓“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指社会心理学一方面研究个体受社会影响的心理反应,过程。即社会心理学注重研究受社会影响的个体的内在心理特点和外在行为表现两个方面。 二,学科特点: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与多门学科相联系的 综合学科: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前者可以看做是后者的一个分支;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联系,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上有许多是相通的. 社会心理学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心理学的时候心理学,主要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心理变化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机制;二是社会学的心理学,主要使用社会学的方法,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2,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 科:比如遗传学和生物学理论,学习理 论和行为主义,知觉与认知理论,诱因- 冲突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等。 它研究的主题,就是我们全都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兼有实验科学和人文 科学特征的学科:从方法论看,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1,感觉和直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 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 2,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对人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因果关系知觉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 •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他人的反馈 •反射性的评价 •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 •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 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 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2,自我描述问卷1,2,3

三,自尊及其测量 1,自尊的构建 •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 四,自我认同 1,认同的含义 •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 •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2,自我认同 •心理动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社会基莫理论 •青青春期前认同发育与青春期后认同发育 3, 自我认同中的性别认同4,自我认同的研究 •埃里克森对自我认同的研究:人的一生可以及时连续的优势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不同发展阶段。 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八个阶段 •玛西亚自我认同的研究认同发展中有两个心理社会指标:一个是危机,另外一个是承诺人的发展分为四个不同阶段 5,自我认同的形成确立•认同的形成和确立,收到个人的内在因素,团体因素以及,人际因素的影响。 •自我认同的成熟度:*认同成功 *认同延缓 *认同封闭 *认同混淆 第二节对人知觉——印象形成一,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 '信息要素 1, 外表 2, 非语言线索 3, 行为: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 某个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2,印象的组织结构 '维度观学者认为,人对于他人的认识包括概括性的潜在维度,其中,评价维度是印象最重要的层面.另外还有能量以及活动水平 '类型观的学者认为,人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只觉他人•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社会角色 本章学习目标 角色的含义 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 角色偏差 性别角色差异 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角色的含义 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

中,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莱威(M.J.Levy)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 ;纽科姆(T.M.Newcomb)在其《社会心理学》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他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角色理论研究者彼德尔 (B.J.Biddle)将角色视为行为或行为的特点,他在《角色理论:期望、同一性和行为》的著述中强调,“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特点”;森冈清美把角色分为两种,把地位分为“群体性角色”与“关系性角色”。以家庭为例,所谓“群体性角色”是观察家庭内的各个位置与家庭群体的整体关系时的概念.如户主、主妇、户成员的区别那样;所谓“关系性角色”是从家庭关系角色来观察各个位置时的概念,如妻子对于丈夫、儿子对于母亲那样。这样,如把家庭成员数作为n的话,一个位置就会伴随(n-1)个关系性角色;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家李长贵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行动的规范、自我意识、认知世界、责任和义务等的社会行为” ;安德列耶娃把角色要素分为下面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待系统,这个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待系统,也就是说,角色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社会角色 本章学习目标 角色的含义 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角色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偏差性别角色差异 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角色的含义角色()最初是由拉丁语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但直到 20 世纪的 30 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莱威()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

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

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 引言: 社会角色是指在社会互动中个体所扮演的特定身份,它们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如何分析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角色的认知 社会角色的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 和理解。这种认知是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逐渐认知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社会角色的认知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社会角色的 认知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目标的设定。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社会角色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责任有着明确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目标的设定。例如,一个学生对自己在学校中的角色和责任有着清晰的认知,因此会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努力。 其次,社会角色的认知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 社会角色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责任的认知,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例如,一个领导者对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责任有着清晰的认知,因此会表现出领导风格和行为特征。 二、社会角色的塑造 社会角色的塑造是指社会对个体在特定角色中的期望和要求,以及个体对这些 期望和要求的接受和内化过程。社会角色的塑造是通过社会化和教育等方式进行的。

社会角色的塑造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社会角色的 塑造影响了个体的行为表现和行为规范。个体在特定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会对个体的行为表现和行为规范产生影响。例如,一个医生在工作中需要遵守医德和职业规范,这些规范是社会对医生角色的塑造所形成的。 其次,社会角色的塑造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个体在特定社会角色 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会对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产生影响。例如,一个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信念,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塑造所形成的。 三、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的影响 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个体而言,社会 角色的认知与塑造有助于个体形成清晰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从而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同时,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也为个体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个体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对社会而言,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角色的 认知与塑造使得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形成社会的分工和协作。同时,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也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和规范的传递,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在个体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社会角色认知与塑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塑造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讲稿

