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梓人传》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8.47 KB
- 文档页数:4
治国古鉴【2】治国古鉴2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
《管子·君臣上》做人君的,如果向下干预官吏职责之内的事务,则主管官吏无法负责;做人臣的,如果向上分夺君主的权柄,君主就失去了权威。
上:第一个“上”谓向上,第二个“上”指君主。
共专:共掌,指分夺君主之权。
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
《管子·君臣上》做人君的,要讲求使用管理众官的方法,而不要干预众官职责以内的事务;做人臣的,要处理职责以内的事情,而不要干预到职责之外去。
修:研究,讲求。
官上:百官之上,指管理百官。
比:通“毖”,操劳。
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
《管子·君臣上》统一规划全局,是君主的职能;分管各项职责,是君臣的事。
兼:统管。
一:统一。
主行臣道则乱,臣行主道则危。
故上下无分,君臣共道,乱之本也。
《管子·明法解》君主履行臣子的职能则陷于混乱,臣子履行君主的职权则濒于危亡。
所以上下没有分别,君主与臣下的职权混同,是乱国的根源。
道:这里指职责、职能。
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
《管子·心术上》在上位的脱离了轨道,居下位的官员就荒怠职事。
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弊:通“毕”,尽,充分。
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
《管子·七臣七主》所谓烦劳的君主,就是职务分工不明确,君主与臣下互相干扰,臣下与君主责权不清。
则:准则,此处指职责。
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君子思虑的问题不超出他的职务范围。
在上不犯下。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上级官员不干涉下级官员的职权。
犯:干涉。
代大匠,希有不伤其手指矣。
《老子·七十四章》代替木匠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说明领导者与下级要职责分明,不要包揽下级的事务。
(二)安徽省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真太半焉。
”他曰,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
”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
”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
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廷,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B.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C.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D.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规矩,规,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矩,画圆形的工具。
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甘旨:美味的食品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况且如果水积攒的不多不深,那么它也不能把大船浮起来(负起大船也没这个力气),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所以那些制订法术的人,虽然确定了行为的标准,分清了争辩的是非,但没有人加以肯定。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范雎说秦王》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
“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
这才是臣子所怕的。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颛臾的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非常近。
如果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
《书经·洪范》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
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难道公西赤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
《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三祀(年),王访于箕子。
《尚书·洪范》周文王十三年(武王四年),武王拜访箕子。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张骞传》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
心系百姓的诗词名句治理国家不是易事,做官者不仅要尽职尽责,为国家鞠躬尽瘁,还要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服务。
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国泰民安,需下一番苦心。
诗海漫步【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出处:《诗·小雅·小旻》释义:出谋划策的人太多,就会优柔寡断,因而难以成事。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出处: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释义:朝廷圣明并没有什么过失,自己也觉得进谏的奏章越来越少了。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出处:唐·刘禹锡《金陵怀古》释义:国家兴衰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势的险要。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处:唐·李商隐《贾生》释义:只可惜半夜里君王虽然向前移动座位,靠近贾谊,但他所问的却不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是鬼神之事。
【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出处:唐·杜荀鹤《送人宰吴县》释义:爱护百姓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最好的理论不如为官清正廉洁。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出处:唐·元结《至正》释义:对有功的人不随意奖赏,对有罪的人也不乱加惩罚。
【自当舟楫路,应济往来人】出处:唐·张众甫《三州渡》释义:自己在舟船上,就应当渡送往来的行人。
比喻人应当主动、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出处:唐·柳宗元《梓人传》释义:挑选天下有才能的人,使他们胜任本职工作;安置好天下的百姓,使他们安心于自己的职业。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出处:宋·陆游《春日杂兴》释义:只要官吏清明而不横蛮,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了。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释义:中国要焕发勃勃的生机,还要依靠风暴雷霆般的变革,无声无息的沉闷局面毕竟是悲哀的。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函括》释义:对于我们这些小官吏来说,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小事,也应该想到老百姓。
《梓人传》的用人启示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听北大的肖教授讲课的时候,提到柳宗元的一篇《梓人传》,记载了一个木匠的故事,给我很多启发。
在村里有一个木匠,他们家连木匠的一些基本工具都没有,家里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
”于是翡封叔(把这个故事告诉柳宗元的人)很嘲笑这个木匠,认为他没有才能。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翡封叔经过邻村的时候,看到这位木匠在指挥一大队工匠修饰官衙的房屋,所有的人都听他号令,而建起壮观的高楼大厦,翡封叔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这才知道这位木匠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大家常常把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是千里马就要在战场上奔跑,而如果我们用千里马象驴子一样推磨,会怎么样呢?那千里马上了战场就只会转圈了。
