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3.85 MB
- 文档页数:66
原发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郝兰春;王忠民;高忠文
【期刊名称】《疾病监测与控制》
【年(卷),期】2015(0)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3年11月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试验性治疗证实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6例中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T细胞性1例,4例为单发病灶,2例多发,4例靠近中线部位,肿瘤周围水肿较轻。
DWI、FLAIR及T2W多呈高及略高信号,T1WI 呈低或略低信号。
增强扫描多为中高度明显强化,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占位效应较轻。
结论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认真分析,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总页数】3页(P118-120)
【关键词】颅脑淋巴瘤;核磁共振
【作者】郝兰春;王忠民;高忠文
【作者单位】包钢第三职工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胼胝体原发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J], 李在军;李启;牛秀兰;
2.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 [J], 郝志;杜金梁
3.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J], 刘梅丽;崔世民;刘红军;秦进喜;韩彤;李涛;刘力;雷静;阎晓玲;孔繁明
4.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 [J], 杨天和;林建中;王月琴;黄延林
5.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低场MRI诊断 [J], 全清林;陈宗万;万青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正文:一、绪论⑴选题背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少见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疾病。
它可以发生在大脑、脊髓和脑膜等部位,临床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的病例还可以导致昏迷、痴呆、瘫痪等。
⑵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⑴病理学特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是在脑组织中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肿块或结节。
这些肿块或结节可以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边界不清。
⑵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病变大小而有所不同。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模糊、麻木、运动障碍等。
三、影像学诊断方法⑴ CT检查CT检查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它可以提供脑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可以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等信息。
⑵ MRI检查MRI检查是另一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它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部组织图像,包括组织结构、血供情况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⑶ PET-CT检查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CT的检查方法。
它可以提供脑部代谢活性和解剖结构的图像,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四、诊断评估与判定⑴影像学表现评估通过对CT、MRI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评估,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变属性、大小、位置等进行判定。
⑵辅助检查评估在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脑脊液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辅助检查,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
五、治疗方法与预后评估⑴治疗方法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根据病变的大小、位置和分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⑵预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主要依据病变的分期和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判定,及时合理的治疗对于提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通过本文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影像学检查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的重要手段,CT、MRI和PET-CT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评估病变的属性、大小、位置等是诊断的关键。
淋巴瘤影像鉴别1. MRI对脑转移瘤和多发性恶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l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一,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
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脑实质内转移瘤的临床及MRI的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癌是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他原发肿瘤还包括消化道癌肿、乳腺癌等,脑转移瘤可发生于脑实质、脑膜及脑室,内其中以脑实质最为常见。
脑实质转移瘤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可多发也可单发。
病灶一般体积较小,无包膜,血液供应丰富,易于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
临床表现常随转移瘤所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随之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以及颅内高压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汇2一4J。
MR嚷现为病灶多发,大脑半球或小脑内均可发生,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呈膨胀性生长,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其外缘较光滑、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般为2. O一3.ocm,瘤内呈不均匀略长、长或等Tl及长、略长或等TZ信号,均有占位效应及水肿,常有坏死、囊变或出血。
当早期转移,病灶为单发时,肿瘤体积较小。
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性明显或中等度强化。
胶质瘤在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成人以幕上多见,儿童位于幕下较多,但以20一40岁年龄组最常见。
胶质瘤多单发,但多发病例也不少见。
胶质瘤病灶多位于髓质或皮质下区,位置相对较深。
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较大,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l5]。
因为星形细胞瘤无包膜,一般呈浸润性生长,致使外壁毛糙不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瘤体中心易发生囊变坏死,从而实质部呈一环状,不规则,环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
2.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MS的临床诊断要求具有不同部位神经损害反复发作的特征,即俗称的“2+2”(2个部位, 2次发作),这势必需要包括较长时间的病程随访。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刘梅丽;崔世民;刘红军;秦进喜;韩彤;李涛;刘力;雷静;阎晓玲;孔繁明【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03(011)004【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对25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单发病灶18例,多发病灶6例,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1例.平扫检查25例在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20例中17例病灶呈明显团块状增强,2例病灶轻度增强,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3例(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1例)呈线样及小结节样增强,增强程度较均一.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信号强度及增强方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总页数】4页(P258-261)【作者】刘梅丽;崔世民;刘红军;秦进喜;韩彤;李涛;刘力;雷静;阎晓玲;孔繁明【作者单位】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放射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放射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放射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病理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放射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放射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放射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放射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病理科;300060,天津,天津市环湖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4【相关文献】1.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J], 赖旭峰;刘红;丛振杰2.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J], 王桂华;廖遇平;彭光春;刘凡;李文政;雷光武3.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低场MRI诊断 [J], 全清林;陈宗万;万青松4.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1例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宾精文5.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J], 罗秋红;程敬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概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是指原发于脑、脊髓、眼或软脑膜的淋巴瘤,70%PCNSL 为 B 细胞起源,少数为 T 细胞型淋巴瘤, 形态及病理特征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相似,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的分类方法将其归为Ⅲ~Ⅳ级。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CNSL)是指仅中枢神经系统发现恶性淋巴瘤存在,发病率低,发病机制不清。
因其好发部位以及肿瘤「嗜血管」的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其组织来源可能为脑组织血管、脑膜血管外膜周细胞;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的使用增多、AIDS 患者的增多,多发原发性脑淋巴瘤(MPCNSLS)发病率增高。
组织学上,肿瘤细胞相对均匀一致,有侵袭性特征,可坏死。
临床特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占颅内肿瘤的 1%,近年发病率增加,可能与器官移植等情况使用免疫抑制剂及艾滋病的发病率增多有关。
多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位置较深,多中心起源及弥漫浸润周围脑组织,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肿瘤,且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对脑深部的淋巴瘤患者多倾向局部放疗加全身化疗,经正规放化疗后肿瘤病灶可缩小或消失,但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部位:深部灰质和白质;脑表面亦可见密度和信号:肿块在 CT 上呈高密度;T1WI 呈低/等信号,T2WI 呈高/等信号边缘:边缘锐利,呈圆形或椭圆形水肿:轻至中度脑室炎:病变易累及室管膜、脑膜囊变:极罕见出血:极罕见钙化:少见强化:明显均匀强化多发:常见case1:男,47 岁胼胝体膝部占位,T1WI,T2WI 呈等高信号,信号尚均匀 DWI 高信号,ADC 值减低;增强可见明显均匀强化,冠状位示「蝴蝶征」,矢状位见「尖角征」,边界清晰;周围见斑片状水肿。
MRS 显示脂质峰(Lip)升高,呈双峰改变。