第四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心理学上把行为的原因称为动机,自古以来,对人行为的原因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往往把人的行为看作是被外界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当人们无法抗拒超自然的力量时,往往认为这是天命,动机是来源于人身之外;另一种观点是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经过情境,权衡其后果,然后行动的,动机是位于人心之内,强调人是理智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后一种观点终于占上风。 分析人的行为时,必须揭示其行为动机,才能判断其行为的出发点,才能预见其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对其行为的控制。 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自然动机 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性动机是经由学习而获得的,它们不但与具体的经验有关,而且与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它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从生理性动机(或称生物起源动机,它包括觅食动机,性动机和探索动机,是动机分类法中的另一大类)衍生的;二是在周周、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动机的种类很多。默里提出有下列社会性动机:谦逊、成就、交往、攻击、自主性、反作用、防御、服从、支配、显露、避免伤害、避免损失尊严、养育、秩序、游戏、拒绝、感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主要是按以下分类的,即:攻击动机、亲配动机、顺从动机等。 二、动机的过程 体验——大家来这里学习的原因?动机 新东方校长于敏洪,动机就是不被人笑话从听力与语言障碍班成为优秀生 三、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发动、加强、维持,直至中止。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如:口渴寻水饥饿求食孤独寻友 2、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同时忽视其它方面。如:口渴寻找有水源的地方、个体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去图书馆和教室学习。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 你偷过妈妈的钱吗?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讨论:活动成效=能力x 动机哪个所起得作用更大呢? 龟兔赛跑 活动动机很低,对工作持漠然态度,工作效率是低的。然而当动机过强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反而限制了正常活动,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考试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考试复习中作了充分准备的学生,虽然一心想考出好成绩,但往往事与愿违,就是因为动机过强,反而降低了效率。因此,为了使活动卓有成效,就应避免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 第二节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

社会角色理论

大家好!好长时间没有来灌一水了,实在是对不起大家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陆续为大家介绍一些我们大家不太熟悉的心理学理论,供大家参考。 社会角色理论(1) 社会角色理论是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在心理学的社会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形成起来的。作为一个理论,它并没有一个或几个突出的代表人物,只是在众多研究者的基础上,因其共同的独特的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和对社会行为改变的诠释,而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之一。社会角色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对角色行为改变及其原因的研究,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角色”(roll)一词是一个戏剧舞台术语,原意是指舞台表演艺术的人物造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最早将这个词应用到社会心理学中,自从戈夫曼把其作为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之后(1959),“社会角色”问题受到社会学界和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社会角色研究的深入,通过对角色的分析来解释社会行为的角色理论也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社会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对“角色”都有不尽相同的概念界定。社会家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角色则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总称”。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前者偏重于从社会层面上来理解社会角色,对角色的作用及其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后者则从个体层面出发,把社会角色看作是对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的概括性描述,侧重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运作等对作为角色的个体的影响,而对角色的作用未有明确的界定。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社会角色时,需要把这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角色的分析和角色行为改变的研究,来解释角色社会行为的改变以及社会组织和机构的运作,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社会角色理论的意义所在。因此,在社会角色的概念表述应该有一种动态的含义在内,从而把其界定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总称,它规范个体的职责与行为模式,并通过角色行为表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说,角色与它占据的位置是有同等的意义的。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即社会关系网中的每一个点,它代表的是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中的每一个点都又表示了某一个角色的存在,角色即位置的表现。 社会角色理论(2)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角色代表了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位置,个体要与社会中其它人或整个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角色也是如此,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角色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同时,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唯一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扮演着相应的不同角色,甚至在同一个时期要承担几个,十几个角色任务。所有角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成一个角色集。为了研究的方便,需要对角色进行分类,如何区分社会角色的类型,因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一)根据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这是H·凯莱(kelley)所做的分类。先赋角色也叫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一个人的种族,性别,一出生就具有的生理特征等都是先赋角色。自致角色又叫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的职业,社会地位等都是自致角色。自致角色往往是个人活动与选择的结果。一个人的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先赋角色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概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群体心理的研究 应用社会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倾向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伦理问题:(p15)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三章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2.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 3.社会化的执行者 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 4.社会化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5.社会化的结果 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 社会强制性 ™ 个体能动性 ™ 终身持续性 _ 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 一、社会教化 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的途径 1、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对不同的民族成员的共同人格与社会行为起着决定作用 2、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宠爱性、放任型、专制型、民主性 父母态度 家庭气氛 3.学校 4、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 5.大众传播工具 6、计算机网络 二、个体内化 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 3.角色扮演 4.主观认同 5.自我奖赏 第四章社会角色 “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 所谓角色集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角色。 社会角色的定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的分类 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 先赋角色 自致角色(成就角色) 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 规定性角色 开放性角色 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 功利性角色 表现性角色 4从社会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 理想角色 领悟角色 实践角色 5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 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 生理差异:人体、基因、性激素 心理差异 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2023年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化旳成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旳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旳功能旳被履行、被贯彻,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旳被承担和饰演。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旳桥梁。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角色旳含义 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构造、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旳位置。这个位置是非人格旳,由社会构造所设定旳,是先于详细个人而存在旳。地位赋予占据它旳个体以一定旳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旳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旳人们之间旳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旳社会地位所决定旳符合社会期待旳一套行为模式。第一,它是一套特定旳行为模式; 第二,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旳; 第三,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旳。 二.角色旳分类 (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旳不一样,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旳期待和规定,是社会