我们把木匠修理和推磨的工作叫做基础性的工作,把领导指挥和战场上奔跑的工作叫做规划性/管理性的工作,的确很多时候,有一些人才更适合做规划性的工作,而基础性的工作做得未必有普通员工做得好,而我看到很多公司在任用千里马的时候,却希望千里马既能上战场,又能推磨,因为工作需要,一个人往往要顶4-5个人来用。
有一位朋友是集团公司的人力行政经理,除了管理总公司的人事行政外,还要统筹下属公司的人事,和兼一个大项目的负责人,她常常加班到深夜2点才睡觉,我问她属下有多少人,她说有3个,一个是董事长的助理,一个是行政,一个是策划人员,我说,这3个人虽然挂名在你的部门,但都不算是你的下属,因为这3个人的工作量都已经很饱和,根本帮不到你。
所以这位朋友很辛苦的又当爹又当妈,既上战场又推磨,但我们想想,把这么高级、这么有能力的人才这么用,把她的时间用在普通员工就可以做的事情上,不是很浪费吗?如果能把她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可以多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啊!所以,《梓人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千里马可以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
⾮常详细的共模电感及滤波器的设计!看点1 ⼏个简单的实例测验与分析!01 这是⼀个共模电感,如下测量,你觉得测得的电感量是多少?可能有⼀部分会答错。
下⾯来说明⼀下我们知道共模电感的绕法有两种,1 双线并绕,2 两组线圈分开绕。
我们知道共模电感的绕法有两种,1 双线并绕,2 两组线圈分开绕。
1 双线并绕2 两组线圈分开绕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0mH,下图所⽰。
⼀楼所⽰的测量和如下测量⼀致。
如仍有怀疑,可找个电感测量⼀下便知。
可以理解成两个电感并联,事实上就是两个电感并联,计算结果和测量结果是⼀样的。
两种绕法有何特点?1 双线并绕有较⼩的差模电感有较⾼的耦合电容有较⼩的漏感2 两组线圈分开绕有较⼩的耦合电容有较⾼的漏感因此要根据实际应⽤情况选择绕法。
02 再看看这样测量出来的电感量是多少?为什么?有的⼈可能会回答0mH,有的⼈可能会回答20mH,有的⼈可能会回答10mH。
不过很遗憾都不是,正确的答案L=40mH。
如下图,按右⼿法则已标上电流⽅向和磁通⽅向,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线圈的磁通的⽅向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磁通是增加的不是相互抵消。
根据磁环电感量计算公式式中:N = 圈数, Ac = 截⾯积,分母 Mpl = 磁路长度。
注意 N 有平⽅的,⼀组线圈的圈数是N,则两组线圈的圈数是 2N,将2N代⼊到公式中分⼦有4N²,也就是说电感量为 4 倍。
本例则为 40 mH。
03 再看看这样测量得到的电感量应该是多少?这样测得的是什么电感量?这个估计很多⼈都知道是0mH,没错,理想状态下就是 0mH。
实际共模电感总有漏感、或差模电感成份,因此按此连接测量得到的数值就是漏感或者叫差模电感。
共模电感中漏感和差模电感是⼀回事,可以称漏感也可称差模电感。
⼀般做得好点的漏感在1-2%左右。
但有时候会特意将差模电感和共模电感做在⼀起,这时候的差模电感量就按实际需要做了。
看点2 共模电感“Z”字形符号是代表什么?共模电感的这个符号应该很常见吧,但是符号中的的 “Z” ⼀样的符号该怎么读?估计很少有⼈知道。
哀溺文序文言文翻译哀溺文序作者:柳宗元原文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注释咸:都绝:横渡中济:渡到河中间。
济,渡河寻常:八尺为寻,二寻为常,这里指平时腰:挂在腰间益怠:更加疲倦,疲惫蔽:蒙蔽,这里是糊涂的意思何以货:还要钱干什么?货:财物,这里指钱溺:淹没吾:我汝:你遂:于是,就翻译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
”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
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
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的向他喊叫道:“你太愚蠢了!被金钱蒙蔽了!性命都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呢?”这个人又摇了摇头,结果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
如果都像这样,难道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更多的人吗?于是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祖籍河东人(今山西记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初识柳宗元是在他写的《捕蛇者说》,那时读初三,只记得蒋氏会捕蛇,三代专其利,祖父死于是,父亲死于是,蒋氏从事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那蛇很毒,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治许多疑难杂症。
正因为如此,太医以王命聚之,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柳宗元著名的诗赏析5篇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柳宗元著名的诗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觉衰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一般读者都知道柳宗元的诗中总是充满了一种酸楚哀怨,凄婉幽深和感厄愤郁之情。
特别是在永州所作诗篇,取境大都以清冷、幽僻、寂静为主色调,读起来给人以郁闷压抑、吞吞吐吐的感觉,总缺少一些豪迈潇洒、明快超脱。
而此诗却一反常态,使人耳目一新,在柳宗元诗集中,可算得上十分难得的“快诗”。
《觉衰》诗的“快”,首先表现在对衰老的态度上。
面对提前来临的衰老,他不再是悲悲切切,嗟叹不已,而是显得超脱旷达。
这种态度表现在诗的一、二层中。
诗的第一层写“衰至”的感受。
衰老虽然不期而至,而且来势凶猛。
四十岁左右正值盛年的柳宗元,已经是“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显出了十足的老态龙钟之状。
诗的开头,可谓是曲尽老态。
留下一个应该怎样面对过早到来的“衰”的问题。
诗的第二层,是写对“衰至”的认识和理解。
笔势一转,陡然生力,表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识。
他以穿越古今、看透人生的目光,找到了面对衰老的最好的方法——潇洒和超脱。
诗中写道:“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古代的寿者如彭祖、老聃,早已消失于人世间了。
人人称颂的周公、孔子,也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归于寂静了。
无论是长寿者,还是圣贤者,都无法逃避必死的自然法则。
这是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议论。
诗人把寿者、圣者同普通人等量齐观,一切的人在衰老和死亡面前,都是公平无私的。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柳宗元《梓人传》翻译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
愿佣隟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
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
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禄三倍;
作於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後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
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
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
焉。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於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
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後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
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於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
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
者本於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
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
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
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
各有执技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
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