观念形态,原则形态,大众观念形态 领悟角色:饰演角色旳个体对怎样饰演理想角色旳理解,属个 人观念形态 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旳理解,实际体现出旳行为模式, 属于客观现实形态 (二)根据角色饰演者获得角色旳方式旳不一样,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旳 角色,如性别角色 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旳努力才能获得旳角色(三)根据角色饰演者受角色规范旳制约程度旳不一样,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 和非正式角色 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旳角色, 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旳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以 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旳理解而 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旳角色,如父亲, 朋友等 (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旳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心智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实质 一、社会心智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邱扶东,李凌,2021)。是个人怎样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包括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采择、判断和推理等心理成分(王沛,林崇德,2021)。29/25/2021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智的定义表征社会心智 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implictsocialcognition) 内锥果社会心智就是所指在社会心智过程中虽然个体无法回忆起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个体的犯罪行为和推论产生影响 39/25/2021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智的特征 社会认知具有鲜明的特征:(1)社会性; (2)沉积性;(3)瓦万特性。 49/25/2021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智的表观方式:范畴化后和图式 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资源的限制,而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因此个体需要用范畴化和图式等捷径策略来简化、结构化知觉过程。 59/25/2021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做单一制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入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率的节省心智资源。 (二)图式(schema)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图式的种类:(1)个人图式(personschema) (2)自我图式(self-schema)(3)角色图式(roleschema) (4)剧本(script) 79/25/2021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传统的心智理论主要就是创建在个体对物理世界意识层面心智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内锥果社会心智则从无意识的层面研究社会心智(朱崭新秤,2000)。(一)内锥果社会心智的定义基于过去经验和尚无心智结果底蕴下的一种无意识 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如知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这一心理现象称之为内隐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9/25/2021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 社会心理学所包含的三方面含义 1、社会心理学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 己的研究对象。2、反映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也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人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十分强调:社会情境的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将其理论成果运用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为社会服务。其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为社会决策服务;为各种社会组织、群体服务;为人自身的发展、成长服务。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群体心理; 应用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 宣传社会心理学 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心理测验法 跨文化研究法。 所谓跨文化研究,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文化人类学家利用这一方法,比较和分析了许多不同的民族部落和文化群体,考察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六、社会心理学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遗传工程技术的挑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挑战;大众传媒的挑战 第二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有三个目的: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含义:个体在特定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的学习也是社会学习的一部分,但还有自己的特殊性: 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是在相互作用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经常随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 社会角色的期待: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希望。期待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信任,是实现社会角色的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社会角色的认知: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包括他人的言语、表情和姿态)来认识对方的地位、身份。 社会角色的冲突: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这就称为社会角色的冲突。包括同一角色内心的冲突; 角色变换时,新旧角色间的冲突;一人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社会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其真实人格间的冲突。 社会化有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种途径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可以分为两类: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监狱、军队、法庭等;非

社会心理学教案

绪论 本讲的主要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三、怎样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心理学(Psychology) 是希腊文psyche和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来。Psyche意指“灵魂”,logos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 1、心理学的概念: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即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心理学一直处于哲学的怀抱之中。千百年来,心理学的内容融汇或包括在哲

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他科学家兼任,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辩的方法。 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里脱胎出来,成立一门独立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出发,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出发,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也有一些西方学者主张把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综合起来,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心理和个性在团体中地位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大纲(上网) (主讲教师熊匡汉副研究员编) (如发现本大纲中有错误或有好的意见、建议请电话联系:85220859) 第一章绪论 讲授时间:4学时(导言、第一节2学时;2-4节2学时) 导言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成绩记载办法等 一、健康 四方面的内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 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三、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 (1)智力正常; (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3)意志坚强可控; (4)心理特点符合性别、年龄特征; (5)人际关系和谐; (6)适应社会生活; (7)热爱生活; (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五、心理成熟的10个标准 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学科简史、研究现状 一、定义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系统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简史、现状 1、简史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1908年国外同时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书: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撰写的《社会心理学》,(Ross,1908),一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导论》(McDougall,1908)。 2、现状 1982年4月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都比较短暂,所以,基础比较薄弱,至今仍然是发展中的学科,但有了系统的成果和较完整的体系。 三、理论、性质 1、理论 自1908年至今,西方同时存在三种社会心理学: 一是社会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SSP。 一是心理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PSP。 最后一个是文化人类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Cross-Culture Social Psychology)简称CCSP。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有自己的各种理论,如符号交互作用论(symbolic iteractionism)、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参照群体论(reference group theroy)及社会角色论(social role theory)等。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也有他们自己提出的理论,如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参照范型论(theory of frame of reference)、社会认知论(theory of social cognition)、场论(filed theory)、事象结构论(event-structure theory ),等等。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 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具体而言包括: (1) 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认知、态度、需要与动机、自我等。 (2) 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等。 (3) 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人格化等。 (4) 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 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国民性等。 (6) 其他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教育、临床、工业、消费、法律、管理、健康、组织、人事等。 二、社会角色理论 1.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2.主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望” 。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如果偏离了角色期望,就可能引 起周围人的异议或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通过观察或想象依据别人对自己的表情、态度等出现“镜像自我” ,即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织,从而形成“自我概念” 。人会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这就叫做“角色采择”。每个人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周围的这些社会关系和他人都会根据人们的职位、人格、家庭背景等不断地提出一定的“角色期望” ,而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