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
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
焉,犹梓人画宫於堵而绩於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
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
官,日与天下之英下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
也。夫然後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後
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
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
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
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衒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
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於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
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
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
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
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邪?亦在任之而已。”余
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
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
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
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
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谓梓人之道类於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
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译文】一
翡封叔的家宅在德里地方。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间空
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所执掌的是些度量长
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储备磨砺和砍削的器具。
问他有什么能耐,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
样和,高深,圆方,短长的适合不适合;我指挥驱使,而由众工匠
去干。离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所以被官府供养,我得
到的奉禄比别人多三倍;在私人家里干活,我取全部报酬的一大
半。”后来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屋。他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
“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我很耻笑他,说他是没有才能却贪图
俸禄,喜爱钱财的人。
后来,京兆伊将要修饰官衙的房屋,我到过那里。(在那里)
蓄积了大量木材,招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斤,有的拿着刀锯,
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长尺, 右手
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担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
情选用。挥动他的木仗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道右边
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 “用锯锯!”那拿锯的就跑道左边去锯。
不一会,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的发
话,没有一个敢自做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被他愤怒地斥退
了,也不敢有一点怨恨。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
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构造.计算图上微小的
尺寸而建造起高楼大厦, 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已建成后,在上
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来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
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 然后
我才知道他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啊!
接着我就感叹地说:他大概是放弃了他的手艺,专门使用他
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
人,劳力的人被别人役使”;他大概是劳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艺的
人出力劳动,有才智的人出谋划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这
满可以作为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所效法学习的呀!事情没
有比这再相近似的了。那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材,
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
治。这就好象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似的。
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
使他们安居乐业。看了国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诸
侯国,看了诸侯国就了解了整个天下。全国远近,大小各方面的
情况,可以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了解。这就好象梓人在墙上
绘画官署房子的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
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没有才能
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
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
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材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
理。这就象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这样以后,
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那些不知道全
局要领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以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为大事,
以抄写官署中的文书,薄册为重责,夸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
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干涉众官的工作,侵夺部下官吏
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洋洋得意地在相府夸耀自己,却丢掉了
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所说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
这就象梓人不懂得绳墨可正曲直,规矩可画方圆,寻引可量短长,
暂且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来帮助他们发挥技艺,却又不能完成
他们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败,使用了(他们)却没有成功一样。
这不也是错误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